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30)
2023(10635)
2022(8304)
2021(7181)
2020(5637)
2019(12427)
2018(11631)
2017(21852)
2016(11389)
2015(12005)
2014(11696)
2013(11614)
2012(10847)
2011(10120)
2010(10130)
2009(9421)
2008(8820)
2007(7780)
2006(7235)
2005(6347)
作者
(35987)
(30325)
(30128)
(28447)
(19261)
(14395)
(13416)
(11803)
(11529)
(10581)
(10262)
(9705)
(9676)
(9276)
(9229)
(9161)
(8827)
(8811)
(8800)
(8393)
(7513)
(7248)
(7177)
(6971)
(6931)
(6658)
(6329)
(6199)
(5956)
(5805)
学科
(75420)
经济(75351)
管理(32313)
(30421)
方法(22623)
数学(20589)
数学方法(20489)
(20425)
企业(20425)
地方(19330)
中国(18607)
(17037)
业经(15459)
农业(13158)
(12756)
地方经济(12694)
(11468)
产业(11228)
环境(10595)
(9785)
贸易(9782)
信息(9657)
总论(9538)
(9403)
信息产业(9058)
(8698)
(8590)
(8452)
金融(8452)
收入(7929)
机构
大学(176502)
学院(175945)
(85720)
经济(84221)
管理(65636)
研究(65496)
理学(57357)
理学院(56641)
管理学(55823)
管理学院(55500)
中国(46992)
科学(39367)
(35922)
(33814)
(32790)
(32517)
研究所(29904)
中心(28643)
经济学(28439)
业大(27984)
财经(27802)
农业(25833)
经济学院(25509)
(25343)
(24645)
(23399)
(22138)
北京(22045)
师范(21844)
科学院(20795)
基金
项目(122892)
科学(97408)
基金(92110)
研究(83997)
(82364)
国家(81694)
科学基金(69809)
社会(59880)
社会科(56968)
社会科学(56952)
基金项目(49070)
(46765)
自然(43920)
自然科(42948)
自然科学(42934)
自然科学基金(42158)
(39396)
教育(35924)
资助(35234)
编号(30727)
(28054)
重点(27683)
国家社会(26760)
(26151)
(25293)
创新(23858)
科研(23128)
成果(23035)
计划(22556)
教育部(22485)
期刊
(96686)
经济(96686)
研究(53208)
学报(30824)
(29399)
中国(29199)
科学(27744)
(24066)
大学(22886)
管理(22612)
学学(22261)
农业(19341)
经济研究(17489)
财经(14638)
(14324)
金融(14324)
问题(14141)
业经(13936)
(12805)
技术(12589)
技术经济(10188)
(9507)
(9033)
商业(8943)
统计(8926)
世界(8549)
(8399)
(8399)
现代(8179)
教育(7999)
共检索到25628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思雨  
本文在理论分析数字经济如何缓解城市贫困的基础上,使用中国31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进一步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相对贫困的影响,主要结论包括:数字经济可显著缓解城市贫困,进行稳健性检验及考虑内生性后,结论仍然成立;相比之下,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减贫效果较大,东部地区较小;数字经济减贫存在单门槛效应,超过门槛值后,减贫效应明显提升;贫困程度高的地区,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更明显;数字经济缓解贫困的机制为增加就业和激发创业热情;为发挥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本文从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建立长效扶贫机制等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龚新蜀  赵贤  董依婷  
中国扶贫治理战略已经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化为治理相对贫困,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治理相对贫困已成为新的工作重点。本文在梳理数字经济治理相对贫困文献的基础上,提出数字经济发展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13-2020年省级平衡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农村多维相对贫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数字经济发展初期因数字鸿沟会扩大农村多维相对贫困,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深入则会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状况。中介效应检验发现,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影响农村创业机会与人力资本水平来缓解农村多维相对贫困。进一步研究发现,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和教育投入的增加都可以显著地调节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缓解数字经济发展初期扩大农村多维相对贫困的负面作用。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张要要  
缓解相对贫困是后2020年中国扶贫事业的重要工作。互联网等数字信息技术接入背后隐藏的数字鸿沟是否阻碍了信息福利效应发挥,以及是否加剧相对贫困尚未得到严谨回答。因此,研究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从互联网可及性和使用度两个维度构建数字鸿沟指数,考察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的影响及渠道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鸿沟对相对贫困有显著正向作用,且这一研究结论在替换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更换估计模型和应用工具变量法等稳健性检验后,保持足够的稳健性。此外,渠道机制分析发现,数字鸿沟通过削弱社会网络、阻隔信息传播和降低信贷可得性等渠道提高相对贫困发生概率。由此,本文认为实务层面应着重弥合数字鸿沟,发挥数字赋能在构建相对贫困长效治理机制中的积极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晓雅  
