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676)
- 2023(9198)
- 2022(6996)
- 2021(5861)
- 2020(4500)
- 2019(9803)
- 2018(9331)
- 2017(17933)
- 2016(9278)
- 2015(9974)
- 2014(10097)
- 2013(10028)
- 2012(9667)
- 2011(9058)
- 2010(9194)
- 2009(8454)
- 2008(8124)
- 2007(7263)
- 2006(6653)
- 2005(6167)
- 学科
- 济(69770)
- 经济(69713)
- 管理(27317)
- 业(22595)
- 方法(19559)
- 地方(18419)
- 企(17863)
- 企业(17863)
- 数学(17502)
- 数学方法(17397)
- 中国(17091)
- 业经(14166)
- 地方经济(12496)
- 学(11773)
- 产业(10311)
- 财(10138)
- 农(9752)
- 信息(9185)
- 总论(9070)
- 环境(8722)
- 融(8632)
- 金融(8631)
- 信息产业(8586)
- 制(8273)
- 银(7939)
- 银行(7933)
- 发(7756)
- 行(7689)
- 农业(7106)
- 经济学(7091)
- 机构
- 大学(149104)
- 学院(148165)
- 济(74648)
- 经济(73204)
- 研究(56537)
- 管理(53540)
- 理学(45951)
- 理学院(45328)
- 管理学(44717)
- 管理学院(44398)
- 中国(40842)
- 科学(32129)
- 财(31893)
- 京(30928)
- 所(27801)
- 财经(25918)
- 经济学(25780)
- 研究所(25210)
- 中心(24332)
- 经(23665)
- 经济学院(22947)
- 江(21577)
- 农(20939)
- 院(20492)
- 财经大学(19450)
- 北京(19233)
- 范(19126)
- 师范(18954)
- 业大(18743)
- 州(17306)
- 基金
- 项目(99007)
- 科学(79724)
- 基金(74868)
- 研究(70416)
- 家(65616)
- 国家(65139)
- 科学基金(56484)
- 社会(50248)
- 社会科(47958)
- 社会科学(47945)
- 基金项目(38991)
- 省(36725)
- 自然(34448)
- 自然科(33740)
- 自然科学(33732)
- 自然科学基金(33139)
- 划(31015)
- 教育(30228)
- 资助(29586)
- 编号(25417)
- 国家社会(22744)
- 发(22697)
- 重点(22242)
- 部(21761)
- 成果(20117)
- 创(19995)
- 教育部(19055)
- 创新(18913)
- 发展(18753)
- 人文(18694)
共检索到22552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卢现祥 段扬睿
基于2008-2019年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测度各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韧性水平,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抵御期和恢复期的城市经济韧性;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创新创业和匹配效应两方面机制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产业多样化表现出对数字经济的遮掩效应,这种遮掩效应主要来源于产业相关多样化;空间溢出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与城市经济韧性均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数字经济通过空间溢出效应对邻近地区城市经济韧性形成正向影响;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各城市所处的地理区位及是否为中心城市的区域特质会影响数字经济的作用发挥,东部地区和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力更大,数字经济发展程度也会对城市经济韧性形成差异性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程度越高对经济韧性提升作用越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朱金鹤 孙红雪
基于2011-2018年中国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测度城市经济韧性及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及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效应与内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其作用机制在于,数字经济能激发新人才资源发展潜力,调动新经济部门发展动力,赋能新创新产出发展活力。并且,数字经济通过空间外溢效应作用于邻市的经济韧性,其总效应显著为正。城市特质也会影响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的程度。应围绕推进数字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激发人才潜力、调动新经济部门发展动力及赋能创新活力,发挥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的提升作用。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经济韧性 中介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苏杭 卢笑同
面对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贸易局势紧张带来的巨大负面冲击,数字经济逆势而上,在贸易领域起到了“稳定器”的作用。基于中国城市和海关数据,考察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出口韧性二者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出口韧性,且后续的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结论也支持了这一观点;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出口韧性的作用因城市区位和政府治理效能、出口目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风险而异;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降低城市贸易成本、提高城市创新能力和增强城市创业活力进而增强城市出口韧性;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外部不确定性冲击背景下,数字经济能够平抑风险并持续提升城市出口韧性水平。本文厘清了数字经济发展增强城市出口韧性的作用机理,研究结论为我国城市在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推动贸易“稳中求进”,实现贸易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政策启示。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周春喜 陶莺 王威
