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119)
2023(7895)
2022(5940)
2021(4716)
2020(3590)
2019(7745)
2018(7379)
2017(14459)
2016(7241)
2015(7943)
2014(7814)
2013(8001)
2012(7668)
2011(7290)
2010(7342)
2009(6875)
2008(6368)
2007(5812)
2006(5518)
2005(5209)
作者
(22934)
(19711)
(19486)
(18653)
(12412)
(9168)
(8587)
(7394)
(7327)
(6940)
(6653)
(6326)
(6315)
(6162)
(6159)
(6031)
(5750)
(5581)
(5475)
(5001)
(4944)
(4612)
(4604)
(4590)
(4412)
(4404)
(4178)
(3912)
(3789)
(3773)
学科
(65618)
经济(65582)
管理(22160)
(20078)
方法(19588)
数学(18019)
数学方法(17954)
地方(15752)
(13887)
企业(13887)
业经(13632)
中国(12355)
地方经济(12096)
(11087)
产业(10154)
(9267)
总论(8938)
信息(8901)
(8656)
农业(8459)
信息产业(8456)
环境(7912)
(7325)
金融(7325)
经济学(7125)
(7036)
贸易(7031)
(6797)
(6743)
(6472)
机构
学院(122131)
大学(122116)
(70715)
经济(69781)
研究(46480)
管理(45549)
理学(39229)
理学院(38821)
管理学(38408)
管理学院(38160)
中国(34701)
(28973)
经济学(25124)
(24325)
科学(24246)
财经(23551)
(22781)
经济学院(22562)
(21506)
研究所(20560)
中心(19997)
(17659)
(17614)
财经大学(17518)
(16335)
北京(15211)
业大(14970)
科学院(14678)
经济管理(13936)
(13666)
基金
项目(79903)
科学(64770)
基金(61405)
研究(58098)
(53732)
国家(53378)
科学基金(46283)
社会(43188)
社会科(41345)
社会科学(41337)
基金项目(30921)
(28995)
自然(26644)
自然科(26112)
自然科学(26108)
自然科学基金(25671)
资助(24850)
教育(24150)
(23776)
编号(20813)
国家社会(20300)
(19074)
(17987)
重点(17936)
(17343)
经济(17201)
发展(16279)
(16276)
(16060)
教育部(15993)
期刊
(80946)
经济(80946)
研究(42018)
(21410)
中国(20384)
管理(18187)
学报(16293)
(15645)
经济研究(15638)
科学(15448)
财经(13072)
大学(12930)
学学(12482)
(11630)
金融(11630)
(11563)
技术(10803)
农业(10705)
问题(10274)
业经(10205)
技术经济(9149)
统计(8170)
(7977)
世界(7849)
(7019)
国际(6858)
经济问题(6487)
决策(6302)
商业(6148)
经济管理(5982)
共检索到1888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郑国强   万孟泽  
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力量,但数字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可能会加剧区域间的生产效率差距,数字时代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实现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基于中国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区域异质性特征的实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生产率增长效应,这种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纯技术进步上,数字经济未能通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改进赋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创新驱动效应、创业激励效应以及产业升级效应等渠道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影响效应仅在东部地区显著。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数字经济的生产率增长效应越明显,进而导致了区域间的生产率鸿沟。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边际效应递增特征和欠发达城市在人才集聚、金融发展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相对不足强化了区域间的生产率鸿沟。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岳书敬   董迪妮   赖晓冰  
数字创新究竟是加剧不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还是给予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数字红利”,从而缩小区域差距?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于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19年城市数据,本文研究发现:数字创新能够显著缩小城市经济差距,这得益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驱动作用。传导路径表明,数字创新能够通过降低失业率和缩小外资依存度等中介渠道来促进就业、拉动内循环,最终助益于缩小城市经济差距。调节机制显示,知识产权保护显著强化了数字创新在缩小经济差距中的“数字红利”,但快速扩张的城市规模制约了“数字红利”的效能发挥。此外,数字创新与城市经济差距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这种关系会伴随时空差异发生显著变异。为此,政府需加大数字技术资金投入,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谭燕芝  李云仲  胡万俊  
