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37)
- 2023(10689)
- 2022(8224)
- 2021(7127)
- 2020(5316)
- 2019(11830)
- 2018(11570)
- 2017(21344)
- 2016(11415)
- 2015(12642)
- 2014(12828)
- 2013(12809)
- 2012(12759)
- 2011(12160)
- 2010(12691)
- 2009(11743)
- 2008(11570)
- 2007(10548)
- 2006(9954)
- 2005(9518)
- 学科
- 济(78489)
- 经济(78430)
- 管理(29090)
- 业(27143)
- 地方(24159)
- 中国(22023)
- 企(19509)
- 企业(19509)
- 业经(19062)
- 方法(18851)
- 农(17232)
- 数学(15861)
- 数学方法(15719)
- 地方经济(15411)
- 学(14536)
- 融(12431)
- 金融(12430)
- 农业(12336)
- 发(12199)
- 产业(11941)
- 银(11600)
- 银行(11582)
- 行(11425)
- 环境(10584)
- 制(10493)
- 信息(10071)
- 贸(9940)
- 贸易(9930)
- 总论(9769)
- 财(9671)
- 机构
- 学院(183754)
- 大学(183315)
- 济(85760)
- 经济(84099)
- 研究(75113)
- 管理(62880)
- 中国(56370)
- 理学(52083)
- 理学院(51329)
- 管理学(50505)
- 管理学院(50141)
- 科学(44125)
- 京(40559)
- 所(39165)
- 财(37355)
- 研究所(35255)
- 中心(31957)
- 农(31089)
- 江(29885)
- 财经(28661)
- 范(27724)
- 经济学(27703)
- 师范(27461)
- 院(26722)
- 北京(26566)
- 经(25784)
- 经济学院(24488)
- 业大(24053)
- 州(23951)
- 农业(23867)
- 基金
- 项目(112873)
- 科学(88816)
- 研究(84917)
- 基金(80251)
- 家(70040)
- 国家(69420)
- 科学基金(58120)
- 社会(56108)
- 社会科(53250)
- 社会科学(53237)
- 省(44387)
- 基金项目(40804)
- 划(37116)
- 教育(37001)
- 编号(33788)
- 自然(33420)
- 自然科(32585)
- 自然科学(32574)
- 自然科学基金(31975)
- 发(31902)
- 资助(31811)
- 成果(28975)
- 重点(26286)
- 发展(26262)
- 展(25801)
- 课题(24946)
- 国家社会(24160)
- 部(23991)
- 创(23048)
- 创新(21674)
- 期刊
- 济(111916)
- 经济(111916)
- 研究(64179)
- 中国(42753)
- 农(30558)
- 学报(28041)
- 科学(26951)
- 财(26485)
- 管理(25876)
- 教育(21326)
- 大学(21256)
- 融(20998)
- 金融(20998)
- 农业(20918)
- 学学(19798)
- 经济研究(18758)
- 业经(17167)
- 技术(16782)
- 财经(15189)
- 问题(14086)
- 经(13312)
- 世界(11033)
- 技术经济(10870)
- 贸(10760)
- 业(10448)
- 图书(10214)
- 国际(10181)
- 商业(9268)
- 经济问题(9103)
- 统计(8861)
共检索到30717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张鹏
近年来,不断涌现的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以及基于信息技术的平台组织为代表的数字经济的实践表明,人类经济活动在不确定性前提下,局部资源配置低效与潜在整体资源配置高效之间的矛盾,贯穿于经济发展过程的始终,成为信息技术和市场结构一同变革演化的主要推动力,而变革的突破口在于通过活跃的、动态的技术要素创新作用的发挥来不断优化整体层面的资源配置效率。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数字经济形态是经济系统中技术、组织和制度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宏观涌现,这一过程中基于技术进行资源配置优化为导向的人类经济活动的高度协调和互动所塑造的新生产组织方式的不断演化,则构成了数字经济的本质。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其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下,对数字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逻辑的揭示,既是当前本土经济学结合新时代伟大实践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任务,同时也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战略机遇期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重要决策依据。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王定祥 胡建 李伶俐 胡小英
作为国民经济新增部门,数字经济以其提供的数据要素和数字技术深刻地变革着实体经济和社会生活,正重塑着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新格局。而政府与市场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在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失灵现象。因此,需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在发挥好市场机制决定性作用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作用,构建“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耦合的长效发展机制,才能促进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张震宇 侯冠宇
数字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文章厘清了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其现实路径,分析了数字经济通过生产效率升级与经济结构优化、市场信息智能化与创造数据战略价值、经济模式的数字化革新等方面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数字经济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政策法规与发展模式限制、产业转型与市场竞争加剧、企业发展与人才结构失衡等困境。鉴于此,应在宏观层面科学规划,加强政策导向与经济体制创新;中观层面优化布局,推动产业升级与市场机制优化;微观层面加强调控,实现企业组织变革与经营能力提升,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张传洲
美国经济学家威兹曼提出分享经济概念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浪潮推动,分享经济的概念理论外延得以拓展、内涵得以丰富,分享经济推进的商业模式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文章基于分享经济理论历史演进的分析,认为现代分享经济理论是在突破单个经济主体视角,依托互联网平台优势,对于社会生产各环节的优化配置,其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并分别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基本环节进行了全面阐释,提出了分享经济创新发展的可能模式和空间,同时也提出了分享经济未来发展的空间和趋势,指出分享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自身运作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奚路阳 程明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进传播生态的变革,也为营销领域带来全新的机遇。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一个重要产业实践,网红经济兴起的背后有其传播逻辑和商业逻辑,其本质是价值观和注意力资源的货币化。当前网红经济商业模式日益清晰,产业系统已然形成。但其在发展上还面临核心链接尚未稳固、同质化严重、盈利能力不足以及先天道德缺失等一系列风险。只有通过强化网红传播平台的核心地位、推进网红IP化与平台的品牌化发展、不断创新盈利模式、完成道德净化等,才能保障网红经济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使之高效服务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
关键词:
网红经济 传播特性 商业模式 路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严宇珺
新时代下,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中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一方面,数字经济的特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充分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有效作用于高质量发展,通过动力机制、效率变革机制、产业融合机制、治理协同机制、普惠共享机制,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 经济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严宇珺
