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4066)
2023(20071)
2022(16660)
2021(15057)
2020(12507)
2019(27678)
2018(26961)
2017(51138)
2016(27342)
2015(29747)
2014(28961)
2013(28093)
2012(25641)
2011(23172)
2010(23059)
2009(21062)
2008(19918)
2007(17160)
2006(15204)
2005(13397)
作者
(77398)
(64599)
(64348)
(60810)
(40749)
(31022)
(29164)
(25293)
(24663)
(22631)
(22039)
(21660)
(20392)
(19994)
(19914)
(19609)
(19203)
(19057)
(18555)
(18554)
(15966)
(15851)
(15478)
(14806)
(14764)
(14354)
(14083)
(13894)
(12829)
(12657)
学科
(126863)
经济(126759)
管理(74470)
(71073)
(55499)
企业(55499)
方法(47935)
数学(42311)
数学方法(41814)
中国(34511)
(32618)
地方(30358)
业经(28656)
(26440)
(23946)
农业(22899)
(21918)
贸易(21908)
(21209)
(19670)
环境(18899)
(18216)
银行(18163)
(18144)
金融(18142)
地方经济(17578)
(17505)
技术(17327)
产业(16703)
理论(16564)
机构
学院(379325)
大学(375731)
(162758)
经济(159747)
管理(144230)
研究(131662)
理学(124902)
理学院(123476)
管理学(121257)
管理学院(120544)
中国(98608)
科学(80717)
(78225)
(69940)
(65610)
(65344)
中心(60374)
研究所(59879)
业大(57525)
财经(56402)
(55838)
(51443)
农业(51324)
经济学(50760)
(50064)
师范(49447)
北京(48453)
(48074)
经济学院(45547)
(44303)
基金
项目(262733)
科学(208075)
基金(191769)
研究(188481)
(169109)
国家(167731)
科学基金(144236)
社会(123450)
社会科(117187)
社会科学(117161)
(103397)
基金项目(101043)
自然(92762)
自然科(90730)
自然科学(90707)
自然科学基金(89059)
(87055)
教育(86329)
资助(76893)
编号(74689)
(60920)
重点(59721)
成果(58434)
(56838)
(55352)
国家社会(52357)
创新(51828)
课题(51529)
科研(50648)
教育部(48902)
期刊
(180279)
经济(180279)
研究(107354)
中国(75016)
学报(60990)
(59452)
科学(56065)
管理(53748)
(52712)
大学(46423)
学学(44149)
农业(40952)
教育(37642)
(33955)
金融(33955)
技术(33731)
经济研究(30416)
业经(30085)
财经(27888)
(24203)
问题(23009)
(21320)
技术经济(19034)
(18028)
统计(18024)
商业(17918)
科技(17839)
(17684)
资源(17468)
(17057)
共检索到55989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金芳  
文章基于劳动力要素配置视角,运用2011-2019年我国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互联网发展对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与区域经济差距呈现倒"U"型钟状曲线关系,即互联网发展一开始会拉大区域经济差距,伴随其深入发展并跨越拐点值后,有助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从劳动力要素配置视角来看,互联网发展有助于减弱劳动力市场分割壁垒和要素配置扭曲程度,促进劳动力要素配置效率提升,且劳动力要素配置下互联网与区域经济差距的倒"U"型作用效果显著成立,互联网与劳动力要素优化配置形成的联动协同效应对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具有重要作用。上述结论为数字经济背景下深入推进互联网发展,合理有序引导劳动力要素市场化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凤  赵燕  邓格致  
本文从新结构经济学分析视角入手,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采用中介效应模型、Logit模型和分位数回归等方法,重点考察互联网应用对农户劳动生产率的结构性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农村互联网应用通过两个路径化解了“索洛悖论”,其一是直接效应,即互联网应用作为技术本身直接渗透至具体的劳动生产过程,从而对劳动生产率产生直接影响;其二是间接效应,即通过创造性破坏机制改变城乡劳动力的分布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不仅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是结构性的,而且创造效应和破坏效应也是结构性的,此类结构性的变化会对农业农村的禀赋结构,尤其是通过提升和改变劳动力的质量与分布对农户劳动生产率产生实质影响。基于此,本文认为准确识别农村部门互联网应用的作用路径及其结构性差异,对于在制度创新与政策导向上更好适应科技革命浪潮,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高国力  
区域经济发展与劳动力迁移南开大学经研所博士生高国力劳动力迁移作为人口学和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的影响因素很多,客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和心理状态(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都是影响劳动力迁移的因素。在影响劳动力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王春凯  许珍珍  
推动全国劳动力市场统一和提升劳动力就业配置效率是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基于2003—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互联网发展对就业中劳动力人力资本供给与产业结构需求间匹配的影响与机制。研究发现:(1)互联网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的影响系数为正且显著,说明互联网促进了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2)互联网通过促进人口跨区域流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提升了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3)互联网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基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门槛特征,突破门槛后劳动力池效应更加明显,互联网的促进作用明显跃升;(4)随着互联网发展阶段的递进,互联网网络溢出效应的增强对区域劳动力就业匹配产生更加显著的影响。东中部地区互联网的劳动力就业匹配效应最为明显,西部地区尚不突出。因此,应从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互联网就业信息平台以及强化互联网与农业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等方面,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就业匹配效率,助力中国区域经济社会走向共同富裕。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何爱平  李清华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的深入推进,数字技术的应用进入深化发展与共享发展的新阶段,数字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测度2013—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方法等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显著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全劳动生产率下降,加快劳动生产要素由发达地区生产性部门向欠发达地区非生产性部门的转移,削弱了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主要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并且数字经济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存在政策阶段性和动态性。基于此,从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提高数字劳动者人力资本和强化数字经济政策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晓鸿  王崇光  
