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2734)
- 2023(17468)
- 2022(14254)
- 2021(12732)
- 2020(10494)
- 2019(23880)
- 2018(22985)
- 2017(43712)
- 2016(22961)
- 2015(25653)
- 2014(25189)
- 2013(24610)
- 2012(22772)
- 2011(20720)
- 2010(20719)
- 2009(18686)
- 2008(17985)
- 2007(15777)
- 2006(14134)
- 2005(12073)
- 学科
- 济(121351)
- 经济(121242)
- 管理(66059)
- 业(60144)
- 方法(49885)
- 企(48153)
- 企业(48153)
- 数学(44818)
- 数学方法(44333)
- 中国(30133)
- 地方(27252)
- 农(26935)
- 业经(25084)
- 财(23417)
- 学(20634)
- 农业(18569)
- 环境(18060)
- 贸(16989)
- 贸易(16978)
- 易(16379)
- 制(16192)
- 融(15526)
- 金融(15524)
- 地方经济(15431)
- 和(15227)
- 理论(14886)
- 产业(14727)
- 技术(14216)
- 银(14178)
- 银行(14146)
- 机构
- 大学(331193)
- 学院(329745)
- 济(146919)
- 经济(144142)
- 管理(129573)
- 研究(113335)
- 理学(112342)
- 理学院(111114)
- 管理学(109182)
- 管理学院(108547)
- 中国(84392)
- 京(69230)
- 科学(66395)
- 财(63712)
- 所(54450)
- 中心(52936)
- 财经(51617)
- 农(50999)
- 研究所(49494)
- 江(48173)
- 业大(47540)
- 经(47224)
- 经济学(46870)
- 北京(42977)
- 经济学院(42197)
- 范(42168)
- 师范(41756)
- 院(41452)
- 农业(39659)
- 财经大学(38647)
- 基金
- 项目(229547)
- 科学(182948)
- 基金(169670)
- 研究(166347)
- 家(148661)
- 国家(147198)
- 科学基金(127940)
- 社会(110391)
- 社会科(104956)
- 社会科学(104924)
- 基金项目(89211)
- 省(87805)
- 自然(81466)
- 自然科(79610)
- 自然科学(79592)
- 自然科学基金(78171)
- 教育(75920)
- 划(74044)
- 资助(68892)
- 编号(65267)
- 重点(51637)
- 成果(51490)
- 部(50700)
- 发(49955)
- 创(47713)
- 国家社会(47690)
- 创新(44722)
- 课题(44465)
- 教育部(44207)
- 科研(43669)
- 期刊
- 济(158739)
- 经济(158739)
- 研究(96920)
- 中国(62252)
- 学报(48908)
- 管理(48361)
- 财(47746)
- 科学(45502)
- 农(44872)
- 大学(38523)
- 学学(36255)
- 农业(31112)
- 技术(31018)
- 教育(30360)
- 融(27805)
- 金融(27805)
- 经济研究(26575)
- 财经(25839)
- 业经(23248)
- 经(22354)
- 问题(21574)
- 统计(18790)
- 技术经济(17695)
- 业(17287)
- 图书(17222)
- 策(16858)
- 贸(15533)
- 世界(15370)
- 决策(15128)
- 资源(14772)
共检索到4879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杰 刘清
大数据时代,数字经济成为经济社会全面绿色化转型的新动能。本文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政策视角出发,试图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理。具体以试验区获批建设为准自然实验,运用超效率SBM-GML指数模型测度我国2008—2020年27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水平,采用双重差分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论表明:(1)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对城市GTFP存在显著正效应,且在进行PSM、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后均支持该结论。(2)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主要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绿色技术创新传导机制赋能城市GTFP提升。(3)异质性分析发现,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对城市GTFP的提振作用在大城市及特大城市、非资源型城市更为明显。针对研究结论,提出拓展试验区建设范畴并推进试验区联动发展、完善配套设施并延展覆盖面、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等对策以放大数字经济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驱动效应,助推经济绿色高效转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蔡玲 汪萍
文章利用2011—2018年城市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一结论在选取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进行相关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城市绿色创新能力和城市生产效率是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两个重要渠道;但城市的地理区位、行政级别、科教资源禀赋以及环境规制强度等异质性因素,使得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果差异明显。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绿色创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惠献波
在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智慧城市为实体经济赋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2009—2020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以微观企业高质量发展为落脚点,运用多期DID方法评估智慧城市建设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后,该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显著降低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在“量”上缓解样本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在“质”上提高企业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此外,智慧城市建设对规模较大企业、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低的地区的作用效果更加明显。基于此,中国应从加速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优化相关配套政策三个方面提升智慧城市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支宇鹏 卢潇潇
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是促进数据资源整合与运用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提升区域营商环境,吸引资本等要素聚集,为城市创业发展提供新的助力。采用2009—2019年我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考察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城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及内在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从异质性分析结果来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中部地区城市创业活跃度的提升作用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对三类城市的创业促进效应高于一二类城市,对一般地级市的促进作用高于省会和计划单列市。从资源配置和营商环境两个角度检验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内在机制后发现,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可以通过优化城市营商环境和促进外商直接投资流入来提升城市创业活跃度,且这种作用机制在不同经济地带和城市中存在异质性。为进一步发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城市创业活跃度的提升作用,应加快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进程,提高社会治理能力、产业组织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借鉴东部地区在大数据运用领域的先进经验,推进数据要素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充分挖掘数据资源的价值;加快政府数据的整合、共享和开放水平,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进一步提升城市营商环境水平;推进大数据资源的深度应用,促进数据资源与产业的融合,吸引资本等生产要素聚集。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惠献波
