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1415)
2023(16223)
2022(13499)
2021(12172)
2020(10091)
2019(22568)
2018(22167)
2017(42722)
2016(23119)
2015(25564)
2014(25363)
2013(25299)
2012(23204)
2011(21093)
2010(20911)
2009(19179)
2008(18324)
2007(15988)
2006(14101)
2005(12300)
作者
(70168)
(58507)
(58046)
(55182)
(37005)
(28008)
(26183)
(23100)
(22233)
(20463)
(19903)
(19618)
(18605)
(18334)
(17964)
(17834)
(17421)
(17400)
(16673)
(16528)
(14739)
(14243)
(14011)
(13276)
(13242)
(12838)
(12814)
(12649)
(11763)
(11475)
学科
(112607)
经济(112509)
管理(65311)
(60297)
(48554)
企业(48554)
方法(44565)
数学(39122)
数学方法(38766)
(25753)
中国(25476)
地方(25470)
业经(24280)
(24058)
(22054)
农业(18123)
(17442)
贸易(17434)
(16838)
环境(16527)
(15703)
地方经济(15668)
(15374)
产业(14485)
理论(14472)
技术(14276)
(13864)
金融(13862)
(13709)
银行(13640)
机构
大学(337648)
学院(335633)
(140922)
经济(138151)
管理(131772)
研究(117947)
理学(115110)
理学院(113776)
管理学(111836)
管理学院(111248)
中国(84636)
科学(75314)
(71365)
(60045)
(59704)
(59545)
研究所(55380)
业大(54213)
中心(51900)
财经(48748)
(47425)
农业(47151)
北京(44681)
(44383)
(43336)
经济学(43082)
师范(42817)
(42658)
经济学院(38711)
(38433)
基金
项目(237125)
科学(185349)
基金(172459)
研究(167377)
(153028)
国家(151806)
科学基金(129063)
社会(107272)
社会科(101761)
社会科学(101733)
(92442)
基金项目(91979)
自然(84846)
自然科(82814)
自然科学(82791)
自然科学基金(81300)
(78144)
教育(74818)
资助(69896)
编号(66463)
重点(53281)
成果(52260)
(51664)
(51030)
(49071)
创新(45887)
科研(45533)
课题(45311)
国家社会(44786)
计划(44127)
期刊
(153765)
经济(153765)
研究(97526)
学报(59867)
中国(58112)
(53120)
科学(52614)
管理(46950)
大学(43843)
(43095)
学学(41782)
农业(36642)
教育(30076)
技术(27353)
经济研究(26084)
(25365)
金融(25365)
财经(23851)
业经(23817)
(20460)
问题(19732)
(18363)
技术经济(17570)
科技(17218)
图书(17123)
(15863)
理论(15694)
业大(15521)
资源(15292)
商业(15197)
共检索到481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卫东   冯雨佳   陈镜宇  
共享型经济的发展对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和推动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2013~2022年长江经济带的110个城市为研究样本,将数字经济纳入空间杜宾模型分析框架,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研究发现:(1)长江经济带城市的经济增长总体上呈明显的收敛态势,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促进经济增长收敛,且这一结论在替换空间权重矩阵及解释变量后依然成立;(2)长江经济带城市经济增长的收敛性存在一定的空间溢出效应,且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收敛的促进作用也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3)从空间维度来看,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收敛的促进作用在长江经济带上游城市影响最大,中游城市次之,下游城市最小;(4)从时间维度来看,2013~2022年期间长江经济带的收敛速度呈现逐步增长的趋势,且数字经济对经济增长收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缓冲期,2016年以后其促进作用才显现出来。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张静  徐海龙  王宏伟  
中国区域创新呈现出明显的梯次分布特征,东部区域科技资源相对集聚,中西部地区劣势明显,创新资源与东部地区差异较大。在这一过程中,是推动遍地开花式的创新创业,还是发挥区域优势、利用科技创新活动本身存在的知识溢出效应和空间关联,实现区域创新和经济的协同增长,是两种不同的政策思路。深入研究知识溢出影响下,中国各区域创新活动和经济增长的收敛特征,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区域创新协同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分析中国知识资本存量的空间分布和空间关联特征入手,根据知识资本空间溢出的特征,构建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检验知识的空间溢出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认为:(1)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无条件的单一稳态趋同,经济倾向在空间邻近或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似的地区形成多稳态的俱乐部趋同。其中伴随资本和人员流动的知识跨越区域溢出,是地理邻近或经济社会水平相似地区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的重要机制。(2)中国东、中、西三大地区创新活动的空间关联强度存在较大差异,知识溢出影响下的三大地区经济增长也呈现明显的俱乐部趋同,其中东部地区的经济收敛速度最快,趋同半生命周期最短,其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内部的经济趋同相对较慢。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启仿  
区域经济增长收敛假说自提出以来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并存在争议 ,经济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经验研究 ,但这一理论假说并没有因此失去其生命力 ,而是获得了进一步的充实和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表明 :1978~ 1990年 ,存在σ收敛格局 ,而 1990年以后不存在σ收敛 ;1978~ 2 0 0 0年 ,存在条件 β收敛趋势 ,但在收敛速度的测算上存在较大差距 ,且与发达国家的收敛速度相差甚远 ;绝对 β收敛趋势存在与否也存在着争议 ;普遍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现象在我国开始显现 ,但在其产生的原因上 ,观点有所不同。
[期刊] 经济科学  [作者] 程建  连玉君  
本文根据1952-2003年各省的人均实际GDP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方法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除上海与贵州外,按照分省配对协整检验划分的三大区域中,西部地区具有收敛特征而东部地区不存在收敛但受到三个随机增长因素的共同作用。此外,三大地区间不存在收敛,但中西部地区具有共同的增长趋势而与东部地区则不存在这种关系,东部与中西部的经济差距在1990年以后呈现明显扩大的趋势,西部大开发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赵家章  宗晓华  
