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841)
2023(17936)
2022(14987)
2021(13470)
2020(11247)
2019(25468)
2018(24908)
2017(48223)
2016(26193)
2015(28939)
2014(28467)
2013(28462)
2012(26529)
2011(24206)
2010(23948)
2009(21879)
2008(21034)
2007(18363)
2006(16351)
2005(14335)
作者
(78505)
(65851)
(65134)
(62099)
(41907)
(31618)
(29303)
(25706)
(25206)
(23287)
(22419)
(22312)
(21020)
(20687)
(20267)
(20260)
(19450)
(19399)
(18908)
(18853)
(16431)
(16124)
(15938)
(15048)
(14813)
(14545)
(14395)
(14205)
(13313)
(12905)
学科
(126671)
经济(126553)
管理(75019)
(69257)
(55347)
企业(55347)
方法(51693)
数学(45652)
数学方法(45275)
(30677)
中国(28592)
地方(27932)
(27168)
业经(26737)
(25902)
农业(21016)
环境(20592)
(19877)
贸易(19867)
(19147)
(18369)
(17007)
(16350)
金融(16349)
技术(16204)
地方经济(15894)
(15725)
理论(15699)
财务(15664)
财务管理(15637)
机构
大学(379690)
学院(377088)
(160693)
经济(157669)
管理(148014)
研究(133555)
理学(128859)
理学院(127401)
管理学(125260)
管理学院(124603)
中国(97654)
科学(83688)
(81029)
(69758)
(69206)
(67932)
研究所(62414)
业大(61294)
中心(59880)
(57856)
财经(56370)
农业(55029)
(51422)
北京(50328)
经济学(49450)
(48299)
(47898)
师范(47304)
经济学院(44533)
(43813)
基金
项目(265074)
科学(207643)
基金(193802)
研究(187258)
(171795)
国家(170432)
科学基金(145162)
社会(120459)
社会科(114314)
社会科学(114284)
基金项目(103078)
(102693)
自然(95717)
自然科(93427)
自然科学(93402)
自然科学基金(91730)
(86818)
教育(83619)
资助(79449)
编号(73702)
重点(59724)
(58077)
成果(57798)
(57324)
(54730)
创新(51226)
科研(51008)
国家社会(50424)
课题(50397)
教育部(49163)
期刊
(175401)
经济(175401)
研究(110269)
中国(68159)
学报(66325)
(62365)
科学(58442)
管理(53130)
(50215)
大学(48986)
学学(46729)
农业(43054)
教育(32734)
(32013)
金融(32013)
技术(30692)
经济研究(29182)
财经(28094)
业经(27242)
(24092)
问题(22848)
(22601)
技术经济(19668)
科技(18607)
图书(18204)
理论(17750)
(17663)
资源(17540)
业大(17003)
世界(16767)
共检索到55013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红宇  关洪浪  
[目的]研究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双碳”目标下为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找准减碳动能和路径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粮食种植统计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从化肥、农药使用等6个碳排放源测度碳排放水平,基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视角考察其减碳机理。[结果](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粮食生产中的碳排放水平,数字经济每提高1%,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下降7.8%,经过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可信;(2)数字经济在粮食生产中的碳减排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一是在中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其减碳作用更大也更显著,二是在地形平坦的平原的减碳效应明显大于土地禀赋稍差的山地、丘陵地区,三是2015年实施的化肥“零增长”政策显著强化了减碳效果;(3)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粮食种植规模化、专业化的“结构效应”,是数字经济削减粮食生产碳排放的重要作用机制。[结论]作为新兴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快速延伸和渗透到粮食生产环节,可以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进而推动粮食生产低碳高质量发展。
[期刊] 对外经贸实务  [作者] 马飒   杨万露   黄建锋  
高水平开放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开放规模与质量、开放基础设施和开放潜力三个维度构建对外开放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Dagum基尼系数等多种方法对2004—2021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对外开放水平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且呈现“下游>中游>上游”的开放格局,上游地区的开放主要受制于开放规模与质量、开放潜力,中游地区则受制于开放基础设施,中游和上游地区三个维度的发展均落后于下游地区且开放潜力差距进一步扩大;(2)对外开放总体存在较大差异但呈缩小态势,超变密度替代区域间差异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上游和下游之间及上游区域内的开放差距最为明显;(3)对外开放的空间分散性持续增强,整体及上、下游区域均存在一定的极化现象,下游城市已形成高水平开放的空间高度集聚,大多数中游和上游城市则开放水平低且难以实现向上跃迁,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有所弱化。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璐  张斌  夏秋月  董捷  
【目的】碳排放效率问题对于“双碳”目标实现有重要意义,揭示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并深入探究其作用路径,为从土地资源配置视角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在分析土地资源错配影响碳排放效率的理论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4—2020年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空间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1)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的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土地的偏向性配置对邻地城市负外部性危害更大;(2)不同区位和城市规模,土地资源错配及其空间项的作用系数差别较大;(3)土地资源错配对碳排放效率具有复杂的作用机制,可通过抑制创新能力、延缓产业结构升级和阻碍新型城镇化等中介路径降低区域碳排放效率。【结论】因此,应加快推进土地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强化区域合作共赢观念和协同治理能力以提高区域碳排放效率;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积极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未来提升碳排放效率的有效途径。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于志慧   何昌磊  
