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518)
- 2023(7517)
- 2022(5369)
- 2021(4396)
- 2020(2955)
- 2019(6285)
- 2018(5926)
- 2017(11040)
- 2016(5535)
- 2015(6131)
- 2014(6123)
- 2013(6045)
- 2012(5849)
- 2011(5647)
- 2010(5774)
- 2009(5489)
- 2008(4974)
- 2007(4619)
- 2006(4489)
- 2005(4188)
- 学科
- 济(54833)
- 经济(54812)
- 管理(16138)
- 地方(15404)
- 业经(13128)
- 地方经济(11811)
- 业(11758)
- 方法(11442)
- 中国(11120)
- 数学(10158)
- 数学方法(10111)
- 产业(9494)
- 企(8842)
- 企业(8842)
- 总论(8704)
- 信息(8655)
- 农(8522)
- 信息产业(8225)
- 学(7637)
- 环境(6515)
- 融(6418)
- 金融(6417)
- 发(6382)
- 农业(6315)
- 经济学(6308)
- 银(5617)
- 银行(5617)
- 行(5520)
- 制(5457)
- 体(5084)
- 机构
- 学院(95336)
- 大学(93459)
- 济(52065)
- 经济(51211)
- 研究(36584)
- 管理(32978)
- 理学(27736)
- 理学院(27412)
- 管理学(27108)
- 管理学院(26908)
- 中国(26842)
- 财(20937)
- 科学(19076)
- 京(18716)
- 经济学(17999)
- 所(17664)
- 财经(16664)
- 经济学院(15867)
- 研究所(15830)
- 中心(15600)
- 经(14999)
- 江(14422)
- 院(13174)
- 范(12641)
- 师范(12558)
- 财经大学(12106)
- 北京(12069)
- 州(11583)
- 科学院(11408)
- 社会(11272)
- 基金
- 项目(59185)
- 科学(47201)
- 研究(46950)
- 基金(42362)
- 家(35874)
- 国家(35564)
- 社会(33153)
- 社会科(31545)
- 社会科学(31536)
- 科学基金(30538)
- 省(23260)
- 基金项目(21034)
- 教育(19856)
- 编号(18792)
- 划(18554)
- 资助(16035)
- 发(15606)
- 成果(15345)
- 自然(15343)
- 自然科(14945)
- 自然科学(14943)
- 国家社会(14806)
- 自然科学基金(14639)
- 发展(13621)
- 济(13594)
- 经济(13485)
- 重点(13414)
- 展(13403)
- 课题(13358)
- 部(12275)
共检索到154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杜庆昊
"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可见,畅通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问题的重要战略部署。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看,经济循环体系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从西方经济学"供给—需求"经济分析框架看,经济体系和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动态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关键是找准促进经济循环畅通的"催化剂"。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吴振方 李萍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民经济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生产力水平提高不断由低质量向高质量演进。我国历经传统计划经济时代城乡分割体制下的"偏向"型城乡经济循环和改革开放时代不断改革的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依附"型城乡经济循环,正致力向乡村振兴新时代城乡融合体制下的"互惠"型城乡经济循环新发展格局转变。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业已成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时代之需和兴国之要。然而,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过程中,在体制机制、要素循环、产业对接、城乡供需等方面依然存在着诸多现实梗阻,窒碍了城乡经济循环有效"畅通"。因此,从夯实城乡经济循环的条件基础、打通城乡经济循环的主要动脉、创新城乡经济循环的主流形式、完善城乡经济循环的基本保障四个方面建构起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实现路径,促进城乡经济循环向高质量发展。
[期刊] 改革
[作者]
涂圣伟
城乡经济循环畅通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本质在于构建形成城乡共生关系,以实现城乡两个异质性空间的要素有序对流、产业深度耦合和供需高效适配。从动力机制来看,城乡经济循环受国家战略导向、体制机制改革、技术创新应用和市场体系建设的共同影响。我国城乡经济循环存在梗阻和断点,突出表现为要素双向流动存在制度性障碍、市场基础制度不健全、县域经济链接功能不强、城乡供给体系缺乏适应性。"十四五"时期,畅通城乡经济循环,应以有效畅通供给侧、构建城乡高质量供给体系为主攻方向,健全"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市场支撑"的三维动力机制,强化县域联动城乡经济的功能,依托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和供应链,全面提升城乡要素配置效率、产业关联效应和市场流通效率。
关键词:
城乡经济循环 要素配置 供需适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小月 余斌 王彬燕
