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876)
- 2023(19749)
- 2022(16734)
- 2021(15166)
- 2020(12499)
- 2019(28566)
- 2018(28143)
- 2017(54321)
- 2016(29021)
- 2015(32484)
- 2014(32388)
- 2013(32069)
- 2012(30011)
- 2011(27177)
- 2010(27129)
- 2009(24865)
- 2008(23906)
- 2007(20950)
- 2006(18662)
- 2005(16639)
- 学科
- 济(139696)
- 经济(139566)
- 管理(84463)
- 业(79044)
- 企(64024)
- 企业(64024)
- 方法(57407)
- 数学(50294)
- 数学方法(49712)
- 中国(35788)
- 农(33798)
- 地方(31923)
- 业经(30287)
- 财(29775)
- 学(27910)
- 农业(23239)
- 环境(22133)
- 贸(22049)
- 贸易(22034)
- 制(21842)
- 易(21211)
- 融(19627)
- 金融(19625)
- 理论(19364)
- 银(19294)
- 和(19258)
- 银行(19248)
- 技术(19023)
- 行(18476)
- 务(18203)
- 机构
- 大学(420046)
- 学院(417955)
- 济(177176)
- 经济(173619)
- 管理(165040)
- 研究(144288)
- 理学(142514)
- 理学院(140936)
- 管理学(138463)
- 管理学院(137711)
- 中国(107558)
- 京(89766)
- 科学(87166)
- 财(79646)
- 所(71589)
- 农(66579)
- 中心(65527)
- 研究所(64981)
- 财经(63885)
- 江(61531)
- 业大(61132)
- 经(58159)
- 北京(56921)
- 范(55257)
- 师范(54730)
- 经济学(54578)
- 院(52742)
- 农业(51678)
- 州(49831)
- 经济学院(48991)
- 基金
- 项目(285462)
- 科学(225411)
- 基金(208150)
- 研究(207925)
- 家(181220)
- 国家(179720)
- 科学基金(155202)
- 社会(133336)
- 社会科(126584)
- 社会科学(126556)
- 省(110616)
- 基金项目(109881)
- 自然(100269)
- 自然科(97961)
- 自然科学(97940)
- 自然科学基金(96173)
- 教育(95293)
- 划(93270)
- 资助(86317)
- 编号(83676)
- 成果(66774)
- 重点(63774)
- 发(63594)
- 部(63181)
- 创(58918)
- 课题(57664)
- 国家社会(55456)
- 创新(55041)
- 教育部(54619)
- 科研(54395)
- 期刊
- 济(197221)
- 经济(197221)
- 研究(126484)
- 中国(80971)
- 学报(64645)
- 管理(61833)
- 科学(60037)
- 农(59916)
- 财(59211)
- 大学(49621)
- 学学(46629)
- 教育(44132)
- 农业(41472)
- 融(38277)
- 金融(38277)
- 技术(38026)
- 经济研究(32483)
- 财经(31566)
- 业经(31386)
- 经(27090)
- 问题(25436)
- 图书(22529)
- 技术经济(21758)
- 业(21245)
- 统计(20522)
- 理论(19923)
- 科技(19296)
- 商业(19007)
- 贸(18881)
- 策(18541)
共检索到6250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范合君 潘宁宁 吴婷
发展数字经济是有效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抓手。利用2016—2020年中国22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减排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高能源环境效率和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等渠道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加强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在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进程中存在双重门槛,只有在数字经济发展超过特定门槛值时,碳减排效应才会显著,且其效应呈现出递减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降低非中心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但对降低中心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政府应积极抓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发展机遇,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底座,实现城市碳减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建 白婉婷
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3—2020年的数据,系统构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测度体系,并将环境规制异质性纳入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构建非线性动态门槛模型,考察在不同环境规制门槛下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呈现总体上升而局部波动的趋势,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环境规制门槛效应,较低的环境规制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利于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而随着环境规制水平的提升并跨过阈值,数字经济发展能显著抑制区域的碳排放。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环境规制 碳排放 动态门槛模型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颖 魏佳奇 段炜钰
数字经济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变革具有深刻影响。作为依托数字技术而产生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发展根植于城市过去的技术结构之中,技术多样化水平通过影响城市整合和重组现有技术与新技术的能力,影响城市发展数字经济的机会。本文从技术多样化视角出发,基于279个地级市的发明专利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多样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考察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通过进一步区分相关技术多样化和不相关技术多样化,验证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多样化对数字经济发展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多样化能够显著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技术多样化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越明显;不同类型的技术多样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不相关技术多样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的相关研究,并增加了对技术多样化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的理解。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谢荣辉 原毅军
