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670)
- 2023(13735)
- 2022(11139)
- 2021(9679)
- 2020(7872)
- 2019(17459)
- 2018(16829)
- 2017(32316)
- 2016(17399)
- 2015(19015)
- 2014(18701)
- 2013(18515)
- 2012(17296)
- 2011(15943)
- 2010(16103)
- 2009(15238)
- 2008(14900)
- 2007(13462)
- 2006(12153)
- 2005(11173)
- 学科
- 济(93551)
- 经济(93436)
- 管理(56078)
- 业(50110)
- 企(40524)
- 企业(40524)
- 方法(32670)
- 数学(28868)
- 数学方法(28645)
- 财(22365)
- 中国(20753)
- 业经(20593)
- 农(20515)
- 地方(19412)
- 制(18537)
- 学(18136)
- 贸(14437)
- 贸易(14431)
- 农业(14177)
- 易(13987)
- 环境(13800)
- 体(13736)
- 融(13620)
- 金融(13617)
- 银(13469)
- 银行(13419)
- 地方经济(13118)
- 行(12806)
- 务(12766)
- 财务(12746)
- 机构
- 大学(267371)
- 学院(264760)
- 济(122502)
- 经济(120411)
- 管理(98344)
- 研究(95346)
- 理学(85202)
- 理学院(84210)
- 管理学(82947)
- 管理学院(82448)
- 中国(70789)
- 科学(56817)
- 财(56792)
- 京(54616)
- 所(48666)
- 农(48428)
- 财经(45036)
- 研究所(44238)
- 中心(41844)
- 经(40884)
- 业大(40587)
- 经济学(40306)
- 江(39885)
- 农业(38109)
- 经济学院(36199)
- 院(33909)
- 北京(33678)
- 财经大学(33406)
- 范(31936)
- 师范(31493)
- 基金
- 项目(178351)
- 科学(141348)
- 基金(133567)
- 研究(124565)
- 家(118837)
- 国家(117945)
- 科学基金(100367)
- 社会(85493)
- 社会科(81279)
- 社会科学(81258)
- 基金项目(70296)
- 省(67910)
- 自然(63892)
- 自然科(62457)
- 自然科学(62432)
- 自然科学基金(61386)
- 划(57514)
- 教育(55402)
- 资助(53100)
- 编号(46284)
- 重点(40678)
- 部(39832)
- 发(38681)
- 成果(37628)
- 国家社会(37576)
- 创(37323)
- 制(36820)
- 创新(35198)
- 教育部(34317)
- 科研(34098)
- 期刊
- 济(138265)
- 经济(138265)
- 研究(80906)
- 中国(49778)
- 学报(46952)
- 财(44601)
- 农(43685)
- 科学(41409)
- 管理(37155)
- 大学(35179)
- 学学(33818)
- 农业(28633)
- 融(25067)
- 金融(25067)
- 经济研究(24238)
- 财经(23980)
- 经(20729)
- 技术(19923)
- 业经(19767)
- 教育(18104)
- 问题(18003)
- 业(14544)
- 技术经济(14298)
- 贸(14280)
- 版(13254)
- 世界(12985)
- 国际(12689)
- 统计(12365)
- 商业(12066)
- 业大(11782)
共检索到39753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鑫 魏姗
文章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数字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于经济增长具有加速效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东、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其增长效应也存在差异,数字经济的增长效应在东部地区较中西部地区更明显。机制分析结果显示,贸易开放度对数字经济的增长效应具有“U”型调节作用,全要素生产率则具有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勋 张睿
水利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发挥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本文利用1997-2013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水利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影响渠道。为了检验因果效应,我们采用了GMM方法,并利用1990-1992年最大单月降雨量作为水利基础设施的工具变量。经验证据表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著地提高经济增速。进一步的经验结果发现,与其他类型的基础设施不同,水利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在于水利基础设施可以降低洪涝灾害,提升劳动的产出弹性,从而带来经济增速的上升。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公共财政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的文献,同时也提出了公共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机制。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张勋 张睿
水利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生活发挥着基础性的保障作用。本文利用1997-2013年的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系统考察了水利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影响渠道。为了检验因果效应,我们采用了GMM方法,并利用1990-1992年最大单月降雨量作为水利基础设施的工具变量。经验证据表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显著地提高经济增速。进一步的经验结果发现,与其他类型的基础设施不同,水利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在于水利基础设施可以降低洪涝灾害,提升劳动的产出弹性,从而带来经济增速的上升。本文的研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荣林 冯凯
随着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不断增加,对援助增长有效性的评价成为一个具有争议的话题。国内外学者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目前缺乏对该问题的系统阐述。对外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当前可归纳为"有效论"、"条件有效论"与"无效论"三类,援助影响受援国经济增长的机制可归纳为国际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公共支出以及国内消费四个方面。未来对外援助的经济增长效应应当重视援助资金异质性与国家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应加强援助增长效应不同机制的对比研究,此外还应当拓展数据获取范围并注意数据处理对实证结果的影响。
关键词:
对外援助 经济增长效应 援助增长机制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茹慧超 邓峰
数字消费是打通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载体。借助国家信息消费试点政策进行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20年我国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方法,验证数字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消费有力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且这一结论在克服内生性问题、考虑政策时滞效应、排除异质性处理效应、控制城市特征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此外,数字消费对经济发展增量提质的影响效果受到数字鸿沟负面冲击。机制分析表明,政府数字注意力配置正向强化数字消费的经济增长效应,数字消费通过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倒逼数字金融纵深发展、提升外商直接投资水平三条路径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探索中国数字消费之谜时发现,数字消费具有包容性增长特征,对不同地区、不同城乡收入差距水平下城市内部的经济增长效应具有一致性。因此,需要有序推动国家信息消费城市建设扩容提质,积极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调关系,改善数字消费发展软环境与硬环境,依托数字消费健康发展释放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促进共同富裕目标早日实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彭劲松 何孝容