本文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并对其收敛性进行分析。通过采用Malquist生产率指数对1978~2005年省区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近30年来,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因素,技术效率改善并不明显。但是技术效率变动的差异却导致了区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呈现出显著的发散趋势,而后者是造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金相郁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必然现象。本文认为,不同的分析方法很可能导致不同的结果,从而,分析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本文将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分析方法总结为β收敛、σ收敛、概率收敛,并加以说明和评价。本文认为,不同的分析方法都具有各自的优点和弱点。β收敛是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必要条件,并不是充分条件。与β收敛和σ收敛不同,概率收敛利用时间序列数据,它能够表明收敛的长期稳定性。本文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分析应该利用多种分析方法,才能得出较正确的结果。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尹伟华  张焕明  
本文利用区域面板数据,对1979—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基本上存在收敛趋势,形成了所谓的"收敛俱乐部"现象;在条件收敛回归中,如果控制了投资率、人力资本水平、非国有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结构等经济变量,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则呈现显著的条件收敛。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乔宁宁  王新雅  
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的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西部大开发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及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实施西部大开发前,我国的区域经济增长存在着条件β收敛,而西部大开发后,区域经济增长由原来沿着均衡路径向稳态发展转变为发散性的增长;同时,西部地区各省经济增长也呈现较为明显的发散迹象。可见,西部开发战略改变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态势,西部地区逐渐成为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牛冲槐  田莉  郭丽芳  
已有研究关于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方面的文献发现,目前学者们对拥有高新知识、掌握先进技能的科技型人才在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缺乏系统的分析。本文在科技型人才聚集效应分析和卢卡斯人力资本外部性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科技型人才概念和科技型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模型,通过样本数据分析了1978~2006年科技型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得出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型人才聚集既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关键性因素,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远林  杨竹莘  
以经济增长中的收敛性理论为基础,借鉴FarhadRassekh、MichaelJ.Panik和BharatR.Kolluri的研究方法,通过使用固定影响的panel模型,就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问题进行的实证分析表明,中国区域经济之间的收敛性存在着阶段性;在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中,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大;在中国的不同区域之间,投资、出口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不同,同样水平的投资、出口和劳动力,在西部地区比东部、中部的效率更高,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较大。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滕建州  梁琪  
依据时序列分析界定的随机收敛和β收敛,本文研究了1952~2003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和27个省份的相对实际人均产出增长动态。分析发现:一方面,中国东部地区随机收敛于其补偿差异均衡水平,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则随机发散,但后两个地区间具有共同随机趋势。另一方面,27个省份中有23个随机收敛于其各自的补偿差异均衡水平,有11个省份在最后一次冲击后呈现β收敛。比较分析进一步发现在第二次冲击后呈现越来越穷态势的5个省份从国家的改革开放中受益相对较少。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阳  
人口迁移是否能够加速经济收敛,主要是由迁移人口对工资率的敏感程度决定的;对工资率越敏感,则意味着由人口迁移作用的收敛速度就越快。文章考察了我国地区差距变化的决定因素,发现我国经济存在显著的条件收敛,同时验证了人口迁移因素对我国区域经济收敛起到的关键性作用。
[期刊] 中国人口科学  [作者] 毛新雅  翟振武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流迁的主要方向是从中西部欠发达省份流向东部发达省份。文章运用新古典模型,使用1980~2010年中国各省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分析人口净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过去30年间中国区域人均GDP增长呈现出显著的条件收敛态势,省际人口净迁移对区域增长收敛起着促进作用,但力度很小;东、中、西三大地区的模型分析表明,中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人口净迁移对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不显著,但人口净迁出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文章认为,由于流迁人口的年龄结构和受教育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优势,制约了人口净迁移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闫仲勇  杨华  王丽红  
采用我国农村1992—2003年分省的农村经济增长率作为数据基础,以1992年农村人均社会生产总值和人力资本存量作为初始变量,筛选出科技水平指标、产业结构指标和生产要素指标作为控制变量,以经济增长理论为依据,拟合绝对收敛模型、β-收敛模型和α-收敛模型,检验分析了199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模式。结果表明:我国农村省际之间经济并不存在绝对收敛,即落后省份经济的增长并不比发达省份增长快;但是存在条件收敛,即在控制了稳态的决定因素之后,落后地区的经济增长快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从而使差距缩小;在影响条件收敛的诸因素中,人力资本、产业结构以及科学技术对我国农村经济条件收敛的贡献最大。该...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志刚   李小梦   胡宁宁  
经济增长收敛是协调区域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重要条件。基于经济增长收敛分析框架,使用全国267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探析数字经济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我国城市经济增长并加速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收敛,缩小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高创新发展能力、改善资本要素错配情况来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增长,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数字经济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时呈现明显的地理空间差异和政府财政能力差异,对西部、北方、非沿海城市和财政自给率较低的城市经济增长收敛效应更加显著。应继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增长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构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