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837)
- 2023(9435)
- 2022(7023)
- 2021(5535)
- 2020(4056)
- 2019(8688)
- 2018(8306)
- 2017(15842)
- 2016(8222)
- 2015(8939)
- 2014(8949)
- 2013(8939)
- 2012(8629)
- 2011(8141)
- 2010(8220)
- 2009(7583)
- 2008(7203)
- 2007(6344)
- 2006(6150)
- 2005(5751)
- 学科
- 济(69191)
- 经济(69152)
- 管理(28033)
- 地方(19396)
- 业(18278)
- 方法(16922)
- 中国(16576)
- 数学(15246)
- 数学方法(15165)
- 环境(14688)
- 企(14569)
- 企业(14569)
- 业经(14530)
- 地方经济(13193)
- 学(11574)
- 产业(10629)
- 农(9708)
- 信息(9404)
- 总论(9307)
- 信息产业(8826)
- 经济学(8660)
- 发(8588)
- 划(8057)
- 制(7698)
- 财(7614)
- 融(7555)
- 金融(7555)
- 资源(7306)
- 和(7083)
- 体(7072)
- 机构
- 大学(134403)
- 学院(134000)
- 济(70742)
- 经济(69425)
- 研究(51590)
- 管理(50675)
- 理学(43170)
- 理学院(42663)
- 管理学(42199)
- 管理学院(41926)
- 中国(37326)
- 财(28120)
- 京(27848)
- 科学(27641)
- 所(24183)
- 经济学(23921)
- 财经(22825)
- 中心(22091)
- 研究所(21698)
- 经济学院(21140)
- 经(20640)
- 江(19553)
- 院(19184)
- 北京(17375)
- 范(17231)
- 师范(17124)
- 财经大学(16751)
- 科学院(15587)
- 州(15570)
- 业大(15504)
- 基金
- 项目(89252)
- 科学(72594)
- 基金(67295)
- 研究(66139)
- 家(57873)
- 国家(57496)
- 科学基金(50562)
- 社会(48295)
- 社会科(46080)
- 社会科学(46064)
- 基金项目(34827)
- 省(33780)
- 自然(29092)
- 自然科(28402)
- 自然科学(28399)
- 划(27996)
- 自然科学基金(27821)
- 教育(27641)
- 资助(25453)
- 编号(24192)
- 发(21871)
- 国家社会(21756)
- 重点(20254)
- 部(19269)
- 成果(18866)
- 发展(18651)
- 展(18400)
- 创(18077)
- 制(17459)
- 济(17336)
共检索到2087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钟成林 张迁 贾俊松
城市群工业低碳协同是工业低碳协同的高级形态,对中国“双碳”目标的顺利实现及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本文从数字经济视角出发,对城市群工业低碳协同的赋能机制与治理困境进行系统探讨。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对城市群工业低碳协同具有重要赋能作用,且具有多维特性,不同赋能路径的实现机制存在显著差别。具体而言,微观赋能路径的实现主要依靠工业低碳技术交易机制、协同创新机制,以及基于工业设备运维与企业内部能源利用管理的市场竞争机制;中观赋能路径的实现主要落脚在跨区域价值链与能源供应网络两类实体领域,并将通过价值链的“链式协同”机制与能源供应网络的“网络协同”机制助推城市群工业低碳协同;宏观赋能路径的实现则主要得益于工业低碳政策投资诱导机制与消费促进机制。进一步研究发现,当前数字经济对城市群工业低碳协同赋能作用的发挥仍面临着赋能对象的“数字鸿沟”、赋能过程的“转型成本障碍”及赋能路径体系的“结构性失衡”等治理困境,本文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城市群 工业低碳 协同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谢佳 李勇辉
产业协作是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对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本文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区位商等对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协作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结合当前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从低碳经济角度提出了深化产业协作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 长株潭城市群 产业协作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陈伟清 吕冬妮 史丽娜 乔冠宇
通过对北部湾经济区四个城市2014年的10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将四市的智慧城市发展建设水平分析结果进行排序与评价,提出促进"智慧城市群"协同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文彬 宋建波
基于2005—2019年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将经济规模与碳排放协同引入低碳经济协同效率测度中,刻画中国市域低碳经济协同效率水平及区域差异,采用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对低碳经济协同效率的动态演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低碳经济协同效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和“东强、中次、西弱”分布格局。(2)低碳经济协同效率呈现多极分化趋势,多数城市的低碳经济协同效率水平有所提升,但各地区间低碳经济协同效率绝对差异增加。(3)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干预是低碳经济协同效率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文章最后从加强顶层设计、树立“区域标杆”“精准施策”以及加强区域合作方面提出了提升低碳经济协同效率的政策参考。
关键词:
“双碳”目标 碳排放 协同效率 动态演化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邬彩霞
近年来,低碳经济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已有研究从不同角度对低碳经济进行了定义。本文从能源流和资源流两个方面明确低碳发展的实质,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完善了低碳经济理论。同时,本文基于理论研究,构建低碳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度模型及评估指标体系,并利用2005~2019年中国低碳治理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在采取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措施的同时,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和高质量增长。进一步地,中国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低碳、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本文的研究结论扩展了低碳经济的理论体系,为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丰富了有关生态文明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
关键词:
低碳经济 能源流 资源流 协同发展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杰 付奎 刘炳荣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既是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当下之需,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长远之策,数字经济已成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新引擎。本文在梳理数字经济助推低碳转型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数字经济赋能城市低碳转型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11—2018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有助于实现城市碳排放降低和全要素碳生产率提高,该结论在多重稳健性检验中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通过推动能源效率提升、绿色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等途径赋能城市低碳转型。深入分析发现,经济增长目标与环境目标约束对数字经济助推城市低碳转型的作用不同,其中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强化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动机,削弱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碳“减排”和“增效”的作用;环境目标约束强化了政府环境监管行为,增强了数字经济的低碳治理效应。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推动老工业基地城市低碳转型,但囿于对传统资源产业的路径依赖,对资源型城市的低碳治理作用尚不显著。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新哲
