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72)
- 2023(13830)
- 2022(11237)
- 2021(9960)
- 2020(8378)
- 2019(19137)
- 2018(18644)
- 2017(37006)
- 2016(19836)
- 2015(22428)
- 2014(22512)
- 2013(22815)
- 2012(21706)
- 2011(19849)
- 2010(20276)
- 2009(19298)
- 2008(19143)
- 2007(17589)
- 2006(15876)
- 2005(14452)
- 学科
- 济(114768)
- 经济(114667)
- 业(61384)
- 管理(53466)
- 农(47739)
- 方法(43890)
- 企(40256)
- 企业(40256)
- 数学(38953)
- 数学方法(38706)
- 农业(31581)
- 业经(26790)
- 中国(25074)
- 地方(24194)
- 财(23915)
- 学(19480)
- 制(18377)
- 贸(17375)
- 贸易(17369)
- 易(16789)
- 融(15161)
- 金融(15158)
- 银(14930)
- 银行(14906)
- 行(14247)
- 发(14096)
- 地方经济(13858)
- 体(13480)
- 和(13477)
- 环境(13472)
- 机构
- 学院(303582)
- 大学(302052)
- 济(142534)
- 经济(139949)
- 管理(115992)
- 研究(104764)
- 理学(99825)
- 理学院(98802)
- 管理学(97479)
- 管理学院(96904)
- 中国(81859)
- 财(64381)
- 农(64091)
- 京(61688)
- 科学(59918)
- 所(53218)
- 财经(50807)
- 农业(49266)
- 中心(48907)
- 研究所(47661)
- 江(46623)
- 业大(46203)
- 经(46161)
- 经济学(45629)
- 经济学院(41217)
- 北京(38688)
- 范(37880)
- 师范(37587)
- 财经大学(37192)
- 州(36250)
- 基金
- 项目(192692)
- 科学(152458)
- 研究(143840)
- 基金(141497)
- 家(121721)
- 国家(120650)
- 科学基金(103615)
- 社会(95629)
- 社会科(90487)
- 社会科学(90462)
- 省(74630)
- 基金项目(74257)
- 教育(64003)
- 自然(62761)
- 划(61398)
- 自然科(61285)
- 自然科学(61268)
- 自然科学基金(60227)
- 编号(58674)
- 资助(57477)
- 成果(48215)
- 部(44222)
- 发(43635)
- 重点(42870)
- 国家社会(40705)
- 创(39681)
- 课题(39243)
- 教育部(38144)
- 人文(37418)
- 创新(37162)
- 期刊
- 济(166193)
- 经济(166193)
- 研究(94241)
- 农(65593)
- 中国(57737)
- 财(49100)
- 学报(44990)
- 农业(43995)
- 科学(41220)
- 管理(38552)
- 大学(34822)
- 学学(33174)
- 融(32978)
- 金融(32978)
- 业经(29207)
- 财经(26336)
- 经济研究(26188)
- 技术(24802)
- 教育(24103)
- 问题(22734)
- 经(22726)
- 业(21664)
- 世界(18055)
- 技术经济(17376)
- 贸(16244)
- 统计(15693)
- 经济问题(15382)
- 农村(15229)
- 村(15229)
- 版(15021)
共检索到46464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王子凤 张桂文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基于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多种实证方法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农民增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助于农民增收。对传导机制的分析发现,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加速农地流转、降低城乡分割是数字经济助力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对于拥有不同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农民,数字经济对其增收的影响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数字经济具有较好的普惠性。进一步的空间计量分析显示,数字经济既有助于本地区农民增收,又会对邻近地区农民的增收产生积极影响,即数字经济具有较强的空间外溢性。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克强 邱雁
基于四川省粮食主产区域农户调查数据,运用非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技术分别估计T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实证考察粮食主产区域农民增收对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增收对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具有双向影响。建议:着眼高收入农户信贷需求,全面加强农村信贷体制机制产品创新;以中青年户主为重点对象,搞好传统农区农民知识技能培训工作;以缓解信息不对称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适应农村信贷市场新常态,构建农户创业信贷供求关系稳定机制。
关键词:
农户 人均收入 正规信贷可得性 农民创业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彭克强 邱雁
基于四川省粮食主产区域农户调查数据,运用非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技术分别估计T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实证考察粮食主产区域农民增收对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增收对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具有双向影响。建议:着眼高收入农户信贷需求,全面加强农村信贷体制机制产品创新;以中青年户主为重点对象,搞好传统农区农民知识技能培训工作;以缓解信息不对称为重点,扎实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各项工作;适应农村信贷市场新常态,构建农户创业信贷供求关系稳定机制。
关键词:
农户 人均收入 正规信贷可得性 农民创业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薛信阳 马佳 杨德利
[目的]2011年以来上海市浦东新区陆续实行一系列农民增收补贴政策,为了解政策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和农业发展方面的效果,进行了该研究。[方法]基于2011~2016年浦东新区和新区各镇的投入与产出数据,利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政策的总体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把浦东新区作为独立决策单元进行测算,政策实施期间的总体技术效率值为1,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对新区14个镇的测算显示大部分镇DEA有效,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地区差异。[结论](1)浦东新区农民增收补贴政策总体成效显著;(2)农民增收补贴政策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2011~2016年浦东新区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出平缓"L"形走势;(3)浦东新区各镇总体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存在地区差异,北部镇情况优于南部镇。并根据结论提出了保持政策延续性和稳定性、调整农民增收补贴结构和增量补贴向南部镇倾斜等建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彭克强 古世奎 邱雁
本文基于四川省粮食主产区域农户调查数据,运用非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技术分别估计TobiT模型和ProbiT模型,实证考察粮食主产区域农民增收对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增收对农户正规信贷可得性具有双向影响,即农户人均收入增长在显著增加其正规信贷获得额的同时,也明显提高了自身面临的正规信贷约束程度。这表明现阶段中国广大农户在经济属性上已具备浓厚的理性小农色彩。该实证结论对于深刻理解国家近期出台的一系列农民就近创业扶持政策,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李博伟 邢丽荣 徐翔
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农业生产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并以淡水养殖为例,利用村户对接的调研数据进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有:农业生产集聚和生产技术服务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相比技术推广服务,农业生产集聚和生产外包服务的交互作用更强烈;农业生产集聚和合作社组织模式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促进农民增收,而农业生产集聚和"公司+农户"组织模式没有产生显著的交互作用;农业生产集聚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来自淡水养殖的经验证据显示,当集聚程度低于门槛值0. 7619时,集聚对农民收入没有显著影响,当集聚程度高于门槛值时,能够显著促进农民收入增加,并且随着集聚效应被激活,农户个体差异对养殖收入的影响被削弱。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李琳 郭东 乔璐
