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467)
2023(6146)
2022(4368)
2021(3309)
2020(2494)
2019(5273)
2018(5038)
2017(9681)
2016(4831)
2015(5557)
2014(5675)
2013(5753)
2012(5718)
2011(5609)
2010(5748)
2009(5420)
2008(4977)
2007(4675)
2006(4538)
2005(4335)
作者
(16254)
(13717)
(13711)
(13050)
(8729)
(6299)
(6169)
(5309)
(5274)
(4931)
(4751)
(4477)
(4433)
(4353)
(4211)
(4181)
(3979)
(3952)
(3928)
(3646)
(3495)
(3257)
(3227)
(3200)
(3148)
(3079)
(2845)
(2717)
(2683)
(2670)
学科
(53143)
经济(53114)
地方(14416)
管理(13881)
方法(12218)
中国(12029)
业经(11578)
地方经济(11499)
数学(11008)
数学方法(10974)
(10577)
产业(9227)
总论(8535)
信息(8471)
信息产业(8043)
(7906)
(7649)
企业(7649)
(6846)
(6408)
金融(6407)
经济学(6173)
环境(5640)
(5602)
(5458)
银行(5457)
(5378)
(5365)
农业(5245)
(5008)
机构
大学(87874)
学院(87148)
(50824)
经济(50043)
研究(34413)
管理(31001)
理学(26030)
中国(25869)
理学院(25730)
管理学(25433)
管理学院(25241)
(20392)
经济学(17958)
(17852)
科学(17582)
(16882)
财经(16227)
经济学院(15859)
研究所(15098)
中心(14775)
(14652)
(13109)
(11922)
财经大学(11821)
北京(11585)
(11086)
师范(11027)
科学院(10808)
社会(10743)
(10416)
基金
项目(52774)
科学(42206)
研究(40562)
基金(39223)
(33195)
国家(32937)
社会(29650)
科学基金(28442)
社会科(28294)
社会科学(28287)
基金项目(19561)
(19561)
教育(16729)
(15641)
编号(15624)
资助(15567)
自然(14728)
自然科(14380)
自然科学(14376)
自然科学基金(14109)
国家社会(13662)
(13195)
(13106)
成果(13083)
经济(13000)
重点(11734)
发展(11508)
(11388)
(11353)
课题(10516)
期刊
(63708)
经济(63708)
研究(31394)
中国(16663)
(14842)
管理(12933)
经济研究(11987)
学报(10887)
科学(9738)
财经(9356)
(9023)
金融(9023)
(8833)
大学(8688)
(8340)
技术(8138)
问题(7842)
学学(7784)
业经(7476)
图书(7224)
技术经济(6640)
统计(5923)
农业(5835)
世界(5827)
(5695)
书馆(5647)
图书馆(5647)
经济问题(5116)
国际(5088)
(5046)
共检索到1452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雷尚君   贺俊   张彬斌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数字经济为扩大就业提供了出口,但其对就业的净贡献尚不够明确。本文以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这一重要宏观变量为基础,并以数字经济拉动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加为机制通道,测算数字经济对就业增长的净贡献,有助于全面客观地认识数字经济对就业的综合影响。基准口径测算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拉动2011—2015年和2016—2020年的实际经济增长,年均净贡献城镇新增就业的20.09%和29.44%,在2011—2020年的常态化情境下,年均净贡献就业299.75万人,相当于城镇新增就业总规模的22.65%。在对数字经济适用较宽松的界定口径并基于名义经济增长的测算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拉动2011—2022年名义经济增长,年均净贡献就业374.68万人,相当于城镇新增就业总规模的29.06%。进一步地,本文从数字经济助力就业质量提升、数字经济助力服务业就业扩容、就业服务数字化助力人岗匹配效率提升等三个维度探讨数字经济带动就业的动能枢纽,并从稳定经济增长、健全人才培养和职业培训体系、优化公共就业服务等角度提出推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党晨鹭  
文章基于最优分割法推导供给侧产业部门指数,使用我国30个省级行政单元2003—2015年的宏观统计数据,利用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检验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经济动能的贡献率。研究显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国经济动能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且这种经济推动作用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期刊] 国际经济合作  [作者] 尤宏兵  周珍珍  
中巴经济走廊的启动标志着中国与巴基斯坦进入全方位经贸合作阶段。继2013-2016年中巴国际产能合作进入高峰期后,2017年中巴合作进入充实拓展的新阶段,但其进程并非一帆风顺。在中巴经济走廊的方向性指导下,中巴双边经贸合作使双方在多个领域双双受益,但中巴未来的经贸合作仍面临着诸如应对国际/国内安全问题、瓜达尔港建设问题,以及如何平衡中国驻巴企业与巴方企业发展,如何协调巴方国家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等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寻求新的思路。为推进中巴经贸合作深入发展,中方应从多角度出发,夯实民意基础、扩大与巴方的社会交流、壮大产业园区、完善双方企业合作发展机制、拓展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方式。惟有如此,中巴经济走廊才能迎来美好的明天。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屈志勇  
发挥陕西在西北经济区的枢纽作用屈志勇从历史上看,陕西的发展同西北地区的发展息息相关。古人论陕西为“天下之项背,京师之头目”(见《读史方舆纪要》卷九)。《说文》云:“登陇山东望秦川,墟舍桑梓,与云霞一色”。陕西地处大西北的东部,是大西北的门户,是连接西...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程义伟  
枢纽经济是一种以交通枢纽、信息服务平台等为载体,以聚流和辐射为特征,以科技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经济要素时空配置为手段,重塑产业空间分工体系,全面提升城市能级的经济发展新模式。文章在分析国内外枢纽经济发展案例、连云港枢纽经济发展条件和优势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枢纽经济的内涵、连云港发展枢纽经济的思路和路径。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甘卫华  姚文珮  刘郑  
