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324)
2023(16285)
2022(13571)
2021(12272)
2020(10233)
2019(23031)
2018(23014)
2017(44471)
2016(24105)
2015(27037)
2014(27028)
2013(26980)
2012(25030)
2011(23022)
2010(22972)
2009(21214)
2008(20426)
2007(18050)
2006(16183)
2005(14323)
作者
(74342)
(61653)
(61223)
(58297)
(38972)
(29550)
(27669)
(24305)
(23333)
(21761)
(20862)
(20594)
(19630)
(19420)
(18843)
(18746)
(18506)
(18366)
(17730)
(17474)
(15544)
(15221)
(14831)
(14052)
(13949)
(13655)
(13540)
(13518)
(12463)
(12040)
学科
(115893)
经济(115782)
管理(71112)
(65044)
(52726)
企业(52726)
方法(46388)
数学(40606)
数学方法(40247)
中国(28846)
(26850)
业经(25095)
(24697)
(23936)
地方(23874)
环境(19241)
(19227)
贸易(19217)
(19057)
(18634)
农业(18104)
(16599)
银行(16534)
(16522)
(15854)
(15635)
金融(15634)
技术(15629)
理论(15305)
产业(14929)
机构
大学(362357)
学院(359815)
(151543)
经济(148478)
管理(140860)
研究(123986)
理学(122273)
理学院(120916)
管理学(118944)
管理学院(118319)
中国(90752)
科学(77492)
(76877)
(67272)
(63147)
(61763)
研究所(57812)
业大(56580)
财经(54579)
中心(54326)
(50790)
(49498)
农业(48832)
北京(48748)
经济学(46350)
(45677)
师范(45154)
(44457)
经济学院(41688)
(41289)
基金
项目(244562)
科学(190596)
基金(177032)
研究(174615)
(156140)
国家(154882)
科学基金(131378)
社会(111056)
社会科(105312)
社会科学(105283)
(95175)
基金项目(94428)
自然(85828)
自然科(83724)
自然科学(83700)
自然科学基金(82193)
(80409)
教育(78497)
资助(72221)
编号(70231)
成果(56069)
重点(54620)
(53160)
(52900)
(50664)
课题(47915)
创新(47346)
科研(46820)
国家社会(45796)
教育部(45143)
期刊
(167856)
经济(167856)
研究(107285)
中国(62074)
学报(61457)
(55059)
科学(54301)
管理(51376)
(48040)
大学(45390)
学学(43110)
农业(37832)
教育(33334)
(30161)
金融(30161)
技术(29660)
经济研究(28123)
财经(27012)
业经(26502)
(23139)
问题(22200)
技术经济(18980)
(18601)
图书(18054)
科技(17996)
理论(17739)
商业(16957)
(16718)
现代(16120)
(16104)
共检索到52177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韶华   成梦瑞   张伟   杨颖  
数字经济是一种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的新型经济形态,蕴含着绿色低碳效应,能够促进社会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发展。文章采用2013—2021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探究数字经济对碳中和能力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碳中和能力具有促进作用且呈现非线性特征,对碳减排能力具有先促进后抑制作用,对碳移除能力具有促进作用;我国东西部地区影响异质性的原因是碳减排能力与碳移除能力的水平差异;数字经济能够助力各社会主体,通过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公众绿色消费以及调节政府环境规制增强碳中和能力,其中绿色消费机制不可持续;各社会主体协同关系对碳中和能力影响不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康银  董秀成  
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但各国在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归属上却存在着分歧。鉴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立场不同,气候博弈将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来带新的挑战。在详细介绍气候博弈的概念、内涵以及各国气候脆弱性指数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全球主要经济体温室气体排放与大国贸易的现状,提出气候博弈对各国数字经济发展以及“碳中和”目标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总结了未来的发展策略,例如全球各国需要开展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合作,积极推进数字经济提升国际话语权,强化“碳中和”实施力度等。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董康银  董秀成  
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但各国在温室气体减排责任的归属上却存在着分歧。鉴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立场不同,气候博弈将为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来带新的挑战。在详细介绍气候博弈的概念、内涵以及各国气候脆弱性指数分布的基础上,结合全球主要经济体温室气体排放与大国贸易的现状,提出气候博弈对各国数字经济发展以及“碳中和”目标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总结了未来的发展策略,例如全球各国需要开展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的合作,积极推进数字经济提升国际话语权,强化“碳中和”实施力度等。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争妍  李豫新  
