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5362)
2023(22041)
2022(18760)
2021(17166)
2020(14597)
2019(33113)
2018(32595)
2017(62191)
2016(34126)
2015(38410)
2014(38327)
2013(37866)
2012(34871)
2011(31841)
2010(31818)
2009(29613)
2008(29152)
2007(25997)
2006(22849)
2005(20256)
作者
(103638)
(86977)
(86151)
(82011)
(54912)
(41816)
(39131)
(34039)
(32789)
(30751)
(29450)
(29128)
(27753)
(27392)
(26878)
(26809)
(26342)
(25771)
(24900)
(24885)
(21766)
(21265)
(21067)
(19670)
(19560)
(19220)
(19142)
(19124)
(17653)
(17169)
学科
(148505)
经济(148325)
管理(100994)
(93293)
(77856)
企业(77856)
方法(63311)
数学(55203)
数学方法(54518)
(37824)
(36819)
中国(35866)
(33526)
业经(32528)
地方(30449)
(28525)
(24980)
贸易(24969)
农业(24577)
(24157)
(23528)
财务(23438)
财务管理(23386)
企业财务(22166)
环境(22131)
理论(21974)
(21741)
银行(21653)
(21585)
(21155)
机构
大学(500098)
学院(498038)
(201142)
经济(196796)
管理(189727)
研究(171423)
理学(164469)
理学院(162501)
管理学(159338)
管理学院(158449)
中国(125846)
科学(109852)
(106062)
(92395)
(90031)
(88502)
研究所(80956)
业大(79665)
中心(77205)
(73894)
财经(73849)
农业(71173)
(66912)
北京(66425)
(64314)
师范(63528)
(61899)
经济学(61448)
(58972)
经济学院(55193)
基金
项目(341044)
科学(266047)
基金(247046)
研究(239960)
(218911)
国家(217166)
科学基金(184498)
社会(151318)
社会科(143376)
社会科学(143336)
(133953)
基金项目(130896)
自然(122714)
自然科(119841)
自然科学(119803)
自然科学基金(117645)
(113359)
教育(110361)
资助(101781)
编号(95940)
成果(77627)
重点(77216)
(74017)
(72542)
(70246)
课题(66804)
科研(65968)
创新(65774)
计划(64144)
大学(62761)
期刊
(221347)
经济(221347)
研究(142235)
中国(92772)
学报(89283)
(81163)
科学(77525)
(72172)
管理(68853)
大学(66048)
学学(62780)
农业(54824)
教育(48345)
技术(42360)
(41297)
金融(41297)
财经(36712)
经济研究(35824)
业经(34669)
(31489)
问题(28656)
(28143)
(25503)
技术经济(24648)
科技(24233)
图书(23884)
统计(23198)
业大(22944)
理论(22583)
商业(21686)
共检索到7254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家庭   沈岩  
数字经济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为缓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产生的区域塌陷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选取2011—2019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识别数字经济对区域塌陷的具体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缓解了区域塌陷,在更换变量、替换样本、工具变量法下结论均稳健成立。在“本地效应”方面,数字经济通过促进劳动力流入、提高创新能力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条路径缓解区域塌陷;在“空间效应”方面,数字经济能够打破地理空间的约束产生显著正向空间溢出,并能突破行政边界的约束产生“跨界效应”来缓解区域塌陷。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霞  
本文选取2009-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Moran’s I指数对数字经济与消费升级的空间自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进一步讨论了消费升级的空间集聚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消费升级的空间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与消费升级均存在着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东部消费升级的空间集聚特征较为明显,中部消费升级的空间集聚水平相对较低,西部消费升级的空间集聚水平呈现出下降过程;消费升级过程存在着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特征,并且本地社会环境的改善对邻近地区消费增长存在着正向溢出,数字经济对消费升级的促进作用表现出本地效应与空间效应并存的特征,并且空间效应更为明显。因此,要加强对数字经济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企业发展数字化,同时要加强对数字化服务的基础建设投入力度,促进区域间数字经济与消费升级的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肖雁飞  尹慧  廖双红  
在分析环境规制对产业链区际分工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格局基础上,构建空间杜宾(SDM)模型,并以长江经济带化工行业为例,实证本地与邻地的分工效应,主要结论:(1)从空间格局来看,长三角地区具高环境规制与高分工水平耦合特征,而云贵川等上游地区则具低环境规制协同性与低分工水平,上中下游区域空间差异大。(2)从空间关联来看,短期内加强环境规制引致产业链区际转移,"污染天堂假说"成立,且本地与邻地分工水平均呈下降特征,但邻地降幅低于本地,长期来看,影响呈倒"U"型特征,本地临界值为1.7850,邻地为3.3025,即当强度为1.7850时,本地与邻地分工水平都得到提升,在1.7850~3.3025之间时,对邻地分工更有利,但高于3.3025时,本地与邻地分工均将抑制。同时,规制加强对本地与邻地都具技术促进作用,且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影响分工水平。建议如下:(1)各地区应制定适度环境规制;(2)实施地区差异化环境政策并协同推进;(3)建立"引领—跟随"型区际分工推进机制;(4)加大技术创新,严格外商引入渠道;(5)统筹度量要素组合,注重产业长远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高素英  钦彦祥  张烨  
