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558)
2023(17706)
2022(14463)
2021(12907)
2020(10606)
2019(23925)
2018(23132)
2017(45249)
2016(23554)
2015(25896)
2014(25656)
2013(25333)
2012(23625)
2011(21415)
2010(21262)
2009(19631)
2008(18809)
2007(16240)
2006(14411)
2005(13065)
作者
(65899)
(55325)
(54818)
(52108)
(35065)
(26248)
(24900)
(21362)
(21064)
(19396)
(18871)
(18631)
(17318)
(17312)
(17139)
(16844)
(16387)
(15794)
(15738)
(15663)
(13830)
(13360)
(13290)
(12679)
(12496)
(12379)
(11969)
(11554)
(11032)
(10618)
学科
(128363)
经济(128264)
管理(67507)
(65411)
(52220)
企业(52220)
方法(49872)
数学(44426)
数学方法(44017)
中国(32213)
地方(31238)
(30091)
业经(28285)
(25262)
农业(20517)
(20467)
(19540)
(19327)
贸易(19316)
(18539)
地方经济(18407)
产业(18019)
(17845)
金融(17843)
环境(17657)
(17207)
银行(17187)
技术(16708)
(16576)
(15769)
机构
学院(340641)
大学(338540)
(156863)
经济(154148)
管理(134566)
理学(116363)
研究(116320)
理学院(115143)
管理学(113484)
管理学院(112834)
中国(88288)
(70060)
(68285)
科学(65999)
(55743)
财经(54967)
中心(53497)
研究所(50352)
经济学(50168)
(50066)
(49913)
(48543)
经济学院(45055)
业大(44760)
(44414)
师范(43988)
北京(43881)
(42551)
财经大学(40908)
(39848)
基金
项目(230322)
科学(185470)
研究(171882)
基金(170220)
(146270)
国家(145102)
科学基金(127302)
社会(114964)
社会科(109477)
社会科学(109453)
(89542)
基金项目(89463)
自然(78555)
教育(77958)
自然科(76801)
自然科学(76790)
自然科学基金(75451)
(74598)
资助(68649)
编号(68128)
(55063)
成果(53793)
重点(52144)
(51668)
国家社会(49102)
(48642)
课题(46621)
创新(45548)
教育部(45448)
发展(44925)
期刊
(175389)
经济(175389)
研究(103305)
中国(64131)
(51139)
管理(50913)
学报(44614)
科学(44551)
(43653)
大学(35564)
学学(33640)
(33600)
金融(33600)
技术(31754)
教育(31562)
经济研究(30233)
农业(29988)
业经(28862)
财经(28040)
(24290)
问题(22715)
技术经济(18834)
统计(17916)
商业(17746)
(17517)
(16573)
世界(16102)
(15568)
理论(15058)
现代(15012)
共检索到50773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杨涛  
本文在对数字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关系、流通效率的中介效应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以流通效率为切入点,从流通效率视角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讲,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各大城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都有明显促进作用,另外,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之间具有明显空间相关性,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对周边地区产生正相关空间外溢作用。从区域上来看,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促进作用,其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推动作用呈现出“中部>西部>东部”的区域异质性。从中介效应角度来看,流通效率在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这说明发展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提高流通效率,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廖杉杉   鲁钊阳   李瑞琴  
从理论上来说,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影响产业间结构转变、产业内劳动生产率提升和产业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等方式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文章以我国24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6—2019年的数据为例,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影响。实证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第一维度、第二维度和第三维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子样本数据的实证结果和采取替代变量的实证结果均支持这一研究结论;在控制内生性问题后,研究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的机制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消费升级效应和技术外溢效应两种途径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梁琦  肖素萍  李梦欣  
数字经济作为新技术革命引致的新经济形态,能够通过驱动产业结构升级,有效促进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本文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中介视角,以2011-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为样本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生态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的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生态效率,这一结论在进行变量替换、分阶段回归以及引入工具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数字经济对生态效率的提升效用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呈现中部最高、东部次之、西部最低的不平衡空间结构特征。(3)存在数字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生态效率提升的中介传导路径,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作用于中国城市生态效率提升的重要路径。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德余  汤勇刚  张绍合  
运用目标规划模型,采用2008—2017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分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金融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进而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金融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地区经济的发展影响较大,30个省份、中部省份、西部省份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综合效应为正;金融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驱动效应明显,地区金融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反过来促进金融科技创新,金融科技创新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地区经济发展又进一步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者互融互促,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提质增效。
[期刊] 价格理论与实践  [作者] 陈兵  裴馨  
深度挖掘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有利于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本文选取200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交互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实证结果表明:数字经济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但存在区域差异,即对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最大,中部次之,东部最小。同时,促进中部和东北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从作用机制来看,数字经济与城市化、财政支出融合,共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数字经济与人力资本相互配合,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左喜梅   夏冰倩  
