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922)
2023(15546)
2022(12508)
2021(10925)
2020(8993)
2019(20040)
2018(19179)
2017(37078)
2016(19297)
2015(21273)
2014(20896)
2013(20705)
2012(19066)
2011(17012)
2010(16515)
2009(14945)
2008(13731)
2007(11639)
2006(10333)
2005(9164)
作者
(55785)
(46760)
(46512)
(43995)
(29592)
(22294)
(20982)
(18293)
(18062)
(16215)
(16089)
(15706)
(14828)
(14562)
(14544)
(14508)
(14002)
(13454)
(13426)
(13326)
(11387)
(11370)
(11209)
(10900)
(10671)
(10349)
(10127)
(9717)
(9330)
(9134)
学科
(103976)
经济(103887)
管理(57939)
(50345)
(40581)
企业(40581)
方法(39585)
数学(35416)
数学方法(35001)
地方(23660)
中国(23325)
(22165)
业经(21762)
(20856)
(20237)
环境(18152)
农业(15792)
地方经济(15168)
(14072)
贸易(14063)
(13823)
(13503)
(13501)
产业(13313)
(12923)
金融(12921)
(12672)
(12425)
财务(12393)
财务管理(12366)
机构
大学(277710)
学院(276515)
(126245)
经济(124112)
管理(107557)
研究(97514)
理学(93657)
理学院(92646)
管理学(91081)
管理学院(90562)
中国(71818)
科学(58110)
(56850)
(54654)
(47541)
(44718)
中心(44667)
财经(44260)
研究所(43446)
经济学(40819)
业大(40578)
(40475)
(40207)
经济学院(36570)
(36138)
农业(35025)
北京(34704)
(34607)
师范(34178)
财经大学(33179)
基金
项目(196888)
科学(157559)
基金(147086)
研究(141018)
(129779)
国家(128818)
科学基金(111453)
社会(94550)
社会科(89920)
社会科学(89899)
基金项目(76974)
(75888)
自然(71437)
自然科(69835)
自然科学(69815)
自然科学基金(68542)
(64328)
教育(63425)
资助(58877)
编号(53843)
重点(45138)
(44334)
(43739)
成果(41554)
(41518)
国家社会(41266)
创新(39035)
科研(38417)
教育部(37855)
人文(36939)
期刊
(135890)
经济(135890)
研究(80900)
中国(49952)
学报(43708)
(41983)
管理(40579)
科学(40533)
(38793)
大学(33685)
学学(32148)
农业(26532)
技术(24706)
经济研究(23691)
(22650)
金融(22650)
财经(22414)
教育(22212)
业经(19815)
(19550)
问题(17247)
技术经济(14912)
统计(14542)
(14065)
(13167)
(13140)
资源(12456)
世界(12424)
(12205)
科技(12104)
共检索到4040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杨洁  石依婷  
发展数字经济是开展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的必然之举,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探究发展数字经济能否改善区域碳排放水平,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于碳减排与碳增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区域碳排放量,提升碳生产率。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激发公众环保意识从而改善区域碳排放水平。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资源型省份以及政府支持水平较高省份的碳排放量和碳生产率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建议采取差异化、动态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为低碳减排赋能。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张明志  王新培  郇馥莹  
基于2006—2019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探究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能否促进黄河流域减碳增效。研究发现:(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是黄河流域减碳增效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2)国家绿色能源政策引导促使黄河流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减碳增效作用跃升;行业减碳增效差异化效应上呈现金融服务业>交通服务业>科学研究服务业>信息传输服务业的格局,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减碳增效效应尚未发生;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减碳增效作用在黄河中游与资源型城市最为强劲。(3)绿色科技创新与金融规模是黄河流域减碳增效的重要机制来源,但金融规模的中介作用呈U型,且当前未越过拐点。(4)不同类型的集聚外部性在黄河流域不同规模城市的作用方向与作用程度有所差异。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于斌斌  金刚  程中华  
本文构建了一个关于环境规制经济效应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城市面板数据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环境规制的"污染减排"和"提质增效"效应。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城市的环境规制具有"只减排、不增效"的经济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在考虑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异质性讨论揭示:环境规制"只减排、不增效"的经济效应在东、中、西三个地区均得到验证;环境规制的"减排"效应在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得到明显增强,但仅增加了企业的"合规成本",尚未形成"创新效应";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有效改善环境规制"只减排、不增效"的经济效应;经济发展与能源效率呈"U"型变化趋势,并且我国正处于"U"型结构的左侧,而库兹涅茨环境曲线并未得到我国城市数据的支持。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江三良  贾芳芳  
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地区碳排放强度、提升碳排放效率,且可通过扩大社会经济规模、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两条路径来促进碳减排。本地数字经济发展对邻地的碳排放强度带来负向溢出效应,而对邻地碳排放效率存在正向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强的地区对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远大于数字经济发展弱的地区。因此,为实现“双碳”目标,应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真   楚尔鸣  
以信息基础设施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本文将“宽带中国”战略视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外生政策冲击,基于2011-2020年27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强度及效率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并从技术含量及专利靶向两个维度进一步讨论绿色技术创新的差异化作用机制。主要结论如下:(1)“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能够显著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提升碳排放效率,从而实现城市“减排”与“增效”。(2)绿色技术创新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减排”与“增效”的重要渠道。相较于碳排放效率,绿色技术创新在“减排”方面具有完全中介效应,是实现城市碳排放总量下降的关键抓手。(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激励实质性创新活动及源头管控方面绿色创新实现了城市“减排”与“增效”兼得,策略性创新仅在减少城市碳排放总量方面发挥作用,但应警惕末端治理绿色技术创新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不利影响。(4)“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通过诱发城市实质性绿色创新以及源头管控方面绿色创新推动了资源型城市、工业化城市绿色转型。本文研究结论为中国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因地制宜地利用“有效投资”推动绿色创新、不断提升经济增长效率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马翠萍  史丹  