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278个地级市数据,从数字金融发展视角,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效应。第二,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提升技术创新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及缓解资源错配等途径,间接促进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第三,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带动作用在中西部地区、欠发达地区效果更为显著。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制定数字普惠金融政策;第二,要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优化产业结构;第三,要推动金融业回归本源,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东玲 焦宇新 刘敏
数字经济正成为新发展阶段推动中国绿色变革的重要力量,“宽带中国”是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本文利用2006—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基于“宽带中国”政策检验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进一步剖析政策效果差异,结合空间双重差分模型评估了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宽带中国”政策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影响。随着政策强度提升,政策效果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呈现出阶段性的“虹吸效应”。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的地区,政策效果更好,但在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超过一定水平后,“虹吸效应”再次出现。从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来看,总体上“溢出效应”大于“虹吸效应”。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陈文 常琦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如何让大数据赋能企业绿色创新是“双碳”建设的重要议题。本文根据企业风险管理理论和实物期权理论,从企业的内、外部视角分析了大数据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路径,并基于国务院批准建设大数据试验区试点的准自然实验,以2013—2019年我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DID)和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检验其影响及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大数据可以有效赋能企业提高绿色创新绩效;在进行平行趋势检验、安慰剂检验以及更换被解释变量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建设具有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水平和降低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双重功效”,进而形成企业创新能力提高、创新意愿增强的正向反馈机制。此外,基于异质性检验,本文发现大数据试验区建设赋能企业绿色创新的政策效应在重污染行业和高污染地区并不明显;通过强化绿色信贷政策和加大地方政府环境规制,可以有效破解重污染行业和高污染地区对大数据赋能企业绿色创新的掣肘与梗阻。本研究旨在为如何协同推进经济体的数字化与绿色化发展提供启示与借鉴,使大数据切实成为经济绿色发展和提质增效的“新蓝海”。
关键词:
大数据 绿色创新 绿色信贷 环境规制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邹静 王强 鄢慧丽 邓晓军
基于2011—2020年中国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方法探究了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有显著正向影响,主要推动绿色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和要素配置扭曲缓解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数字经济是资源型城市打破“资源诅咒”的关键因素,但数字经济发展不均衡会导致中心城市与外围城市存在“数字鸿沟”。从时间效应来看,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等数字经济细分维度的发展是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持久动力。最后,基于DID模型评估政策效应表明,数字化经济政策也有利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段忠贤 滕仁玉
数字化改革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的生产关系,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与传统的技术治理模式和路径不同,数字化改革是要建构一种以新兴技术为支撑的治理形态。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揭示数字化改革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数字化改革通过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优化技术资源配置、提升技术使用效率三条路径,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效应。从区域地理位置、营商环境和人力资本的差异来看,数字化改革带来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效应在东部地区、营商环境相对差的地区和高水平人力资本地区表现较为明显。此外,制度环境良好的地区,数字化改革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尤为突出。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葛大兵 唐伊凡
数字经济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论文基于2011—2019年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在城市群视角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在空间维度具有正向溢出特征。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不同的城市群维度、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之间具有典型的异质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源于数字经济所诱发的创新要素集聚。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葛大兵 唐伊凡
数字经济发展是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论文基于2011—2019年黄河流域“五极”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在城市群视角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研究发现:黄河流域城市群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在空间维度具有正向溢出特征。克服潜在的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论依然稳健;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不同的城市群维度、核心城市与非核心城市之间具有典型的异质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群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主要源于数字经济所诱发的创新要素集聚。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孙哲远