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的主要经济形态,对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此,采用2012—2021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传导机制。结果表明:一是数字经济能够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区域创新水平在其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二是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表现出边际效用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各产业部门在获得优化升级的红利后,逐渐增加对数字经济的需求,这种正向反馈和相互作用循环不断,最终使其具有边际效用递增的特点;三是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具有区域异质性,对于东部和高互联网发展水平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作用更大。研究结果对地方政府制定数字经济和区域创新发展战略,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晓慧  
文章基于产业结构升级中介视角,以2015—2019年中国31个省份为样本考察了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效应来看,数字经济能够显著地提高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且表现出规律性的区域异质性,促进作用强度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正相关关系;从中介效应来看,在数字经济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中,产业结构升级起到了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比为25.17%,即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作用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最强,东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最弱。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毕会娜  李春阳  
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单元。本文基于县域层面,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同时进一步检验了流通效率在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直接赋能作用,同时也会通过流通效率的中介效应间接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正向赋能作用。但无论是直接效应,还是间接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赋能作用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具体而言,在高水平县域样本中,数字经济发展对县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赋能效应表现得更强,流通效率所表现出来的中介效应也更强。研究结论为我国如何进一步撬动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提供了思路。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张川  
本文借鉴已有文献,探索效率视角下数字经济对流通产业升级的影响,通过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数字基础建设、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创新水平对流通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基础建设、数字产业化、数字经济创新水平对流通产业升级均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且影响系数分别为2.001、2.565、2.127。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推进流通产业顶层政策规划设计,强化数字经济与流通产业发展融合,注重不同地区之间协同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肖娜  高晓鹏  
以数字经济发展所驱动的“数字变革”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新契机。本文通过阐述数字经济影响产业结构的内在机理提出理论假说,利用我国2011-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发展的多维产业升级效应,同时重点检验需求结构演变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在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以及转型速度等多个维度均具有显著的促增效应;需求结构演变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和转型速度提升的重要路径,但尚未在产业结构合理化中得到凸显;同时,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特征,地区间需求结构演变的差异为之提供了合理的解释。本文研究对助推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司玉静  曹薇  赵伟  
运用201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研究框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区域创新整体及五个维度上识别创新对知识产权保护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中介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2016年“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及东、中、西部发展的差异性,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区域创新中介效应的异质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区域创新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赋能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五个维度也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且创新环境的中介效应最大,滞后期的创新绩效也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此外,从区域创新中介效应的异质性检验结果看,东部区域创新中介效应最优,中部次之,西部略有显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林春雷  崔琳婧  
数字经济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支点。本文选取2012-2021年流通产业面板数据,采用熵值法构建数字经济与流通产业结构升级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与流通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影响关系,并在其中引入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得出结论:数字经济发展对流通产业结构升级产生积极的影响。技术创新对于流通产业结构升级中介作用的检验结果为部分中介效应,即数字经济通过自身对流通产业结构升级产生部分影响,还有一部分是通过中介变量技术创新促进流通产业结构整体升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叶悦青  王东  
数字经济发展如何赋能商贸流通业发展效率提升,最终达到数字经济与商贸流通业高效协同发展,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数字经济发展的财政投入、固定资产投入和教育研发投入三个维度7个细分指标,以及商贸流通业发展规模和创新两个产出指标,采用浙江省11个地级市2014-2019年样本数据,运用三阶段DEA方法测算了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投入对商贸流通业发展(产出)的效率匹配情况。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投入对商贸流通业产出效率的协同度存在逐年递增趋势,但存在显著区域差异性,从规模效率来看,杭州和金华分别在2017年和2018年实现了最优效率匹配,衢州、台州、湖州、丽水和舟山均在2019年实现了最优效率匹配,而宁波、温州、嘉兴和绍兴仍未实现最优效率匹配。相比较而言,杭州市、衢州市、台州市、湖州市、丽水市、金华市和舟山市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协同效率处于较高水平。最后,本文从提升低效率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效能、加大数字经济发展相关要素投入和构建数字经济赋能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良性互动机制三个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张唯实  
根据中国大陆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运用SFA方法分析比较了1990~2008年中国各个省市区、全国及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产业结构和区域发展差异,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发展差异的成因进行了计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能源效率存在比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其次是中部地区,效率最低的是西部地区;中国的全要素投入产出弹性大于1,说明中国整体的能源效率还有相当大的提升空间。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周仁  王新华  
文章基于2012—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能源利用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和面板单位根检验手段对影响能源效率的相关指标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省能源效率的空间依赖性明显,并没有出现完全随机的状态。空间相关性指数极其显著,表明我国省域能源效率之间内在作用机制长期存在且相互影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口数量、技术进步等因素也在影响着各省份的能源效率,并且存在长期稳定的平衡关系,此外,该平衡关系具有较明显的波动效应和短期修正。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