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046)
- 2023(15783)
- 2022(13142)
- 2021(11844)
- 2020(9850)
- 2019(22149)
- 2018(21836)
- 2017(41859)
- 2016(22717)
- 2015(25189)
- 2014(25103)
- 2013(24974)
- 2012(22941)
- 2011(20937)
- 2010(20795)
- 2009(19100)
- 2008(18236)
- 2007(15882)
- 2006(14085)
- 2005(12180)
- 学科
- 济(111668)
- 经济(111563)
- 管理(64999)
- 业(58735)
- 企(47931)
- 企业(47931)
- 方法(43969)
- 数学(38543)
- 数学方法(38197)
- 中国(27193)
- 地方(25261)
- 农(24109)
- 业经(23738)
- 学(23497)
- 财(22272)
- 贸(16763)
- 贸易(16756)
- 农业(16732)
- 环境(16235)
- 易(16147)
- 制(15514)
- 和(15089)
- 地方经济(14830)
- 理论(14591)
- 产业(14382)
- 技术(14034)
- 融(13632)
- 金融(13631)
- 银(13329)
- 银行(13265)
- 机构
- 大学(334924)
- 学院(331666)
- 济(139171)
- 经济(136277)
- 管理(130962)
- 研究(115965)
- 理学(114358)
- 理学院(113044)
- 管理学(111126)
- 管理学院(110546)
- 中国(82464)
- 科学(73694)
- 京(71002)
- 所(58619)
- 财(58497)
- 农(57709)
- 研究所(54025)
- 业大(53322)
- 中心(50921)
- 财经(48058)
- 江(46415)
- 农业(45610)
- 北京(44529)
- 经(43759)
- 范(42849)
- 经济学(42675)
- 师范(42355)
- 院(41979)
- 经济学院(38284)
- 州(37765)
- 基金
- 项目(233983)
- 科学(182892)
- 基金(170547)
- 研究(164485)
- 家(150996)
- 国家(149801)
- 科学基金(127833)
- 社会(105926)
- 社会科(100500)
- 社会科学(100469)
- 基金项目(91289)
- 省(90679)
- 自然(84300)
- 自然科(82322)
- 自然科学(82300)
- 自然科学基金(80808)
- 划(76700)
- 教育(73456)
- 资助(69131)
- 编号(64956)
- 重点(52204)
- 成果(51017)
- 发(50354)
- 部(50253)
- 创(48263)
- 创新(45139)
- 科研(44756)
- 课题(44275)
- 国家社会(44159)
- 计划(43386)
- 期刊
- 济(151958)
- 经济(151958)
- 研究(97486)
- 学报(58452)
- 中国(56387)
- 科学(51564)
- 农(51191)
- 管理(46696)
- 大学(42987)
- 财(41930)
- 学学(40949)
- 农业(35196)
- 教育(28594)
- 技术(26916)
- 经济研究(25546)
- 融(24549)
- 金融(24549)
- 财经(23674)
- 业经(23170)
- 问题(20957)
- 经(20313)
- 业(17571)
- 技术经济(17263)
- 图书(17089)
- 科技(16847)
- 理论(15534)
- 版(15460)
- 业大(15082)
- 现代(15039)
- 商业(15035)
共检索到4743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周秋阳
基于2011-2020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对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明显缩小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经济差距,在考虑了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创新差距是数字经济影响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经济差距的重要传导路径。进一步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经济差距的影响存在基于城市区位和中心城市规模的异质性。相比于远离中心城市的外围城市,数字经济更能显著缩小中心城市与其紧靠的外围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另外,当中心城市规模过大,对周围城市的数字资源形成了过度集聚时,数字经济对城市间经济差距的作用不再呈明显的缩减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谢宝剑 贾晓芳
文章基于2007—2019年我国25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省际贸易壁垒对城际市场分割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探讨了两者间关系的经济后果。结果表明,省际贸易壁垒明显加剧了城际市场分割,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省际贸易壁垒通过提高贸易成本和缩小市场规模加剧城际市场分割,二者间关系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城市以及单中心省份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省际贸易壁垒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发现,以城际市场分割为渠道,省际贸易壁垒与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之间呈“U”型关系。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兰秀娟 张卫国 裴璇
