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305)
2023(13294)
2022(10573)
2021(9344)
2020(7420)
2019(17071)
2018(16945)
2017(31626)
2016(17403)
2015(19965)
2014(20431)
2013(20197)
2012(19184)
2011(17674)
2010(18285)
2009(16827)
2008(16796)
2007(15498)
2006(13720)
2005(12677)
作者
(52177)
(43813)
(43740)
(42121)
(28011)
(21030)
(20138)
(17149)
(16560)
(15968)
(14990)
(14659)
(14199)
(13944)
(13727)
(13687)
(13286)
(12868)
(12755)
(12735)
(11159)
(10717)
(10658)
(10145)
(10018)
(9944)
(9801)
(9591)
(8894)
(8781)
学科
(94670)
经济(94587)
管理(47568)
(41909)
(33657)
企业(33657)
方法(33430)
数学(28475)
数学方法(28210)
中国(23072)
地方(22014)
(21676)
业经(21491)
(18719)
(18638)
理论(16015)
(14943)
农业(14716)
地方经济(13896)
(13681)
贸易(13671)
(13140)
(13081)
金融(13077)
(13055)
银行(13032)
(12984)
产业(12501)
(12476)
环境(11908)
机构
学院(262615)
大学(261068)
(113467)
经济(110910)
管理(93697)
研究(91223)
理学(78876)
理学院(77929)
管理学(76532)
管理学院(76017)
中国(69531)
(55375)
科学(54024)
(52592)
(46543)
(43028)
中心(41907)
研究所(41702)
(41543)
财经(40630)
(36477)
(36422)
经济学(36293)
师范(36083)
业大(35624)
北京(35467)
(34128)
(32607)
经济学院(32497)
农业(32295)
基金
项目(161137)
科学(124628)
研究(123260)
基金(111980)
(96106)
国家(95205)
科学基金(80590)
社会(76626)
社会科(72427)
社会科学(72408)
(64706)
教育(58209)
基金项目(58041)
(53205)
编号(52938)
自然(48047)
自然科(46829)
自然科学(46812)
自然科学基金(45943)
资助(45663)
成果(44381)
课题(37420)
重点(36807)
(36593)
(35092)
(33267)
国家社会(31581)
项目编号(31501)
(31445)
(31076)
期刊
(138018)
经济(138018)
研究(83092)
中国(57669)
(42798)
学报(38236)
(38006)
教育(36196)
管理(34937)
科学(34333)
大学(29006)
学学(26768)
技术(26752)
农业(25203)
(24471)
金融(24471)
经济研究(22736)
财经(21043)
业经(20922)
(18346)
问题(17546)
图书(15403)
技术经济(14744)
(13925)
(13518)
统计(13077)
商业(12792)
理论(12399)
(12222)
(11964)
共检索到41323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宋文静   任洲鸿  
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离不开人才支撑。马克思对“智育”与社会财富再生产的考察,为理解人才资源与共同富裕的内在联系提供了理论基础。“智育”与劳动者的结合能够推动生产资料改进和物质财富增加,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精神生活富裕。数字经济时代推进共同富裕更加依赖以人力资源与知识要素有机结合为特征的人才资源,人才资源对社会财富积累和分配机制的优化作用正是人才红利的本质体现。大数据技术体系与弹性网络组织重塑了知识要素的创造和整合模式,优化了人才资源的培育方式与价值创造能力。数字人才与数字生产资料相结合能够引领生产方式数字化转型,促进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和物质财富积累。生产方式的社会主义性质保障了数字人才的主体性地位,逐步落实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为人才红利推进共同富裕提供制度保障。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孙学涛  
数字金融推动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在共同富裕背景下县域经济能否分享到数字金融的红利值得深入研究。本文基于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的事实,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中国1 869个县域经济数据,采用SARAR模型和工具变量法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能够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式缩小县域与城市经济发展差距;数字金融会通过促进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方式,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县域经济能够通过缩小县域间贫富差异的方式分享数字金融红利;数字金融还会通过缩小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方式推动共同富裕;共同富裕背景下县域不仅能够直接分享到数字金融的红利,而且还能够通过产业结构升级间接地分享到数字金融的红利。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王春伟  
在共同富裕的背景下,民营企业家在企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做共同富裕的促进者,要做对利益相关者负责、可持续发展的好企业。员工就是企业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文章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出发,从识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周泽红  郭劲廷  
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是我国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发展数字经济与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逻辑一致性。首先,共同富裕应依靠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以数字技术创新为起点,数据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这种生产方式的革新伴随着劳动者人力资本积累,价值链分工的深化进一步构筑了企业的竞争优势,为共同富裕奠定物质基础;其次,数字化流通过程以数字平台为节点,推动生产组织方式从个别企业的断续生产演化到工业互联网产业网链的连续生产,在加速商品价值实现的同时降低了流通费用,有力推动经济迈向高水平循环,增益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但数字经济发展也将产生平台垄断、数字鸿沟等新问题,对推进共同富裕带来不利影响,要因势利导,以最大化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的整体作用。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园园  冯祥玉  
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推进共同富裕,且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面板门槛模型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共同富裕存在非线性递减效应。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经济发展初期减贫效应不明显,跨越门槛值后效应变得显著,对地区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先缩小后扩大的非线性特征,而对居民收入水平存在非线性递增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当数量型人口红利、质量型人口红利与配置型人口红利跨越门槛值后,数字经济发展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推进共同富裕。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刘诚  