提升城市生态效率是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关键。文章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长江经济带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门槛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促进城市生态效率提升,且这一提升效应存在结构异质性、城市区位和资源禀赋异质性;绿色创新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和资本配置效应是其重要的作用路径;数字金融赋能城市生态效率提升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符合梅特卡夫法则;本地数字金融发展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促进邻地生态效率提升。研究结论为深化数字金融改革、助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肖琴  周振亚  罗其友  
[目的]研究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时空分异规律,探究影响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主导因素,以及各影响因素的真实空间交互效应,以期为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2000-2018年长江经济带市级面板数据,运用标准差椭圆、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等方法,对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时空分异特征和影响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 1)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呈波动增加的态势,对全国粮食产量的贡献率不断下降,各省份粮食生产状况差异较大;2)粮食高产市域数量增加,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偏移,生产空间分布呈西南-东北趋势,整体呈收缩集聚态势;3)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存在显著的正的空间溢出效应,从直接效应来看,土地规模、化肥投入、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结构调整对本地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劳动力规模和人均GDP水平对本地粮食生产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非农就业机会和非农产业地位对本地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从间接效应来看,土地规模、劳动力规模和人均GDP水平具有溢出效应,对相邻地区粮食生产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他因素的溢出效应不显著。[结论]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空间集聚日趋明显,要继续加强高产集聚区域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提高高产集聚区域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也要适当引导其他区域积极发展粮食生产,防止“去粮化”现象发生。同时,各区域要发挥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实现资源要素互补,并基于市场机制来调节长江经济带粮食供给与需求,以实现区域内粮食供需均衡。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吴静芬  李丁  刘笑杰  肖人荣  戚禹林  
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新常态下研究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情况,对保障长江流域粮食安全,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合运用变异系数、Theil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重心模型等方法探究1999—2018年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的时空演变,并结合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发现:1)长江经济带粮食生产水平总体差异呈扩大态势,地带内差异是造成区域粮食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度达98.09%。2)长江经济带粮食产量具有显著正向集聚特征,并随时间推移呈"增强―减弱―增强"的变化趋势;局部空间自相关显示高值集聚区主要集中在江淮平原附近,低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川、滇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以及浙江省内的大部分城市。3)粮食产量重心在111.77°E~112.68°E,29.81°N~30.15°N之间变动,重心轨迹在东北、西南方向交替变化。4)化肥施用量、人口总量对粮食生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粮食生产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基于生产要素投入和社会经济两方面作用强度的空间差异,通过优化施肥结构,提升测土配方技术入户率,加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推进粮食品种、栽培技术和机械装备集成配套等措施,提高长江经济带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及添正  邓宏兵  张天铃  
【目的】本文旨在测度生产性服务业微观企业集聚水平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于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方向与具体作用程度,为激发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环境正外部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在集聚理论与熊彼特创新理论的基础上,从规模效应与技术效应两方面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影响的作用机制。其次,从企业进入的角度出发,构建既反映宏观层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存量”集聚,又能体现微观企业进入动态性“增量”的生产性服务业复合加权集聚指数,并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算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最后,建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与面板门槛模型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效率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时间维度上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前一期碳排放效率对于本期碳排放效率影响较大,呈现“雪球效应”。(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碳排放效率之间存在正“U”型关系。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溢出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作用均会由负转正。相对于短期效应,长期效应更为显著。(3)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与市场化三大约束机制均表现出显著的单门槛特征。产业结构高级化、技术创新显著提升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水平的提升则有利于缓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碳排放效率的不利影响。【结论】基于正“U”型曲线的分析结果,提出了基于影响机制与约束机制作用下,促进长江经济带低碳发展的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力伟   吴传清  
基于2011-2021年长江经济带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OLS模型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个维度识别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考察“市场—政府”外部因素对数字普惠金融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对上、中游企业的影响效果相对显著,对下游企业的影响效果相对有限。(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企业研发投入、推动数字化转型、强化企业绿色治理、扩展企业海外经营以及增加职工薪酬,有效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3)在“市场—政府”外部因素促进下,数字普惠金融的赋能效果显著增强。进一步提升长江经济带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需要加强数字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优化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治栋  孟东涛  
