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09)
2023(17494)
2022(14336)
2021(12976)
2020(11220)
2019(25314)
2018(24859)
2017(47189)
2016(25433)
2015(28911)
2014(28950)
2013(28470)
2012(26360)
2011(23963)
2010(24266)
2009(22663)
2008(22113)
2007(19640)
2006(17009)
2005(15175)
作者
(73888)
(62077)
(61817)
(58762)
(39500)
(29792)
(28349)
(24229)
(23524)
(22068)
(21013)
(20976)
(19568)
(19500)
(19317)
(19005)
(18398)
(18329)
(17917)
(17730)
(15306)
(15199)
(15114)
(14164)
(13989)
(13978)
(13675)
(13434)
(12593)
(12083)
学科
(127326)
经济(127216)
管理(74651)
(71397)
(57935)
企业(57935)
方法(56366)
数学(50620)
数学方法(49900)
中国(30616)
(28272)
(27618)
业经(26139)
地方(26092)
(22558)
(20578)
(19844)
贸易(19833)
(19185)
(18759)
银行(18734)
农业(18633)
(18332)
金融(18329)
(18298)
财务(18233)
财务管理(18187)
理论(18122)
(17773)
企业财务(17232)
机构
学院(373159)
大学(372660)
(160868)
经济(157644)
管理(146385)
理学(126265)
理学院(124909)
管理学(122531)
管理学院(121834)
研究(121548)
中国(95270)
(76844)
(73336)
科学(72466)
(60251)
财经(58856)
中心(57418)
(56397)
(55585)
研究所(54560)
(53443)
业大(52140)
经济学(50818)
北京(48171)
(47041)
师范(46576)
经济学院(45736)
农业(44262)
(43951)
财经大学(43810)
基金
项目(249192)
科学(197286)
基金(182252)
研究(181065)
(157840)
国家(156599)
科学基金(135928)
社会(116715)
社会科(110739)
社会科学(110709)
(97265)
基金项目(95122)
自然(87612)
自然科(85634)
自然科学(85611)
教育(84568)
自然科学基金(84078)
(81488)
资助(76096)
编号(73323)
成果(58823)
重点(56171)
(55291)
(53471)
(51737)
课题(50138)
国家社会(48841)
创新(48413)
科研(48024)
教育部(48012)
期刊
(174072)
经济(174072)
研究(107913)
中国(68620)
(57512)
学报(54368)
管理(53388)
科学(50538)
(49384)
大学(41855)
学学(39587)
(37436)
金融(37436)
教育(35712)
技术(35639)
农业(33275)
财经(29732)
经济研究(29099)
业经(26344)
(25463)
统计(22166)
问题(21972)
技术经济(20519)
(20105)
决策(18203)
(18076)
(17834)
理论(17593)
商业(17215)
图书(16916)
共检索到54784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波   曾丽丹  
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是保障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数字经济发展为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快速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统筹兼顾“稳增长”与“防风险”提供了新的契机。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模型和“在险增长”(GaR)实证研究框架,演绎了数字经济发展的理论机理,使用我国2011—2022年期间226个地级市的季度数据测度了区域经济下行风险,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下行风险的作用效果。结论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力防范区域经济下行风险;通过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挖掘城市市场潜力、激活乡村消费活力以及增强大众创业动力,数字经济能够发挥资本渗透与技术溢出的间接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在缺乏区位优势、经济基础较弱的城市作用效果并不显著,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调节风险防范效应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果对研判宏观经济增长不确定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阳镇  陈劲  李纪珍  