以中国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分析得出本省创新投入可以通过1条直接路径和3条间接路径影响本地及其它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并利用ESDA、静态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路径下创新资金投入对本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明显促进效应,创新人员投入则显著提高了本省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本省创新人员投入通过"挤占效应"阻碍了其它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在创新投入的"协同效应"、产业结构变迁的"趋同效应"及官产学研的"协作效应"等空间溢出机制作用下,创新资金投入通过3条间接路径促进了其它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崔和瑞  宋璐瑶  
本文基于2007-2020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结合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各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其中介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的直接性、高渗透性和边际效益递增性分别从创新需求、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为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显著提升了区域创新能力;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居民消费率,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和研发资本投入间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居民消费率、人力资本和研发资本的中介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刘乃全  陶云  张学良  
文章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探讨,协整分析和葛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结果是西部经济增长与中部、东部经济增长均有协整关系,但中部与东部经济增长之间没有协整关系;西部经济增长促进了东部经济的增长,东部反过来也促进了西部经济的增长,但对中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大;中部不是东部和西部经济增长的葛兰杰原因,由此显示出我国区域经济非协调发展的基本特征。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还对中国区域经济非协调发展及“中部塌陷”的机理作了理论分析,并给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翁鸣  
分析了牛鞭效应的成因,并基于信息共享分析了三种共享模式下牛鞭效应,通过比较发现库存信息共享贴近实际并对牛鞭效应缓解效果居中,提出了构建信息共享系统、实行供应商库存管理、建立合理激励等措施,最大程度缓解牛鞭效应。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徐嘉祺  赵景峰  佘升翔  刘雯  
运用双重差分法(DID)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法(SYS-GMM)对西部环境规制的实施效果、减排机制和减排效应进行检验和识别。研究结论如下:(1)新环保法的实施有效降低了西部地区污染物排放强度,减排效果显著。(2)新环保法的减排作用主要通过城镇化水平、经济结构水平、科技投入强度和循环生产能力等4个机制变量发挥作用。(3)城镇化水平、科技投入强度、循环生产能力的减排效应较大,而经济结构水平的减排效应则较小。(4)西部地区污染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累积滞后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清华  何爱平  
作为新经济形态的数字经济不仅为区域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更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契机。本文基于数字经济发展的新特征,提出了数字经济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直接效应,包括空间溢出效应、技术泛化效应和驱动传导效应,以及数字经济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市场化和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间接效应。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了我国2013—2019年284个地级市相关数据,主要运用系统GMM方法、中介效应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不仅从整体上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而且能够通过提高市场化水平和改善劳动力资源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在分地区回归中,数字经济均显著缩小了东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并且对东部城市的影响效应最为显著。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黄琳   黄煜琪   黄东斌  
