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423)
2023(10486)
2022(7917)
2021(6802)
2020(5490)
2019(11917)
2018(11559)
2017(20920)
2016(11308)
2015(12370)
2014(12130)
2013(12046)
2012(11665)
2011(10545)
2010(10746)
2009(9663)
2008(9471)
2007(8567)
2006(7840)
2005(7337)
作者
(36094)
(30508)
(30356)
(29222)
(19501)
(14593)
(13657)
(11789)
(11464)
(10801)
(10734)
(10137)
(10016)
(9766)
(9761)
(9375)
(8937)
(8894)
(8684)
(8626)
(7679)
(7664)
(7231)
(7051)
(6910)
(6777)
(6721)
(6234)
(6138)
(6010)
学科
(69845)
经济(69790)
管理(29212)
(27960)
(21383)
企业(21383)
方法(20770)
数学(18152)
数学方法(18000)
(16596)
中国(16573)
地方(16565)
业经(15171)
(12833)
地方经济(12158)
(11478)
产业(10533)
(9696)
金融(9696)
农业(9650)
信息(9489)
(9400)
总论(9279)
(9276)
银行(9260)
(8985)
信息产业(8785)
环境(8292)
(7681)
经济学(7600)
机构
大学(173771)
学院(172283)
(79105)
经济(77639)
研究(67722)
管理(58141)
中国(49993)
理学(49670)
理学院(48965)
管理学(48007)
管理学院(47676)
科学(42416)
(36172)
(35456)
(35317)
研究所(32479)
(31360)
中心(29492)
财经(28204)
经济学(26962)
(26185)
(25694)
业大(25647)
农业(24637)
(24483)
经济学院(23950)
(23111)
师范(22780)
北京(22619)
财经大学(20982)
基金
项目(115975)
科学(91974)
基金(86623)
研究(79799)
(78138)
国家(77561)
科学基金(65239)
社会(53831)
社会科(51104)
社会科学(51091)
基金项目(44882)
(43954)
自然(41842)
自然科(40894)
自然科学(40881)
自然科学基金(40160)
(37899)
教育(34967)
资助(34342)
编号(29327)
重点(27233)
(26321)
(24770)
成果(24267)
国家社会(23985)
(23529)
科研(22489)
创新(22274)
计划(22121)
(21617)
期刊
(92192)
经济(92192)
研究(53796)
中国(35438)
学报(33172)
科学(28810)
(28155)
(27074)
大学(24212)
学学(23285)
管理(22684)
农业(18602)
经济研究(16790)
(16550)
金融(16550)
财经(15485)
(13527)
教育(13260)
技术(12932)
业经(11922)
问题(11438)
(9766)
技术经济(9269)
统计(8813)
(8598)
(8541)
世界(8331)
业大(7909)
资源(7850)
(7802)
共检索到26638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艳   林凌   王理  
作为新科技革命条件下产业发展的方向,数字经济具有双刃剑的特点。文章将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相结合,构建多部门一般均衡理论模型,并实证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工资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会对高技能劳动力和非常规认知型职业劳动力产生工资溢价效应,降低低技能劳动力的工资收入,从而扩大技能工资收入差距。其中,数字经济引致的城市生产率效应和创新效应是扩大工资收入差距的重要传导机制,且人力资本积累会进一步扩大差距。此外,数字经济的工资溢价效应在东中部地区、人口规模100万及以上的城市、非中老年群体及非农户口群体中更显著。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郭娟娟   张顺  
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2018年数据,本文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视角出发,探究了不同劳动力市场职业流动的可能及其收入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了其在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变化。研究发现:(1)高技术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发生职业流动的可能性显著高于低技术劳动力市场,两个劳动力市场中职业流动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2)职业流动具有收入效应,且收入效应在低技术劳动力市场中更为明显,通过职业流动低技术水平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可以显著增加,可见职业流动或许会缩小劳动力市场分割导致的收入差距;(3)数字经济发展显著影响了劳动力市场发展,数字经济可以提升劳动者职业流动的可能性,尤其是增加了低技术劳动力市场的劳动者职业流动的可能性。同时,数字经济也提升了低技术劳动力市场中职业流动的收入效应,增加了低技术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通过职业流动增加收入的机会。可见数字经济对缩小劳动力市场中收入差距,提升低收入者收入有重要影响。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玲霞  
本文用Cobb-Daglas生产函数来量化价值效用,并求出了效用最大化的均衡点。劳动力可根据此模型确定并实现自己的均衡。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冯星源   郭晗  
