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09)
- 2023(16986)
- 2022(13927)
- 2021(12379)
- 2020(10327)
- 2019(23272)
- 2018(22606)
- 2017(43088)
- 2016(23715)
- 2015(26526)
- 2014(26541)
- 2013(26312)
- 2012(24630)
- 2011(22592)
- 2010(22899)
- 2009(21624)
- 2008(21369)
- 2007(19727)
- 2006(17667)
- 2005(16031)
- 学科
- 济(117617)
- 经济(117485)
- 业(72086)
- 管理(69493)
- 企(50389)
- 企业(50389)
- 农(48412)
- 方法(41954)
- 数学(37171)
- 数学方法(36892)
- 农业(31896)
- 业经(28823)
- 中国(28731)
- 财(27886)
- 地方(25178)
- 制(24296)
- 学(22284)
- 贸(19363)
- 贸易(19353)
- 易(18808)
- 体(17439)
- 银(17231)
- 银行(17176)
- 融(16467)
- 金融(16463)
- 行(16383)
- 环境(16375)
- 务(16156)
- 财务(16124)
- 财务管理(16080)
- 机构
- 学院(355490)
- 大学(353252)
- 济(156965)
- 经济(153928)
- 管理(132171)
- 研究(125210)
- 理学(113771)
- 理学院(112507)
- 管理学(110788)
- 管理学院(110129)
- 中国(95431)
- 农(80613)
- 科学(76409)
- 京(73220)
- 财(70809)
- 所(65087)
- 农业(62820)
- 业大(59848)
- 研究所(58869)
- 中心(57787)
- 财经(55669)
- 江(55177)
- 经(50354)
- 经济学(48857)
- 北京(45495)
- 范(43943)
- 经济学院(43939)
- 院(43571)
- 师范(43409)
- 州(42584)
- 基金
- 项目(234010)
- 科学(183060)
- 基金(169781)
- 研究(168000)
- 家(149703)
- 国家(148400)
- 科学基金(125502)
- 社会(109510)
- 社会科(103607)
- 社会科学(103575)
- 省(92770)
- 基金项目(90137)
- 自然(79687)
- 自然科(77792)
- 自然科学(77761)
- 划(77000)
- 自然科学基金(76403)
- 教育(75204)
- 资助(67537)
- 编号(67351)
- 成果(54618)
- 重点(53021)
- 发(52130)
- 部(51808)
- 创(48642)
- 课题(46221)
- 国家社会(46100)
- 制(46051)
- 创新(45612)
- 科研(44819)
- 期刊
- 济(182963)
- 经济(182963)
- 研究(104368)
- 农(79958)
- 中国(72430)
- 学报(61557)
- 财(55391)
- 科学(53931)
- 农业(53365)
- 大学(46260)
- 管理(45607)
- 学学(44296)
- 融(35880)
- 金融(35880)
- 业经(32357)
- 教育(30156)
- 技术(28895)
- 经济研究(28653)
- 财经(28460)
- 业(26722)
- 问题(24791)
- 经(24518)
- 版(19334)
- 世界(19092)
- 技术经济(18897)
- 贸(17351)
- 经济问题(16399)
- 统计(16213)
- 业大(16194)
- 商业(16026)
共检索到5390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潘海岚 黄秋妍
本文在系统梳理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市场作用机制基础上,采用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和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数据进行匹配,以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具体表现为减少劳动时间、改善福利保障和提高工作满意度,但对其工资收入和工作稳定性呈负向影响。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可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提升信息获取便利度赋能农民工高质量就业,且该作用存在行业异质性。据此建议,优化数字经济平台,完善薪酬保障和支付体系;注重数字技术推广,建立就业信息平台;推动公平就业机会和福利保障,促进行业间协同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农民工 就业质量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明娟 曾湘泉
频繁转换工作已经成为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和重要特征,但工作转换能否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工作转换影响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传导机制又是什么?本文利用RUMIC2008-2010面板数据,估计了工作转换对受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工作转换对受雇农民工就业质量产生显著负影响,受雇农民工工作转换不仅没有带来收入的提升,反而会增加工作时间,也不利于受雇农民工养老保险缴纳和签订长期或固定劳动合同。进一步分析工作转换影响受雇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传导机制,发现:工作转换并没有提升农民工就业质量,可能与就业质量信息传导、专用人力资本迁移与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约束三个机制有关。
关键词:
农民工 工作转换 就业质量 传导机制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中建 袁璐璐
跨区务工是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农村—城镇流动人口数据,估计了务工距离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并检验了务工距离与个体特征变量间的交互效应。研究发现,务工距离与农民工就业质量之间存在着"正U型"曲线关系,务工在本县范围内,务工距离增加会引起就业质量下降,引起工资水平上升、工作时间缩减,并无益于就业稳定性增强及工作福利获取;务工一旦超出本县,务工距离的加大将有助于就业质量的提升。本文进一步分析发现,个体特征变量与务工距离之间的交互效应并不突出,表明农民工的家庭形态差异及居住地异质性在背后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农民工 务工距离 就业质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李中建 袁璐璐
跨区务工是农民工劳动力市场的普遍现象。本文利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年农村—城镇流动人口数据,估计了务工距离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并检验了务工距离与个体特征变量间的交互效应。研究发现,务工距离与农民工就业质量之间存在着"正U型"曲线关系,务工在本县范围内,务工距离增加会引起就业质量下降,引起工资水平上升、工作时间缩减,并无益于就业稳定性增强及工作福利获取;务工一旦超出本县,务工距离的加大将有助于就业质量的提升。本文进一步分析发现,个体特征变量与务工距离之间的交互效应并不突出,表明农民工的家
关键词:
农民工 务工距离 就业质量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广胜 王若男
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微观抓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基于工资议价理论,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综合影响、细分差异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工资收入、福利保障、工作稳定性、工作强度等客观维度就业质量的积极影响更突出。分位数回归发现,随着就业质量分位点的上升,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促进作用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异质性分析显示,相较于人力资本较高的农民工,数字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较低的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效应更明显,呈现出数字经济的包容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重塑工作特征、促进机会公平进而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本文认为应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在推动农民工高质量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赋能。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 就业质量 农民工 包容性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杨德利 周琪