本文利用多元回归模型对创业型经济流通约束缓解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构建了创业型经济流通约束缓解模式,并确定了相关研究假设。在数据来源、预处理、变量选择与定义、样本选择和模型分析方法方面进行了详细说明。根据多元回归模型的结果分析,创业型企业的流通约束受到了供应链延长、物流成本高和需求不确定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王晶晶  杨奕晨  陈金丹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数字经济已成为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新优势、驱动创新的关键力量。结合2009-2019年我国259个地级市数据,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CCR模型测度城市创新效率,基于空间杜宾模型探究数字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创新效率影响的本地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第一,数字服务业集聚可促进本地创新效率提升,还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驱动邻近城市创新效率提升;第二,数字服务业集聚有助于拓展本土市场规模,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从而提升城市创新效率;第三,东部和中部地区的数字服务业集聚可显著提高本地区创新效率,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数字服务业集聚对城市创新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李健   赵乐欣   姚能志   白俊红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要坚持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政府创新激励政策为企业研发创新注入新的活力,但也导致了企业凭借信息优势以创新迎合行为反制政策初衷的创新困境。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迎合行为的影响、情境效应、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地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抑制该地区企业创新迎合行为,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来自数字产业相关从业人员的增加;对于异质性分析,数字经济对企业创新迎合行为的抑制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小规模企业、处于低行业竞争环境中的企业、处于低营商环境中的企业更显著;对于机制分析,数字经济能够通过降低企业与外界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抑制企业创新迎合行为;对于经济后果,数字经济既能直接影响企业创新产出,也能在降低企业创新迎合行为的同时,间接改善由此产生的创新产出下降问题。本文丰富了数字经济打破“信息孤岛”的研究成果,不仅为当前科创实践中存在的“高投入、强数量、弱质量、低效率”现象提供了可能的解决路径,而且为抑制企业创新迎合行为以及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与微观依据。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秦松松  董正英  
在产业集聚理论的理论框架下,运用2003—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基于本地溢出效应和跨区域溢出效应的视角,实证探究了科技服务业的不同集聚模式对区域创新产出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科技专业化集聚产生的MAR外部性中,本地溢出效应显著为负,跨区域溢出效应显著为正;(2)科技服务业多样化集聚产生的Jacobs外部性中,本地溢出效应显著为正,跨区域溢出效应为负但不显著;(3)对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科技服务业多样化集聚能显著提升当地的创新水平,而专业化集聚却不利于当地创新水平的提升。但对于西部地区,科技服务业专业化集聚更利于当地创新水平的提升。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樊轶侠   段可仪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给区域税收增长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税收体制变革带来挑战,随着数字经济注意力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影响了我国税收收入格局。笔者基于我国2008—2021年289个地级市数据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所得税、增值税税收鸿沟的影响机制和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拉大区域间税收鸿沟,对增值税作用尤其明显;在数字经济注意力的调节作用下区域税收鸿沟逐渐缩小,产业结构调整在其中具有中介效应;同时数字经济发展对加大个人所得税和总税收鸿沟作用的边际效应递减,对加大增值税税收鸿沟作用的边际效应递增;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税收鸿沟影响呈现非均匀分布。为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提升税收制度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契合度,需要从多个维度对现行税收体系进行深化改革,并不断完善税收收入分享体制。特别是,考虑以平台企业税收收入分享为突破口,由中央按统一规则对平台企业缴纳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进行省际分配。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琳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类创新型金融服务,可以通过呈现供应链各主体间交易信息,降低外部投资者与零售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进而缓解零售企业面临的投资不足问题。然而,供应链金融对于企业的信息披露质量要求较高,且服务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议价水平。因此,本文将实证探究供应链金融对零售企业投资不足的作用机制,同时充分考虑信息披露质量与议价水平的调节效应,旨在为我国零售企业提升投资效率提供借鉴依据。结果表明:供应链金融可以有效缓解零售企业投资不足;与高质量信息披露的零售企业相比,供应链金融业务更有助于解决低质量信息披露的零售企业的投资不足问题;与低议价水平的零售企业相比,供应链金融业务更有助于解决高议价水平的零售企业的投资不足问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