文章选取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数字经济、相对贫困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可显著促进中国式现代化,该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问题处理后仍成立;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影响存在时间与区域上的异质性,即数字经济对2016年以后及东部地区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更强;作用机制分析表明,相对贫困治理是数字经济促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路径。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马留赟  白钦先  
中国绝对贫困虽已消除,但相对贫困将长期存在,本文全面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相对贫困的影响。理论上,数字经济可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就业渠道,激发创业热情,利于缓解相对贫困;实证上,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0—2018年数据考察了数字经济如何影响相对贫困。主要结论如下:数字经济可以显著缓解相对贫困,从多维度进行稳健性检验及考虑内生性后,结论仍然成立;在西部地区、乡村地区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数字经济的减贫效应更强;增收、促进就业和激发创业是数字经济缓解相对贫困的重要作用机制。受教育程度、对未来的信心和幸福感可在数字经济的减贫作用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最后,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和民生保障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吴本健  邓蕾  袁伟伦  毕洁颖  
数字技术既可能带来数字红利,也可能带来"数字鸿沟"问题。在贫困地区,农户数字技术可得性会给农村相对贫困带来什么影响?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论文基于系统抽样获取的1564个样本的贫困地区农户数据,运用Logit模型,从主观角度分析了农户数字技术可得性对贫困地区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发现:贫困地区数字技术发展带来的"数字红利"效应大于"数字鸿沟"效应,数字技术可得性能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农户的主观相对贫困。这种缓解效应是通过增加社会资本、积累人力资本以及促进非农就业来实现的,且在未参加小额信贷的农户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应加快贫困地区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农户数字技术可得性,同时注意"数字鸿沟"和小额信贷带来的压力问题。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黎毅  刘娟  罗剑朝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29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平滑转换模型(PSTR)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弱相对贫困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并且进一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变动分解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弱相对贫困有显著的非线性影响且在区域间存在异质性影响;非线性影响的原因是存在数字普惠金融水平的双重门槛效应;分解效应方面,分配和增长效应均能有效降低弱相对贫困发生率,人口流动和残差效应则提高发生率,数字普惠金融对分配和人口流动效应的影响分别显著为负和正,但对增长和残差效应不显著,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改善收入分配减缓弱相对贫困,但促使人口流动带来了贫困的加剧。
[期刊] 改革  [作者] 宋嘉豪   徐定德   汪为  
利用2020年“中国乡村振兴综合调查”(CRRS)数据从理论和实证层面考察数字技术应用对农户相对贫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将农户相对贫困的收入贫困线划定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的40%、50%和60%时,相对贫困发生率分别为20.5%、26.8%和30.1%。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应用能够显著缓解农户相对贫困,在经过一系列内生性检验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旧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应用可以通过非农型生计策略选择来缓解农户相对贫困;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技术应用对农户相对贫困的缓解作用在中部地区最大,东部地区次之,在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中仅西部地区数字技术使用维度显著。为此,应当关注相对贫困问题,建立解决农村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不断缩小城乡间、区域间与群体间的数字鸿沟;破除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阻碍,适度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为农户生计策略的有序改善创造外部条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刘司可  方吉  彭玮  