产业集聚通过促进人口集聚、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高城市竞争力等方式对城镇化产生影响。文章运用系统GMM方法并借助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目前制造业集聚仍然是长江经济带推进城镇化的重要动力,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城镇化的作用不明显,其推动城镇化的"后续动力"效应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产业集聚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存在地区异质性:中上游地区将长期处于以产业集聚主导城镇化的阶段,下游地区产业集聚与城镇化之间呈"倒U型"关系,产业集聚助推城镇化的潜力有限。最后,根据实证结果尝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于志慧  何昌磊  
绿色创新是推动城市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以“宽带中国”示范政策作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宽带中国”示范政策对城市绿色创新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水平,经过异质性处理效应等一系列检验后结果仍然稳健,且这一提升效应在长江经济带下游城市、重点城市、科教资源丰富的城市中表现更为明显。机制检验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人才集聚效应、互联网水平提升效应和数字金融助推效应提高城市的绿色创新水平。空间双重差分结果表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创新产生空间溢出效应,政策效应同时受到经济相似、地理邻近城市的影响。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赋能城市绿色创新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于志慧  何昌磊  
中国创新驱动正由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升,提升创新质量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环。文章基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理论分析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城市创新质量内在机理的基础上,以“宽带中国”示范政策为准自然实验构建渐进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创新质量具有显著提升作用,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增强人才集聚、提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强化政府战略引领等途径促进了城市创新质量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长江经济带一般城市和上游、中游地区的创新质量提升作用更明显。研究结论为进一步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数字中国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强  
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4年数据,分别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城市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优化和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样本期间内长江流域城市产业升级综合得分显著低于生态环境优化综合得分,长江经济带城市属于产业升级滞后型;长江外围城市耦合度明显高于沿江城市,且纵向来看下游城市产业升级和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而中上游城市却有所降低;对产业生态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研究与开发、制度质量是实现产业与环境优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产业结构、固定资产投资和外商直接投资降低了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度,从全球产业链低端向产业链高端跃升、经济增长、制度优化是提高产业与环境耦合发展的关键。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李强  
基于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2003-2014年数据,分别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城市产业升级、生态环境优化和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指数,在此基础上,采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实证研究了产业升级与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度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样本期间内长江流域城市产业升级综合得分显著低于生态环境优化综合得分,长江经济带城市属于产业升级滞后型;长江外围城市耦合度明显高于沿江城市,且纵向来看下游城市产业升级和生态环境优化耦合协调度不断提高,而中上游城市却有所降低;对产业生态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发现,经济增长、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彭迪云  王玉洁  赵送琴  
选取2011—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中介变量和门槛变量进行检验,实证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研发创新力的影响及内在机制。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力具有直接促进效应,能直接推动区域创新力的提升;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能直接促进区域数字经济的发展,还能通过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驱动区域创新力的提高;外商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力的影响存在非线性关系。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加强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推动开放型经济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激活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加大教育科技人才投入,协同支撑创新研发;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发展区域绿色低碳贸易等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余泳泽  杨晓章  
针对中国官员考核中出现的"官出数据,数据出官"现象,本文通过搜集整理2002-2014年230个地级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考察了官员的任期和特征对经济增长目标设定与完成情况的影响,重点关注了"官出数据"的经验证据。研究显示:(1)相对于市长,市委书记对经济增长目标制定的影响更大。市委书记的年龄越大越倾向于制定较低的经济增长目标;(2)市委书记在任期内对经济增长目标及完成情况的影响呈"倒U"型趋势;(3)中西部地区和三、四、五线城市市委书记任期的变动对经济目标的制定和完成情况的影响更强,东部地区和一、二线城市市长任期的变动对经济增长目标及完成情况的影响更明显;(4)党代会的召开和省与国家经济增长目标的制定对官员任期内经济增长目标的设定具有较强的正向影响。本研究丰富了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的经验证据,有助于对政府经济绩效目标制定和考核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