新一轮技术革命不仅催生了全新的数字经济形态,也加速了全球价值链的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驱动的全球价值链以成本节约效应、产业链赋能效应以及出口增值效应重塑全球价值链的分工形态与分工地位。但数字经济时代全球价值链也面临突出的风险,体现在全球价值链空间布局层面,数字技术的深入赋能效应衍生全球价值链缩短与回流效应;价值链治理层面,链主国家对"攀升国"的科技压制与封锁衍生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在价值链利益分配层面,全球价值链分工环节的失衡与数字鸿沟加剧世界经济不平等。面对数字经济时代全球价值链的全新特征与新风险以及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我国产业与微观企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需要在生产要素层面进一步强化数字要素的第四类生产要素在数字创新驱动发展要素中的核心地位,在产业层面,强化数字经济对产业的赋能效应,即产业数字化与数字化产业双轮驱动打造面向国内大循环的产业链与创新链共促机制;在微观企业层面,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建设驱动创新引领,破解关键核心技术的"卡脖子"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李苍舒  沈艳  
本文梳理我国新金融业态的发展历程与主要特征,并以网络借贷为切入点从规模、所有制、资金净流入3个角度来刻画新金融业态的风险特征,采用VaR、CoVaR、格兰杰因果检验等方法,来识别并测度新业态风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经济金融不确定性及舆情的关系。研究发现,出险前网贷平台普遍面临较大的资金流压力,而规模较大、利率异常的平台出险会加大网贷系统风险;网贷行业出险对银行业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不确定性存在溢出效应,而舆情不是网贷平台出险的决定因素。研究表明,应重视新业态风险对正规金融市场系统性风险和金融不确定性的溢出效应,并建议建立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制度、明确准入机制、大力发展监管科技并实行穿透式监管、加强对风险预警和缓释机制的建设。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杜云福  
本文应用面板数据门限模型,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金融发展速度对经济增长速度的作用比消费和投资都要大很多;我国各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存在较低、中等和较高三个区制;属于区制Ⅱ的地区,金融发展速度对经济的增长速度作用最大,此时有利于相对贫穷地区追赶富裕地区;属于区制Ⅰ的地区,金融发展速度与经济增长的速度可能出现负的相关关系,三个区制的门限效应显著。由此我们在寻求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增长速度的时候,应该避免依靠投资和消费的作用,而要着重考虑依靠地区金融发展作用,尤其是利用地区金融发展到一定水平值之后,即当此水平值超过区制Ⅱ的门限值以后,地区金融发展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倍数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高振斌  秦轩  
文章提出了一种将偏最小二乘法(PLS)、遗传算法(GA)和支持向量回归(SVR)相结合的预测算法。首先,为了解决多元回归中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采用偏最小二乘法选取回归变量的主成分;然后,利用支持向量回归预测模型对数据进行训练,利用遗传算法获得更好的预测模型参数,以解决传统支持向量机预测模型中的参数选取困难的问题;最后,利用优化的预测模型对区域经济发展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算法在预测精度上优于其他预测模型,能够准确预测未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
[期刊] 物流技术  [作者] 王莎  赵淑雯  
利用地理联系率、地理集中度、地理耦合度,选取黑龙江省2011-2019年的数据,从时间、空间两个角度分析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区域经济与物流产业之间的关联性和耦合关系。结果表明,二者在空间上具有中上水平的耦合关联特征,耦合关联程度整体在波动中呈现上升的趋势,二者在地区上的差异性、不均衡性相似。在此基础上,提出黑龙江省应优化区域空间发展格局,推进数字经济下物流服务供应链创新,深化物流与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高质量发展,使区域经济整体提质增效。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何光一  杨淑平  
本文以GDP核算理论为基础,建立以需求导向为主的区域宏观经济需求模型,并应用山东具体数据,对模型中各有关假设条件进行逐步检验,对指标进行平稳性检验,并对模型进行协整性检验;以保证模型的稳定性及模拟的准确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梁喜  李东连  王秀模  
如何兼顾效率与公平,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和难题之一。针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效率与公平问题,基于SUP-CCR-DEA模型,在保证整体效率最优的同时,增加政府进行区域补贴后的居民收入区域差异最小化的约束条件,建立区域经济效率与公平兼顾模型,对中国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进行实证分析,并用锡尔系数进行验证。分析表明,通过政府补贴改变区域间居民的收入分配,可以改善区域经济公平性,也可增进整体经济效率;西部和中部地区应获得更多的政府补贴;在缩小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同时,也要积极改善各大区域内部的经济公平性。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肖艺能  
