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64)
- 2023(17309)
- 2022(14312)
- 2021(12897)
- 2020(10867)
- 2019(24148)
- 2018(23976)
- 2017(46023)
- 2016(24268)
- 2015(27266)
- 2014(27008)
- 2013(26983)
- 2012(25262)
- 2011(23034)
- 2010(23748)
- 2009(22687)
- 2008(22453)
- 2007(20638)
- 2006(18875)
- 2005(17478)
- 学科
- 济(130862)
- 经济(130701)
- 业(95853)
- 管理(90412)
- 企(85143)
- 企业(85143)
- 方法(50026)
- 数学(40740)
- 数学方法(40488)
- 财(35747)
- 业经(35569)
- 中国(34713)
- 农(32872)
- 制(27404)
- 地方(26350)
- 技术(23997)
- 务(23554)
- 财务(23528)
- 财务管理(23489)
- 农业(23048)
- 企业财务(22303)
- 银(20037)
- 银行(20015)
- 体(19900)
- 贸(19585)
- 贸易(19567)
- 行(19230)
- 融(19205)
- 金融(19203)
- 理论(19065)
- 机构
- 学院(368363)
- 大学(366388)
- 济(170554)
- 经济(167312)
- 管理(146938)
- 理学(124943)
- 理学院(123695)
- 管理学(122268)
- 管理学院(121545)
- 研究(121094)
- 中国(97129)
- 财(82664)
- 京(76695)
- 科学(65472)
- 财经(64311)
- 所(58906)
- 经(58210)
- 江(57035)
- 中心(54853)
- 经济学(53883)
- 研究所(51868)
- 农(50956)
- 北京(48792)
- 经济学院(48383)
- 财经大学(47294)
- 业大(45548)
- 州(44931)
- 范(43721)
- 院(43406)
- 师范(43377)
- 基金
- 项目(227582)
- 科学(182898)
- 研究(173186)
- 基金(168099)
- 家(142327)
- 国家(141098)
- 科学基金(124224)
- 社会(116163)
- 社会科(110386)
- 社会科学(110360)
- 基金项目(88394)
- 省(87691)
- 教育(78436)
- 自然(75335)
- 自然科(73658)
- 自然科学(73642)
- 自然科学基金(72403)
- 划(71875)
- 编号(68651)
- 资助(67673)
- 成果(56142)
- 部(52030)
- 创(51959)
- 重点(50335)
- 发(49690)
- 国家社会(49027)
- 制(48095)
- 创新(47839)
- 课题(47342)
- 教育部(46134)
- 期刊
- 济(201343)
- 经济(201343)
- 研究(120089)
- 中国(73966)
- 财(66807)
- 管理(62719)
- 农(47666)
- 科学(45049)
- 学报(43682)
- 融(40609)
- 金融(40609)
- 大学(35865)
- 技术(35329)
- 财经(34265)
- 学学(33842)
- 教育(33262)
- 经济研究(32759)
- 农业(32123)
- 业经(31351)
- 经(29656)
- 问题(27305)
- 技术经济(22825)
- 贸(21151)
- 现代(19044)
- 业(18772)
- 世界(18736)
- 商业(18509)
- 国际(17914)
- 统计(17893)
- 经济管理(17356)
共检索到5779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陈斌 何思思
制造业是一国经济之根本,加快推进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是我国经济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而这一转变对技术创新的需求更为旺盛。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虚拟集聚正成为新的产业组织形态,将为我国制造业技术创新带来新动能和新引领。文章利用2014—2018年OECD世界投入产出数据、我国投入产出数据与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检验城市群虚拟集聚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1)虚拟集聚水平提升可促进城市群制造业技术创新快速发展。相比于单一的传统集聚,虚拟集聚与传统集聚叠加效应对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效果更为显著。(2)从地理区位上看,相比东部城市群,中西部城市群虚拟集聚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更加凸显;从产权性质上看,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行为对虚拟集聚效应更为敏感;从产业类型上看,虚拟集聚对一般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大于先进制造业。(3)当城市群整体虚拟集聚水平提升时,中心城市制造业技术创新受益更加明显;相较于城市群中心城市,非中心城市虚拟集聚水平提升对制造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更为突出。因此,在推进城市群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应加快制造业集群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城市群虚拟集聚水平,促进产业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有效融合,以提升制造业技术创新发展水平。
关键词:
数字经济 虚拟集聚 技术创新 城市群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张国胜 杜鹏飞 陈明明
通过数字赋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已成为主要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也是中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基于2012年世界银行中国企业调查数据,从微观企业视角实证检验数字赋能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数字赋能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了显著的促进效应,且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相较于大规模、资本充足和东部地区企业而言,数字赋能对中小型、有融资约束和西部地区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相对较弱。机制检验发现,数字赋能可以通过促进企业间研发协作、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和赋能人力资本三种中介渠道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政府部门应制定支持数字化发展的政策,加快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企业利用数字化基础设施的可得性;企业应高度重视数字赋能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建设。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谢卫红 刘瑾 张茜 郭海珍