从理论上分析了绿色金融、技术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并基于2010—2019年我国内地247个地市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技术创新如何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经济韧性;绿色金融通过缓解融资约束、降低融资成本和发挥信号传递作用驱动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增强了城市经济的恢复抵抗能力、适应调整能力和转型再造能力,从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在非资源型城市中显著,而在资源型城市中不显著,在大型城市具有促进效果,在东部城市、中部城市的影响效果优于西部城市;此外,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水平、就业人口规模和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门槛效应。为此,应因地制宜发展绿色金融,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注重提升技术创新质量,持续推进绿色金融与数字金融的深度融合,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绿色金融 技术创新 经济韧性 作用机制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毛丰付 胡承晨 魏亚飞
数字产业发展与城市经济韧性是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本文探讨数字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理论上,通过构成要素将数字产业纳入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因素中,构建“一个要素两条渠道”的分析框架,从结构优化的角度揭示了数字产业发展与城市经济韧性的内在机理和逻辑联系。实证研究结论显示:(1)数字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促进效应,即数字产业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应对冲击的能力越强;(2)数字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会因城市区位和政府引导的不同而表现出异质性,相对而言,东部地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城市数字产业发展的促进效应更大;(3)数字产业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劳动力结构优化两条渠道进行响应。本文识别出数字产业发展驱动城市经济韧性的塑造,有助于厘清数字产业发展的实际经济效应及作用机理。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勤林 张冰冰
经济韧性是经济体受到意外冲击后复苏转型的关键,数字金融可以利用新兴技术赋能经济韧性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通过选取全国22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20年数据,建立城市经济韧性测度指标体系,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进一步研究了城市创业活跃度和城乡收入差距在数字金融赋能城市经济韧性中的调节效应,以及产业结构情况和数字注意力在数字金融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时的门槛效应。回归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城市经济韧性有正向促进效应;在数字金融赋能城市经济韧性过程中,创业活跃度和城乡收入差距分别发挥正向调节和负向调节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数字注意力对数字金融提升经济韧性的影响有显著门槛效应。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夏添 周建华 孙久文
“十三五”以来,数字经济正在重塑区域经济格局,城市间数字联系日益紧密。利用2011—2021年全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基于产业视角从理论和实证方面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发展会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并放大冲击时的城市经济韧性,但其发展趋势为倒“U”型,下降原因是各主体处理效率提升下政府缺位引发的市场无序;第二,政府财政会拓宽数字经济影响渠道,但需通过市场机制及政府职能转变来实现;第三,数字经济加速中心城市经济韧性外溢,并且其在全国层面上存在中心—外围格局,要素虹吸会减弱经济韧性;第四,城市群层面则会促进规模相近的邻近城市经济韧性增长,并基于城市群行政结构产生异质性。研究结论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分别对市政府、城市、城市群、区域间加强数字建设,强化城市经济韧性提供了政策参考。
关键词:
经济韧性 政府介入 空间溢出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程广斌 靳瑶
利用2003-2018年中国274个地级市数据分析创新能力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创新能力提升能够显著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其作用路径主要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增强人才储备。创新能力提升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对大城市、东部城市的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显著,对中小城市、中西部城市的促进作用不明显;创新能力提升有利于破除资源型城市的"资源诅咒"从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并且资源型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对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强于非资源型城市。
关键词:
城市 创新能力 经济韧性 外部冲击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吴烨
新发展格局下,增强城市经济系统应对外部风险冲击的韧性,是推动城市经济平稳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2015—2020年我国28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基准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数字金融、绿色创新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表明,数字金融、绿色创新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通过了稳健性检验。数字金融、绿色创新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即对东部沿海城市、中心城市、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及大数据试验区城市的经济韧性促进效果更加显著。从短期发展看,数字金融、绿色创新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对城市经济韧性均具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从长期发展看,数字金融、绿色创新及两者的协同作用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在达到峰值后,逐步减弱直至消退。因此,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应促进数字金融与绿色创新深度融合,制定差异化地区发展策略,构建数字金融与绿色创新影响的长效机制,强化数字金融与绿色创新对城市经济韧性的驱动作用,推动城市经济韧性提升。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凯杰 司宇 董丹丹
