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846)
2023(9824)
2022(7635)
2021(6604)
2020(5419)
2019(12095)
2018(11940)
2017(22686)
2016(12080)
2015(13678)
2014(13677)
2013(13450)
2012(12456)
2011(11507)
2010(12223)
2009(11507)
2008(10948)
2007(9826)
2006(9154)
2005(8456)
作者
(36278)
(30434)
(30316)
(29178)
(19406)
(14454)
(13806)
(11790)
(11553)
(10912)
(10530)
(10198)
(9887)
(9795)
(9578)
(9247)
(9002)
(8784)
(8780)
(8299)
(7868)
(7429)
(7316)
(7113)
(6999)
(6837)
(6680)
(6472)
(6213)
(5939)
学科
(79314)
经济(79263)
管理(34375)
(28990)
方法(26837)
数学(24336)
(23902)
企业(23902)
数学方法(23797)
地方(19314)
业经(17143)
中国(17014)
(13920)
(13092)
地方经济(13082)
产业(11052)
(10568)
(10289)
理论(9902)
信息(9813)
农业(9558)
(9504)
金融(9503)
总论(9439)
(9428)
银行(9425)
环境(9378)
(9138)
信息产业(8956)
(8585)
机构
学院(183457)
大学(182697)
(83850)
经济(82083)
管理(68849)
研究(63918)
理学(58598)
理学院(57887)
管理学(56511)
管理学院(56160)
中国(48639)
(38420)
科学(37318)
(36311)
(31532)
中心(29456)
(29388)
财经(28473)
研究所(28270)
经济学(26884)
(25578)
(25122)
(24685)
北京(24458)
师范(24457)
经济学院(23783)
业大(23574)
(23230)
(23088)
财经大学(20817)
基金
项目(117814)
科学(93905)
研究(85885)
基金(85822)
(74339)
国家(73784)
科学基金(64244)
社会(56803)
社会科(54107)
社会科学(54092)
(46696)
基金项目(44041)
自然(40308)
教育(39721)
自然科(39479)
自然科学(39473)
自然科学基金(38694)
(38560)
资助(35668)
编号(34249)
成果(27770)
重点(26605)
(26311)
(24819)
课题(24400)
(24282)
国家社会(24180)
创新(22762)
大学(21806)
教育部(21761)
期刊
(100655)
经济(100655)
研究(59289)
中国(37076)
管理(27924)
(27284)
学报(24666)
科学(23913)
(22784)
教育(19929)
大学(19251)
技术(19137)
学学(17855)
(17604)
金融(17604)
经济研究(17321)
农业(15088)
财经(14852)
业经(14145)
(12953)
统计(12867)
问题(12483)
技术经济(11541)
(11523)
图书(10517)
决策(10473)
(8802)
商业(8651)
现代(8301)
世界(8230)
共检索到28763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马涛  任昊翔  黄印  陶思佳  陈书晴  卢思涵  洪涛  
在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强烈冲击下,经济活动空间分布规律和区域间经济联系正在发生转变。数字经济通过规模效应、范围效应、协同效应等机制降低各类成本的同时也显著改变了生产与匹配的结构和效率,对区域发展格局的影响不断提升。当前空间经济学相关研究尝试从通信成本、信息摩擦、技术扩散、数据流以及数据要素等途径改变传统空间成本,以将数字经济纳入空间经济模型来研究其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机制。在未来研究中,可以从优化空间成本框架、重构数字贸易理论、引入数字化中间投入品、空间成本及地区间技术关联内生化等方式来进一步拓展和丰富空间经济模型。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杨开忠   刘威   董亚宁   刘安国  
人、物运输成本相对重要性的上升使得集聚经济的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基于新空间经济理论率先建立了纳入旅行成本的新空间经济核心-边缘模型,探寻旅行成本、空间品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机理。研究发现:空间品质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影响,改善一个区域的空间品质将促进经济活动向该区域集聚发展,该区域更易成为核心区;旅行成本上升致使区域间空间品质差距扩大,这进一步强化了空间品质较高区域的经济发展优势;品质溢价效应推动空间品质较高区域的价格指数相对上升,一定程度上对冲了经济活动向空间品质较高地区的集聚。本结论研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空间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黄森  蒲勇健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惟一具备突破省市界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的地区。在中国各个区域发展版图中,成渝经济区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极,最重要的是在于能否合理地重组其现有的空间经济结构。从产业演替的历史进程看,空间经济结构重组的一大主要动力是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近来,随着成渝经济区产业布局规划的出台,本文基于空间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建立合理的模型,并结合川渝两地的实际情况,对川渝产业布局规划合理性进行了分析。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林光平  龙志和  吴梅  
本文提出采用Bootstrap方法对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的残差分布进行Moran’s指数,最大似然LM-Error及LM-Lag统计量的模拟检验,可用于空间经济计量模型的(事先)确定及(事后)验证。通过两个实例表明,在回归误差服从独立分布的假设下,有别于大样本理论分布的经典检验法,Bootstrap方法能有效地解决空间经济计量模型残差分布不确定时,模型中变量间空间相关性的检验问题。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龙志和  欧变玲  林光平  