数字化创新重塑了价值创造逻辑,为企业效率提升注入新动力。基于2011—2020年我国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在借助Python爬虫技术和文本分析方法测度企业数字化创新水平的基础上,实证检验数字化创新对制造业企业效率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数字化创新有效促进了制造业企业效率的提升,价值共创是数字化创新提升企业效率的重要路径;基于行业和地区异质性分析发现,价值共创在数字化创新与制造业企业效率之间的中介作用集中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研究结论有助于评估企业数字化创新的经济效应,为企业管理实践和政府政策制定提供经验证据。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纪玉俊 牛亚新
基于空间集聚是产业布局中的重要典型化事实,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布局的驱动作用,针对从数字经济催生的新特征角度来分析其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缺乏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研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路径。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发展水平和数字经济发展环境3个维度建立数字经济指标体系,基于我国2011—2019年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研究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效应,并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其内在机制,同时对政策、城市等级和地理区位的异质性影响进行探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集聚存在倒“U”型的非线性影响,这一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以及内生性处理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可以通过虚拟集聚与人工智能双重路径对制造业集聚产生影响,其中虚拟集聚对制造业集聚的互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人工智能对制造业集聚的作用以集聚力所形成的引力效应为主导;在政策影响异质、城市等级差异以及地理区位区别下,数字经济对制造业集聚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基于研究结论,建议平台企业与制造业企业进一步加深合作,推动制造业“上平台”发展,且不同等级、区位的城市应因时、因地制宜,实行差异化的数字经济管理策略。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寿喜 王袁晗
在数字化时代,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电子制造企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以沪深A股电子制造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考察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结果表明:环境不确定性越高,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驱动效果越强。进一步研究表明,高管文化程度较高或企业处于衰退阶段时,与国有企业相比,企业数字化转型对创新的推动作用在非国有企业中更显著。地区市场化水平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创新驱动效应也产生非对称影响。
[期刊] 运筹与管理
[作者]
杨水利 陈娜 李雷
数字化已成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制造企业如何挖掘数据价值提升创新效率是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基于2007~2019年沪深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探讨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能显著促进制造业企业创新效率提升,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行业竞争程度越高、市场化程度越低,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越明显。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数字化转型和企业创新领域相关研究,而且对优化公司治理,改善企业创新环境,助力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葛立宇 莫龙炯 张方
基于北京大学企业大数据研究中心的中国城市创新区域指数和281个地级市2011—2017年的经济发展数据,考察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区域创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城市的区域创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政府公共科技投入、市场金融信贷投资和社会人力资本提升是数字经济促进城市区域创新的主要影响机制;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创新的积极效应在教育水平较低、城市规模较小、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城市更为显著;数字经济对城市区域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显著的空间外溢性特征。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进一步丰富了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创新的机制效应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祖鹏 刘冰洁
选取2010—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了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强化技术积累和提升研发效率促进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行业清洁度、行业层次等维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诱发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提出不断壮大生产性服务市场规模,加快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余祖鹏 刘冰洁