本文以产业集聚的环境外部性为切入点,利用2003-2012年中国2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在区分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线性计量模型和面板门限模型,进一步从产业集聚动态演化的视角考察了集聚发展阶段变迁对污染减排的差异化影响。线性模型的结果表明,基于环境保护的角度,多样化集聚的发展模式优于专业化集聚。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专业化集聚对环境污染产生了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两者之间呈现一种"U"型关系;多样化集聚的面板门限模型具有3个门限值,表明技术创新、专业的环保产业、闭合的物质循环系统,以及"拥塞效应"、路径依赖和结构僵化等因素的交替作用,使多样化集聚与污染减排的关系更为复杂。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苏春红 李真
重塑新型城乡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2011~2019年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城乡融合水平进行测算与评价,并对数字经济如何影响城乡融合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正向影响,该结果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讨论中仍然成立;数字经济在不同的空间地理位置、政策环境背景及城市规模等级下对城乡融合存在异质性影响;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过程中发挥着部分中介效应;门槛模型显示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正向影响呈现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文章为丰富数字经济研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缪陆军 陈静 范天正 吕雁琴
“30·60”的双碳目标提出后,低碳发展成为国内各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数字经济成为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在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同时,是否也能促进我国低碳发展?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系统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二者间呈现倒U型关系;第二,数字经济发展与创新效率之间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且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创新效率进而对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第三,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具有空间效应,但相较于对本地的影响,其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较弱。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启示:第一,要加快承载数字技术和平台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减少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耗,促进数字经济内涵式增长;第二,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要重视创新效率的提高,保障创新投入,降低投入产出损耗,从而确保创新产出的高效和高质。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景政 穆月英
[目的]在推进农业农村领域减排降碳的背景下,探究农业保险对农业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助力我国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方法]基于2008—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门槛模型和面板分位数模型,实证考察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1)农业保险发展显著促进农业生产碳减排,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以及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农业保险发展的碳减排效应存在以政府补贴力度为前提的门槛效应。当政府补贴力度较低时,农业保险发展对农业生产碳排放无显著影响;只有政府补贴力度达到一定门槛值后,农业保险才会发挥碳减排作用。(3)机制分析表明,农业保险主要通过促进专业化种植和技术进步实现农业生产碳减排。(4)随着农业生产碳排放量的降低,农业保险发展的碳减排效应逐渐减弱。[结论]应通过财政补贴方式继续全面推广农业保险,引导农户转向专业化、绿色化生产,以推动农业低碳转型。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宋德勇 于飞
为探究空气污染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2004~2016年285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PM2.5浓度与人均实际GDP的相互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全国层面看,空气污染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平均而言PM2.5浓度每增加1%将导致人均GDP下降约1.2%~1.5%;全国层面经济发展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呈"倒N"型曲线关系,地区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政府环境治理显著降低了空气污染水平。异质性检验表明,空气污染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经济发展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均存在显著的城市规模差异和区域差异。中介效应检验表明,人口驱逐效应、固定资产投资挤出效应、产业结构调整效应是空气污染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主要途径;第二产业占比和交通运输中汽车尾气排放是经济发展对空气污染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空气污染 城市经济发展 联立方程模型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玉丽 马正兵
文章基于中国31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依次递增的区域异质性;同时,这种促进作用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呈现非线性特征。当前,中国部分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越了面板门槛模型中的门槛值,对于这些省份而言,通过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的条件已经具备。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可通过市场机制、政府行为和社会服务三条中介渠道驱动城乡融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刘玉丽 马正兵
