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116)
- 2023(18894)
- 2022(15885)
- 2021(14623)
- 2020(12169)
- 2019(28033)
- 2018(27345)
- 2017(52783)
- 2016(28053)
- 2015(31698)
- 2014(31318)
- 2013(30895)
- 2012(28376)
- 2011(25748)
- 2010(25452)
- 2009(23564)
- 2008(22778)
- 2007(19676)
- 2006(17349)
- 2005(15446)
- 学科
- 济(134428)
- 经济(134294)
- 管理(84302)
- 业(80415)
- 企(67248)
- 企业(67248)
- 方法(58790)
- 数学(52177)
- 数学方法(51629)
- 中国(33711)
- 财(32647)
- 农(30557)
- 业经(28434)
- 地方(25786)
- 学(24311)
- 贸(22684)
- 贸易(22672)
- 易(21999)
- 制(21829)
- 务(21598)
- 财务(21527)
- 财务管理(21488)
- 农业(20876)
- 企业财务(20560)
- 环境(18689)
- 融(18594)
- 金融(18592)
- 和(18360)
- 银(17859)
- 银行(17824)
- 机构
- 大学(409043)
- 学院(405327)
- 济(178346)
- 经济(175103)
- 管理(163265)
- 理学(142296)
- 理学院(140834)
- 管理学(138592)
- 管理学院(137860)
- 研究(136168)
- 中国(103192)
- 京(85697)
- 财(79871)
- 科学(79419)
- 所(66463)
- 财经(65313)
- 中心(61094)
- 研究所(60435)
- 经(59715)
- 农(58002)
- 业大(55966)
- 经济学(55958)
- 江(55559)
- 北京(54347)
- 范(50865)
- 师范(50436)
- 经济学院(50430)
- 院(49347)
- 财经大学(49014)
- 农业(45209)
- 基金
- 项目(277169)
- 科学(220505)
- 基金(205554)
- 研究(203218)
- 家(178032)
- 国家(176618)
- 科学基金(153645)
- 社会(132670)
- 社会科(126045)
- 社会科学(126014)
- 基金项目(108151)
- 省(104051)
- 自然(98465)
- 自然科(96242)
- 自然科学(96222)
- 自然科学基金(94538)
- 教育(92748)
- 划(87954)
- 资助(85386)
- 编号(81042)
- 成果(64743)
- 部(62693)
- 重点(61218)
- 发(58442)
- 创(57324)
- 国家社会(56039)
- 教育部(54827)
- 课题(54550)
- 创新(53533)
- 人文(53226)
- 期刊
- 济(189604)
- 经济(189604)
- 研究(121285)
- 中国(70269)
- 财(61435)
- 管理(60510)
- 学报(58973)
- 科学(55852)
- 农(51674)
- 大学(46012)
- 学学(43424)
- 教育(37517)
- 农业(36228)
- 融(35613)
- 金融(35613)
- 技术(35214)
- 财经(32884)
- 经济研究(32208)
- 经(28182)
- 业经(28008)
- 问题(24390)
- 技术经济(21102)
- 贸(20611)
- 统计(20060)
- 世界(19394)
- 业(19363)
- 图书(19267)
- 理论(19124)
- 策(17954)
- 国际(17895)
共检索到5891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笪琼瑶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产生就业替代的同时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影响了就业结构。本文采用2006—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结合上市公司所在地级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从就业需求与就业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数字经济的就业效应,即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以及产业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强化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产率效应并拓展了创新集聚所产生的新业态。从整体上看,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就业机会的提升,就业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就业创造与就业替代效应大小因地域、企业要素类型与行业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数字经济在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表现为明显的正向挤出和逆向虹吸:第一产业劳动力逐层向第二、第三产业正向挤出,第三产业逆向虹吸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本文为数字经济发展中劳动者就业机会的提升与就业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就业替代效应 就业创造效应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笪琼瑶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产生就业替代的同时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与就业机会,影响了就业结构。本文采用2006—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结合上市公司所在地级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情况,从就业需求与就业结构两个方面分析数字经济的就业效应,即替代效应与创造效应,以及产业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强化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生产率效应并拓展了创新集聚所产生的新业态。从整体上看,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就业机会的提升,就业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进一步分析发现,就业创造与就业替代效应大小因地域、企业要素类型与行业的不同而各有差异;数字经济在产业间的溢出效应表现为明显的正向挤出和逆向虹吸:第一产业劳动力逐层向第二、第三产业正向挤出,第三产业逆向虹吸第一、第二产业劳动力。本文为数字经济发展中劳动者就业机会的提升与就业质量的改善提供了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就业替代效应 就业创造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笪琼瑶