本文使用回归残差的Bootstrap方法,对线性模型空间相关性进行检验。基于空间相关性检验统计量Moran’sI,在不同Bootstrap样本数及不同空间衔接结构下,研究并比较Bootstrap和渐近检验方法。通过MonteCarlo实验揭示了当空间经济计量模型中残差不满足经典正态假定条件时,空间相关性的渐近检验理论不再有效。本文把Bootstrap方法用于空间相关性检验,对水平扭曲进行了分析校正。研究同时发现,从水平扭曲角度来看,无论残差是否满足经典正态假定条件,空间经济计量模型Bootstrap检验通常都很有效。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萌  蒋冠  
笔者通过构建包含金融因素的DSGE模型分析货币、房地产价格、通货膨胀率与其他宏观经济变量之间互动与联动机制。分析表明,货币存量与增长率是宏观经济稳定的关键因素,房地产相对价格与实际利率是货币冲击效应的核心传导变量。目前中国主要宏观变量偏离稳态水平较远,并存在房地产价格泡沫,化解房地产价格泡沫风险应该坚持规则性货币政策原则,控制货币存量与增长率,使房地产相对价格与实际利率趋于合理。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郭鸿懋  
中国的城市经济学是改革开放后引进的一门新学科。三十年来,它经历了引进与摸索、发展与创新两个阶段,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问题导向和集聚导向两个学派。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就是城市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其理论体系设计由四个部分组成。在研究方法上,应推广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范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阳明明  韦琦  
文章基于空间经济学的演化模型,以腹地人口规模为自变量,将交通枢纽的区位、产业规模、运输成本和运输距离等决定物流量的系统因素考虑在内,构建一个专门用于对交通枢纽或枢纽城市物流量进行长期预测的理论模型,并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宇  王子龙  许箫迪  
利用2006-2011年中国28个区域的Moran’s I指数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模式进行有效测度。计算结果显示,我国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现象日益明显,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文化产业的本质特征是文化创新,经济基础对于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对外开放初期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具有一定促进作用,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产生抑制作用;当期人力资本水平对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作用并不显著。文化产业发展的均衡稳定状态是空间集聚的基本条件,区域创新是文化产业空间集聚的内在动力。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赵娴  陈阳  
近年来,经济引力模型逐渐得到空间经济学家的重视和引入,但就该模型运用的范围来看仍需扩展和延伸。本文以2013年环渤海经济圈的数据为例,对“经济质量”和“经济距离”的内涵加以界定,从而构建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同时,本文以环渤海地区的中心城市北京为重心,运用该模型对环渤海地区部分城市的“经济引力”进行定量测度,为环渤海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提供有益的政策建议,同时丰富了经济引力模型的应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白泉涌  
经济要素流动在各种流网络空间的客观经济现象,需要运用现代经济数学理论与研究手段,对抽象化的流网络经济空间进行研究分析。本文根据原有基于九大经济要素指标体系为可测基础,协同广义关系和泛协同结构理论等方法,运用经济规模模型,分析流网络空间内经济动力源与汇流动的众多学术研究成果,提出关于流网络空间经济学内涵与外延的深入思考。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梁涵  
文章通过引入衡量流动要素收入流与支出流空间同步程度的"市场转移指数"的指标,构建了一般化的要素流动模型。结论显示,市场转移指数与区际贸易成本在决定长期空间经济均衡方面存在"替代"关系,当贸易成本既定时,市场转移指数同样可能引发空间均衡的集聚突变,同时产生与贸易成本类似的其他空间经济标杆效应。此外,"自由资本"和"自由企业家"成为本模型框架下的两个特例。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孙玲  陶士贵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性。结合空间经济学非对称FC模型的理论,构建区域金融差异影响的实证模型,并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检验,从一个新的视角来分析区域金融差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结论表明,东部和西部区域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中部区域金融水平的影响不显著。交易成本的降低将促使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却会使得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出现衰退现象。另外,劳动力要素、政府政策支持和科研技术水平的提高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张可云  
一、引言任何经济活动都要落实到一定的空间位置与范围。研究经济活动不仅涉及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等,而且还应回答在哪生产。后一问题实质上是要求解决如何选择最佳的经济活动空间。人类自产生以来,随着生产与生活不断提出新要求,对空间问题的关注与研究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知识产生到学科形成的较长发展时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空间经济学(Spatial Economics)学科体系。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梁琦  黄卓  
本文简述了空间经济学和新经济地理学在过去二十年里在中国的发展,并指出空间经济学在中国的下一个发展方向就是和国际贸易、城市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以及发展经济学的进一步结合。同时,我们介绍了空间经济学国际研讨会(2011)的概况以及入选的六篇论文。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