城乡经济循环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构成部分,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工程。论文从供需关系、产业链接、要素流动和循环载体4个维度解析城乡经济循环内涵、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并以2010—2020年为研究期、江汉平原为案例区,综合运用熵权法和障碍度模型,揭示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时空格局演变特征,探寻其畅通优化路径。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水平较低但持续非均衡增长,城乡经济循环综合指数及供需关系、产业链接、要素流动和循环载体4个分维度指数分别从0.2164、0.0616、0.0534、0.0641和0.0373增长到0.4095、0.1308、0.0850、0.0990和0.0947,年均增长率分别为8.92%、11.24%、5.93%、5.45%和15.35%。(2)同期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总体呈低水平聚集、区域差异小幅增大,空间变异系数由0.2055增长为0.2126。城乡经济循环供需关系和循环载体分维指数高值区逐渐向主要交通干线及沿线城市地区聚集、空间变异系数分别由0.3166、0.5665减小到0.2636、0.4705,但产业链接和要素流动空间分布特征不甚显著。(3)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障碍度呈逐年下降态势,分维度障碍度排序为产业链接(28.20%)>循环载体(27.89%)>要素流动(23.98%)>供需关系(19.93%),分指标障碍度排序前四为夜间灯光指数(11.23%)>建成区面积比例(10.79%)>单位GDP农业服务业产值(10.65%)>单位GDP金融机构贷款余额(9.82%)。(4)江汉平原城乡经济循环畅通优化可分为单一障碍型、双重障碍型和三重障碍型等3种类型6个分区,根据各区不同障碍类型分别提出针对性城乡经济循环畅通优化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城乡经济循环发展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启示。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奕 夏杰长
畅通国内大循环、增加需求的内生动力,应紧紧围绕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来展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我国服务消费比重不断接近商品消费,并呈现消费分级、需求渐趋理性的趋势。在围绕到店消费的信息服务形成完整闭环的大背景下,数字化平台已然成为承载品质生活与理性购买决策的载体。平台通过增进服务供需匹配扩大了贸易范围,通过增加新业态和新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有利于供给方透过数字生态系统挖掘服务消费潜力。为此,应从监管方式转型、生态体系打造、助力开放式创新、治理虚假评论等方面入手,推动平台经济成为驱动消费的长效动力,促使其更好地发挥畅通服务消费内循环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平台经济 服务消费 双循环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陈尧 王宝珠
以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实体经济,发挥数字经济的动力源与润滑剂作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是新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绎,本文认为国民经济循环强调经济结构的稳定性、经济活动的时间继起性和经济空间的协同性,是经济活动周而复始的过程。工业经济循环的技术空间和社会空间无法分离必然导致工业经济活动受到空间的限制,进而存在断链可能。以“数字空间+物理空间”虚实融合的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有效降低断链风险:一是通过要素数字化和数据要素化,精准实现生产要素的比例协调和结构匹配;二是利用数字技术的信息聚合与算法控制,保障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的时间继起;三是以数字空间的无限性和融通性,促成均衡化、网络化的区域空间生产结构,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国民经济循环 空间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袁瑞彩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先后提出了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战略布局。文章以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发现“两个战略”的提出具有相同的历史和现实背景,也都是中国现阶段实现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双循环有两个重点:一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二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而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双循环在国内循环部分的具体落实。统一大市场建设是畅通“双循环”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具有扎实的现实基础和广阔潜力;而要实现统一大市场建设与畅通“双循环”协同发展,关键在于解决收入差距和市场分割两个重点问题。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肖亮 王家玮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的关键在于推动产业关联畅通和经济良性循环流转,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协同发展。现代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循环中处于核心环节,是衔接供给侧与需求侧的桥梁和纽带,在破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面临的痛点、难点及堵点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着眼畅通双循环,构建了“四功能打造、六化转型、五体系升级”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逻辑模型,提出了现代流通体系在实现更高水平生产与消费循环、更高质量城市与农村循环、更高层次内外贸市场循环、更加协调跨区域市场循环中的重要作用,进而从信息传导、结构牵引、要素优化和科技创新四大功能出发,阐述了现代流通体系畅通双循环的内在机理及关键机制,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
双循环 现代流通体系 理论逻辑 内在机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沈建光 朱太辉
<正>为了更好地释放数字消费金融对消费全面恢复的推动作用,建议综合发力,推动数字新型消费金融快速发展2023年下半年以来,我国消费持续恢复,第三季度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94.8%,拉动GDP增长4.6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不同城市、不同人群、不同渠道、不同品类消费的恢复并不均衡,金融支持消费增长还面临着企业生产和居民消费、财政补贴和金融支持、消费场景和信贷服务循环不畅的制约。
[期刊] 改革
[作者]