数据赋能下,知识交流改进、交易成本减少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效应产生了新作用。选取2012—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经济活动数据,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对序贯创新的影响机制与效果。研究发现:在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的同时,因创新阻塞而不利于序贯创新;借助于数字经济,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与提升专利回报率缓解了这一阻碍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所产生的序贯创新阻塞与数字经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序贯创新效应均具有区域异质性、企业性质异质性与行业异质性。研究为探讨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创新的有效激励提供了新视角,对创新驱动中制度保障进行了新思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笪琼瑶
数据赋能下,知识交流改进、交易成本减少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创新效应产生了新作用。选取2012—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经济活动数据,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对序贯创新的影响机制与效果。研究发现:在知识产权保护激励创新的同时,因创新阻塞而不利于序贯创新;借助于数字经济,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与提升专利回报率缓解了这一阻碍作用;知识产权保护所产生的序贯创新阻塞与数字经济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序贯创新效应均具有区域异质性、企业性质异质性与行业异质性。研究为探讨数字经济时代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创新的有效激励提供了新视角,对创新驱动中制度保障进行了新思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屈天佑 李娜
选取2013—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上市公司创新水平的影响以及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对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影响均非常显著。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企业单独的创新活动,也提升了企业间联合创新的水平。且在考虑稳健性与内生性后结果依然显著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和缓解融资约束两种渠道来促进企业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民营企业的创新促进作用优于国有企业;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行业的创新质量和创新数量的提升都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其他行业的促进效果不显著;相比于大型企业,数字经济对中小型企业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融资约束 创新质量 创新数量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申明浩 谭伟杰 陈钊泳
本文在运用熵值法测度我国省级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水平的基础上,利用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内部创新与合作创新的影响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提升企业内部创新和合作创新的绩效,且对企业内部创新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第二,从影响机制上看,数字经济发展可通过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和降低环境不确定性两个途径,化解企业创新人才资源不足的困境,提升企业创新绩效。第三,在不同类型企业、不同行业以及不同地区之间,数字经济发展对于企业内部创新与合作创新的影响呈现出异质性。在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企业创新新动能的背景下,应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充分释放数字经济的创新红利,发挥数字经济促进高端人才集聚和降低环境不确定性的作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屈天佑 李娜
选取2013—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上市公司创新水平的影响以及内在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显著促进了企业的创新活动,对创新数量和创新质量的影响均非常显著。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企业单独的创新活动,也提升了企业间联合创新的水平。且在考虑稳健性与内生性后结果依然显著成立。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增加研发投入和缓解融资约束两种渠道来促进企业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民营企业的创新促进作用优于国有企业;数字经济对制造业行业的创新质量和创新数量的提升都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其他行业的促进效果不显著;相比于大型企业,数字经济对中小型企业创新质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融资约束 创新质量 创新数量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霍晓彤 郑博文 冯海燕
企业战略变革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基于企业战略变革这一理论视角,选取2011—2021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企业战略变革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首先,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越高,越能提升企业战略变革水平,这一结论在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及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其次,当内部董事会独立性与外部媒体关注度越高时,强化了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与企业战略变革之间的正向关系;进一步地,数字经济发展程度对企业战略变革的激励效应得益于企业创新能力与风险承担水平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国有和成长期、成熟期企业样本中上述关系更加明显;最后,企业战略变革能够提升企业市场价值和要素配置效率。本研究助推了战略变革动因以及数字经济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效应、机制和企业性质差异的理解,为更好地驱动企业战略发展提供参考建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周陆海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股东的交易行为研究越来越得到学者的重视。2006年以来的大小非解禁和减持为我们研究中国资本市场大股东行为的变迁及后果提供了难得的契机,第一大股东的减持是近年来大股东减持的显著特征,控股股东更倾向于不转让控制权而通过逐渐降低持股比例获得私利,这是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独特制度背景造成的,因此,本文将对大小非解禁后大股东通过减持是否可以获利,获利水平如何,不同性质的股东在减持收益方面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等问题进行研究,最终得出相关经验证据和建议。