在广西北部湾地区逐渐崛起的北部湾城市群,日益成为各方投资的热土。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相比,北部湾城市群相对弱小,认为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与北部湾城市群协同效应,是北部湾形成强势板块的重要战略选择。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北部湾城市群 协同效应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杨昕 赵守国
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协同互促是加速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必然要求。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不同维度与创新价值链理论,利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解析数字经济与工业创新效率的协同互促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与工业两阶段创新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总体呈不断上升态势,但目前尚处于协调发展的过渡区间,且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的协同效应主要表现为产业数字化及其与工业科技研发效率的同步共进;(2)数字经济与工业成果转化效率之间存在显著互促效应,而与工业科技研发效率互动的系统特征则主要表现为工业科技研发效率提升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正向驱动;(3)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的互促效应主要源自数字产业化及其与工业成果转化效率的交互响应;(4)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的协同效应和互促效应存在链条错位,稳步提升工业成果转化效率是加快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科技研发效率提升的赋能作用是实现数字经济与工业高质量创新互促融合的潜在路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李华清 林剑艺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张彩平 罗丞志
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7—2020年面板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探究国家级城市群设立这一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具有促进作用,且该政策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推广效应;绿色创新、经济集聚和交通基础设施是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促进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重要机制;在东部地区、多中心城市群、环境规制强度较高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城市,国家级城市群建设政策对城市减污降碳协同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明亮 尹晶晶 李华清 林剑艺
中国当前面临着实现“双碳”目标与建设美丽中国这两大艰巨任务,城市作为二氧化碳与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单元,推进城市减污降碳对于中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2011—2019年我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综合排放当量法、超效率SBM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对比分析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及SEPC的时空演化及分异特征,并揭示了SEPC的驱动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就城市群整体而言,三大城市群碳-污综合排放量均明显下降,SEPC波动上升,其中京津冀效率提升幅度最大,而长三角提升幅度相对较小。(2)就城市群内部而言,三大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的排放量差异逐步缩小,SEPC的差异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仅有6个城市处于高效率。(3)产业结构、劳动力集聚、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对三大城市群SEPC的影响存在显著空间效应。鉴于此,从区域协同治理、工业结构转型和政府干预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张雪花 许文博 张宝安
以低碳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和多中心源辐射效应叠加模型开发为基础,以分维值测算和GIS空间分析及比较为量化评估工具,采用反现实的研究方法(假设雄安新区没有建立是一种情景),通过比较京津冀城市群在2018—2030年有雄安新区和没有雄安新区两种不同情景下的低碳经济辐射情况,预评估雄安新区的建立对京津冀城市群低碳协同发展的促进作用。结果显示:①如果不建立雄安新区,京津冀城市群的梯度断档问题有加重之趋势;②雄安新区的建立,可以有效促进中间层级城市的快速成长,解决城市群的梯度断档问题,从而改善京津冀城市群西南部和东北部低碳经济联系强度的空间分布;③雄安新区的建立能够有效促进京津冀城市群低碳经济联系强度分维值的提高,而且这种促进作用在2025年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显著,有利于城市群整体的低碳协同发展。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明生 侯芳芳
在能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的情况下,低碳产业的发展无疑对我国各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借鉴区域和低碳经济发展效率评价研究范式,结合低碳产业特点,本文有针对性地选取评价指标,以长株潭低碳经济发展数据为基础,在城市与区域视角下,应用DEA方法定量评价了其低碳经济发展效率。通过对投入产出数据的DEA有效性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长株潭城市群的整体技术创新效率偏低,主要是受规模效率与纯技术效率交叉作用影响,且普遍存在能源消耗投入冗余、低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过多、产业规模不合理和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最后根据分析结果进一步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低碳经济 发展效率 DEA模型 定量评价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杨璐源 陈文来
打造协同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与机场群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本文以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四大城市群为例,充分考虑城市群核心机场的引领带动作用,运用相关系数法、熵权法、耦合协同度、莫兰指数等模型在时间与空间维度共同对各城市群与其机场群、内部各城市及对应机场、所有机场间发展协同性进行分析研究并分类排序。结果发现:一是四大城市群与其机场群基本实现协调发展,内部协同度层次结构分明,协调性有待均衡提升;二是协同度与城市发展水平、开放程度与空间布局有一定依赖性;三是核心城市、核心枢纽机场对整体发展协同水平贡献较大;四是城市群与机场群耦合协同度时间截面与空间维度测算结果整体相同,局部存异,核心城市与机场耦合协同度的空间集聚带动特征明显。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孟卫军 张雪莱 邢青松
论文系统测算研究了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水平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变化趋势,并实证分析了产业协同集聚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城市产业协同集聚程度相对较高,中心城市的辐射效应明显;产业协同集聚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正向促进作用,且存在行业异质性,金融服务业、科研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明显促进城市绿色经济发展;现阶段产业协同集聚主要通过绿色技术进步来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依赖绿色技术效率来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作用效果不明显。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