围绕数字时代相对贫困影响因素,探讨不同影响因素组态对相对贫困治理的促进作用。结果发现:数字时代相对贫困影响因素治理组态存在5条路径,可以归纳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高数字就业、强互联网政务或强在线医疗的支持;第二种是以强互联网政务为核心;第三种是强数字产业、强数字消费、强互联网政务和强在线医疗的组合。数字就业型、数字服务型、数字社会型是影响数字时代相对贫困治理成效差异的主要组合模式。
[期刊] 改革  [作者] 郑志龙   李雨臻  
基于2011—2022年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等经验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相对贫困的影响效果、机制与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显著缓解了农村相对贫困;进一步通过变更系统GMM估计方法、替换变量处理以及样本期间波动性问题处理等方式进行检验,研究结论依然稳健;机制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显著增加信贷规模、改善信贷结构和提高信贷质量等信贷供给机制缓解农村相对贫困,还通过显著促进创新创业缓解农村相对贫困;异质性分析表明,在非农经济比重较高、经营性收入占比较高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省份,且在数字普惠金融覆盖率、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较高的组别,数字普惠金融的农村相对贫困缓解效应更为显著。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魏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2018年数据,从收入不平等视角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居民相对贫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每增加1%,居民发生相对贫困的概率降低3.2%,数字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了个体的相对剥夺状况,原因在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提高了家庭风险管理能力、缓解了融资约束、并促使家庭社会资本拓展。研究也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贫困的缓解效应也存在城乡群体和年龄群体的差异。因此,让数字赋能扶贫,是治理相对贫困的有效途径。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韩英荻  庞金波  衡丹丹  
随着现行标准下我国绝对贫困问题的解决,缓解多维相对贫困将成为新时代扶贫工作的重点,因此发挥数字金融优势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采用A-F方法、Probit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的影响,探讨其影响机制和地区异质性。结果表明,农户使用数字金融占比为39.7%,说明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数量仍相对较低。农户多维相对贫困以脆弱型和一般型相对贫困群体为主,发展能力已成为缓解相对贫困的关键维度,西部地区仍是我国相对贫困的集中区域。数字金融能够有效减缓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对脆弱型多维相对贫困缓解效果更好,从不同维度来看,数字金融对缓解发展能力贫困和经济能力贫困影响程度更深;进一步地,数字金融能够通过提高农户金融素养缓解农户多维相对贫困现象。从异质性分析来看,数字金融能更好降低东部地区的农户多维相对贫困发生概率。据此,提出继续推进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建设,加强数字金融相关知识技能的宣传与针对性指导,推进数字征信在农村地区发展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罗煜  曾恋云  
本文定义了"数字金融能力"并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检验了数字金融能力减少相对贫困的效应和作用渠道。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进行检验的结果表明,在处理内生性问题的前提下,数字能力和金融能力均显著地减少相对贫困发生概率。交互效应显示,在相对贫困样本分布越多的能力水平上,数字能力和金融能力减贫的概率越大。这种交互特征将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在数字金融能力减少相对贫困发生概率的机制方面,提升收入、促进财富积累、缓解流动性约束、影响购物渠道四个中介渠道的贡献比例差异值得特别关注。致力于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政策应重视提升相对贫困群体不同层次的数字金融能力。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朱晓  秦敏  
基于2014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不同模型分析流动人口贫困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流动人口贫困主要表现为相对贫困,消费贫困发生率远高于收入贫困;贫困类型以持久性相对贫困和选择性相对贫困为主;乡-城流动人口更易陷入相对贫困,且不同贫困类型的发生率均不同程度高于城-城流动人口;部分个体家庭因素和流入地区因素均对流动人口陷入相对贫困有显著影响,其中个体及家庭因素比流入地区因素的影响更大,且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不同分位点存在较大差异。政策启示在于应将流动人口扶贫工作纳入到整体社会扶贫的大格局大体系之中,并着眼于区域发展和致富的长效机制,减少相对贫困的发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永静  纪阳阳  
文章选取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多维相对贫困和乡村数字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乡村数字经济对多维相对贫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乡村数字经济的直接减贫作用显著,且乡村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升公平性、振兴乡村产业和优化资源配置三条路径发挥减贫作用,具有明显的间接效应。区域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中西部地区乡村数字经济对多维相对贫困的直接减缓程度明显大于东部地区;资源配置在东部地区起到了完全中介效应,公平性和乡村产业振兴分别只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