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6579)
- 2023(23666)
- 2022(19779)
- 2021(18204)
- 2020(15398)
- 2019(34877)
- 2018(34359)
- 2017(64639)
- 2016(35044)
- 2015(39482)
- 2014(39203)
- 2013(38854)
- 2012(36035)
- 2011(32613)
- 2010(32970)
- 2009(31023)
- 2008(30818)
- 2007(27678)
- 2006(24600)
- 2005(22764)
- 学科
- 济(161690)
- 经济(161504)
- 业(112209)
- 管理(110698)
- 企(96096)
- 企业(96096)
- 方法(65013)
- 数学(54299)
- 数学方法(53702)
- 农(44152)
- 中国(44134)
- 财(43967)
- 业经(40635)
- 地方(34637)
- 制(33125)
- 农业(30030)
- 学(29957)
- 贸(28675)
- 贸易(28655)
- 务(28453)
- 财务(28382)
- 财务管理(28320)
- 易(27770)
- 企业财务(26893)
- 银(25501)
- 银行(25459)
- 和(25090)
- 融(24894)
- 金融(24889)
- 行(24442)
- 机构
- 学院(507102)
- 大学(504920)
- 济(216497)
- 经济(212072)
- 管理(194824)
- 研究(175190)
- 理学(165757)
- 理学院(163909)
- 管理学(161251)
- 管理学院(160283)
- 中国(137592)
- 京(107538)
- 科学(104169)
- 财(102998)
- 所(88888)
- 农(83312)
- 中心(80748)
- 财经(80302)
- 研究所(79696)
- 江(79374)
- 经(72698)
- 业大(70734)
- 北京(68236)
- 经济学(66348)
- 范(65554)
- 师范(64915)
- 农业(64864)
- 院(63106)
- 州(62492)
- 经济学院(59466)
- 基金
- 项目(327479)
- 科学(259536)
- 研究(241014)
- 基金(238829)
- 家(207169)
- 国家(205430)
- 科学基金(177285)
- 社会(154892)
- 社会科(146869)
- 社会科学(146833)
- 省(128175)
- 基金项目(124854)
- 自然(112964)
- 教育(110583)
- 自然科(110345)
- 自然科学(110315)
- 自然科学基金(108371)
- 划(106985)
- 资助(97945)
- 编号(97790)
- 成果(80146)
- 重点(74127)
- 发(72966)
- 部(72595)
- 创(69017)
- 课题(67584)
- 国家社会(64657)
- 创新(64150)
- 教育部(62549)
- 科研(62540)
- 期刊
- 济(251246)
- 经济(251246)
- 研究(154461)
- 中国(106839)
- 财(82990)
- 农(76800)
- 管理(76670)
- 学报(74678)
- 科学(71329)
- 大学(57297)
- 学学(53788)
- 教育(52942)
- 农业(52008)
- 融(52002)
- 金融(52002)
- 技术(46362)
- 财经(40918)
- 业经(40436)
- 经济研究(39950)
- 经(35236)
- 问题(32251)
- 业(29891)
- 贸(27277)
- 技术经济(27037)
- 统计(25699)
- 世界(24716)
- 图书(24179)
- 国际(24023)
- 策(23517)
- 版(23110)
共检索到7876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作者]
陈楠 蔡跃洲
本文运用DEA及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中国ICT制造业运行效率和TFP变化情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兴起带来中国ICT制造业快速成长,但其TFP提升不足,平均技术水平甚至出现负增长;(2)2001年加入WTO为中国扩大市场、提高技术水平提供了契机,2005年以后梯度转移则让中西部欠发达省域获得较大技术和效率提升;(3)北京、上海、广东三地ICT制造业整体TFP都出现明显负增长,北京和上海成本高企,但却发挥出对周边省域的技术溢出效应,而广东则仍要归因于中低端环节规模膨胀。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傅为忠 刘瑶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率先提升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实现两者深度融合的意义重大。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的面板数据,构建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分析两者的耦合协调水平、时空演化特征以及耦合协调过程中的障碍因子。结果显示:2011—2019年长三角区域产业数字化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耦合协调水平呈现上升态势,但整体水平不高且空间差异较大,与良性协调仍存在一定差距;各省的关键障碍因子既存在着相对集中性,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冯泰文 孙林岩 何哲
建立了评价区域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市区域的制造业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为有关地区和部门了解区域制造业发展状况,制定区域制造业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制造业 发展水平 主成分分析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曲立 王璐 季桓永
研究目标:明晰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内涵,测度2011~2020年我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方法: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模型分析法、描述性统计和泰尔指数等方法,解析我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征及差距。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稳步提升态势,四大板块、五大经济带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别,地区内差异是造成区域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创新:基于新发展理念,从创新、绿色、开放、共享、高效和风险控制六个维度系统构建我国区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价值:丰富和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测度体系,为推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关键词:
新发展理念 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 测度体系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郑耀群 邓羽洁
基于新发展理念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对中国2008—2019年31个省(区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了测度,总结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时序演进特征,运用聚类分析及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演变趋势进行了研究,并借助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进行了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从时序演变来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在区域上呈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依次递减的特点;第二,从空间格局来看,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同时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特征,高值地区与低值地区在空间上集聚效应显著;第三,从区域差距来看,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差距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区域间差距最大的为东部与东北之间,区域内差距最大的是东部地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差距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吴刚 宫汝娜 冯冬发