研究目标:揭示我国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及收敛性。研究方法:基于2005~2017年中国23个省份26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单中心、双中心的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测度模型对其差异进行测度,借助σ和β收敛模型、OLS面板回归模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对收敛性进行检验。研究发现: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总体呈逐渐缩小趋势且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中部β收敛速度最快、西部地区β收敛速度最慢。空间效应对中部、西部、东北β收敛产生了抑制作用,对东部β收敛产生了促进作用;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异随两者距离增加而呈现梯度递增,收敛速度呈现梯度递减;当中心城市辐射距离超过200千米时,中心—外围经济发展差异高于全国均值。在中心城市不同辐射范围下,都存在显著的σ收敛和条件β收敛。研究创新:以中心—外围为视角,将空间效应、中心城市不同辐射距离纳入收敛分析。研究价值:对于缩小区域差异、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中心城市 外围城市 经济发展差异 收敛性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林细细 张海峰 张铭洪
近年来,各种不同层级的经济圈不断出现,其经济效应关系着政府的经济决策。于是,如何评估经济圈的区域经济效应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中心—外围理论,以合肥经济圈为例,采用合成控制法等实证方法全面研究其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圈的建设给中心城市合肥市带来6.305%的增长效应;经济圈建成后圈内各城市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收敛趋势,经济圈的"外溢效应"大于"虹吸效应",该"外溢效应"通过产业的集聚和互补效应来实现;合肥经济圈对经济圈外的外围城市具有正向的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洪阵 谢玲 刘沁萍 何英彬
文章采用1984年和2014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计算了市辖区内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建成区面积的变化率等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发展情况;选择列车时刻信息、城市空间距离和城市行政区划信息,来衡量周围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分析了城市的发展速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靠近中心城市的城市并没有发展得更快。
关键词:
距离 中心城市 发展指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洪阵 谢玲 刘沁萍 何英彬
文章采用1984年和2014年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计算了市辖区内地区生产总值、年末总人口、建成区面积的变化率等指标,来衡量城市的发展情况;选择列车时刻信息、城市空间距离和城市行政区划信息,来衡量周围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距离,分析了城市的发展速度与中心城市的距离关系,结果表明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即靠近中心城市的城市并没有发展得更快。
关键词:
距离 中心城市 发展指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钟韵 孙建如
本文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与苏州制造业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从产业间的关联反映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间的重要联系。由VAR模型初步断定,苏州制造业与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发展关系;并借助Romer的三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实证分析二者间的互动发展及程度。结果显示:苏州制造业与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间呈相互促进的互动发展模式,但互动效应不均衡,苏州制造业对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显著;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与苏州制造业间的互动发展也不尽相同,其中科研技术服务业与苏州制造业互动最明显,而金融业则最不明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淑英 屈莹莹
本文以八大国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位熵和Malmquist指数测算其金融集聚和经济效率,运用系统GMM和面板回归实证检验其金融集聚与经济效率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金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有显著促进效应;各城市金融集聚均对规模效率有显著促进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他分解指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得出以市场化为改革核心、加强金融供给侧改革、"脱虚向实"、推进创新驱动和扩大金融开放等建议。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王淑英 屈莹莹
本文以八大国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区位熵和Malmquist指数测算其金融集聚和经济效率,运用系统GMM和面板回归实证检验其金融集聚与经济效率关系。结果表明:整体上金融集聚对全要素生产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和技术进步均有显著促进效应;各城市金融集聚均对规模效率有显著促进效应,对全要素生产率及其他分解指数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得出以市场化为改革核心、加强金融供给侧改革、"脱虚向实"、推进创新驱动和扩大金融开放等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马为彪 吴玉鸣 许丽萍