基于2013-2020年的30个省份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两个视角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效地降低了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增量与碳排放增速,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强度、边际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呈现区域性特征,在省域层面数字经济对边际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存在明显的空间效应,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增长率的影响存在基于产业结构优化、人口集聚、城镇化的遮掩效应。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刘元春  郝大鹏  霍晓霖  
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提出的长期战略目标,需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长期的关系。本文旨在阐述碳中和的经济学原理,从碳中和经济学的内涵、碳定价的争论、碳核算和责任划分等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和评述,并对碳中和的实现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的实现提供相应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启示。碳中和目标和推动经济社会低碳化转型仅仅依靠市场调节作用和绿色技术进步很难实现,还需要碳税、碳交易、绿色金融等宏观调控措施以及有效的国际合作。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霍黎明  管永林  李长征  周春  
碳循环经济是新冠肺炎疫情后为实现经济绿色复苏、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来的新概念,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指导国际社会努力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更有弹性、更可持续、碳中性/净零排放能源体系的整体解决方案。发展碳循环经济,是我国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期实现碳达峰进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论文在分析碳循环经济内涵基础上,提出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去除等原则,以及系统融合性、时空阶段性、低碳高效性等属性,阐释了碳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必要性,对碳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基于"4R"原则的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应把握的基本关系和应避免的几个认识误区,最后提出促进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周宏春  霍黎明  管永林  李长征  周春  
碳循环经济是新冠肺炎疫情后为实现经济绿色复苏、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来的新概念,被认为是一种可以指导国际社会努力建立一个更具包容性、更有弹性、更可持续、碳中性/净零排放能源体系的整体解决方案。发展碳循环经济,是我国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现代经济体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期实现碳达峰进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论文在分析碳循环经济内涵基础上,提出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去除等原则,以及系统融合性、时空阶段性、低碳高效性等属性,阐释了碳循环经济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必要性,对碳循环经济的实践模式与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价,构建了基于"4R"原则的碳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应把握的基本关系和应避免的几个认识误区,最后提出促进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张真  杜宪军  
氢冶金是钢铁生产实现无化石能源冶炼的革命性技术。本文从氢冶金的规模经济和产业生态角度全方面分析碳中和目标下钢铁行业的减碳路径。一方面,对氢冶金发展状况及其不同技术路线的减碳潜力进行分析研究;另一方面,对氢冶金的用氢需求、吨钢成本、碳税成本及成本竞争力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氢气气基竖炉技术减排潜力在50%-95%,是实现钢铁行业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途径之一。到2030年,伴随氢气气基竖炉技术的成熟、绿氢成本的降低以及碳税成本的提高,基于绿氢的氢冶金具备成本竞争力,氢冶金的减碳经济性及应用价值开始呈现,将逐渐扩大在钢铁行业中的规模化应用;预计到2050年,钢铁行业的用氢需求将达到980万吨,将成为绿氢最大的应用行业之一。然而,氢冶金涉及能源、化工、钢铁等多个行业的交叉融合,实现上述目标需要跨行业的合作创新和政府政策的积极引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松彦  汪鹏  林泽伟  张聪  赵黛青  
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对全社会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环境保护都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论文通过构建广东省ICEEH(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of climat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 and health)模型,设置不同的达峰时间情景,综合考虑广东省“双碳”目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2025年提前达峰情景和2030年如期达峰情景相比2035年推迟达峰情景,碳排放峰值分别低2 000万~4 000万吨。对于部门来说,农业和工业部门的碳达峰时间基本与广东全省的碳达峰时间保持一致,而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碳达峰分别在2040年和2025年前后出现。从社会影响来看,提前达峰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推迟达峰情景到2045年后减排难度更大,减排成本更高,提前达峰情景和如期达峰情景到2060年GDP总量比推迟达峰情景高1 220亿~4 386亿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任松彦  汪鹏  林泽伟  张聪  赵黛青  