本文使用CFPS2014调研数据,在控制个人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了信息化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以及信息化对收入影响城乡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在排除个人异质性特征的情况下,互联网使用能够给个人带来14%的收入回报率影响,其中城市能够带来约20%的收入回报,而农村的回报并不显著。进一步对城乡互联网使用进行分析,城乡的互联网重视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回报率的差异主要是由农村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应用与欣赏能力不足导致的。进一步指出了国家在缩短城乡信息化接入差距的同时,要强化农村居民在信息化社会下对信息的应用与欣赏能力。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谭燕芝  李云仲  胡万俊  
本文使用CFPS2014调研数据,在控制个人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考察了信息化对个人收入的影响以及信息化对收入影响城乡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在排除个人异质性特征的情况下,互联网使用能够给个人带来14%的收入回报率影响,其中城市能够带来约20%的收入回报,而农村的回报并不显著。进一步对城乡互联网使用进行分析,城乡的互联网重视程度并没有显著差异,表明回报率的差异主要是由农村在互联网使用上的应用与欣赏能力不足导致的。进一步指出了国家在缩短城乡信息化接入差距的同时,要强化农村居民在信息化社会下对信息的应用与欣赏能力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李江一   荔迪  
知识溢出是提升人力资本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方式,移动社交网络的出现和广泛使用打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但目前关于其是否具有知识溢出效应的研究仍十分缺乏。本文使用三次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采集的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微观家庭和社区面板数据,以金融知识为研究对象,利用社区是否创建微信群作为准实验,采用双重差分(DID)与三重差分模型(DDD)实证考察微信群这一移动社交网络是否具有知识溢出效应。研究发现,社区建立微信群可使群内成员的金融知识水平显著提升约17.5%,且这一效应在农村地区、受教育程度较低、年龄较大的群体中更为显著,这表明移动社交网络可通过知识溢出创造信息红利并缩小数字鸿沟。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移动社交网络既可通过其信息源渠道激励群成员学习,也可通过交流渠道促进群成员在互动交流中提高知识水平。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在移动社交网络广泛普及的背景下,充分利用网络空间思想集聚产生的知识外溢可以为经济发展创造新动能。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怡  柯杰升  
伴随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面渗透,以数字基础设施"接入差距"为特征的一级数字鸿沟和以数字技术"使用差距"为特征的二级数字鸿沟,正在引发以数字化"收入差距"为主要特征的三级数字鸿沟。聚焦农村数字经济,本文利用Meta-analysis整合并构建了有关农民收入增长和收入差距的跨国证据和大型数据集。系统集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农民收入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同时加剧了收入差距;数字技术接入和使用具有差异化的收入和收入分配影响,其中,电子商务表现出最明显的增收效应以及对公平收入的负向作用;数字经济对农民农业收入的影响较非农收入更为显著;社会经济地位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从数字经济发展中受益更多。数字经济在促进农民收入总体增长条件下强化了收入差距扩大,对致力于促进包容发展的公共政策提出了全新挑战。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芸  
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是伴随信息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以下简称ICT)发展所产生的新现象。从LolydMorrisett最早提出数字鸿沟名词开始,数字鸿沟被赋予广泛的学科内涵,学者从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周利  冯大威  易行健  
基于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和中国劳动力追踪调查(CLDS)匹配数据,通过构建城乡居民家庭信贷门槛模型与使用基于分位数回归的MM分解方法,本文从理论与实证两个角度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首先,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数字红利"显著,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且在低分位点处其边际效应更大。其次,对城乡家庭收入差距的MM方法分解结果显示,城乡家庭的收入差距主要源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等变量本身的特征差异;城乡两组家庭间的回报差异存在,但主要影响低分位点处的收入差距,对高分位点处的收入差距影响有限;基于RIF的单变量分解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成为继年龄、户主户口状态、受教育水平、家庭规模之后又一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最后,影响机制的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通过增加金融可得性、降低门槛效应这一机制而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即使替换不同的关键变量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龙海明  李瑶  吴迪  
