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143)
2023(11451)
2022(9074)
2021(7892)
2020(6504)
2019(14184)
2018(13456)
2017(26248)
2016(13795)
2015(15266)
2014(14844)
2013(14943)
2012(13995)
2011(12902)
2010(12810)
2009(11994)
2008(11574)
2007(10385)
2006(9317)
2005(8288)
作者
(42411)
(35789)
(35732)
(33808)
(22966)
(17202)
(15976)
(13931)
(13572)
(12465)
(12366)
(11769)
(11416)
(11136)
(11050)
(10977)
(10607)
(10450)
(10416)
(10263)
(8899)
(8689)
(8643)
(8110)
(8109)
(8032)
(7757)
(7378)
(7087)
(6842)
学科
(88717)
经济(88646)
管理(47397)
(45987)
(38435)
企业(38435)
方法(36185)
数学(33069)
数学方法(32950)
(20880)
业经(17966)
地方(17888)
中国(16984)
(16053)
(14478)
财务(14474)
财务管理(14446)
企业财务(13939)
(13355)
地方经济(12579)
(12561)
贸易(12555)
(12325)
(12135)
产业(12014)
农业(11742)
(10789)
金融(10789)
环境(10697)
信息(10118)
机构
大学(217285)
学院(215037)
(105114)
经济(103575)
管理(85563)
理学(75110)
理学院(74374)
管理学(73506)
管理学院(73107)
研究(71749)
中国(54498)
(46323)
(42921)
科学(40576)
财经(38055)
(35563)
(35166)
(34881)
经济学(34794)
中心(32383)
研究所(31827)
业大(31747)
经济学院(31437)
(29884)
财经大学(28602)
农业(28064)
北京(26423)
商学(25528)
商学院(25281)
(25221)
基金
项目(145646)
科学(116234)
基金(111096)
研究(100674)
(97794)
国家(97048)
科学基金(84311)
社会(70879)
社会科(67696)
社会科学(67678)
基金项目(58802)
(54540)
自然(54106)
自然科(52946)
自然科学(52930)
自然科学基金(52078)
(45828)
教育(45259)
资助(44806)
编号(36821)
(33179)
重点(32520)
国家社会(31393)
(31096)
(30527)
教育部(29264)
创新(28642)
成果(28559)
人文(28482)
科研(28236)
期刊
(111973)
经济(111973)
研究(62374)
(37020)
学报(35569)
中国(34307)
管理(31942)
科学(30980)
(30107)
大学(27032)
学学(26134)
财经(20913)
(20902)
金融(20902)
经济研究(20744)
农业(19715)
(17958)
技术(16749)
业经(15653)
问题(14631)
技术经济(12656)
(12281)
统计(11229)
商业(11121)
国际(10744)
(10687)
世界(10562)
(10441)
教育(9820)
(9464)
共检索到3113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杨名彦  浦正宁  
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在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同时,要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并且防止数字经济发展加剧经济“脱实向虚”。本研究以中国沪深A股实体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了数字经济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在整体上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正向影响。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加剧企业金融化的“传染效应”推进了企业金融化。研究还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存在产权异质性、政策支持异质性及地区异质性。除此之外,企业对数字技术的投资和使用缓解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金融化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拓展了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也为数字经济发展中的风险防范、企业金融化的合理管控提供了依据。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彭俞超  刘代民  顾雷雷  
本文选取2007—2015年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企业税负与金融化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实际税负较低的企业,金融化程度就较低。考虑不同的实际税负度量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的两阶段系统GMM估计方法,均不改变上述结论。为此,本文建议应更多推出营改增等降低企业税负的税收激励政策,以抑制企业的金融化行为,缓解经济"脱实向虚"。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彭俞超  刘代民  顾雷雷  
本文选取2007—2015年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对企业税负与金融化行为的关系进行了探索。实证结果表明,企业实际税负较低的企业,金融化程度就较低。考虑不同的实际税负度量指标,采用克服内生性的两阶段系统GMM估计方法,均不改变上述结论。为此,本文建议应更多推出营改增等降低企业税负的税收激励政策,以抑制企业的金融化行为,缓解经济"脱实向虚"。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咸金坤  汪伟  兰袁  
基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和经济“脱实向虚”两大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利用中国上市非金融企业样本,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脱实向虚”(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显示:老龄化显著提高了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比重,并且该效应在非国有、盈利能力较弱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的企业中更大。进一步发现,实体经营资产与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差异、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是老龄化诱使企业将资金更多地配置于金融资产的重要驱动因素。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辛大楞  
金融科技对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通过综合探讨金融科技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科技的发展显著抑制了企业"脱实向虚"。机制检验表明,金融科技通过竞争效应和成本效应两个渠道影响了企业"脱实向虚"行为;即金融科技使得企业投资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和企业财务管理费用下降,从而促进了企业对实体经济的投资,抑制了企业"脱实向虚"。此外,相比于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的企业和处于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的企业,金融科技对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的企业和处于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脱实向虚"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而且,金融科技的发展主要抑制了企业对投机性金融资产的投资,对企业保值性金融资产投资的影响并不明显。因此,应不断加大对金融科技的支持力度,积极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金融科技的支撑作用,同时给予中西部地区一定的政策优惠,进而不断提升金融科技对实体经济的赋能作用。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梁馨月  许为宾  蔡兰  
文章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CEO职业经历如何影响企业投资"脱实向虚",以及这种关系如何依赖企业有虚拟职业经历董事占比和企业产权不同而发生改变。研究发现:相对于具有实体职业经历的CEO,具有虚拟职业经历的CEO所在企业更有可能出现投资"脱实向虚"。进一步研究发现:董事会中具有虚拟职业经历成员比例越高,具有虚拟职业经历的CEO所在企业进行投资"脱实向虚"的可能性越大;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中的CEO职业经历与企业投资"脱实向虚"的关系更显著。研究结论不仅从微观视角解释了企业"脱实向虚"现象的行为机理,而且一定程度上为公司选拔管理者提供了证据支持。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哲远  
