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082)
- 2023(17160)
- 2022(14350)
- 2021(12964)
- 2020(10758)
- 2019(23988)
- 2018(23580)
- 2017(45274)
- 2016(24533)
- 2015(27042)
- 2014(26898)
- 2013(26743)
- 2012(24603)
- 2011(22476)
- 2010(22219)
- 2009(20346)
- 2008(19571)
- 2007(17123)
- 2006(14919)
- 2005(13020)
- 学科
- 济(116758)
- 经济(116647)
- 管理(69381)
- 业(64059)
- 企(52360)
- 企业(52360)
- 方法(47169)
- 数学(41307)
- 数学方法(40913)
- 中国(26645)
- 农(26177)
- 学(25979)
- 地方(25778)
- 业经(25078)
- 财(23715)
- 农业(18162)
- 贸(17888)
- 贸易(17881)
- 易(17280)
- 制(17232)
- 环境(17116)
- 和(16049)
- 地方经济(15723)
- 理论(15672)
- 技术(15461)
- 融(15317)
- 金融(15315)
- 银(15175)
- 银行(15106)
- 务(14719)
- 机构
- 大学(359861)
- 学院(357308)
- 济(148006)
- 经济(145047)
- 管理(138708)
- 研究(126074)
- 理学(121248)
- 理学院(119826)
- 管理学(117702)
- 管理学院(117069)
- 中国(90041)
- 科学(81289)
- 京(75841)
- 农(64795)
- 所(64651)
- 财(63360)
- 研究所(59749)
- 业大(58312)
- 中心(55378)
- 财经(52022)
- 农业(51364)
- 江(50527)
- 经(47392)
- 北京(47333)
- 范(46287)
- 师范(45719)
- 院(45570)
- 经济学(45525)
- 州(40925)
- 经济学院(40887)
- 基金
- 项目(253152)
- 科学(197902)
- 基金(184338)
- 研究(177222)
- 家(164207)
- 国家(162914)
- 科学基金(138208)
- 社会(113692)
- 社会科(107886)
- 社会科学(107857)
- 省(98700)
- 基金项目(98076)
- 自然(91353)
- 自然科(89198)
- 自然科学(89171)
- 自然科学基金(87569)
- 划(83786)
- 教育(79581)
- 资助(75028)
- 编号(69625)
- 重点(57111)
- 成果(55106)
- 发(54756)
- 部(54627)
- 创(52384)
- 创新(49012)
- 科研(48848)
- 课题(47948)
- 计划(47807)
- 国家社会(47609)
- 期刊
- 济(159834)
- 经济(159834)
- 研究(102420)
- 学报(65658)
- 中国(61845)
- 农(57660)
- 科学(57420)
- 管理(49195)
- 大学(47969)
- 财(45934)
- 学学(45760)
- 农业(39712)
- 教育(32347)
- 技术(28561)
- 融(27735)
- 金融(27735)
- 经济研究(27180)
- 财经(25708)
- 业经(24710)
- 经(22061)
- 问题(20593)
- 业(20078)
- 科技(18364)
- 技术经济(18201)
- 图书(17681)
- 版(17545)
- 业大(17135)
- 理论(16388)
- 资源(16088)
- 商业(15950)
共检索到50920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高志刚 胡时豪
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增强区域经济韧性,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抵抗与恢复能力、调整与适应能力、创新与升级能力三个维度,构建区域经济韧性综合指标体系,阐述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并采用我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有明显的正向作用,其通过增强区域的抵抗与恢复能力、调整与适应能力、创新与升级能力三方面实现促进效果。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影响最大,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小。基于此,应要加强中西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中西部经济韧性,同时提升东部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缩小区域经济韧性差距,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区域经济韧性 创新能力 熵值法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丁亮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数字经济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提振区域经济的关键动力。基于2012—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作用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均正向影响区域经济韧性。产业集聚在数字经济驱动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中发挥中介作用,即数字经济可通过推动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在不同地区,数字经济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显著异质性。对此,应推进经济数字化改造,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推动产业高质量集聚,筑牢经济发展根基;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网络,驱动地区均衡发展,为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提供参考。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路阳
在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陷入萧条时期,经济韧性一词被学者们广泛提及。人力资本负载的知识和技能是实现创新的核心要素,也是持续增强经济韧性的内生动力。本文系统梳理了人力资本存量、创新水平和区域经济韧性之间的关系。基于2010—2019年31个省的面板数据,运用熵值法测度了我国各省区域经济韧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人力资本存量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基本传导机制,并以创新水平作为中介变量考察其对于人力资本存量与区域经济韧性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人力资本存量的提高不仅直接显著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增强,还可以通过提高创新水平间接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增强;创新水平对于人力资本存量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增强存在显著中介效应,在经济萧条时期应该注重发展人力资本存量,鼓励创新驱动型发展,提高经济韧性。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李慧 王苗苗 刘子毅