从微观视角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能够通过就业创造效应、机会分享效应与公共服务效应降低家庭收入不平等水平,而多维“数字鸿沟”限制了数字经济对家庭收入不平等的降低作用。从多维“数字鸿沟”的视角出发,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整理了包含10 518个家庭样本的三年平衡面板数据,并构建家庭层面收入不平等、数字经济水平以及多维“数字鸿沟”相关指标。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数字经济水平的提升对收入不平等的减少具有积极影响,多维“数字鸿沟”的存在使得家庭收入不平等有所扩大。在“接入鸿沟”和“使用鸿沟”逐渐缩小后,“能力鸿沟”的缩小有助于家庭进一步利用数字经济缩小收入不平等。数字经济通过增加有效劳动、扩大劳动力流动和降低收入不确定性减小家庭收入不平等。研究结论有助于更为深入地理解微观层面数字经济与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关系,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设计提供依据。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郭进  徐盈之  白俊红  
通过构建住房和便利设施供给内生的空间均衡模型,运用人口调查数据和反事实检验方法,本文考察了住房成本和便利设施水平变动影响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微观机制及其福利效应。研究发现:(1)住房成本随着异质性劳动力向城市集聚而显著上涨,但城市便利设施水平的提高主要得益于高技能劳动力就业规模的扩大,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增长的贡献并不显著;(2)住房成本上涨与便利设施水平提高进一步推动了异质性劳动力在城市间的流动与配置,反映在城市体系上,使得城市的规模分布分别呈现出扁平化和向大城市极化的特征;(3)就福利效应而言,住房成本上涨压缩了工资溢价带来的福利水平提升空间,但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低技能劳动力福利差距的扩大趋势;更高水平的便利设施促进了福利水平的提升,但也加剧了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福利不平等状况。城市规模对上述福利效应存在放大机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顾芸  董亚宁  
针对传统研究揭示的异质性劳动力选择分类效应在中国"失灵"的现象,本文立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提出决定异质性劳动力区位的地方品质效应。首先,通过引入不可贸易服务品数量、质量及其可及性、城市生产率水平、城市规模经济等构建了空间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影响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的逻辑机制,解释了异质性劳动力区位选择空间格局趋同的特征事实。其次,利用2011—2017年CMDS微观数据匹配分析发现,全国、区域以及不同城市规模层面的实证结果均检验了理论预期;最后,借助门槛模、型分析了地方品质的非线性耦合,揭示了地方品质对异质性劳动力的异质作用。尽管劳动力个体具有异质性,劳动力个体都具有地方品质偏好,改善地方品质、按技按需优化劳动力区位不仅是实现劳动力资源空间最优配置的需要,也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内在要求。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韩晓  张鹏翥  万鹏  
随着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传统劳动力市场受到冲击,在线劳动力市场开始繁荣发展,为进一步拉动就业、改善民生、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路径,但目前与此相关的研究尚不多见。文章对当前共享经济业态下的在线劳动力市场现状进行了分类剖析,探讨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静文  王明雁  
对中国劳动力集聚经济增长效应定量测算,研究发现:2000—2015年期间,中国劳动力集聚红利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达到14. 05%。其中,劳动力集聚度最适宜地区包括北京、天津等。随后进一步纳入地区异质性视角并发现,各地区的劳动力集聚对其经济的影响并非一致,适宜的集聚区间也不相同,其中地区经济实力是影响其劳动力集聚经济增长效应的关键因素,经济发达地区的劳动力集聚红利期更长,能够承受的劳动力集聚上限更高。目前,仅就经济效应来看,上海仍然具有继续吸纳劳动力的空间和能力。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郑国强   万孟泽  
数字经济已成为驱动生产效率提升的关键力量,但数字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态势可能会加剧区域间的生产效率差距,数字时代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和共同富裕实现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基于中国2011—2019年地级市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及区域异质性特征的实证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具有显著的生产率增长效应,这种增长效应主要体现在纯技术进步上,数字经济未能通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改进赋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主要通过创新驱动效应、创业激励效应以及产业升级效应等渠道促进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但影响效应仅在东部地区显著。区域异质性结果表明,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数字经济的生产率增长效应越明显,进而导致了区域间的生产率鸿沟。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边际效应递增特征和欠发达城市在人才集聚、金融发展以及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的相对不足强化了区域间的生产率鸿沟。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岳书敬   董迪妮   赖晓冰  