污染避难所假说和要素禀赋假说是碳泄露争议最具代表性的假说。目前单边碳减排措施引致的碳泄露率集中在5%~20%。碳泄露的三个产生途径显示:碳泄露不仅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而且也发生在附件1国家之间。影响碳泄露率的因素很多,但商品国际市场整合程度、进口商品与本国商品的替代程度、化石能源供给弹性、不同行业技术的替代难易程度、碳减排技术、市场机制是影响碳泄露程度的重要因素。目前来看,解决碳泄露的市场手段是边境调节税或者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碳价格。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金贵朝  王国梁  何怡然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我国提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目标。推进“双碳”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当前亟须探索该目标的实施路径。文章使用面板数据分析数字化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选取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并运用DK标准误回归、门槛回归、空间计量回归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实证结果表明:(1)除西部地区外,现阶段数字化水平与区域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效应。(2)第三产业产值与第二产业产值的比率变动与区域碳排放量之间呈现显著的负相关效应。(3)以技术水平为门槛变量,产业结构变动呈现一阶门槛效应。(4)在空间邻接权重矩阵下,数字化水平呈现空间溢出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志学  孙敏  
文章收集2010年各省市的碳排放量有关数据,借鉴谭丹、黄贤金(200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估算方法,计算出全国各省市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按照碳排放总量的高低将30个省市划分为高、中、低碳排放区域,并对比分析不同区域之间碳排放水平的差异,结果显示:各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排名均存在明显不同。针对存在的不同,文章从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结构和环保技术三个成因方面进行统计观察。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张珍花  方勇  侯青  
根据全国各省2000~2009年的年均碳排放量将全国划分为重度、中度以及轻度排放区域,在此基础上对三大区域的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量以及碳强度三项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重度与中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差异在扩大,而中度与轻度排放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差异在缩小,然后对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是影响三大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共同因素,最后对全国碳排放强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动态演变关系作一探讨,结果表明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倒U型关系,与能源消费结构呈现正相关关系,与产业结构呈现N型关系。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军   王杰  
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研究切入点,探究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应,并分析协同减排活动中的数字化扩张机制。研究发现:城市普遍存在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的协同减排效应,且城际间协同减排效应存在较大差异;城市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扩大协同减排规模,其中,数据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融合维度是助益协同减排的关键;城市数字化转型是碳减排引致大气污染物减排的重要扩张机制;城市数字化转型能够诱发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通过源头防控和末端治理增进协同减排效应,但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规模效应不显著,其协同减排的过程控制渠道不畅通;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减排效应存在典型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特征异质性。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余渭恒  
数字经济依托于数字化技术携带的环保效应不仅直接影响碳排放,还会通过空间溢出效应间接影响区域碳减排绩效。本文基于2010~2022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STIRPAT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碳减排绩效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异质性作用。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碳减排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能够有效促进本地区碳减排;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可显著提高周边区域碳减排绩效,产生明显碳减排治理空间溢出效应;在“胡焕庸线”东南侧区域,数字经济对碳减排绩效的提升效果最为突出。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张同斌  陈婷玉  
本文构建了嵌入碳减排约束的多区域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基于区域经济关联的视角进行了碳减排效应的模拟与分析,主要结论为:在相同的碳强度减排目标下,不同地区碳排放量下降的幅度存在略微差别,其中欠发达地区碳排放量下降的幅度相对较大,发达地区碳排放的降幅较小。为解释不同地区碳减排效应的差异,本文从前后向关联、内外部效应维度描述了碳排放变动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各地区在"经济—碳排放"体系中的位置与碳减排效应存在紧密联系,与发达地区相比,欠发达地区产出变动对碳排放的需求侧拉力和供给侧推力更强,减排约束通过区域内乘数效应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廖斌   杨昭   田彩红  
在中国生态环境改善进入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从消费端寻找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新增长点迫在眉睫。文章利用2011—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信息消费试点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信息消费可以有效减少PM2.5浓度和CO2排放量,推动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且该结论在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信息消费可以通过扩大绿色创新规模、提高绿色创新质量和加速绿色创新链升级产生绿色技术进步效应,通过产业结构转型、未来产业培育和数实融合发展产生产业优化效应,进而推动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3)异质性分析表明,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优化以及消费支撑水平提升将强化信息消费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4)信息消费所产生的城市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能够进一步通过影响公共医疗支出和碳社会成本进而产生经济社会效益,且减污降碳协同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辐射径程约为200km。文章从挖掘减污降碳新动能、打通减污降碳障碍堵点、调节减排降碳强度三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佟昕  李学森  
低碳经济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竞争的焦点目标。全球性的低碳时代开始的同时,中国必须努力占领低碳发展的先机和至高点,优化资源结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国家趋势。本文着重对区域碳排放和减排方面的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碳排放和碳减排的相关研究呈现上升的趋势,投入产出模型、自回归模型和因素分解法等都具有相应的局限性,引入空间效应的研究弥补了没有考虑邻近区域溢出效应。有关碳排放和减排路径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基于区域内已经减排实践的研究仍需扩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佟昕  李学森  
低碳经济发展正在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竞争的焦点目标。全球性的低碳时代开始的同时,中国必须努力占领低碳发展的先机和至高点,优化资源结构、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国家趋势。本文着重对区域碳排放和减排方面的文献进行回顾和评述。碳排放和碳减排的相关研究呈现上升的趋势,投入产出模型、自回归模型和因素分解法等都具有相应的局限性,引入空间效应的研究弥补了没有考虑邻近区域溢出效应。有关碳排放和减排路径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果,基于区域内已经减排实践的研究仍需扩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