面临内外部环境双重压力,建设具有韧性的区域经济体系,对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测度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经济韧性,采用shift-share方法将其进一步分解为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和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并通过三次产业分解分析经济韧性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1997-2022年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在不同时期区域经济韧性表现差异明显;在经济冲击中,产业的竞争力对提高区域经济韧性发挥主要作用;由于发展阶段和冲击类型的差异,不同时期各产业竞争力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不同。基于此,应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从而提升我国区域经济韧性。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韩冬日 石孖祎 丁莹莹
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数据,从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两个方面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指数,考察数字经济及其内部耦合协调发展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复杂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及其内部两大系统均对区域经济韧性发挥显著的积极影响,且产业数字化的促进作用更大;“梅特卡夫法则”在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中仍然适用,且仅当数字经济内部耦合协调程度达到一定高度时,其有利影响才得以彰显;数字经济能够对区域经济韧性施加积极的空间效应,且短期外溢影响更为强烈。鉴于此,应持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构建区域协同数字网络,实现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良性互动,以提高区域经济韧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琳
文章基于2020—2021年季度经济数据,采用单变量弹性评价系统模型对区域经济韧性进行测度,结果表明,中国大多数省份面对疫情冲击的韧性强劲,但是这种经济韧性的质量则存在差异;使用shift-share模型对经济韧性进行拆解并剔除结构性问题对测度结果的干扰后,对经济韧性进行质量评价,结果显示,部分省份尽管应对疫情冲击时富有韧性,但是这种经济韧性不具有可持续性,体现为经济韧性质量不足;使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经济韧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财政政策与金融工具对于增强经济抵抗力具有显著效果,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最有利支撑。
[期刊] 管理现代化
[作者]
王娟 张翔
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推动双向FDI高效互动与协调发展,是提升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路径。基于2003-2021年中国30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中介效应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双向FDI协调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双向FDI协调发展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该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区域经济韧性存在空间依赖性,双向FDI协调发展对邻近地区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面溢出效应;机制检验表明,双向FDI协调发展通过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创新水平间接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拓展性分析发现,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效应由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依次减弱,考虑税赋冲击、金融危机以及人口结构冲击后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仍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文章澄清了双向FDI协调发展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对如何通过双向FDI政策赋能区域经济韧性提升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思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詹力豪 范馨匀
切实发挥数字产业多样性是提高区域经济韧性的关键举措。本文通过改进H-H指数,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以及Bootstrap等方法,选取2011-2020年全国285个地级市的数字产业,对数字产业多样性与区域经济韧性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探讨,并引入产业竞争力和异质环境规制分别验证其中介与调节效应。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马建峰 刘冰 李凯杰
在对外贸易影响因素不断复杂化和数字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研究数字经济能否提升出口韧性,对出口贸易未来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8—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识别数字经济对区域出口韧性的影响并验证影响机制及检验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提升地区出口韧性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且在中西部地区的提升作用比在东部地区更明显,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更显著,数字经济在出口韧性高分位点处的提升能力更强;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创新效应提高地区出口韧性,良好基础设施和市场化水平能够强化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对出口韧性的提升作用在总效应、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上都显示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甜