数字创新究竟是加剧不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还是给予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数字红利”,从而缩小区域差距?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于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19年城市数据,本文研究发现:数字创新能够显著缩小城市经济差距,这得益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驱动作用。传导路径表明,数字创新能够通过降低失业率和缩小外资依存度等中介渠道来促进就业、拉动内循环,最终助益于缩小城市经济差距。调节机制显示,知识产权保护显著强化了数字创新在缩小经济差距中的“数字红利”,但快速扩张的城市规模制约了“数字红利”的效能发挥。此外,数字创新与城市经济差距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这种关系会伴随时空差异发生显著变异。为此,政府需加大数字技术资金投入,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王宝珠   葛丰收  
相较于工业经济时代,数字经济时代劳动关系呈现新样态。构建数字经济时代和谐的劳动关系对于确保劳动者权益、推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扎实性进展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下数字经济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逻辑,从完善数字劳动过程中的政府规制、构建服务于共同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体系、构建数据产权制度体系、构建适应平台经济的监管制度体系和数字空间工会体系等四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能够为构建数字经济和谐劳动关系提供有益支持。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王蓉  夏晓华  黄桂田  
本文通过构建关联高技能劳动力集聚势能(APE)指标,从理论与实证上考察了由劳动力选择性集聚带来的学习交流效应对当地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高技能劳动力集聚带来的学习交流机会的增加能够通过促进企业的创新行为显著提升地区企业生产效率,其中由移民高技能劳动力集聚带来的贡献不断凸显。进一步的研究发现,APE对企业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在较大的经济区域内均显著存在,移民高技能劳动力的流动与集聚削弱了区域间人才交流壁垒,促进了区域间交流合作与融合。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世军  陈博文  
首次将腾讯研究院发布的地级市层面“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相匹配,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于劳动力跨地市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一个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能够显著吸引劳动力的跨地市流入,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主要是通过提供创业机会和提高劳动力预期收入来促进劳动力流动的。此外,数字经济对于劳动力跨地市流动影响具有显著地区异质性,表现为在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劳动力的跨地市流入,而在中部地区则相反,在其他地区该影响不明显;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的边际流动倾向更高,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益贫性;且劳动力更偏好于流入数字经济发展较好的城镇部门。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地方政府吸引人才和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配置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伟新  许蒋鸿  陆玮  殷徐康  
为从理论与实证上探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一典型“三农”问题的解决,利用2010、2012、2013、2015和2017年5期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系统分析了互联网使用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互联网使用效用水平的提高显著促进了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在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旧成立。2)个体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30~60岁及高收入农业劳动力群体的转移决策影响更大;区域异质性分析发现,互联网使用对四大地区及五大经济带农业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不尽相同,同时在高水平数字经济发展区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带动作用比低水平区更强。3)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通过生产效应、就业效应、渠道效应、韧性效应进一步影响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决策。由此,提出聚焦乡村产业、乡村生产、乡村服务、乡村建设数字化“四位一体”的政策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韦韡   蔡运坤   吕晓弟  
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将数字经济指数与2014—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相匹配,通过划分高低技能层次的劳动力,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影响的长短期效应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从短期来看,数字经济的岗位替代效应通过挤入高技能劳动力和挤出低技能劳动力,提高技能溢价水平,进而促进高技能劳动力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低技能劳动力家庭人力资本投资;从长期来看,数字经济的生产率效应促使低技能劳动力相对生产率提升,降低了技能溢价水平,进而促进低技能劳动力家庭人力资本投资,对高技能劳动力家庭人力资本投资的影响反而不显著。进一步地,家庭养老负担、宏观经济环境和政府治理水平等均会使上述影响产生异质性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