中国提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对全社会经济发展、能源消费、环境保护都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论文通过构建广东省ICEEH(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 of climat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 and health)模型,设置不同的达峰时间情景,综合考虑广东省“双碳”目标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结果表明,2025年提前达峰情景和2030年如期达峰情景相比2035年推迟达峰情景,碳排放峰值分别低2 000万~4 000万吨。对于部门来说,农业和工业部门的碳达峰时间基本与广东全省的碳达峰时间保持一致,而建筑和交通领域的碳达峰分别在2040年和2025年前后出现。从社会影响来看,提前达峰可以促进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推迟达峰情景到2045年后减排难度更大,减排成本更高,提前达峰情景和如期达峰情景到2060年GDP总量比推迟达峰情景高1 220亿~4 386亿元。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吴伟光   许骞骞   羊凌玉   刘宇  
准确评估中国林业增汇潜力及其经济影响是科学制定碳中和行动方案的关键。本文在总结中国已有林业增汇潜力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Meta分析方法识别了中国林业增汇潜力评估差异的关键原因,并对中国未来林业增汇潜力进行了重新预测;进而基于改进的动态CGE模型,模拟分析了林业增汇对中国的经济影响。研究表明:(1)未来中国林业增汇空间较大。综合考虑森林地上生物量碳库、地下生物量碳库和土壤碳库情景下,中国森林总碳储量与年均碳汇增量,将分别从2020年的177.10亿吨碳和每年9.3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上升到2060年的340.91亿吨碳和每年15.51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林业增汇有助于缓解碳中和目标实现的经济代价。随着林业增汇规模扩大,2060年中国GDP累计降幅从4.19%减少到2.01%,所有行业平均降幅从7.77%下降至3.94%。(3)林业增汇有助于降低边际和平均减排成本。2060年碳价格从12222元下降至863元,边际减排成本下降93%;平均减排成本从2688元下降至1882元,降幅达到30%。(4)基于“成本—收益分析”,林业增汇存在最优空间。基于平均增汇成本分析,中国林业增汇的最优空间在25亿~30亿吨。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政府应尽快将林业增汇纳入碳中和方案,重视林业增汇评估方法与相关政策研究,合理确定林业增汇发展目标以及需重点关注碳减排技术研发及其动态演变关系等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李群  刘基伟  刘涛  
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经济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碳中和发展面临诸多压力和不确定性问题。构建我国碳中和发展指数,引入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利用2001—2019年数据、格兰杰检验和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碳中和发展的因果关系与脉冲响应,总结碳中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结果表明,二者具有显著的因果关系。在短期内,我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碳中和发展具有可信度较高的显著负效应,且在碳中和发展中的重要性逐期递增;从长期来看,具有可信度较低的正效应。在短期内,碳中和发展对其自身具有显著的正效应,该效应产生的影响力先升后降,并趋于平缓;而从长期来看,碳中和发展具有可信度较低的负效应。因此,为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利用好政策工具,平缓经济不确定性,因势利导发挥各地区资源优势,完善碳中和考核反馈机制,推动碳产品的产学研融合,并完善相关机制和法律保障。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许金红   钟若愚  
数字经济赋能传统行业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提高行业能源利用率,也明显促进低碳经济转型发展。本文基于2013-2022年省级面板数据,从空间效应视角分析数字经济对我国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对我国低碳经济转型具有促进作用;第二,我国中部地区数字经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最为显著,东北地区次之,东部地区次于东北地区,西部地区并不显著;第三,地区数字经济对低碳经济发展的直接影响效应小于邻省间接效应,存在空间溢出特征。由结论可知,各地区政府应加强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以实现数字经济对低碳经济转型发展的促进作用。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张希良  黄晓丹  张达  耿涌  田立新  范英  陈文颖  
"2030年前碳达峰"和"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要求我国能源经济系统进行深刻的转型。本文利用中国—全球能源模型(C-GEM)等模型工具,研究了碳中和愿景下我国能源经济转型的路径,定量评价了主要减排措施在不同时期的减排贡献度和所需的政策干预力度,对能源经济转型路径的关键特征指标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研究表明,要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我国应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2060年单位GDP能源消费相比当前下降75%以上;持续推进以新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结构优化,206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大力推进电气化和电力系统深度脱碳,2060年电力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提高至70%以上,非化石电力在电力供应中比重提升至90%以上,电力系统在2045~2050年间实现净零碳排放;碳定价机制将在碳中和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为低碳、零碳和负碳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效的激励。研究还表明,碳中和将有助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30年和2050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2万美元和3万美元。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赵志耘  李芳  
本文建立碳中和关键技术识别的双重逻辑:碳中和的"加减法"逻辑和"全产业链创新"逻辑;探讨脱碳成本曲线模型设定问题;从成本—收益和绿色溢价角度分析碳中和技术的经济可行性;从环境效应、增长效应和结构调整效应3个维度,分析碳中和技术的宏观影响与风险,并基于相关政策工具,提出初步的应对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