世界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下,全球经济发展不确定性显著增加了国际贸易风险,提升出口贸易韧性是对冲贸易风险冲击的关键。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为重塑出口贸易韧性提供了良好机遇。利用2008—2018年47个主要国家面板数据,度量其数字经济发展和出口贸易韧性水平,并基于工具变量法识别两者的因果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提升了国家出口贸易韧性,且该影响存在异质性。就机制而言,创新能力与生产能力是数字经济影响出口贸易韧性的两个渠道,成本效应会削弱数字经济对出口贸易韧性的正向影响,生产结构多样化则会强化数字经济对出口贸易韧性的积极作用。研究为丰富数字经济发展的对外贸易效应提供经验证据,也为探寻出口贸易韧性的提升路径给予政策参考。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王丽 宋宝琳 宋凤轩
伴随城乡二元结构的逐渐打破,人口自由流动产生的人口集聚成为影响城市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选取2012—2022年中国城市数据,在厘清人口集聚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内在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实证检验二者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存在的空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提升作用;人口集聚可以通过人力资本升级和产业多样化来间接提升城市经济韧性;不同地区的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出显著的区域异质性;人口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空间外溢性,能够间接提升邻近城市的经济韧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贾永飞 王振宇
文章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各城市在2011—2020年所颁布的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并以就业规模为门槛变量,进一步探讨人才新政与城市经济韧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呈现先减后增的“U”型作用;政府、市场、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是人才新政改善城市经济韧性的主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就业规模的门槛效应,就业规模越高,人才新政对城市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越明显。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胡艳 张安伟
疫情冲击以及内部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对增强城市经济韧性提出新的要求,基于此现实背景剖析异质型人力资本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结论如下:第一,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特征,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韧性的影响为促进作用。第二,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在大城市中为促进作用,在中小城市呈“U”型曲线特征;在都市圈城市中呈现“U”形曲线特征,在非都市圈城市中的影响不显著。健康人力资本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在大城市与都市圈城市中为促进作用,在中小城市与非都市圈城市中不显著。第三,利用shift-share分析法对城市经济韧性进行分解,发现教育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影响产业结构韧性与区域竞争力韧性作用于经济韧性,而健康人力资本只能通过影响产业结构韧性作用于经济韧性。第四,教育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协同创新效应与劳动力流动效应影响产业结构韧性与区域竞争力韧性,最终作用于经济韧性;健康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劳动生产率效应影响产业结构韧性,最终影响经济韧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奇珍 朱英明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一些城市在遭遇危机时受到了重创,从此萎靡不振,另一些城市则逆向反弹,表现出韧性增长的态势。那么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不同城市的经济韧性,又如何放大中国经济韧性强、后劲足的优势,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论文首先测度了中国城市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的韧性特征,对不同时期不同城市的经济韧性做了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其次,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识别出影响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因子,对不同影响因子的解释力做了排序。最后,采用空间面板回归对各个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作用强度做了探讨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中国城市经济韧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经济韧性 中国城市 金融危机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张安伟 胡艳
经济韧性是城市应对结构变化和实施转型的能力,其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空间结构是集聚经济发展过程中收益与成本在不同空间中差异化演变的结果,其作为资源要素多中心集聚的体现,对经济韧性具有何种影响?文章从城市形态视角出发,探讨了不同空间尺度下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具有促进作用,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形曲线特征,而且多中心空间结构对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存在显著的时空异质性;第二,对经济韧性进行shift-share分解后发现,城市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产业结构韧性与竞争力韧性来影响整体经济韧性,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影响经济韧性的传导机制在不同区间内存在差异;第三,内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承载力效应与经济效率效应来影响经济韧性,而外部多中心空间结构可以通过要素流动效应与网络外部性效应来影响经济韧性,而且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竞争力韧性进行传导;第四,对不同规模城市而言,受到内部集聚程度差异与外部网络结构差异的影响,支撑经济韧性提升的最优空间结构也存在差异。文章的研究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以及建设具有韧性的城市提供了政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