高速铁路的发展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核心因素之一。基于2003—2019年的面板数据,将城市是否开通高铁作为准自然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高铁网络,采用双重差分(DID)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系统考察了高铁开通对长三角中心与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加剧了长三角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且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然保持不变。城市规模异质性研究表明,高铁开通加剧了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对大城市影响不明显;高铁网络中拥有度数中心度越高的地区,越有利于缩小其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影响机制表明,高铁开通加速了劳动力流动进而加剧了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的极化效应,且该机制对外围小城市的影响更为明显。同时,高铁开通降低了外围小城市的投资力度,进一步拉大了其与中心城市的发展差距。进一步研究表明,多中心、网络化的高铁网络有利于缓解因高铁开通所导致的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此外,高铁开通明显扩大了距离中心城市300-400公里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本研究为从多中心、网络化的中心—外围视角理解高铁开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解释,也为政府推动高铁网络化发展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恒 殷志高
使用2011—2020年中国284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经验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差距的综合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缩小城市经济差距,且地理区位和制度环境会诱致该平衡发展作用产生异质性;创新创业对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市经济差距具有中介传导作用,表现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城市创新创业,间接缩小城市经济差距;要素集聚对数字普惠金融缩小城市经济差距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即人才、资金和技术集聚程度提升会削弱数字普惠金融的平衡发展作用。基于研究结论,提出适度超前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数字普惠金融应用场景、加快以区域一体化为核心的制度创新等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赵永亮
本研究利用我国54个城市1990—2010年的经济活动数据重点考察了市场获得对区域经济集聚发展的影响。结论发现随着市场获得的边界效应下降,要素(中间)品和最终消费品两个市场获得均具有促进区域集聚发展的作用,国内市场获得对中心城市集聚发展的贡献力在样本期具有下降趋势,而外围城市则反之。与其呼应的则是当前刘易斯拐点期和国际经济衰弱(波动)期外需市场获得空间增长乏力,这意味着工业生产性资源在空间上集聚配置的"地理界线"必然会由沿海边界线向内陆圈后移,"主外需,轻内需"局面向"内外需并重"转变将成为趋势。未来外向型的东部沿海(中心地区)集聚力相对下降,而内陆外围地区可吸收其扩散力;随着国内市场获得重要...
关键词:
市场获得 边界效应 中心—外围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岳书敬 董迪妮 赖晓冰
数字创新究竟是加剧不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还是给予欠发达地区更多的“数字红利”,从而缩小区域差距?这一问题的回答对于解决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03—2019年城市数据,本文研究发现:数字创新能够显著缩小城市经济差距,这得益于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驱动作用。传导路径表明,数字创新能够通过降低失业率和缩小外资依存度等中介渠道来促进就业、拉动内循环,最终助益于缩小城市经济差距。调节机制显示,知识产权保护显著强化了数字创新在缩小经济差距中的“数字红利”,但快速扩张的城市规模制约了“数字红利”的效能发挥。此外,数字创新与城市经济差距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这种关系会伴随时空差异发生显著变异。为此,政府需加大数字技术资金投入,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体系。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饶会林 陈福军 权艳新
本文从生产力要素分析出发,将知识划分为规范的和能动的生产技术、实用的和基础的自然科学、微观的和宏观的管理科学和现代的和传统的人文科学4大类;将知识的生产力特点归纳为创新性、集成性和“软件”性,并论述了它们在知识经济发展机制中的作用;最后,根据大连市城市发展战略变化趋势分析,提出应充分发挥大连城市知识中心作用,将大连建设成为知识经济中心城市。为此,要进一步优化城市知识结构,加强城市发展的全面管理
关键词:
知识,知识经济,中心城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耿显家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之钥,不仅可以从军事、战略以及获取民心等角度来研究其内涵和意义,也可以把其置于经济的视野下去理解。抗日战争结束前,中国共产党在部分农村站稳了脚跟,但还谈不上形成包围之势。1945年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实施土地改革,巩固了在农村的地位;通过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为孤立城市奠定了经济基础;通过实施货币战,稳定了金融秩序;通过限制贸易,给城市制造了巨大困难。这种经济上的包围,对于严重依赖乡村的城市来说,是致命的打击,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夺取城市的重要原因。从经济角度审
关键词:
经济视角 农村包围城市 革命道路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