在人工智能领域,道德风险已经成为一个热点问题。从技术风险维度来看,产生道德风险的因素主要是算法黑箱、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张力、人类风险认知和反应能力的局限性。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全面、系统的认识,发现它存在着伦理关系失调、道德规范失控、道德价值失调、道德行为异化等危险形态。在道德风险产生的基础上,建立协同治理环境,健全合作机制,实现合作治理,这是控制人工智能技术道德风险的现实途径,可以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更好为人类服务,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为此,本文就数字经济时代的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及其治理应对策略进行研究。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科  
继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之后,人类已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继土地、劳动、资本等之后的又一重要生产要素。数字经济时代,数据生产要素化的原因、难点以及由此产生的数字经济核算问题值得深入研究。研究发现,数据作为数字化的载体,具有非竞争性、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和价值存在不确定性等特征;在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上,应建立数据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协同联动机制、数据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机制和反垄断机制。数据所有权的模糊、数据的可复制性和信息悖论导致了数据资产确权、交易和定价的困难。数据生产要素化过程中,数字经济面临统计挑战,传统GDP核算方法会产生GDP规模的漏统计和增速被低估。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数据生产要素的价值,应在个人隐私权益和经济收益之间进行合理取舍;完善数据交易机制设计,解决交易中的信用问题;转变测算思路,通过界定数字经济,识别核算主体和界定产业活动,构建新的数字经济核算体系;引入新兴技术,改善数字经济核算体系,使数据要素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推动力。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姚雁雁  
我国经济持续下行带来了较大的金融风险。金融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在经济下行态势中如何防范风险,实现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是当前亟待探讨的实际问题。经济下行易形成金融风险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房地产、地方债务、影子银行三个方面的金融风险需要特别重视。(一)经济下滑加大了信贷风险。经济处于下行状态,企业的生产经营便会面临困境,资金链存在断裂风险,盈利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刘荣增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核心因素,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正在逐渐下降。本文拟对于资源导向型区域,在资源开发中应如何合理开发具有优势的自然资源,注重市场需求,加大对区域的知识和科技投入,协调好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张铎  
在数字经济时代,流量思维已成共识。但随着网络购物的高渗透率及公域平台获客成本的升高,消费渠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企业运营成本不断提升,大量电商企业面临巨大生存压力。在市场环境嬗变的冲击下,由增量竞争向存量竞争转变的趋势受到学界和商界的关注。公域流量面临客户留存难、增长红利即将触顶和中心化平台获客成本攀升等诸多新挑战,企业亟须数字化转型。为此,以私域流量变现为核心的商业价值亟待研究。通过公私商域联动、去中心化的直达消费者营销及内容营销等模式可盘活私域流量,在挖掘私域流量商业价值的同时,探索以私域流量为核心的私域营销模式,及时掌握私域下的消费者偏好,引导消费者的决策思路,与用户同频共振,从而实现流量变现,并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赵自芳  
基于技术学习和技术引进的模型分析,本文对技术溢出在区域经济收敛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给定一定的传导路径和技术的吸收能力,技术溢出在区域经济收敛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最后利用我国东部苏南、台州等地区的发展经验,对这一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李新光  黄安民  张永起  
本文通过选取2001-2014年福建省5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采用DID(difference in difference)模型,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市化水平3个方面来衡量高铁的开通是否对福建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中国整体宏观经济形势趋于平缓的情况下高铁铁路建设在短期内对地区GDP总量水平产生了显著的提升作用,但是对经济增长速度有抑制趋势:同时,高铁建设在短期内对产业结构升级、城市化水平均没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高铁对经济发展程度不同城市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最后,提出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建议,以尽快发挥高铁的经济效应,享受高铁建设带来的"红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