文章基于中国31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城乡融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存在从东部到中部、再到西部依次递增的区域异质性;同时,这种促进作用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呈现非线性特征。当前,中国部分省份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超越了面板门槛模型中的门槛值,对于这些省份而言,通过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城乡融合的条件已经具备。机制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可通过市场机制、政府行为和社会服务三条中介渠道驱动城乡融合。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建飞 韩延玲 刘慧龙
为探讨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数字经济指数,核算各城市碳排放量,采用SBM模型测算城市碳排放效率,并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数来刻画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此基础上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提升碳排放效率,二者呈现出“U”型关系,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降低碳排放强度和减少碳排放量,均呈现出倒“U”型关系;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或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且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碳排放存在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在门槛值前后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均呈现“先抑后扬”,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为“先扬后抑”,对碳排放强度跨越门槛后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数跨越门槛值后能够提高碳排放效率、减少碳排放量,但对碳排放强度不产生影响。最后,基于实证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建飞 韩延玲 刘慧龙
为探讨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数字经济指数,核算各城市碳排放量,采用SBM模型测算城市碳排放效率,并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数来刻画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此基础上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提升碳排放效率,二者呈现出“U”型关系,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降低碳排放强度和减少碳排放量,均呈现出倒“U”型关系;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或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且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碳排放存在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在门槛值前后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均呈现“先抑后扬”,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为“先扬后抑”,对碳排放强度跨越门槛后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数跨越门槛值后能够提高碳排放效率、减少碳排放量,但对碳排放强度不产生影响。最后,基于实证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刘华珂 何春
基于中国2005-2019年的27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2)机制检验表明绿色金融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引导居民绿色消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途径促进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3)异质性检验表明在科教水平低的城市、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对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经济高质量发展 城市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杨凡 杜德斌 林晓 赵阳
大学职能衍生使其通过多维路径影响地方经济发展,基于城市尺度的实证研究发现,尽管人才培养欠缺创新创业教育,但仍对地方经济有重要推动效应,科学研究和商业化行为则仅限于促进地方创业,不同职能间未形成稳定的相互促进关系;大学的地方经济影响具有区域性差异和逆经济周期特征,表现为东部地区强于中西部地区,创新驱动期强于投资驱动期。为此,主张重视大学在创新发展阶段的作用,回归育人为本的理念,构建组织内部和地方层面的职能交互机制,均衡地区间大学资源配置和提升本地知识基础。
关键词:
大学 职能 城市 经济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司玉静 曹薇 赵伟
运用2012—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知识产权保护纳入研究框架,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区域创新整体及五个维度上识别创新对知识产权保护影响数字经济发展的中介效应。在此基础上,基于2016年“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提出及东、中、西部发展的差异性,从时间和空间上对区域创新中介效应的异质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区域创新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赋能数字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部分中介效应,五个维度也起到了一定的中介作用,且创新环境的中介效应最大,滞后期的创新绩效也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此外,从区域创新中介效应的异质性检验结果看,东部区域创新中介效应最优,中部次之,西部略有显现。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规制强度与污染减排效果——基于“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国内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285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兼论城镇化的门槛效应
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应
海归地方主官、科技支出与城市经济发展——来自283个地级市的实证证据
金融发展对电商减贫的非线性调节效应研究——基于我国285个地级市的证据
消费环境改善对居民消费潜力释放的影响研究——基于内蒙古12个地级市的实证检验
数字金融发展的共同富裕效应研究——基于281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数字基础设施如何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基于中国279个地级市的实证研究
数字经济发展赋能碳减排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