数字经济的技术偏向使其红利产生群体偏向,从而通过个体能力对劳动者工资收入的差异化影响形成并作用于群体的工资差异。从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视角,采用2018和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以农民工为样本,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分析发现:正规就业农民工比非正规就业农民工具有更高的人力资本及个体能力(认知和非认知能力),加上劳动力市场存在分割及就业歧视,导致正规就业农民工的工资较高;认知和非认知能力的增强不仅能促进农民工工资增长,而且能强化数字经济的工资增长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正规就业农民工具有更强的工资增长效应,进而会扩大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的工资差异,其中存在“数字经济发展—非认知能力差异扩大—工资差异扩大”的传导路径,但认知能力差异的中介效应不显著。Oaxaca-Blinder分解结果也显示,地区数字经济和个体能力差异都是两类农民工工资差异的来源。因此,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的同时,要更加关注数字红利边缘群体的发展,积极帮助非正规就业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高认知能力和非认知能力,并加快构建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不断弱化和消除就业歧视。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徐玉龙 王志彬 郭斌
劳动力市场就业歧视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一问题。而农民工就业歧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特有的现象。本文结合国情,描述农民工就业歧视的种种表现,揭示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根源,分析农民工就业歧视对城市就业人口的就业影响,进而提出消除歧视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
农民工 就业歧视 主动零替代 被动零替代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刘丽辉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农民工(主要是第二代农民工)从2004年以来的回流现象,应比较他们在城务工与在家务农的差量收益和差量成本。本文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农民工在城务工与在家务农相比,边际收益在逐年递减而边际成本逐年递增。吸引和留住农民工,政府应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和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企业则应转变观念,建立和谐的人文氛围和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
关键词:
农民工 就业成本 就业收益 经济学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刘万霞
我国农村劳动力缺乏必要的技能,职业教育发展落后,国家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对农民就业的影响如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在分析职业教育促进农民工就业的理论基础上,实证分析职业教育和不同类别的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基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对全国农民工调查数据,采用多重选择logit概率模型和有序probit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有助于农民工从事技术岗位及管理工作;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民工工作满意度具有积极的正向作用;但不同类别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对农民工就业选择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农民工 就业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任义科 王林 杜海峰
笔者利用山西省L市370个农民工样本数据,通过建立OLS和Ordinal回归模型,对比分析了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男性农民工比女性农民工的工资更高、工作时间更长且工作更不稳定;人力资本不利于提高男性农民工的小时工资、延长了其工作时间、不利于其工作稳定,但有利于女性农民工提高小时工资;社会资本不利于男性农民工提高小时工资,可能延长女性农民工工作时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赵蔚蔚 刘立坤
新生代农民工需要从不同方面提升自身"可雇佣"性,保证工作的延续性。文章以"可雇佣性"为突破口,重点探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因素,提出质量提升路径的政策建议。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朱晓龙
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具有准公共物品属性。政府通过采取准市场机制来实现农民就业培训服务的有效供给,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和维护公平正义。文章基于准市场理论视角,对农民工就业培训服务准市场供给特征及优势进行了论述,指出在构建准市场机制环境中需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准市场机制 就业培训服务 准公共物品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梁丽 王战 朱韦明 周密
作为双重弱势群体的女性农民工在城市就业和生活边缘化问题是中国农民工家庭迁徙的重要阻碍。在政府多次强调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就业、消除就业性别歧视背景下,本文将研究重点放在女性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上,使用政策文本内容分析方法,揭示女性农民工就业质量政策因素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评述目前国内女性农民工就业质量政策因素的研究特点,提出女性农民工就业质量政策因素的理论方法提升空间。旨在丰富女性农民工就业管理领域的研究理论体系,拓展劳动力就业及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学科发展,适应新经济形势下对女性农民工高质量就业政策设计的现实需要。
关键词:
女性农民工 就业质量 政策因素 研究态势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石娟
本文利用我国东部地区1995-201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就最低工资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上调最低工资会对东部地区农民工的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且当期影响大于滞后影响;最低工资的就业负效应在短期主要是以提升劳动生产率的中介效应形式体现,在长期主要是通过缩减员工规模或企业退出市场等直接效应形式表现。考虑到目前最低工资的相对水平仍然偏低、最低工资的上调有利于促进企业提升劳动生产率以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帮助企业摆脱"技工荒"困境等现实原因,东部地区不应暂停对最低工资的调整。
关键词:
最低工资 就业影响 农民工 中介效应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周闯 马旭鑫 管添
释放农民工群体的消费潜力,提升其消费水平,是实现潜在增长率的重要需求侧因素。本文从就业身份、契约关系和社会保障地位三个维度界定就业正规性,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就业正规性对农民工消费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正规就业能够显著提升农民工的家庭消费支出和消费率,这一结论在考虑了内生性、样本平衡、正规就业概念界定的差异以及分析数据集的差异后都具有稳健性;从影响机制来看,正规就业在增加当期收入和持久性收入、破解流动性约束、降低预防性储蓄、增强融合意愿上都能够发挥明显的作用,从而促进农民工消费水平的提升。本文的分析结论表明,通过各种措施提升农民工的就业正规性是破解农民工低消费问题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农民工 就业正规性 消费 融合意愿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