我国推动共同富裕恰好与迈入数字经济时代在时间上相吻合,在均衡共享等内涵上相契合,故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必然依托于数字经济形态。本文从收入分配的角度辨析数字经济发展如何推动共同富裕:首先,从市场机制、要素分配制度、新分配关系三个方面梳理数字经济的收入分配一般分析框架,提出数字经济要坚持市场化运行规则,并要处理好数据要素的分配以及新业态、新模式下的新分配关系;其次,从初次、再次、三次分配视角详细分析了数字经济活动中的分配问题,并发现数字经济总体上改善了收入分配关系,使不同群体、地区和城乡的分配更加均衡;最后,从长期视角提出了数字红利被少数平台垄断、公平分配机制尚未形成、创新越来越形式化等数字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问题并据此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慧  刘杨  周加来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统筹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契合共同富裕发展与分配的双重属性,当前,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都处于探索期,文章首先梳理了县域城乡发展的理论共识、分歧与疑问,进而提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揭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从遵循梯度发展原则、走产城融合道路、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加强县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四个方面,阐述统筹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进路。文章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为推动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周慧  刘杨  周加来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统筹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契合共同富裕发展与分配的双重属性,当前,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都处于探索期,文章首先梳理了县域城乡发展的理论共识、分歧与疑问,进而提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性问题,揭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从遵循梯度发展原则、走产城融合道路、建立城乡统一的要素市场、加强县域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建设四个方面,阐述统筹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进路。文章将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为推动以县域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李鹏  沈传亮  
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同时要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共同富裕的制度性建设,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逐渐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建成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巩固已取得的辉煌成果,并带领人民为实现共同富裕而继续努力。
[期刊] 中国卫生经济  [作者] 秦建友  
文章分析了数字经济与健康产业发展现状,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于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面临的风险挑战,并提出了完善健康产业数字化技术和基础措施建设、建立健全健康产业管理体制机制、统筹推进健康产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和鼓励健康产业发展新零售模式的路径建议。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苏岚岚   彭艳玲   周红利  
本文采用四川省、重庆市和宁夏回族自治区836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参与对农户收入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参与显著促进农户收入增长并缓解收入不平等,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农户数字经济参与可通过促进数字公共服务享有、推动信息共享与农业创业、改善信用评级与契约意识影响其收入和收入不平等,产生共富效应。异质性研究表明:对于家庭财务决策人数字素养水平高、具有乡村精英身份和在劳动力流动较多村庄的农户,数字经济参与的共富效应更大。研究进一步发现: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种植农户的数字经济参与对其收入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均存在基于作物种植规模的双重门槛效应。因此,应优化农业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及联农带农机制设计,完善数字时代农户权能结构和信用体系,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包容性。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毛樟伟  林蒙艳  诸葛佳威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人类社会世代追求的美好愿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围绕红船精神对嘉兴共同富裕的实现主体和覆盖面等方面对其科学内涵展开具体解析并提炼其本质特征,进一步认识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明确新时代嘉兴共同富裕“是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围绕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基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基础,构建实现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回答好“怎么做”的问题,对嘉兴市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打造共同富裕的先行地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亮亮   邢云文  
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蕴含着深厚的逻辑机理,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基本原理,吸收和借鉴对历次科技革命推动产业变革的有益启示,凝结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艰辛探索与实践历程,高度契合于数字经济与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追求。与此同时,数字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数字经济与产业经济融合度不高、数字平台垄断与共同富裕价值理念相悖、数字鸿沟与阶层固化趋势凸显等现实问题,成为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新的问题指向。站在新发展阶段,需要从聚焦数字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聚焦数字经济与产业经济深度融合、聚焦数字治理以超越数字资本逻辑、聚焦收入分配改革汇聚共同富裕合力四个方面求突破,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拓展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实践进路。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明明  刘俊显  
经济数字化发展已势不可挡,如何发挥数字经济的优势助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已经成为当前数字经济治理、共同富裕战略优化的必然要求。数字经济生产力能够正向赋能共同富裕,通过提升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助力实现共同富裕。但是,数字经济生产力背后的技术依赖以及资本支撑可能会异化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若要发挥数字经济生产力对共同富裕的助推力,就必须推动数字经济生产力与共同富裕之间的良性互动,突出数字经济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完善数字经济生产力的监督管理体系、构建数字经济生产力的责任承担和公正分配机制。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蒋永穆  亢勇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数字经济是全球发展的未来趋向,二者都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题,具有强烈的互动耦合性。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升社会生产效率、拓宽发展渠道、加快产业绿色转型、优化市场运行机制、丰富个体社会生活促进共同富裕。但同时也应看到,在市场配置资源过程中,数字经济必然要追求更高的效率和更低的成本,进而在多个维度给社会发展带来潜在风险和挑战。因此,要在充分研判各类风险的基础上,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深化数字经济质量变革、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造高效节能产业模式、构建包容互信数字生态、营建自由普惠数字生活,以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稳步实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