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强化消费市场、引导消费发展、提升经济质量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深入考察我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经济影响,本文采用KPSM-DID方法对我国15个城市进行对比分析,以检验政策工具有效性。研究发现:从时变结构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在实施当期及10个滞后期内,均能够显著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从发展路径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建设主要通过提升城市经济规模和促进城市消费水平两个渠道发挥经济作用,该结果在剔除相关因素的影响后依然稳健;双重差分结果表明,锚定2021年7月政策窗口后,国家确定的首批5个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锚定2019年商务部发布《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的政策窗口,自主实施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14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和消费增长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但政策影响效能低于国家确定的5个城市,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具备较强的经济增长效应,能够大幅推动城市经济与消费发展。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郑国强 万孟泽
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力量,但数字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可能会加剧区域间的生产效率差距,数字时代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实现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基于中国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区域异质性特征的实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生产率增长效应,这种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纯技术进步上,数字经济未能通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改进赋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创新驱动效应、创业激励效应以及产业升级效应等渠道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影响效应仅在东部地区显著。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数字经济的生产率增长效应越明显,进而导致了区域间的生产率鸿沟。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边际效应递增特征和欠发达城市在人才集聚、金融发展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相对不足强化了区域间的生产率鸿沟。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文溥 夏婷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文章从省际贸易视角出发,采用地区间引力模型对中国省际间的贸易流量进行测算,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数字经济对省际贸易发展的影响,并对数字经济与省际贸易流量、贸易成本、价格一体化和边界效应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省际贸易流出,而且可以促进省际贸易流入,进而提升中国省际贸易规模。(2)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降低省际贸易成本提升省际贸易规模。(3)数字经济发展虽然能有效促进价格一体化水平的提升,但价格一体化提升引致的省际贸易量增加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对沿海地区省际贸易的影响不显著。(4)数字经济发展可以同时增加省内贸易和省际贸易量,但不能减弱边界效应。研究结论为新发展格局下构建统一开放的国内贸易市场体系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参考。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省际贸易 价格一体化 边界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秋秋 马晓钰
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利用多种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门槛效应和空间效应。结果表明:(1)数字金融显著促进了中国省域经济增长,且其影响效应在空间和时间上呈现异质性;(2)在技术创新、城镇化水平和互联网普及率等资源禀赋条件下,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呈现显著的正向且边际效率递增的特征;(3)在三种不同形式的空间权重矩阵下,中国省域数字金融和经济增长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以及相关性,数字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
关键词:
数字金融 经济增长 门槛效应 空间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张淑莲 张玲芝 张印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黄宾 徐维祥 刘程军
作为推进"互联网+"战略的重要产业,软件产业已经成为相关研究的热点。利用引力模型、空间自相关和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分析了中国软件产业的空间联系、演化特征及其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发现:空间联系强度整体上逐年上升但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表现为京津和江浙沪间核心位置互换、极化与扩散并存且有阶段性侧重两大特征;存在空间联系的冷热点集聚现象且集聚区"先极化后扩散";省域间空间联系从"核心化"的简单网络结构发展为"去核心化"的多层级复杂网络结构;软件产业空间联系正向影响本地经济增长但会通过跨域虹吸效应负向影响其他地区经济增长。建议将软件产业发展重点从人才转向所服务的产业,为目标区域产业提供特色化的软件产业服务。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伏帅 龚志民
首先,从总体状况、地区差异、垄断因素三个方面对中国行业收入差距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对行业收入差距进行了成因分析,发现行业人力资本水平、行业垄断程度、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是造成行业收入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后,对行业收入差距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从短期看,行业收入差距扩大对促进经济增长没有表现出显著的影响,同时经济增长使行业收入差距扩大的迹象也不明显;从长期看,行业收入差距与经济增长具有同向变动的趋势。
关键词:
行业收入差距 成因分析 经济增长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江小国 贾兴梅 成祖松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15个省(市)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关系,验证了人口流动会拉大人口流入地与流出地的差距这一观点,并建立人口流入量与对应收入之间的关系模型,解释人口流动对流入地经济增长的驱动机制。
关键词:
人口流动 经济增长 地区差距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姬超
产业转型是伴随经济增长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清产业结构与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就成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在真实的经济发展场景中考察比较五个经济特区的增长与结构演变差异,从单要素和全要素生产率的角度对产业转型的增长效应进行分解,结果表明:产业转型的结构效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呈递减趋势,长期的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产业内的技术进步;不同地区产业转型的结构效应在长期的演化方向大体一致,但演化路径却存在极大差异,可持续增长要求兼顾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产业转型根植于经济增长系统,两者互为因果而动态累积,可持续增长要求总量与结构的相互适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苏素 望玉丽
本文采用1995—2007年我国31个省(市)的福利性财政支出数据,应用基尼系数方法测算了我国省(市)间的公共福利差距。通过分解计算基尼系数的地区构成,发现东、中、西部地区间的经济差距是我国福利性财政支出差异的主要表现方面。鉴于此,本文利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计算并比较东、中、西部地区福利性财政支出基尼系数的经济增长效应差异性。结果表明:东、中部地区公共福利基尼系数的经济增长效应正负交替出现,但最终负向且趋于平稳;而西部地区公共福利的经济增长效应则一直是负向且稳定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