关键词:
上市公司 第一大股东 减持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肖忠意 陈海涛 郑国洪
本文利用2007—202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以同一城市内企业间地理距离和数字化转型程度衡量企业数字化集群程度,实证检验了企业数字化集群程度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集群程度与企业数字化转型显著正相关,即存在企业数字化集群效应。进一步经济效应分析发现,企业数字化集群能够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的生产组织绩效及创新动能,释放正向的经济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和较低的银行业集中度有利于数字化集群效应的释放,且数字化集群效应对于不同科技属性和行业竞争地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均能够发挥促进作用。总体而言,本文揭示了数字化集群效应的存在,并对其正向经济效应进行检验,为我国加快制定数字经济集群式发展政策提供经验证据和参考。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集群效应 经济效应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林炳洪 李秉祥 张涛
数字化转型赋予企业新的发展动能,但能否提升公司治理水平至今尚无明确的论断。以2015~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利用文本数据挖掘的方法度量企业数字化转型程度,并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且这一效应在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中更明显。影响机制检验表明,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与降低代理成本来提升公司治理水平。因此,企业应积极运用新兴数字技术打造多元协调的治理平台,营造开放共享的公司治理环境;政府应加快出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扶持政策,对非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强化数字化转型对公司治理的促进作用。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杨秀云 刘岳虎 王全良
已有关于产融结合的研究较少从同群效应视角考察。本文基于中国沪、深两市A股2008—2020年非平衡面板数据,重点探究产融结合同群效应的存在合理性、产生机制及可能造成的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产融结合分别在深度和广度两方面存在显著的同群效应,采用同群企业股票特质收益率作为工具变量及多项稳健性检验,结果依然成立。领导企业的产融结合同群效应表现为“竞争动机”,追随企业的产融结合同群效应是出于“信息动机”。产融结合同群效应能够降低企业面临的风险,但是会提高社会层面的整体风险水平。本研究拓展了同群效应及产融结合影响因素的研究边界,为政府部门完善有关经济政策、企业制定产融结合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经验证据。
关键词:
产融结合 同群效应 竞争动机 信息动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汤伟 李国民
本文选取2009-2012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会计稳健性与IPO效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会计稳健性与IPO效应显著负相关,即公司的会计稳健性水平越高,IPO后业绩下滑程度越低。本文研究以期为规范IPO行为、提高IPO募集资金使用效率、弱化IPO效应、保持资本市场稳定以及投资者更好地使用会计信息提供借鉴。
关键词:
会计稳健性 IPO效应 经营业绩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彭硕毅 张营营
本文基于2013—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探究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推动了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且具有创新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促进效应,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后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有效提高不同创新主体间的创新协同程度,增强企业的技术吸收能力,从而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提升。此外,数字经济发展的创新促进效应还受到企业特征的影响,在国有企业、制造业企业和非高技术企业中,数字经济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效果更为显著。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鲁学博
本文以2013—2019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经营风险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经营风险显著负相关,表明数字化转型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在运用一系列敏感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内部控制质量、信息透明度和企业创新是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中介渠道。研究还发现,相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国有企业中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经营风险的负向作用更强;所在地区的市场化环境越好,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经营风险的负向影响越小。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投资过度还是投资不足——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基于审计视角的财务重述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公允价值计量的市场效应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经验证据
资本投资对股票收益率的预测研究——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OFDI的研发自选择效应及其异质性研究——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基于股票换手率的市场时机与外部融资方式选择研究——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环保投资提升了上市公司的价值吗——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合并商誉减值:经济因素还是盈余管理?——基于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错误定价与股权集中的公司治理效应——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中国对外反倾销政策有效性研究——基于沪深A股吡啶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