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049)
2023(13033)
2022(10166)
2021(9031)
2020(7285)
2019(16175)
2018(15539)
2017(29012)
2016(15304)
2015(17001)
2014(16369)
2013(16543)
2012(15586)
2011(14553)
2010(14250)
2009(13453)
2008(12940)
2007(11278)
2006(10406)
2005(9423)
作者
(47664)
(39922)
(39839)
(37819)
(25249)
(19091)
(17752)
(15712)
(15247)
(14106)
(13764)
(13085)
(12726)
(12677)
(12476)
(12159)
(11904)
(11494)
(11407)
(11343)
(9916)
(9839)
(9433)
(9115)
(9000)
(8961)
(8432)
(8181)
(8007)
(7818)
学科
(91714)
经济(91639)
管理(45044)
(40238)
方法(33070)
数学(30159)
数学方法(30026)
(29662)
企业(29662)
中国(24238)
(19965)
地方(18579)
业经(18407)
(16017)
贸易(16009)
(15876)
(15747)
(15616)
农业(14297)
环境(13686)
地方经济(12947)
(12939)
产业(12723)
(11806)
金融(11806)
(11652)
银行(11620)
(11257)
(11202)
(11104)
机构
大学(240236)
学院(236187)
(118126)
经济(116480)
研究(89999)
管理(89482)
理学(77677)
理学院(76805)
管理学(75820)
管理学院(75381)
中国(68265)
科学(52463)
(50362)
(47961)
(45585)
(42488)
研究所(41945)
财经(39605)
经济学(39427)
中心(38778)
(36458)
业大(35592)
经济学院(35478)
农业(33588)
(32219)
北京(32098)
(31614)
财经大学(29687)
科学院(28923)
(28631)
基金
项目(161943)
科学(128721)
基金(122843)
研究(112559)
(109944)
国家(109137)
科学基金(92456)
社会(79332)
社会科(75622)
社会科学(75600)
基金项目(64207)
(58808)
自然(57957)
自然科(56543)
自然科学(56520)
自然科学基金(55603)
(50682)
资助(49431)
教育(48769)
编号(40556)
(37062)
重点(36794)
(36347)
国家社会(36002)
(33424)
中国(31883)
教育部(31789)
成果(31656)
创新(31608)
科研(30969)
期刊
(127730)
经济(127730)
研究(70707)
中国(45667)
学报(41328)
(37501)
科学(37405)
(34314)
管理(32634)
大学(30491)
学学(29020)
农业(25740)
经济研究(23252)
财经(21232)
(20147)
金融(20147)
(18555)
业经(17432)
问题(17204)
技术(17146)
(15403)
(14633)
世界(14526)
国际(13951)
技术经济(13482)
资源(12823)
教育(12786)
统计(11931)
(10830)
经济问题(10536)
共检索到3523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丛屹  俞伯阳  
选取省级面板数据,通过静态面板OLS和动态面板GMM方法检验数字经济对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提高了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但是这一结果在区域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从东、中、西部地区划分来看,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从南、北地区划分来看,则是北方地区更为显著。鉴此,我国应加快建设均等化数字基础设施,加强多样化数字设备科学应用,全方位提升劳动者数字技能。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玉莹   郑浩天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对劳动力市场运转以及劳动者就业质量产生影响。本文利用2008—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劳动力资源配置角度解释数字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会显著促进高质量就业。其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在两者关系间发挥机制作用,即数字经济发展会通过改善劳动力错配程度来实现高质量就业。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具备“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且地区劳动力错配程度在其中发挥门槛作用,会负向调节两者间的非线性关系。因此,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对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范玉莹   郑浩天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对劳动力市场运转以及劳动者就业质量产生影响。本文利用2008—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劳动力资源配置角度解释数字经济发展对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会显著促进高质量就业。其中,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在两者关系间发挥机制作用,即数字经济发展会通过改善劳动力错配程度来实现高质量就业。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促进高质量就业具备“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且地区劳动力错配程度在其中发挥门槛作用,会负向调节两者间的非线性关系。因此,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引导劳动力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对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汪克亮  赵斌  
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了空气污染对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并基于2010—2016年(1)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多种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影响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城市空气污染通过影响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进而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空气污染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均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且空气污染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空间分位数下,空气污染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异质性。本文为推动中国实现绿色转型、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参考。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汪克亮  赵斌  
本文从理论层面梳理了空气污染对中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并基于2010—2016年(1)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多种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空气污染影响了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城市空气污染通过影响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的自由流动进而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空气污染与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均存在正向空间相关性,且空气污染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在不同空间分位数下,空气污染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异质性。本文为推动中国实现绿色转型、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提供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和森勤   雒意  
商贸流通业作为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的合理化与高级化对于提升整体效益、推动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同时数字经济的兴起为商贸流通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如何在数字化浪潮中实现结构的优化,提高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实证分析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商贸流通业转型升级的影响,旨在揭示数字经济如何通过提升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驱动商贸流通业的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演进。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周祎庆  杨丹  王琳  