本文基于我国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在构建数字产业化与区域经济韧性指标体系基础上,实证分析数字产业化对区域经济韧性的直接效应,以及跨境电商对区域经济韧性的间接效应。研究发现,第一,数字产业化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在引入工具变量后结果依然显著;第二,数字产业化对区域经济韧性存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效应;第三,数字产业化可以通过提高跨境电商发展促进区域经济韧性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本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李晓梅 赵晓洁 李焕焕
文章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构建“数字物流—区域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耦合协调模型,分析数字物流与区域经济韧性各子系统以及复合系统指标间的关联特性和耦合协调水平。研究发现:数字物流、区域经济韧性子系统及两者复合系统指标间均以较高关联为主;数字物流子系统内部耦合协调度高于区域经济韧性子系统,且已实现由濒临失调至勉强协调的等级跨越;“数字物流—区域经济韧性”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波动增长趋势,共有21个省份处于协调阶段且保持稳定增长水平,区域层面耦合协调度呈华东>华中>华北>华南>西南>东北>西北的分布格局。据此,文章提出推进数字物流与区域经济韧性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建吉 张馨歆 王艳华 苗长虹
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为时间节点,采用Martin等的测度方法,研究了中国地市尺度上的区域经济韧性时空格局特征。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构建了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框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区域经济韧性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2008—2020年,中国区域经济韧性整体表现为中西部高于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区域经济韧性水平不断提升,但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明显降低,且在2015年后最为显著。(2)中国区域经济韧性空间相关性较强,集聚类型以高—高和低—低为主,且高—高类型区逐步向黄河以南地区拓展,低—低类型区范围呈显著扩大趋势。(3)抵御期和恢复期,相关多样化和非相关多样化对中国经济韧性的影响显著为正;在调整期,专业化和相关多样化的影响显著为正。(4)对于副省级以上城市,在抵御期和恢复期相关多样化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于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在恢复期和调整期专业化的影响均显著为正,非相关多样化在恢复期和调整期的影响显著为正。对于一般城市,在抵御期专业化的影响显著为正,非相关多样化在抵御期和恢复期的影响显著为正。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方磊 张雪薇
从“宏观环境子系统”和“微观群落子系统”两个维度构建科技金融生态评价体系,运用时空极差熵权法测算2008—2020年31个省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科技金融生态水平,并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全面考察科技金融生态对经济韧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金融生态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非均衡性,呈现“东高西低”的特征,由于省、自治区、直辖市间存在示范效应及经济关联效应,经济韧性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技金融生态产生的技术创新、产业协同集聚效应均从总体上提升本地及空间关联地区的经济韧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进一步提出提高科技金融生态水平的政策供决策参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蒋正云 刘庆芳 宋金平
提高系统应对内外部冲击的能力,对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构建经济韧性指数,采用泰尔指数、空间冷热点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中国语境下区域经济韧性的时空关联特征及动态演化机制等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发现:(1)1997—2020年我国区域经济韧性总体呈“W”型的动态波动上升轨迹,约65%的省区处于中等韧性状态,区域层面的非均衡特征渐趋强化,省际差异是经济韧性空间差异的主要构成;(2)区域经济韧性的空间相关性存在典型的阶段演变趋势,空间上经济韧性逐渐表现出由无到有且渐趋强化的正向集聚关联,局部相关的冷、热形态则受到冲击类型和范围等的直接影响表现出显著的省际异质性特征;(3)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变受到交互复杂因素的共同驱动,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主导的韧性演化格局逐步建立,地理区位等先天因素的导向作用渐趋多元,金融支撑和科技创新等是区域经济系统韧性提升的有效动能,城市发展和政府管理在作为主要路径的同时对多维联动效应的发生具有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魏峰 殷文星
文章基于2008—2021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研究时期划分为金融危机抵抗期、金融危机恢复期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利用敏感性指数法测度三个周期的经济韧性水平,采用GIS可视化、标准差椭圆与莫兰指数揭示省域经济韧性的时空特征,使用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揭示中国经济韧性的动态演进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在金融危机抵抗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地区;在金融危机恢复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在新冠肺炎疫情抵抗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伴随着不同类型的冲击,中国省域经济韧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生相应变动。如金融危机抵抗力空间分布呈现“南(略偏西)—北(略偏东)”格局,而新冠肺炎疫情抵抗力空间分布呈现“西北—东南”格局。另外,中国省域经济韧性存在一定的空间相关性。全国整体经济韧性水平呈先升后降趋势,分界点在中美贸易摩擦时间点附近,区域内部经济韧性有较大的极化趋势。中国经济韧性的差异呈现“倒U”型,差异主要来源于超变密度,东-中部的经济韧性水平之间差异最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