在国家物流枢纽建设的背景下,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Grey Relational Analysis,GRA)从区域物流业的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区域经济活力的显性水平、潜在水平四个维度选取16个物流业对区域经济活力的影响因子,分析物流相关指标与经济活力之间的关联度。针对23个省份,运用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建立区域经济活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先进、良好、中等、落后四个等级的划分,广东、江苏、山东位于区域经济活力前列,并针对不同等级分析影响其经济活力的成因。研究表明: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非国家物流枢纽城市之间的经济活力存在着较大差异。最后为提高区域经济活力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军丽  刘琪  王梅英  
通过梳理枢纽经济内涵,分析武汉打造交通枢纽经济的优势与不足,探索武汉交通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议,以期为武汉以及国内众多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制定枢纽经济发展对策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刘彦博  王遥飞  丁凌云  
通过梳理武汉市的交通区位、经济产业和现代物流业现状,分析武汉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的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结合武汉市实际情况,从完善物流设施网络布局、构建内联外通的双循环大通道、优化提升物流要素供给水平、做大做强枢纽产业、推动枢纽功能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构建开放协同发展格局等方面,提出武汉市建设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的路径。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李国政  
枢纽经济是以枢纽为引擎衍生出的一种新经济形态,这一现象在经济史中较早存在,其内涵和外延在不同阶段有差异化表现,但本质都是通过优化资源要素的时空配置重塑产业体系,促进生产力空间布局的提升和完善。功能聚疏性、空间开放性、多维融合性、形态多样性、迭代周期性是枢纽经济的基本特征,综合交通枢纽是枢纽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枢纽经济运行机制可分为动力机制、演进机制和调适机制。现阶段我国枢纽经济发展存在顶层设计不足、枢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枢纽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在新发展格局视野下需要进一步从国家视角完善枢纽经济规划体系,搭建枢纽经济运行平台,进一步优化培育枢纽产业,推进枢纽经济与城市高效协同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阳明明  韦琦  
文章基于空间经济学的演化模型,以腹地人口规模为自变量,将交通枢纽的区位、产业规模、运输成本和运输距离等决定物流量的系统因素考虑在内,构建一个专门用于对交通枢纽或枢纽城市物流量进行长期预测的理论模型,并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模拟分析。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白同舟  李雪梅  王文静  刘雪杰  李先  
城市交通枢纽作为交通网络节点,其较高的交通可达性影响着周边地区土地利用规划、功能配置,对城市交通体系综合效益的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城市交通枢纽普遍存在衔接换乘效率偏低、枢纽功能单一且与城市功能脱节、运营管理缺乏统筹等问题。借助时空经济理论,构建适用于交通枢纽的分析框架,提出交通枢纽优化要点,旨在完善交通枢纽的规划建设与运营管理,提升出行者的时空转换效率。研究表明:应根据需求特征理解交通枢纽上时间价值的非匀质性,着眼于通过压缩中间环节或丰富日程安排优化全程位移链条,并通过优化管理实现交通枢纽运行效益的最大化;从交通系统自身以及交通系统与城市融合角度对交通枢纽进行优化,提高枢纽换乘效率和丰富枢纽的城市服务功能;未来交通枢纽的发展趋势是实现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形成交通枢纽与城市空间布局的有机互动。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冉净斐   李国政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样态,枢纽经济以其高效的要素资源流动、增值和扩散效应,在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中有着独特作用。交通便利性、要素积聚性、经济开放性和规则引领性是枢纽经济的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枢纽经济助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运行机理,包括打造产业发展平台、推动区域市场融合、促进国内市场规则统一等。当前,在枢纽经济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过程中,我国还存在枢纽经济带动效应弱、现代流通体系不完善、局部市场边界阻隔明显、市场统一规则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需从优化枢纽经济整体规划和布局、推动枢纽偏好型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枢纽经济和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市场运行秩序和制度规则等方面入手,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王冬梅  姜帆  
城市大型客运交通枢纽是解决城市内各种交通方式间换乘组织的最有效途径,但是如何确定其合理的建设规模是规划、设计部门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对客运交通枢纽修建后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给出了其国民经济效益计算方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史言信  
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和净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两个指标的发展变化显示,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而且波动剧烈。未来我国贸易政策改革的重点,应该是强化净出口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冯润祥  
中国经济稳定对亚洲新兴市场的贡献冯润祥时至今日,把亚洲金融风暴理解为亚洲新兴市场的一次重大调整,或许没有异议。但这一调整始于何时、真正原因何在、各国的调整方式有何不同、中国在金融风暴中扮演了什么角色等问题,却值得进一步讨论。一、泰铢贬值是金融风暴的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