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569)
- 2023(17893)
- 2022(15092)
- 2021(13508)
- 2020(11225)
- 2019(25177)
- 2018(24875)
- 2017(47853)
- 2016(25970)
- 2015(28881)
- 2014(28725)
- 2013(28549)
- 2012(26240)
- 2011(24043)
- 2010(23894)
- 2009(22127)
- 2008(21346)
- 2007(18873)
- 2006(16762)
- 2005(14921)
- 学科
- 济(120801)
- 经济(120658)
- 管理(80727)
- 业(71825)
- 企(60051)
- 企业(60051)
- 方法(47962)
- 数学(41742)
- 数学方法(41365)
- 财(28845)
- 中国(28051)
- 农(27770)
- 业经(26763)
- 学(26090)
- 地方(24777)
- 制(22990)
- 环境(20674)
- 贸(19081)
- 贸易(19072)
- 农业(18666)
- 易(18463)
- 务(17477)
- 财务(17407)
- 财务管理(17377)
- 和(17261)
- 银(17154)
- 银行(17086)
- 融(16827)
- 金融(16824)
- 体(16647)
- 机构
- 大学(383278)
- 学院(379878)
- 济(159985)
- 经济(156775)
- 管理(148177)
- 研究(131635)
- 理学(128694)
- 理学院(127260)
- 管理学(125177)
- 管理学院(124504)
- 中国(95886)
- 科学(81524)
- 京(80650)
- 财(72850)
- 所(66515)
- 农(65600)
- 研究所(60797)
- 业大(59695)
- 财经(58366)
- 中心(58219)
- 江(54995)
- 经(52956)
- 农业(51595)
- 北京(50577)
- 经济学(49561)
- 范(47604)
- 院(47438)
- 师范(47043)
- 经济学院(44453)
- 州(43694)
- 基金
- 项目(262422)
- 科学(205706)
- 基金(191821)
- 研究(186964)
- 家(169174)
- 国家(167845)
- 科学基金(143248)
- 社会(120494)
- 社会科(114340)
- 社会科学(114311)
- 基金项目(101951)
- 省(101820)
- 自然(93493)
- 自然科(91252)
- 自然科学(91228)
- 自然科学基金(89597)
- 划(85821)
- 教育(84123)
- 资助(77947)
- 编号(73891)
- 成果(59258)
- 重点(58905)
- 部(57408)
- 发(55997)
- 创(54535)
- 创新(51081)
- 课题(50735)
- 国家社会(50437)
- 科研(50223)
- 制(49234)
- 期刊
- 济(177332)
- 经济(177332)
- 研究(112959)
- 中国(69653)
- 学报(65943)
- 农(59123)
- 科学(58044)
- 财(55325)
- 管理(54560)
- 大学(49280)
- 学学(46893)
- 农业(40035)
- 教育(34510)
- 融(31977)
- 金融(31977)
- 技术(30775)
- 财经(29444)
- 经济研究(29364)
- 业经(27093)
- 经(25252)
- 问题(22735)
- 业(20038)
- 技术经济(19221)
- 科技(18861)
- 版(18169)
- 图书(17909)
- 理论(17885)
- 业大(16887)
- 现代(16678)
- 商业(16575)
共检索到5544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王露 赵子英 许孝君
依托技术进步来发挥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是实现碳减排目标、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将数字经济和“干中学”模型引入绿色索洛模型的分析框架,以揭示异质性技术进步下数字经济影响碳排放的新机制,并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抑制碳排放,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非线性特征。在数字经济的构成要素中,数字基础设施对降低碳排放的影响尤为显著。进一步对门槛效应的分析发现,只有当减排技术进步跨越阈值时,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才能被有效释放。此外,在短期内,生产技术进步是推动数字经济实现碳减排效应的核心动力,但从长期来看,减排技术进步是影响数字经济和碳排放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 异质性技术进步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秦炳涛 俞勇伟 葛力铭 郭援国
数字经济在重塑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双碳”进程。以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基于2006—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法、两阶段三步法和空间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数字化赋能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相比非试点城市,智慧城市的碳排放量平均降低了2.8%,即智慧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碳排放水平,此结论经更换估计模型、精选对照组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促使城市发展由要素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并通过数字赋能发挥能源升级效应、生活转型效应与资源配置效应,促进了城市低碳转型,机制量化分解结果显示这一机制贡献了超过80%的解释效果。(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果在大型及以上规模城市以及人、财、物资源禀赋较高的城市更为明显。(4)空间效应分析表明,伴随距离阈值的增加,智慧城市建设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明显减少,且使用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进行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这一研究不仅为分析数字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治理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新的文献证据,对后疫情时期如何运用数字经济赋能绿色低碳转型、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亦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文发 陆学峰
文章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1年我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但对周边城市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这一效应随空间距离加长而逐渐衰减;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间协同集聚、绿色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提升碳排放效率的主要机制,而“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强度对数字经济的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负向调节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文发 陆学峰
文章以“宽带中国”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1—2021年我国28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效率影响的空间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试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但对周边城市产生了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且这一效应随空间距离加长而逐渐衰减;空间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城市更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产业间协同集聚、绿色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提升碳排放效率的主要机制,而“宽带中国”试点政策强度对数字经济的碳排放效率提升具有负向调节效应。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清香 李仙娥
共同富裕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和最强音,蕴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鲜明特征。选取2011—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作用机制以及区域异质性进行经验分析。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是赋能共同富裕的新动能,且这种助推作用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作用机制分析可知,数字经济通过发挥创新效应、协同效应、普惠效应等构筑共建机制、共富机制以及共享机制推动充分发展、平衡发展和共享发展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区域异质性研究发现,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强于中西部地区,以上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更换核心解释变量等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因此,要依托数字经济发展创造社会成员平等公平参与共建与共富的条件和机会,提升致富能力,进而创造丰盈的社会物质财富和丰裕的精神财富,通过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发展成果普惠共享,进而破解发展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助力共同富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技术赋能 共同富裕 现代化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营营 彭硕毅 白东北
在理论阐述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质量作用机理的基础上,以包含专利价值信息的创新指数测度中国城市创新质量,估计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中国城市创新质量的提升,在利用工具变量法和多期双重差分法克服潜在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同时,从长期来看,这种作用还表现出明显的条件收敛趋势。影响机制的检验表明,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和扩大消费市场规模是数字经济驱动城市创新质量提升的重要渠道。最后,门槛模型的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质量的积极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表明“梅特卡夫法则”在城市创新系统中完全适用,并且在充分考虑创新资源配置、消费市场规模的调节下,城市创新系统中数字经济的动态溢出效果会进一步得到强化。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刘洋 吴叶勤 朱志红
