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792)
- 2023(10915)
- 2022(8609)
- 2021(7385)
- 2020(5823)
- 2019(12873)
- 2018(12702)
- 2017(23268)
- 2016(12050)
- 2015(13247)
- 2014(13352)
- 2013(12997)
- 2012(12143)
- 2011(11230)
- 2010(11535)
- 2009(10586)
- 2008(10027)
- 2007(9549)
- 2006(8514)
- 2005(7777)
- 学科
- 济(73875)
- 经济(73826)
- 管理(42356)
- 业(39268)
- 企(33388)
- 企业(33388)
- 方法(21657)
- 中国(19009)
- 数学(18401)
- 数学方法(18290)
- 地方(18178)
- 业经(17529)
- 技术(16235)
- 农(13388)
- 地方经济(12859)
- 财(12356)
- 技术管理(12092)
- 产业(12004)
- 学(11083)
- 制(10413)
- 信息(10107)
- 总论(9956)
- 农业(9808)
- 融(9783)
- 金融(9782)
- 理论(9641)
- 银(9601)
- 银行(9596)
- 信息产业(9463)
- 环境(9323)
- 机构
- 学院(182519)
- 大学(179414)
- 济(88547)
- 经济(86942)
- 管理(70146)
- 研究(60062)
- 理学(59862)
- 理学院(59278)
- 管理学(58545)
- 管理学院(58183)
- 中国(45538)
- 财(38450)
- 京(35797)
- 科学(32117)
- 财经(30533)
- 经济学(29368)
- 江(29176)
- 所(28558)
- 经(27559)
- 中心(27341)
- 经济学院(26228)
- 研究所(25327)
- 州(23139)
- 范(22997)
- 师范(22801)
- 北京(22468)
- 财经大学(22336)
- 院(21675)
- 商学(20410)
- 业大(20190)
- 基金
- 项目(115526)
- 科学(93378)
- 研究(90355)
- 基金(83566)
- 家(70692)
- 国家(70058)
- 科学基金(62053)
- 社会(61689)
- 社会科(58732)
- 社会科学(58722)
- 省(46920)
- 基金项目(43352)
- 教育(41150)
- 划(37250)
- 编号(35860)
- 自然(35474)
- 自然科(34752)
- 自然科学(34747)
- 自然科学基金(34173)
- 资助(32180)
- 创(30331)
- 成果(28747)
- 创新(27243)
- 发(26755)
- 国家社会(26526)
- 重点(25724)
- 课题(25593)
- 部(25031)
- 制(23667)
- 发展(22780)
共检索到2873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改革
[作者]
胡拥军 关乐宁
数字经济深刻影响着就业市场的变革,使得就业载体、就业形态、就业技能要求发生重大变化,既存在巨大的就业创造效应,又面临显著的就业替代效应,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在机理,对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产生着结构性的影响。从就业创造效应来看,数字经济提供新型就业岗位对稳就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数字经济蕴含的扩就业总量的巨大潜力仍未充分激活,在劳动制度、权益保障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弱项。从就业替代效应来看,数字经济对优化就业结构的成效明显,但需要警惕就业替代效应带来的结构性失业冲击等风险苗头。数字经济是未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基石,要破除就业壁垒、加强风险应对,积极优化数字经济就业创造效应与替代效应的政策设计。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就业创造效应 就业替代效应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詹新宇 郑嘉梁
数字经济带来了大规模的社会性、系统性变革,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会深刻冲击现有的就业格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2011—2020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数据,使用高维固定效应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整体上扩大了就业规模,原因在于数字经济在核心及相关行业中的就业创造效应大于其在弱关联行业中的就业替代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在核心及相关行业中,数字经济通过要素配置、岗位价值和劳动生产率三条路径正向影响就业规模;在弱关联行业中,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本投入提升产生了就业挤出效应,并且数字经济发展也没有提升岗位价值。因此,政府在充分激活数字经济就业创造效应的同时,应兼顾防范化解数字经济的就业替代风险,根据行业特点制定不同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尤其加强对数字经济弱关联行业的就业支持。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建刚 康宏 康艳梅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迅猛增长,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的因素,是吸纳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一条新途径。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就业效应随着时间和地区的不同主要表现为就业创造效应和就业替代效应。本文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03-2010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就业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创造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由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存在着区域非均衡性,使得各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存在着差异,东部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创造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中部地区两种效应大体相当,二者相抵后表现出不确定效...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魏巍
将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划分为自动化生产下的替代效应、组织结构重组下的创新效应和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数理演绎并实证检验了在市场导向下自动化生产导致的替代效应与组织结构重组产生的创新效应之间的均衡关系,进一步探讨了政府调控对替代—创新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创新效应会逐渐增强,以税收为代表的政府调控通过不同的作用载体对替代—创新效应产生的影响不同并存在门槛效应。最后,提出了发挥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的宏观调控启示。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替代效应 创新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魏巍
现阶段,我国人工智能的就业效应仍然以替代效应为主,创新效应亟待开发。本文基于市场导向视角,数理演绎了人工智能就业替代-创新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实证检验了我国人工智能替代-创新效应的发展阶段,基于技术进步理论总结并提出了就业外部性创新效应的途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就业替代效应和创新效应之间存在着市场最优配置,技能溢价、资本溢价和要素结构是人工智能替代-创新效应的内生决定因素。随着我国人工智能的发展,替代效应相对于创新效应会逐渐增强。可以通过宏观调控来发挥基于创新外部性的创新效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定长短期劳动力发展规划等启示。
关键词:
市场导向 人工智能 替代效应 创新效应
[期刊] 管理评论
[作者]
曹雅茹 刘军 邵军