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差距呈扩大的态势。产生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不期望全方位研究和揭示这些原因,仅从要素禀赋和政策视角对东西部差距作一分析研究。从结果看,东西部要素禀赋各有自己的优势,应该说东西部差距的根源不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从政策因素看,由于对东西部经济发展政策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东西部制度性差异、观念差异、资本及人力等要素丰裕度差异等,并进而导致了东西部的差距和变化。对于东西部差距,显然我们不能听之任之。由于马太效应和不可逆效应,必须给予西部更加特殊的政策,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缩小东西...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胡霞  
文章借鉴Feder模型的基本思想,选取渤海湾海岸带城市群、长三角海岸带城市群、珠三角海岸带城市群三个样本,研究了互联网背景下流通产业对区域经济集聚的影响及溢出效应。从总体来看,流通产业对海岸带城市群经济集聚发挥了正向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明显的正向溢出效应。从横向比较来看,长三角海岸带城市群流通产业的溢出效应最高,珠三角次之,渤海湾最低。此外,海岸带城市群流通业增长对经济集聚的边际影响效应仍弱于其他部门带来的整体边际效应。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赖德胜  孟大虎  
资源依赖型产业链、重工业偏向型产业结构和既定的体制环境,造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劳动力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存在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专用性。文章认为,既定的专用性人力资本导致了劳动力在搜寻匹配岗位时遇到了很大困难,以致于在转岗再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人力资本粘性和人力资本失灵。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效推动下岗失业劳动力高质量地完成转岗再就业过程,应当重新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进行重工业化改造,同时还应对人力资本生产制度、流动制度和激励制度进行有效调整。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刘锐  吕臻  
由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中西部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这种以跨地区转移为主的就业格局在金融危机爆发的情况下暴露出一些问题,受东部地区出口受挫的影响,农民工失业增加,部分农民工返回家乡。不平衡的就业格局存在很大的风险,而这种就业格局源于不平衡的区域经济发展。本文试图将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结合起来分析,通过对两者间相互作用的分析,进一步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本质,深入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可发挥的主动作用,并探讨农村劳动力在区域和城乡之间高效、有序、良性流动的政策路径。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丛屹  俞伯阳  
选取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静态面板OLS和动态面板GMM方法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提高了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但是这一结果在区域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从东、中、西部地区划分来看,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从南、北地区划分来看,则是北方地区更为显著。鉴此,我国应加快建设均等化数字基础设施,加强多样化数字设备科学应用,全方位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韦欣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批准实施,北部湾经济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面临着各类人才匮乏的问题。为了解决人力资本如何服务于北部湾经济发展的问题,优化人力资本配置日益重要。通过运用人力资本配置的理论,利用实证分析方法,阐述了北部湾经济区人力资本配置的现状,分析了人力资本配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应通过调整产业配置结构、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市场的流动性和实现人力资本供需信息对称等优化人力资本配置的对策和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峰  王科  赵毅  
互联网具有"时空压缩"特质和新经济增长点"催化剂"效应,逐渐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驱动力量。本文以中国30个省(区、市)2006~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互联网发展指标体系,基于空间条件收敛模型,分析互联网发展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收敛具有促进作用,且呈现直接和溢出的双重促进效应;异质性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对东、西部区域经济收敛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本文研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差距稳态趋同的作用,对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加来  李刚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差距的扩大,而非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进行跨区域流动,加上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中央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以便在全国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进而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郑婷予  陈林  
近年来,我国分享经济迅速发展扩大,并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分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法律监管体系薄弱、行业壁垒深厚及征信体系缺失等诸多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管体系并把握其监管时机及强度;打破行业壁垒,协调业态,促进传统行业、互联网、金融等各领域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快实现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代表的金融征信以及公安、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征信系统与平台企业进行有效对接,加快建立健全征信体系。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郑婷予  陈林  
近年来,我国分享经济迅速发展扩大,并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分享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法律监管体系薄弱、行业壁垒深厚及征信体系缺失等诸多问题。应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管体系并把握其监管时机及强度;打破行业壁垒,协调业态,促进传统行业、互联网、金融等各领域更深层次的融合发展;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快实现以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为代表的金融征信以及公安、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的征信系统与平台企业进行有效对接,加快建立健全征信体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