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005)
2023(6893)
2022(5012)
2021(3879)
2020(2903)
2019(6147)
2018(5706)
2017(11024)
2016(5354)
2015(5935)
2014(5895)
2013(6019)
2012(5964)
2011(5809)
2010(5882)
2009(5550)
2008(5094)
2007(4707)
2006(4427)
2005(4161)
作者
(17735)
(15304)
(15159)
(14459)
(9572)
(7014)
(6659)
(5821)
(5715)
(5365)
(5211)
(4886)
(4852)
(4770)
(4647)
(4592)
(4473)
(4381)
(4268)
(3869)
(3857)
(3588)
(3525)
(3504)
(3470)
(3386)
(3159)
(3013)
(2946)
(2894)
学科
(57485)
经济(57458)
管理(18579)
方法(14875)
地方(14705)
(13751)
数学(13577)
数学方法(13535)
业经(12161)
地方经济(11666)
(10471)
企业(10471)
中国(10422)
产业(9628)
总论(8674)
信息(8604)
信息产业(8197)
(8050)
环境(7847)
(7564)
(6717)
经济学(6690)
(6549)
金融(6549)
(5845)
农业(5730)
(5544)
银行(5543)
(5424)
(5417)
机构
大学(97321)
学院(97036)
(57763)
经济(56974)
研究(36659)
管理(36141)
理学(31055)
理学院(30723)
管理学(30438)
管理学院(30237)
中国(26849)
(23418)
经济学(20658)
财经(19036)
(18851)
科学(18502)
经济学院(18430)
(17497)
(17288)
研究所(15732)
中心(15655)
财经大学(14079)
(13853)
(12945)
北京(11882)
科学院(11441)
(11296)
(11237)
师范(11228)
商学(10933)
基金
项目(62354)
科学(50676)
基金(47791)
研究(46106)
(41006)
国家(40725)
科学基金(35691)
社会(34844)
社会科(33405)
社会科学(33397)
基金项目(24249)
(22901)
自然(19707)
自然科(19280)
自然科学(19277)
教育(18980)
自然科学基金(18938)
资助(18714)
(18522)
编号(16610)
国家社会(16321)
(15255)
(14740)
经济(14624)
(13838)
重点(13834)
发展(13172)
(12979)
成果(12807)
(12664)
期刊
(68547)
经济(68547)
研究(34089)
(17092)
中国(15627)
管理(14628)
经济研究(13254)
学报(11872)
科学(11471)
财经(10820)
(9982)
(9572)
大学(9498)
(9394)
金融(9394)
学学(9149)
问题(8547)
技术(8440)
业经(8379)
技术经济(7363)
农业(6727)
(6509)
统计(6499)
世界(6218)
(5718)
国际(5661)
经济问题(5396)
商业(5323)
决策(5091)
经济学(5083)
共检索到151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群勇  李海燕  
随着互联网等数字技术和电子商务等数字产业的发展,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力量,为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带来了新的视角。基于2004~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分别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指数,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中国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和传导机制。研究结论显示:数字经济与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之间均存在典型的“倒U”型关系,换言之,数字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阈值后才能实现节能与减排的双重红利,并且这一效应也存在于高碳排放区、低碳排放区和东中部地区。此外,数字经济的两个不同维度也呈现一定的差异性,数字产业化的节能减排红利效应要先于产业数字化实现。进一步地,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劳动生产率和金融发展水平等途径间接影响能源消费强度和碳排放强度。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高维龙  彭影  胡续楠  
基于2011—2019年中国24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技术进步与结构转型视角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其在显著增加城市电力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规模的同时也降低了电力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强度。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在推动绿色技术进步的同时也增加了城市电力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规模,其原因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能源回弹效应超过了绿色技术效率改善的节能效应。数字经济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的同时增加了城市电力消耗,但显著降低了二氧化碳的排放强度。其中,制造业结构转型具有减排效应,而农业和服务业由于产业结构低端化,其转型导致节能减排效果并不理想。异质性分析表明,良好的政府绿色数字化治理环境能够强化数字经济的节能减排效应。研究结论可为“双碳”目标下城市经济数字化转型及节能减排行动方略的制定带来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邵帅  张可  豆建民  