选取2010—2020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考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促进了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研究结论仍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强化技术积累和提升研发效率促进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行业清洁度、行业层次等维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诱发作用存在明显差异。为此,提出不断壮大生产性服务市场规模,加快培育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绿色转型升级。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静
选取2009—2014年在创业板上市的制造业相关数据,研究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PE)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发现,PE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即PE的参与可以显著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研究发现,PE的特征同样影响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外资背景、持股比例越大、持股时间越长以及联合投资的PE参与的企业技术创新水平越高。结论表明PE在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中有积极作用,建议政府加强对PE的监督与指导,鼓励更多的企业引入PE投资。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包晨晨
由集聚外部性所带来的集聚经济优势可以拓展集聚区域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并改善非效率问题,进而提高整个集聚区域乃至城市的发展水平。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制造业企业数据,通过构建translog生产函数探讨了三种不同集聚经济下的集聚弹性。在控制地区、行业及企业异质性的经验研究表明:在希克斯中性条件下,三种集聚为正且呈倒U型趋势;放松希克斯中性条件下,三种集聚的弹性仍为正,多样化集聚呈线性趋势,而专业化集聚和竞争性集聚均呈倒U型趋势,且三者的劳动增益为正,资本增益为负;在分地区和分行业的进一步分析中,三种集聚在其弹性系数、效率及反映灵敏度上均存在异质。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包晨晨
由集聚外部性所带来的集聚经济优势可以拓展集聚区域企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并改善非效率问题,进而提高整个集聚区域乃至城市的发展水平。本文采用中国工业企业制造业企业数据,通过构建translog生产函数探讨了三种不同集聚经济下的集聚弹性。在控制地区、行业及企业异质性的经验研究表明:在希克斯中性条件下,三种集聚为正且呈倒U型趋势;放松希克斯中性条件下,三种集聚的弹性仍为正,多样化集聚呈线性趋势,而专业化集聚和竞争性集聚均呈倒U型趋势,且三者的劳动增益为正,资本增益为负;在分地区和分行业的进一步分析中,三种集聚在其弹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彭中文 何新城
文章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检验FDI对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技术效率溢出和不同区间下技术无效率参数的边际效益。研究发现:FDI技术效率溢出提高了装备制造业整体的技术效率,对装备制造企业存在正向的溢出效应;产业集聚对装备制造业技术效率溢出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使改变所有权性质,产业集聚仍然对技术溢出有促进作用,但显著性降低;行业规模扩大和R&D投入增加均有助于该行业技术效率的提高。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任海云 冯根福
大多数中国企业集团没有整体上市,因此,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附属集团的上市公司与独立的上市公司并存。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集团通常被看作是对外部不完善的制度和市场的替代,那么,附属企业集团是否有利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企业集团对附属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影响是否与企业集团的性质、外部金融及法律等市场环境发展水平有关?采集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对上述问题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企业集团在技术创新中的正面效应发挥不好,附属企业集团尤其是附属民营企业集团,不利于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而且,外部金融和法律环境越差,企业集团对附属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负面作用越强。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王永乐 王婷
在创新驱动战略全面实施背景下,本文重点围绕自主研发投资和技术升级投资,以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结构及其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规模在持续上升,其中技术升级投资仍是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内容,但趋势上自主研发投资的探索式创新越来越受企业重视,并且技术创新投资在行业特征、产权特征、股权特征以及企业成长性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企业技术创新投资结构及其分布特征——来自浙江省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数字产业集聚与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
制造业集聚与城市化协同驱动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来自中国内地261个城市的经验证据
产业集聚拉大了地区收入差距吗?——来自中国制造业的经验证据
集聚的生产率效应——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产业集聚的避税效应——来自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证据
数字经济时代敏捷治理驱动的超大城市治理——来自成都市智慧城市建设的经验证据
制造业集聚、空间知识溢出与城市创新绩效——来自中国283个城市的证据
技术创新对绿色发展的空间效应与传导机制——基于长三角城市群的经验证据
智能服务赋能创新型城市群建设路径研究——实体与虚拟产业集聚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