数字经济所具备的技术升级与渗透性特征对劳动力资源配置产生深远影响。本文基于数字经济自身特征视角,利用2007-2020年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借助计量经济学相关模型,对数字经济影响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效应与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但影响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特征,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效应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这一结论通过变换核心变量与引入工具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作用机制方面,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的良性互动,所形成的就业灵活化与就业平台化是数字经济影响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机制。上述发现推动了对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动因以及数字经济发展赋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机制与区域差异的理解。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杨天山   石福才   武可栋  
如何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企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对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2010—2020年中国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数字化发展对企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化发展水平提高能促进企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和融资约束是数字化发展提高企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渠道;在小规模企业、非垄断行业和内陆地区数字化发展水平提高对企业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作用更强;提高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能促进生产效率提升。因此,建议加大数字化发展力度,多措并举完善相关配套;充分考虑数字化发展特征,差异化制定实施战略;增强数字化发展关键要素改革,多维发力提高要素匹配。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郑军  李雨薇  
构建一个同时包含农业与非农部门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与理论分析框架,系统分析了农业保险通过劳动力资源配置助推绿色经济的作用渠道与影响效应;基于30个省2012—2021年数据实证考察了农业保险、劳动力资源配置与绿色经济效率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农业保险推动劳动力资源配置是提高绿色经济效率的重要机制;农业保险的保障性降低农业风险,影响家庭决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部门转移,改善产业结构,产生资源配置效应;农业保险的政策性降低农民生产成本,促进农业技术进步,提高绿色生产技术的使用率,进而影响绿色经济效率,产生绿色发展效应。依据上述结论,认为应提高农业保险的供给水平,实施农业保险与农村就业培训相挂钩的政策,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广度和渗透深度,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和绿色经济的促进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屈小博  程杰  
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转移带来的配置效率改善是促成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这一积极作用正在消失。通过政策调整提高劳动参与率、挖掘劳动供给潜力,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劳动参与率、挖掘劳动供给潜力,应深化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继续提升劳动力市场效率;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使之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使劳动供给能够适应经济结构转变需求。
[期刊] 改革  [作者] 屈小博  程杰  
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转移带来的配置效率改善是促成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因素,但这一积极作用正在消失。通过政策调整提高劳动参与率、挖掘劳动供给潜力,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提高劳动参与率、挖掘劳动供给潜力,应深化劳动力市场制度改革;继续提升劳动力市场效率;改革社会保障制度,使之与劳动力市场相适应;增加人力资本存量、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使劳动供给能够适应经济结构转变需求。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杨胜利  段世江  
我国已步入人口红利削减期,而传统的以数量为主的劳动力资源配置方式仍在发挥重要作用。在经济转型、人口转变的背景下,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更需要我们关注。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通过构建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投入、产出衡量指标体系对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进行了模拟和评价,利用聚类分析和回归检验等方法,对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的区域差异性和影响因素做了研究。研究发现,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从2004年以后开始波动下降,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达到了最低点,之后开始回升;我国劳力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企业利润率、人力资本、工资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年龄结构、市场化程度对劳...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黄文彬  马银坡  史清华  
全国农民工增速的放缓导致城乡劳动力配置改善的速度下降,日益突显城市间劳动力配置改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异质性劳动力流动的空间一般均衡模型,研究户籍改革的地区差异和筛选作用如何通过城市间劳动力配置效率影响经济增长。研究发现,户籍改革的地区差异和筛选作用阻碍了经济增长,消除地区差异能增加33.51%的经济总产出;尽管降低除一线城市之外的落户门槛不利于城市间劳动力配置改善,但能增进社会福利。
[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周世军  陈博文  
首次将腾讯研究院发布的地级市层面“互联网+”数字经济指数与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相匹配,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于劳动力跨地市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一个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能够显著吸引劳动力的跨地市流入,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主要是通过提供创业机会和提高劳动力预期收入来促进劳动力流动的。此外,数字经济对于劳动力跨地市流动影响具有显著地区异质性,表现为在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抑制了劳动力的跨地市流入,而在中部地区则相反,在其他地区该影响不明显;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的边际流动倾向更高,说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益贫性;且劳动力更偏好于流入数字经济发展较好的城镇部门。研究结论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地方政府吸引人才和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配置提供了有益参考。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常轩  玛依拉·吐尔逊  
传统商品流通市场资源配置模式束缚了流通产业生产力的发展,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基于双向补偿的商品流通市场资源配置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及生产要素单向流动的问题;新的商品流通资源配置模式能够提高社会劳动力的就业弹性和就业总量,并促进商品流通产业结构和社会劳动力就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持续提高对劳动力就业的积极影响,还需要加大对流通产业的资本投入与人才培养,并从国家宏观调控的视角出发进一步优化流通市场资源配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