经济集聚和节能减排分别作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推力和目标函数,两类政策能否达到"珠联璧合"的实施效果,是决定未来中国绿色转型发展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本文试图从理论和经验两个层面,就中国城市群崛起和区域协调发展背景下的经济集聚现象对节能和减排两个维度的影响机制进行系统考察。本文将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分别作为投入要素和非期望产出纳入传统的产出密度模型,就经济集聚和能源强度对碳排放强度的非线性影响机制进行规范阐释,进而利用由1995~2016年中国30个省级地区数据所构成的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对提出的理论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经济集聚与碳排放强度及人均碳排放之间均存在典型的"倒N"型曲线关系,而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及人均碳排放之间存在典型的"倒U"型曲线关系;当经济集聚水平达到一定阈值后,其可能同时表现出节能和减排的"双重"效应;能源强度可以成为经济集聚影响碳排放的中介变量,即经济集聚可以通过其各种正外部性对碳排放产生直接影响,同时还会通过能源强度对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碳排放和能源强度在时间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滚雪球"效应,在空间维度上则具有明显的策略性竞争效应。本文据此提出,中国在大力发展城市群经济的过程中,需要有效发挥经济集聚对节能减排的积极作用,促进经济集聚与节能减排政策的相互协调,同时还要推动地区间形成节能减排政策的协同联动机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师博  单豪杰  
本文借助面板协整技术考察能源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经济资本化视角经验分析中国节能减排战略的现实选择。研究结果显示:(1)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关系,无论长期还是短期,"能源中性"假说均不成立;(2)地区间能源产出弹性差异较大,各地区适宜制定差别化的节能减排目标;(3)为增长而挖掘和重估各项资源经济价值的经济资本化模式不利于节能减排战略的实施。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周梦雯   刘传明  
本文将数字经济、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三者置于统一框架,构建数字经济空间关联网络权重矩阵,利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均呈现倒“N”型特征,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实现“节能”与“减排”双赢。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双重维度的检验发现,数字产业化通过数字产业在地区间的布局和对要素吸引力改变产业集聚程度影响碳排放强度;产业数字化通过数字技术嵌入各个行业,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和能源利用效率,通过能源强度影响碳排放强度。本文为数字经济政策制定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启示。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牛晓耕  张国丰  孙丽欣  
文章以河北省为例,在对区域产业结构演进、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状况深入调研的前提下,筛选关键指标,在Johansen协整检验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减排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采用情景设定预测法对产业结构演进的节能减排潜力定量估测,进而探讨了化解区域能源与环境双重困境的重要途径与关键任务。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程时雄  柳剑平  龚兆鋆  
本文基于中国工业行业1985-2012年面板数据,运用新近发展的时间可替代DEA模型测度了在不同节能减排目标约束下,工业行业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工业行业各年度的最优能源消费量和最优碳排放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潜在工业行业经济增长率的因素。结论表明:由于中国工业大部分行业环境技术效率低下,可通过提升环境技术效率来削减节能减排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负面影响,大部分行业存在着环境波特假说所阐释的节能减排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赢模式。环境技术效率越高、能源强度和碳排放强度越低、资本劳动比越低的行业在面临节能减排约束时越容易遭受更多的经济增长损失,因此政策制定者在确定节能减排目标时应根据不同行业的情况分...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焦翠红  李秀敏  
产业结构低碳转型是实现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双赢局面的有效手段。利用2007年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多目标投入产出优化模型,模拟不同经济增长率和低碳约束下各行业的经济增长潜力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潜力,估计与经济增长和节能减排双重目标相适应的最优产业结构。结果显示:各行业在不同的经济增长和低碳约束情境下调整方向保持一致,调整幅度差异明显;产业结构调整潜力取决于碳排放强度和经济贡献的目标导向,在高经济增长目标的前提下,一些碳排放系数较高的产业随着碳强度约束的加强反而呈现出更大的调整潜力。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士杰  