本文基于我国2011—2019年280个城市的面板数据,从基础作用、机制作用和异质作用三方面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碳绩效提升,具体表现为提高碳生产率、抑制碳强度以及降低化石能源消耗,采用多种工具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在集聚效应、进步效应和结构效应的调节作用下,数字经济能够发挥规模性减碳、创新性降碳和清洁性排碳的关键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绩效的影响因地区资源禀赋表现异质性,在非资源型城市发挥的驱动效果比资源型城市更加明显。据此,本文进一步给出数字经济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政策启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田泽 张瀚亓 徐兴武 任阳军
本文基于2010~2021年我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等方法,研究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发展的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其中,财政支出绩效和环境规制强度起到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在经济发展速度和人力资本水平的调节下,更显著地促进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同时,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加强数字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效率协同增长、优化政府财政支出、加快数字城市建设等建议。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跃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会对城市碳排放效率产生影响。将数字经济纳入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的分析框架,运用2011—2020年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动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能够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并且是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来实现的。第二,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作用不仅存在随时间增长逐渐增强的时间效应,还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且城市间距离在550公里以内为空间溢出效应的显著有效区域,超过950公里后则出现明显的衰减。第三,在东部地区、大规模城市和传统基础设施较发达的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可以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强化作用机制和突破数字经济衰减边界进行“空间重塑”等方面来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贾明霞
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流通业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显著抑制流通业碳排放。异质性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流通业碳排放影响呈现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区域差异,以及城镇>乡村的地域差异。中介效应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可通过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间接减少流通业碳排放。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随着市场化水平提高,数字经济对流通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呈现边际递增非线性特征。由此,提出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绿色技术创新要素投入、提升市场化发展水平的建议,以期为实现流通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理论借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李兴锋 王斌 王力
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文章基于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从“总体富裕”和“共享富裕”两大维度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富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动态GMM及中介效应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我国共同富裕指数整体呈上升趋势,表现出“东强西弱”的时空非平衡性;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具有明显的驱动效应,且数字经济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市场配置和创业带动三种渠道提高共同富裕水平。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共同富裕 系统GMM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王慧英 王子瑶
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是借助市场的手段实现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目前处于碳试点向全国铺开的过渡时期。以中国碳市场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为背景,搜集2005~2017年我国大陆地区30个省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通过构造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模型,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我国试点省市碳减排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进行了平行趋势检验及安慰剂检验提高实证结果的严谨性与可信度。研究发现,这项政策有效促进了试点地区的碳减排,但是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还不显著。并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减碳机制,发现该政策主要是通过影响能源消费总量与改变能源消费结构实现碳减排。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孟维福 石可敬 李建英
数字经济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厘清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理,可为我国农业低碳绿色发展提供路径参考。论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自治区与港澳台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实证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效应显著。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剔除直辖市和因变量滞后一期等方式进行再检验之后,结论依然稳健。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适度规模和绿色金融两个传导机制降低农业碳排放。第三,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的碳排放影响表现出区域性的不同。从异质性分析来看,在中西部地区、北方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和科技投入高的地区,发展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鉴于此,论文从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加大绿色金融服务供给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鹏飞 韩晓琳
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理论分析数字技术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投入与产出、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交易发展四个维度构建数字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1)数字技术发展会显著抑制碳排放水平,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数字技术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碳减排。(3)相较于经济规模较小和教育规模较小的省份而言,经济规模较大和教育规模较大的省份,数字技术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更高。(4)数字技术会通过空间虹吸效应负向作用于邻近区域的碳排放。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技术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关研究,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减排提供了思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鹏飞 韩晓琳
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理论分析数字技术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投入与产出、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交易发展四个维度构建数字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1)数字技术发展会显著抑制碳排放水平,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数字技术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碳减排。(3)相较于经济规模较小和教育规模较小的省份而言,经济规模较大和教育规模较大的省份,数字技术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更高。(4)数字技术会通过空间虹吸效应负向作用于邻近区域的碳排放。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技术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关研究,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减排提供了思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