探究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富民增收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拓展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本文构建一个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利用2014—2020年长江经济带县域数据实证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机制、作用渠道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从细分维度看,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对农民收入存在促进作用,而且覆盖广度的促进作用更强。农业技术进步、农民物质资本积累和农村人力资本积累是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传导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长江经济带下游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的增收效果最强,中游其次,上游最弱,而且对于收入水平高、人口规模大和耕地规模大的县域,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民的增收效应更强。从空间视角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存在明显的溢出边界。本文研究结论为农民增收提供了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视角的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杨刚强 王海森 范恒山 岳子洋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理应为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构建了一个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新机制,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在考虑变量选择偏误、剔除其他政策影响和容忍“不外生工具变量”等稳健性、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发现,除技术进步和能源利用效率渠道以外,数字经济促进了技术多样化,为碳减排提供了更稳定的激励,且技术相关性越高,数字经济对技术多样化的提升效应越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要素禀赋差异、跨界污染转移和主体功能定位是影响省际交界地区数字经济碳减排效应的重要因素。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对碳减排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在低数字产业化与高产业数字化的地区,数字经济的碳减排作用更加显著。本文不仅为系统理解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学(季刊)
[作者]
秦芳 王剑程 胥芹
电子商务发展不仅可能提升电商经营户的收入,也可能对非电商经营户产生溢出效应,进而提升总体收入水平。基于2017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本文发现农村电商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农户收入。对相关机制的分析表明,电商发展能够提升创业水平、增加非农就业以及提高土地流转的概率。此外,对于不同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关系的农户,电商发展的作用并不存在显著差异,这意味着电商发展具有较好的包容性。
关键词:
电子商务 农户 收入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肖卫 肖琳子
本文遵循"农业部门输出劳动力→产生劳动节约型技术需求→现代产业部门供给技术→两部门要素均衡配置"的思路,论证了二元经济中农业技术进步与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利用2001~201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所做的经验研究表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人均农业资本增加、财政支农政策对粮食产量和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农业劳动力流向现代产业部门对粮食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对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要优化二元经济中城乡要素配置,在促进农业劳动力向现代产业有序流动的同时,应加强现代产业部门对农业部门的技术支持,加大国家对农业和农村地区发展的投入,以此来提高粮食产量和农民收入...
关键词:
二元经济 农业技术进步 粮食 农民收入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郑绍庆
农民收入水平低下、增收难已成为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如何促进农民增收 ,理论界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党和政府也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本文试图从农产品的供求和农业生产力水平两个角度对形成农民增收难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 ,并提出运用退出机制和补偿机制来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
关键词:
农民增收 退出机制 补偿机制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曹正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只要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一切问题皆可迎刃而解。本文利用新兴古典经济学的观点说明农民增收难在于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低,从而难以抵消农民缺乏知识引致的低生产率,同时也难以改变在交易中所处的劣势地位。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马晓河 周婉冰
技术进步能显著提高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目标实现的有效性。论文基于2002—2022年全国31省的面板数据,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及面板数据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技术进步能明显提高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一致性水平,其中,技术变化对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一致性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旧成立。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以及地形更为崎岖的丘陵地区,技术进步对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一致性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强。此外,技术进步可以通过促进农业适度经营规模水平提升进而间接作用于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目标的实现。以此为基础,论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对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双目标实现的促进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何宜庆 熊子怡 张科 王雯
文章利用城市面板数据、互联网招聘大数据以及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数据,多维度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该结论在运用工具变量法和选用“宽带中国”试点作为准自然实验缓解内生性后依然稳健。具体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增加低技能劳动力招聘需求,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此外,还考察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异质性作用,发现该增收效果在年轻化的农村劳动群体和宗族网络水平较低的地区更为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田沛 张小军
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数字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力量。文章基于2013—2021年我国25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劳动收入份额与共同富裕三者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提升共同富裕水平,且上述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城市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较强,对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城市共同富裕的促进作用较弱。机制分析表明,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是数字经济影响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门槛效应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的赋能效应呈现非线性递增特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