余泳泽 胡鹏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应对复杂外部环境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的必然选择。通过分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基础环节的堵点总结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现实约束,并在剖析新基建概念与特征的基础上,系统解析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认为:第一,新基建不仅包含传统基建的基础性、公共性和通用属性,在技术特征上,新基建的前沿技术应用性更强、技术更迭更快。在功能特征上,新基建具有更强的带动功能和平台功能。在行业特征上,新基建更具协调性和包容性。第二,在畅通生产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为科技自立自强提供要素支撑,而且可以促进价值链向高端迈进。在畅通分配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可以全方位优化要素流动,深度弥合数字鸿沟,而且可以为创业就业提供条件,缩小收入差距。在畅通流通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可以促进劳动要素流动,打破市场分割,降低商品流通成本,为加快形成统一大市场提供要素支撑。在畅通消费环节的循环中,新基建不仅可以激活潜在需求,创造更多需求,而且可以强化公共服务,提高消费意愿。第三,新基建不仅打通了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环节的堵点,而且可以发挥生产与分配的相互促进效用,消除要素与产品流通障碍促进生产,加强生产与消费环节精准匹配对接。新基建畅通国内大循环,应从聚焦科技自立自强、共同富裕实践、加快统一大市场建设、激发市场需求和多部门协同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
国内大循环 新基建 统一大市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陈健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中国当前的重大战略,这一战略要想落到实处,必须有现实的平台予以支撑,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循环畅通能有效联结中国国内市场与沿线区域市场,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供重要平台。这一平台要想实践好,必须对标新发展格局的目标任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循环畅通意义重大,其是实践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实现海路循环畅通、破解"一带一路"沿线海洋资源利用不足短板等的实践方案。但是其在实践中也会遇到传统安全问题、循环畅通的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及中国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等主要问题。基于此,拟提出如下破解方案:一是,建立沿线协同安全共同体;二是,建立沿线循环畅通制度共同体;三是,建立中国引领的沿线循环畅通共同体。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利用数字金融服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并以国内大循环效率提升为视角,实证检验了数字金融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数字金融发展提升了国内大循环效率,进而畅通了国内国际双循环。并且,相较于贫穷地区,这种畅通作用在富裕地区更为突出。同时,加大环境规制力度将会强化数字金融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促进作用。机制检验显示,数字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和创业活力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据此,从推动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数字金融中心建设、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提出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金融 双循环 创新能力 创业活力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刘愈泽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金融系统不断加大普惠金融服务力度,普惠金融受益群体持续扩展,在量增、面扩、价降、提质四方面均取得显著成效。同时,也必须看到,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仍面临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急需更多金融资源的支持,
关键词:
着力点 经济循环 普惠金融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胡汉辉 申杰
畅通国内大循环是深化市场分工合作和顺应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数字经济正以数字和信息要素赋能实体经济,重塑传统经济发展格局,势必会对国内大循环产生深刻影响。利用2011~2019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考察数字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撬动消费需求和提升经济运行效率两方面畅通国内大循环,且这种促进作用存在地区差异,呈现出中西部高、东部低的特征;创新创业是数字经济促进消费需求增加以及经济运行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据此,应因地制宜地探索数字经济发展模式,以数字经济带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打造多元化数字市场消费格局,共同助力国内大循环畅通无阻。
[期刊] 改革
[作者]
张世贵 许玉久 秦国伟
畅通城乡经济循环是助推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农业农村数字化是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关键动能。农业农村数字化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实质是以数字化建设为实践起点,以政策资源引导为契机,以数字信息技术赋能农业农村发展、全面推动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从而对传统城乡间产品流动和要素配置进行系统性调整。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关键在于产品循环和要素循环。需从投资引导、人才保障、财政配套、人员素质、完善机制等方面探索农业农村数字化畅通城乡经济循环的路径。
关键词:
农业农村数字化 城乡经济循环 要素流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