本文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和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DFII),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受教育程度群体和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消费差距的影响及其深层原因,并进行异质性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对居民消费的促进作用与受教育年限和家庭收入正相关,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大受教育程度较低和收入水平较低的弱势群体与主流群体的消费差距,形成“数字鸿沟”。“知识鸿沟”造成的风险偏好差异以及数字基础设施发展不均衡形成的“工具排斥”是“数字鸿沟”产生的主要原因。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刚  王燕飞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在中国市场上迅速增长,构成了一个理想的检验外资银行相关理论的实验样本。本文采用2005~2011年中国31个省的数据,在分解经济增长的框架下实证评估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在调整了外资银行进入的内生性之后,外资银行的进入显著提高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同时,外资银行进入的增长效应主要源自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其对资本增长的影响不显著。上述发现说明,深化银行业的对外开放和积极引进外资银行,不仅能使中国经济获取额外的"开放红利",而且,也能够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型,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期刊] 金融经济学研究  [作者] 钟廷勇  黄亦博  孙芳城  
基于2011—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细分绿色创新类别后,数字普惠金融仅能显著促进实质性绿色技术创新,而对策略性绿色技术创新无显著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提升城市财富,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高环境规制强度地区、内陆地区以及CEO无银行金融背景的企业,数字普惠金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促进效应更显著。进一步分析表明,当前金融监管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匹配,但随时间推移开始逐渐释放政策监管红利。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田霖   韩伟健   田韦仑  
基于2015—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本文从数字红利和数字鸿沟角度研究数字经济对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红利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数字鸿沟则显著扩大收入差距,数字经济总体上扩大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红利缩小收入差距的作用在低财富农村、老年人抚养比高的农村和西部地区农村更为显著,数字鸿沟扩大收入差距的作用在中高财富农村、老年人抚养比低的农村和东部地区农村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会促进农村非农就业和提高居民金融素养从而缩小收入差距,也会通过影响农业生产的机制扩大收入差距。本文结论表明,促进农村农民共同富裕既要稳妥释放数字红利,也要防范数字鸿沟带来的收入失衡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艳   林凌   王理  
作为新科技革命条件下产业发展的方向,数字经济具有双刃剑的特点。文章将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相结合,构建多部门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并实证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工资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会对高技能劳动力和非常规认知型职业劳动力产生工资溢价效应,降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从而扩大技能工资收入差距。其中,数字经济引致的城市生产率效应和创新效应是扩大工资收入差距的重要传导机制,且人力资本积累会进一步扩大差距。此外,数字经济的工资溢价效应在东中部地区、人口规模100万及以上的城市、非中老年群体及非农户口群体中更显著。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新蜀  赵贤  董依婷  
中国扶贫治理战略已经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化为治理相对贫困,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治理相对贫困已成为新的工作重点。本文在梳理数字经济治理相对贫困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数字经济发展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13-2020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发展初期因数字鸿沟会扩大农村多维相对贫困,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深入则会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状况。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影响农村创业机会与人力资本水平来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教育投入的增加都可以显著地调节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缓解数字经济发展初期扩大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负面作用。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任灿灿  
数字经济为企业带来发展红利的同时,也导致区域间、省市间数字鸿沟问题显现。以2013-2021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所在省市间的数字鸿沟视角出发,探究数字经济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能显著提升企业商业信用融资能力,数字鸿沟与商业信用融资呈负相关关系。数字鸿沟可能导致企业间的信任和议价能力折损,是影响商业信用融资的重要因素。为避免数字鸿沟的影响,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与自身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供应商和客户开展业务往来。基于影响机理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和缩小的数字鸿沟有利于增强企业透明度和供应链议价能力,进而提高商业信用融资。异质性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存在关联交易的企业中更显著。研究对于弥补和完善数字经济研究框架,助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具有积极意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