能源生产的经济学评价能使能源结构向清洁化及与环境保护协调的方向调整,这有助于加快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首先分析了能源生产的经济学评价对节能减排的重要作用及必要性;然后给出了包括指标体系、计算方法体系与优化方法体系的能源生产的经济学评价体系;基于上述体系,采取征收环境税的形式来实现外部成本的内在化,对几种不同能源的效后发电成本进行了估算。研究表明:煤炭是经济性最差的能源选择,节能减排应首先从减少煤炭的开采与生产着手。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力  应瑞瑶  
过去30年中,GDP年均增长9.81%的中国经济奇迹已为世界所见证,然而,繁荣背后的能源与环境问题却往往被轻视。本研究基于1992-2006年省级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模型,对开放经济与节能减排的协调路径作了实证分析与情景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贸易与投资自由化虽然也会通过技术溢出等机制对我国能源与环境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是,基于规模效应的主导作用,贸易与投资自由化仍将促使我国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总量增加。在现有国情下,开放经济与节能减排的主要协调路径应在于:以优化能源结构为目标,推进能源价格改革;强化市场换技术战略,提升外资技术效率;因地制宜,促进工业结构优化;保障环境政策的有效性,强化市场机制;...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柳瑞禹  陈岸  肖亚洲  
以节能减排为目的的电量替换会引起电力市场中参与方的利益调整,因此需要设计合理的经济补偿机制。由于我国电力市场竞争机制正在逐步完善,因此本文结合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提出了对减发电量机组和关停机组分开进行电量替换及经济补偿的方式。通过强调企业社会责任改进发电权交易,在电量替换过程中充分利用剩余效用实现对前一类机组的补偿;并通过有剩余生产能力的发电机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来支付关停机组固定成本,实现对后一类机组的补偿。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刘鹏  
文章运用价格效应、展望理论等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分析燃油税节能减排的机理,讨论了累进税率与固定税率对节能减排的影响,认为累进税率虽然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更大,但是恰当的税率是关键,否则会刺激汽车拥有量,带来相反的效果。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昉  都阳  王美艳  
经济发展阶段变化所引起的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需要,以及人均收入水平提高所引起的对环境质量的更高要求,是节能减排政策能否实现与地方政府的发展动机及企业行为激励相容,从而真正得以贯彻的关键。本文通过拟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预测排放水平从提高到下降的转折点,考察了中国经济内在的节能减排要求。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温室气体的减排来说,被动等待库兹涅茨转折点的到来,已无法应对日益增加的环境压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依靠中央政府的决心、地方政府和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动机,加大激励力度,以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汪克亮  杨宝臣  杨力  
本文采用全要素方法,将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作为能源利用经济产出的环境成本纳入研究框架,运用2000~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CCR-DEA模型,测算了中国29个省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并度量了其环境绩效,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中国各省份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效率差异并采用Tobit模型检验了中国节能减排能力的影响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当前中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及其环境绩效整体水平都偏低,尚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中国各省份、三大地区的能效及其环境绩效发展都显著不平衡,节能减排潜力巨大;(3)经济发展水平对一个地区的节能减...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钱莎莎  高明  黄清煌  
文章基于系统耦合模型测算出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的系统耦合度,并利用系统矩估计法考察环境规制对系统耦合度的影响。结果发现,环境规制有利于改善系统耦合度,意味着当前环境规制在履行节能减排职能的基础上,创新补偿效应也倒逼经济增长。分区域来看,东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显著正向作用于系统耦合度,而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却明显抑制了系统耦合度。分阶段来看,伴随2006年节能减排政策纳入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环境规制对系统耦合度实现了由负向到正向的根本性转变。此外,市场激励型规制工具和企业个体努力实现了节能减排与经济共同发展,而命令控制型和公众参与型规制工具则扩大了节能减排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