文章在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05—2021年的数据,采用Dagum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和收敛性分析法探讨了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和收敛性特征。研究表明:从区域差异来看,我国各省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主要来自组间差异,尤其是低质量组与中高质量组之间的差异;从动态演进趋势来看,各省份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样本时期内均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进步,低质量组与中高质量组之间的差距相对明显,中高质量组之间的界限相对模糊;从收敛性特征来看,不同分组的收敛模式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关键词:
制造业 高质量发展 区域差异 收敛性特征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朱莉 金丹丹 陈蕾
关注面向低碳经济的制造业与物流业发展情况,采用江苏省统计年鉴2002-2012年的相关数据,在分析主成分的基础上对含能源消耗因素的两业相关性进行评估,并应用格兰杰因果分析法对两业能耗情况实施一系列计量检验。研究发现:两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相关性,且两业能耗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但制造业节能水平对物流业的降耗减排推动力不强。最后根据分析结果,针对性地提出基于关键流程的两业低碳化协调发展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制造业 物流业 低碳 协调发展 实证研究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钟祖昌
本文运用我国29个省份制造业19个二位数行业2005—2008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集聚效应对产业国际化的影响以及这一影响与行业特性、区域特性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从总体样本来看,专业化经济对产业国际化具有显著正影响;而竞争效应和多样化集聚效应对产业国际化具有负效应。不同行业的影响方向、大小及机理与行业特性高度相关;专业化集聚对资本密集型产业和高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化的正效应要大于劳动密集和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集聚已经出现一定程度的"劳动拥挤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陆立军
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发展,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基于经济系统竞争合作动力机制,本文从演化动力学角度建构了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协同演化互动的理论分析框架和模型,以揭示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的内在演化机理及实现机制。分析表明,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的互动是一个由竞争合作协同机制驱动的协同演化结构与过程。在此过程中,微观个体之间、宏观系统之间以及个体与系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适应、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内生性地推动专业市场与产业集群互动模式从合作协同型、竞合协同型向竞争协同型转换,由此促使两者的互动层级从微观向微宏观耦合进而多层级融合跃迁,互动阶段也从萌芽形成期向成长发展期再到成熟再发展期转换与递...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李廉水 杨浩昌 刘军
运用基于FAHP-熵权组合赋权的灰色关联投影法综合评价模型,对2003-2011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进行纵向和横向评价。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总体呈上升的发展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明显低于东部地区。基于上述结论,提出区域制造业综合发展的政策建议: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实施产业错位发展战略;制定合理的产业转移政策,促进区域间制造业协调发展;统筹兼顾,全面提升制造业综合发展能力。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吴艳红 薄文广 殷广卫
本文利用中国1999—2008年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外国直接投资、产业特征与产业地理集中的关系,其结果发现,自1999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在行业上,资源型产业地理集中度最高,高度地方化产业地理集中度最低;从全国20个制造业行业数据样本看,FDI的进入会促进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中;根据外资比重进行产业细分后,外资对高外资比重产业地理集中的正向促进作用依然明显,而对低外资比重行业的作用不显著;即使在高外资比重产业中,FDI与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也不存在着倒U型关系,而在低外资比重产业中,只有当FDI比重超过一个临界值时,FDI对地理集中的正向促进作用才会显现。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薄文广
本文利用中国1993-2007年25个两位数制造业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特征、空间差异与制造业地理集中的关系。结果发现:自从1993年以来,我国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日益提高,在行业上,资源型产业集中度最高,变化率最低,高技术产业集中度居中,变化率其次,其余类型产业集中度最低,变化率最高。影响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地理集中的因素也存在着很大差异,内部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外部条件(地理位置、外国直接投资)的共同作用促使高技术产业高度集聚在沿海地区中的相对发达地区,沿海地区中相对落后地区以及内陆地区中相对发达地区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进入和发展更具有吸引力,而资源型产业的发展则集中在内陆地区中的...
关键词:
产业特征 区位基尼系数 制造业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曹洪军 莎娜
本文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环境的指标体系,利用山东省1978—2009年的数据检验了区域经济发展环境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探索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有效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环境能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差异明显,经济发展阶段越高,经济增长更多依赖隐性环境指标;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强化单方面环境指标并不必然加速区域经济增长;山东省目前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逐步摆脱显性区域环境指标的负面影响,但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环境显性指标与隐性指标的有效融合。
关键词:
区域经济 经济发展环境 发展模式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郑耀群 周新生
利用集中度指标对中国制造业20个行业,从2003年至2006年的区域集聚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的基本结论为:我国制造业已呈现出较强的地区集中性,但主要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制造业集聚程度较低,制造业产业集群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分布不均衡现象。
关键词:
制造业 产业集群 区域集中度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普雁翔
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区域转移的巨大变化,本文探讨了制造业区域转移的作用机理,并基于19个两位数制造业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运输成本对制造业选择邻近市场的区位具有重要意义,出口导向战略、国内需求不足以及经济发展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凸现了沿海地区的区位优势,推动了制造业区域转移;随着制造业逐步集聚,集聚经济外部性也发挥了相当作用,经验证据支持马歇尔外部性和波特外部性的积极影响,雅各布外部性的证据则较弱;由于富有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工资调整并没有对制造业集聚产生抑制作用。此外,地区间市场化差异也对制造业区域转移产生了影响。
关键词:
对外贸易 运输成本 集聚经济 制造业转移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