本文分析了智能化对中国制造业就业的影响机理,并基于中国201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化与中国制造业就业总量之间存在“U”型关系,即智能化水平较低时以对就业的替代为主,智能化水平较高后将显著促进就业增长;智能化通过延伸产业链和促进技术创新等中间途径实现就业的创造效应,其中,延伸产业链的中介效应更为明显;智能化有利于制造业就业结构高级化,随着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市场高技能和中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下降;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及其劳动力技能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为应对智能化对制造业就业造成的差异化影响,应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质量,完善技能培训的内容与模式,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积极引导智能化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就业。
关键词:
智能化 制造业 就业总量 技能结构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白俊 宫晓云 王婉婉
我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如何协调好技术创新与就业的关系,以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是我国不得不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2003-2014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企业技术创新与就业增长的关系,发现企业技术创新对就业增长总体上具有替代效应,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的提高会降低对劳动力的需求,发明专利等颠覆性创新呈现出比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创新更大的替代效应;对于经济上行时期、劳动密集型行业以及教育水平较低的员工而言,技术创新的替代效应更强。因此,应着重关注劳动密集型行业在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下的转型问题,在鼓励技术创新的同时应尽可能减少技术创新对就业带来的负面作用,而适应新技术下的企业用工需求、提升员工的受教育水平是避免技术创新阻碍就业增长的有效手段。
[期刊]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作者]
朱晶 张姝 曹历娟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除了粮食安全、比较优势、竞争力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外,农产品贸易开放对我国农业生产部门就业的影响一直令人关注,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带来更多就业创造,还是土地密集型农产品进口引致更多就业替代?本文运用1994-2009年数据,对入世前后农产品贸易开放引致的农业就业效应进行全面系统的实证分析,并对在不同情形下我国未来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替代效应的程度和方式进行了模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贸易引致的农业就业效应呈现出更明显的就业净替代变化;同时,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我国未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实际出口增速与平抑就业替代压力的"理想增速"相距甚远,未来土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蔡跃洲 张钧南
信息通信技术(ICT)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分为替代效应和渗透效应。前者是由技术进步带来ICT产品价格下降,从而实现ICT资本对其他资本的替代,支撑经济增长;后者则是ICT作为通用目的技术能渗透和应用于各产业部门,提高其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而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本文依托Jorgenson及oeCD的增长核算框架,对1977-2012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来源进行细致分解,据以分析ICT的两种效应。实证结果表明:(1)ICT的替代效应体现为ICT资本对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仅为3.4%,但1990年以后呈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2010-2012年期间更是高达9.8%,接近同期TFP的贡献;(2)在ICT...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肖殿荒
本文依据中国转轨经济体制背景和消费者行为模式特征 ,提出了三个假说。第一 ,消费档次假说确认消费增长是一个缓慢积累与快速上档不断交替的过程 ,基本消费 (相对于额外消费 )具有很大的稳定性。第二 ,储蓄目标假说指出 ,消费者一生可以划分为几个重要时期 ,每个时期有一定的储蓄目标 ;在未来收支不确定的情况下 ,消费者将满足于基本消费 ,尽最大努力多储蓄以保证储蓄目标的充分实现。第三 ,交易成本差异假说认为消费调整的交易成本大于资产替代的交易成本。然后 ,推导并验证了主要结论 :利率变化具有明显的资产替代效应 ,但消费效应是不显著的。最后针对利率政策归纳了两点建议。第一 ,非主动性姿态 ,利率政策...
关键词:
利率 消费效应 资产替代效应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立平
利率上升的消费效用取决于利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作用之和。文章首先利用一个两期跨时选择模型考察了利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然后实证分析了利率上升对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结果表明名义利率上升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利率 替代效应 收入效应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王亮亮 王跃堂
基于中国计税工资限额扣除标准提高的外生性事件,本文从工资薪金提供的"非债务税盾"角度,探索性地研究工资税盾与资本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计税工资限额扣除标准提高后,与未接近"税收耗损状态"公司相比,接近"税收耗损状态"公司更为显著地降低了债务水平,该发现符合"非债务税盾"与资本结构之间存在"替代效应"的理论预期,也验证了"税收耗损状态"假说。进一步研究表明:未接近和接近"税收耗损状态"两类公司的差异主要反映在长期债务上,而在短期债务上并不明显;与国有企业相比,两类公司的差异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另外,与税收征管力度较弱地区相比,征管力度较强地区两类公司间的差异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提供了...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胡永远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洁
本文利用全国及各省市区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社会公共消费替代政府投资的就业效应。结果发现:从长期来看,我国社会公共消费替代政府投资的就业效应比较明显,能够显著增加就业和平均工资;但从区域来看,社会公共消费替代政府投资的就业效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而且社会公共消费替代政府投资的就业效应有递减的趋势。这源于目前中国就业市场并没有完全就业,就业潜力依然比较大。因此,需要界定好社会公共消费和政府投资的边界,努力扩大社会公共消费,改善民生,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作用于就业,努力提高就业水平。
关键词:
社会公共消费 政府投资 就业效应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张洁
本文利用全国及各省市区的时间序列和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社会公共消费替代政府投资的就业效应。结果发现:从长期来看,我国社会公共消费替代政府投资的就业效应比较明显,能够显著增加就业和平均工资;但从区域来看,社会公共消费替代政府投资的就业效应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而且社会公共消费替代政府投资的就业效应有递减的趋势。这源于目前中国就业市场并没有完全就业,就业潜力依然比较大。因此,需要界定好社会公共消费和政府投资的边界,努力扩大社会公共消费,改善民生,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作用于就业,努力提高就业水平。
关键词:
社会公共消费 政府投资 就业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