新时代下,数字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为中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一方面,数字经济的特质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度契合,充分践行新发展理念,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所需的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水平对外开放、人民共享高品质生活;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有效作用于高质量发展,通过动力机制、效率变革机制、产业融合机制、治理协同机制、普惠共享机制,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并坚持以数字经济引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高质量发展 区域协调 经济发展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韩晶 姜如玥
当前,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力量,也将是我国低碳发展进程中的动力来源。本文对我国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的理论逻辑进行深度剖析,并利用我国2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19年的数据,对数字经济影响低碳发展的作用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有效赋能低碳发展,且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之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显示,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两条机制赋能城市低碳发展,但数字经济通过增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水平赋能低碳发展的机制仍需进一步畅通。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的赋能效应在环渤海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以及大城市发挥得更为充分。空间效应分析显示,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能够助力城市间形成低碳发展协同机制。本文为数字经济赋能低碳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证支撑,也为我国从数字经济入手助力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低碳发展 理论逻辑 实践路径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曲振涛
法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经济学界也是法学界发展最快的流派之一,是20世纪后半期经济学界乃至法学界最重要的学术成果。本文通过对法经济学的产生根源、逻辑基础和若干基本理论的重新梳理和分析,探讨了法经济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对法经济学的本土化和学科建设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法经济学 逻辑基础 基本理论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雷艳红 游宇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行动主要是为了获得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资本积累。具体表现为:地方政府高度倚重土地财政收入,并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资金;同时,中央和地方均高度重视通过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然而,政府的财政行动却导致中国经济陷入未来增长的不确定和发展环境不公的困境。作为应对,政府应在财政公共化的框架下逐步完成省以下分税分级财政体制的构建、规范土地出让金用途,以及建立以公共服务为导向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谢璐 韩文龙
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动能和新活力。数字经济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就是要正确处理好五大关系范畴,即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关系,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关系,农民和市民的关系,农村治理和城市治理的关系。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就是通过社会再生产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的数字化赋能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和新活力;通过数字化治理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治理新途径。面对城乡融合发展中城乡二元体制制约和数字技术变革带来新挑战的双重困境,需要准确把握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五大实践路径,即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数字基础设施、共同和有计划地利用数字生产力、以数字化驱动制度改革、以数字化变革推动“赋权赋能”和以数字化治理推动数字乡村建设。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杨勇 邬雪
一、数字经济下旅游业发展的新逻辑2016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2017年,数字经济被写入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旅游业供给侧改革是通过对旅游资源、技术等关键要素的重新配置,进而有效满足旅游者需求的过程。传统落实旅游业供给侧改革主要依靠旅游资源优势、旅游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应用等途径。然而,种种事例显示,传统供给模式已难以适应旅游者需求的变化。当前,数字经济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与之有着天然的适应性,数字经济对旅游业发展逻辑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提升我国旅游业发展质量、推动供给侧改革的“助推器”。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瑾 李保玉 孟庆庄
基于对数字经济概念和内涵的分析,文章从理论上说明数字经济主要从信息基础设施、信息技术和数据要素三个方面促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够使西部地区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同时,结合新发展理念,文章也给出了数字经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即坚持创新发展,数字经济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坚持协调发展,数字经济助力西部地区实现平衡发展;坚持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可持续性;坚持开放发展,数字经济推动西部地区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共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伟
现有研究未能厘清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层理论逻辑、核心驱动要素和战略要点,无法深刻洞察发达国家数字经济战略部署的内在逻辑,很难有效支撑我国数字经济战略和政策制定。从技术—经济范式理论入手,认为数字经济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变革引起技术—经济和社会—制度范式协同演变的过程,其战略核心是数字技术创新和应用以及相匹配的制度体系重构。当前,数字经济革命与中美战略竞争相互交织,这就决定了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数字经济战略部署主要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是主动顺应数字经济发展的技术—经济范式要求,二是全力遏制中国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的发展。基于这一战略逻辑,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正从数字技术研发、数字技术应用以及配套的制度体系构建3个方面强化政策供给。对此,建设我国应以“技术领先、应用领先、制度领先”为核心构建中国特色的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加快推动顶层制度设计和部门协同机制建立,推动关键核心数字技术研发应用和自主可控,有效应对数字革命挑战及发达国家竞争。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曹前满
经济发展之不平衡、不充分是中国"新时代"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经济充分发展体现在价值实现层面,全部生产力要素参与创造价值,并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发展是经济规律和资本逻辑使然,制约经济发展的结构问题是多重的,最基本的结构是生产与消费协调,从更高层面看,是经济与社会协调。由于经济每一步发展有其特定的时代内容,构成发展的路径依赖,因此发展中不仅存在着各类瓶颈和逻辑演进上的陷阱,还存在人为的设局或拆局,左右经济运行的秩序。在中美贸易战背景下,有必要认识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转型逻辑,理顺经济运行生态,认识"陷阱"形态,估量转型中的风险,立足"充分发展",把"比较优势"转化为有效的价值,实现地域充分发展。
关键词:
中国经济 转型逻辑 贸易自由化 经济陷阱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