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为背景,采用2008-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整体上促进了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其传导路径为降低企业套利动机、提升企业实体资产收益率、增强企业创新投资意愿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等四种机制;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在非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资本密集型行业、高管持股比例较高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中更显著;并且营商环境改善在其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马思超  彭俞超  
笔者利用2006—2015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数据和银监会公务员招聘公告数据研究发现,加强地区金融监管对非金融企业从事虚拟经济(持有金融资产)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以及融资约束较弱的企业更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监管增强对非金融企业金融化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供给渠道,即缩减融资软约束企业的信贷从而减少非正规金融的资金供给而实现的。笔者的政策建议在于,针对信贷流向实施更加指向性的金融监管政策将能够更有效地引导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翟仁祥  陈昭君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企业“脱实向虚”倾向日趋严重且金融化操作日益明显。基于2011—2019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运用DEAP测算企业产能利用率,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产能过剩是否引发企业金融化以及中介变量是否起到间接作用。研究结果表明,低产能利用率企业更多倾向于从事金融类活动且不受IPO暂停影响;产能过剩对于企业金融化影响具有显著异质性特征,非金融企业、国有企业、小型规模企业因低产能利用率导致其金融化操作动机比金融类企业、非国有企业、大型规模企业更为明显;产能过剩对企业金融化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低产能利用率主要通过低主营业务利润率间接导致企业金融化。从统筹协调企业实体金融匹配、持续提升实体企业投资回报、动态调整企业实体经营管理3个角度提出对策建议。检验结论及其对策建议对于政企了解去产能政策的经济后果和引导实体经济“脱虚向实”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思龙  
利用2007年~2015年非金融非房地产行业(NFRE)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金融业股权投资总额对银行体系、股票市场和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业股权投资会导致上市公司从银行体系过度融资,说明上市公司会利用正规金融渠道的融资优势及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从银行体系套取资金,投资金融业企业赚取利润;由于银行体系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对称程度较高,还款风险较低,上市公司从银行体系过度融资来投资金融股权并不会增加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上市公司“脱实向虚”的金融业股权投资行为,使资金从实体经济回流到金融体系,造成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提升了股票市场风险以及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实体上市公司的投融资监管,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以减少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思龙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思龙  
利用2007年~2015年非金融非房地产行业(NFRE)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金融业股权投资总额对银行体系、股票市场和金融体系金融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金融业股权投资会导致上市公司从银行体系过度融资,说明上市公司会利用正规金融渠道的融资优势及对中小企业的信息优势从银行体系套取资金,投资金融业企业赚取利润;由于银行体系对上市公司的信息对称程度较高,还款风险较低,上市公司从银行体系过度融资来投资金融股权并不会增加银行体系的金融风险;上市公司"脱实向虚"的金融业股权投资行为,使资金从实体经济回流到金融体系,造成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提升了股票市场风险以及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实体上市公司的投融资监管,合理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以减少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经济运行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周彬  谢佳松  
现有关于虚拟经济影响实体经济的文献大多以宏观数据为基础,且主要关注以银行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而对影子银行和地方融资平台的关注不够。鉴于此,文章利用中国上市公司微观面板数据,考察了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部门的影响。研究发现:(1)自2008年以来,实体部门企业自身的金融化总体上显著抑制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且这种抑制在短期内主要体现为地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增长受限,而在长期则主要体现为民营企业的增长受限。(2)上述抑制效应在区域、行业和持有金融资产分类上具有异质性,具体表现为:对发达地区的企业挤出更为严重,对制造业的抑制更为显著,且企业持有房地产性投资资产对实体经济的负面影响更大、更持久。进一步考察虚拟经济作用于实体经济的机制后发现,影子银行的发展是虚拟经济抑制实体经济部门的重要渠道,地方融资平台也扭曲了不同所有制部门的金融资产配置,进而抑制了民营实体企业的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协调金融行业监管,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而推动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文春晖  任国良  
本文构建基于终极控股股东、中小股东和管理层的两期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终极控制人由于金字塔持股导致的两权分离度对两类代理成本和企业价值的不同经济效应,从微观层面探究了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所导致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发展的机理,并利用中国上市公司2006—2013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两权分离度对管理权私利存在抑制效应,对控制权私利存在助长效应,对企业价值存在侵蚀效应:由于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在金字塔持股下的两类代理成本与两权分离对企业价值经济效应的差异,导致由虚拟终极控制人控制上市公司的代理成本水准比实体终极控制人控制的上市公司高,虚拟终极控制人因金字塔持股导致的两权分离度对管理权...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肖峻  朱密  
利用2007—2020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实证研究风险投资持股对实体企业上市后金融化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持股能够显著抑制实体企业上市后金融化行为,其中高声誉、非国有、联合投资的风险投资持股对实体企业上市后金融化的抑制作用更强;基于中介效应的机制检验结果表明,风险投资持股主要通过缓解实体企业融资约束和降低代理成本的双重机制抑制实体企业上市后金融化。运用Heckman两阶段方法、PSM方法处理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实证结果仍然稳健。因此,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优化相关政策法规,充分发挥风险投资抑制实体企业金融化的重要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