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为背景,采用2008-2020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数据,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脱虚向实”的影响。研究表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整体上促进了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其传导路径为降低企业套利动机、提升企业实体资产收益率、增强企业创新投资意愿和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等四种机制;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对制造业企业“脱虚向实”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在非国有企业、中西部地区、资本密集型行业、高管持股比例较高和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高的企业中更显著;并且营商环境改善在其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
[期刊] 改革
[作者]
刘艳霞
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举措,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08—2020年的数据,研究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会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种提升作用主要通过如下路径实现:一是从技术层面促进效率变革和技术创新;二是从公司治理层面提升决策效率和监督有效性。异质性检验发现,该提升作用在国有企业、信息环境较差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样本中更为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一定持续性,即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能。上述研究结果不仅从微观层面丰富了数字经济的相关文献,而且揭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内在影响机制,为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经验证据,为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了理论参考。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侯林岐 程广斌 王雅莉
在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引领下,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于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将2009—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微观数据与城市宏观数据匹配,以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准自然试验,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效应。结果表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能够显著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一结论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从作用机制看,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通过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产业发展、提高财政科技支出强度等方式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从异质性看,在企业层面,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非国有企业和高科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赋能效果更好;在城市层面,东部地区城市和政府工作效率较高的城市更能有效发挥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效果。研究结论可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政策红利提供微观层面的实证支撑,同时为推动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建设数据强国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参考。
[期刊]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加友 李鲜
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是测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其效果的评估对于凝聚改革合力、增添绿色发展动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基于Super-SBM和GML指数测算出我国大陆30个省、市、自治区(除西藏外)2010~2020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运用双重差分法及其扩展的空间形式将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试验,考察其政策效果及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政策显著提高了试点省份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且具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该结论在动态时间窗、安慰剂等一系列检验下仍具有稳健性;渠道分析表明降低能源强度、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低碳技术和发展绿色信贷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政策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重要路径;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生态基础较差和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更加明显。本文的研究为评估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政策效果提供了分析视角、总结了有效经验,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政策参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大数据如何影响劳动收入份额?——来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证据
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
企业数字化转型赋能全要素生产率:理论机制与经验证据
产业集聚、区域竞争与流通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机制与经验证据
银行业竞争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自中国地级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绿色金融政策与绿色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绿色信贷指引》实施的经验证据
政府干预、环境规制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来自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经验证据
国家优先支持政策促进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效应评估——来自革命老区的经验证据
政策赋能、数字生态与企业数字化转型——基于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测算与因素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