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485)
- 2023(13359)
- 2022(10627)
- 2021(9124)
- 2020(7021)
- 2019(15546)
- 2018(15150)
- 2017(28290)
- 2016(15159)
- 2015(16377)
- 2014(16244)
- 2013(16196)
- 2012(15452)
- 2011(14405)
- 2010(14431)
- 2009(13127)
- 2008(12559)
- 2007(11190)
- 2006(10339)
- 2005(9591)
- 学科
- 济(89701)
- 经济(89630)
- 管理(43020)
- 业(39005)
- 企(28525)
- 企业(28525)
- 方法(25567)
- 地方(25086)
- 中国(24227)
- 数学(22490)
- 数学方法(22373)
- 农(20752)
- 业经(20380)
- 学(17410)
- 环境(17140)
- 地方经济(15661)
- 农业(14857)
- 财(14117)
- 贸(14043)
- 贸易(14033)
- 易(13508)
- 发(13230)
- 融(13115)
- 金融(13115)
- 产业(13098)
- 银(12720)
- 银行(12680)
- 制(12443)
- 行(12351)
- 技术(10754)
- 机构
- 学院(228220)
- 大学(226819)
- 济(106851)
- 经济(105009)
- 研究(87916)
- 管理(83685)
- 理学(71348)
- 理学院(70478)
- 管理学(69503)
- 管理学院(69082)
- 中国(65453)
- 科学(53034)
- 京(48527)
- 所(45231)
- 财(44382)
- 农(43965)
- 研究所(41128)
- 中心(38578)
- 业大(35625)
- 财经(35054)
- 江(34576)
- 农业(34374)
- 经济学(33923)
- 经(31817)
- 院(31361)
- 北京(31008)
- 经济学院(30321)
- 范(30110)
- 师范(29700)
- 科学院(27642)
- 基金
- 项目(151556)
- 科学(119385)
- 基金(110223)
- 研究(107333)
- 家(98248)
- 国家(97421)
- 科学基金(82354)
- 社会(72388)
- 社会科(68905)
- 社会科学(68889)
- 省(59819)
- 基金项目(57994)
- 自然(51488)
- 自然科(50276)
- 自然科学(50262)
- 划(50217)
- 自然科学基金(49361)
- 教育(46562)
- 资助(43145)
- 编号(40775)
- 发(39699)
- 重点(34627)
- 部(32321)
- 成果(31884)
- 创(31687)
- 发展(31621)
- 国家社会(31159)
- 展(31127)
- 创新(29794)
- 课题(28958)
- 期刊
- 济(126799)
- 经济(126799)
- 研究(71114)
- 中国(48252)
- 农(40478)
- 学报(38866)
- 科学(35417)
- 管理(31616)
- 财(31610)
- 大学(28851)
- 农业(27536)
- 学学(27507)
- 融(23261)
- 金融(23261)
- 经济研究(21878)
- 业经(20388)
- 教育(19663)
- 技术(18776)
- 财经(17899)
- 问题(16282)
- 经(15618)
- 业(14486)
- 技术经济(12945)
- 贸(12615)
- 世界(12037)
- 商业(11950)
- 国际(11581)
- 科技(10968)
- 资源(10650)
- 统计(10402)
共检索到35635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义 黄寰
【目的】碳减排是“碳量减排”和“碳公平”协同推进的过程。目前学界更多关注数字化“碳量”减排,数字化发展的碳公平问题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实证评估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不公平的影响,以期为数字化减排与高质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6—2018年省级面板样本,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治理成本,运用Shapley值法测度碳排放不公平指数,同时重点考虑信息技术资本累积和数据资本发展,利用主成分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从能耗和协同发展视角,运用面板模型评估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不公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1)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不公平关系呈“倒U”型,即数字经济发展前期加剧碳排放不公平,后期则利于促进碳公平发展,但目前整体仍处于前期的加剧阶段。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每上升1%,碳排放不公平指数将平均上升约4.046%。(2)从能耗影响机制看,目前数字经济发展能够调节能耗强度和能源正义发展,可缓解碳排放不公平问题。但其调节能耗结构和能耗规模的碳排放不公平缓解效应不显著。(3)从协同发展影响机制看,目前数字经济发展通过财政分权水平显著加剧了碳排放不公平,而通过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对碳排放不公平的影响不显著。【结论】目前数字经济发展的能耗结构、能耗规模及其协同发展效应对碳排放不公平的缓解作用尚未发挥。必须加快完善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能耗管控机制和协同发展机制,深入推进碳公平发展,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朋林 候梦莹
选取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构造省级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通过双向固定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降低碳排放能够起到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能源结构优化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等四条途径影响碳排放;数字化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比东部地区更为显著,由此使得中部地区在实现碳达峰以及碳中和过程中有较为突出的后发优势。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红利及因地制宜推行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投影寻踪模型 中介效应 碳排放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余星辉 卜亚
数字经济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的减排效应更大;在城市等级上,数字经济对欠发达城市具有更高的边际减排效应。作用机制分析显示,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是数字经济实现节能降碳的重要机制。门限模型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先增后降的非线性特征。空间模型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在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有所差异。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 空间溢出效应 宽带中国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颖 徐少雄
[目的]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旨在探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我国制定切实可行的碳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方法]采用排放因子法和熵权法分别构建了我国农业碳排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衡量体系,并综合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数字经济的推广可以显著减少农业碳排放,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一个单位可使农业碳排放减少355.26万吨;且优化能源结构和技术进步是数字经济抑制农业碳排放的重要作用机制;数字经济的发展对邻近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在不同区域、不同碳排放水平地区以及针对不同的碳排放源,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结论]数字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的低碳高质量发展。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孟维福 石可敬 李建英
数字经济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厘清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理,可为我国农业低碳绿色发展提供路径参考。论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自治区与港澳台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实证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效应显著。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剔除直辖市和因变量滞后一期等方式进行再检验之后,结论依然稳健。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适度规模和绿色金融两个传导机制降低农业碳排放。第三,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的碳排放影响表现出区域性的不同。从异质性分析来看,在中西部地区、北方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和科技投入高的地区,发展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鉴于此,论文从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加大绿色金融服务供给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秦炳涛 俞勇伟 葛力铭 郭援国
数字经济在重塑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双碳”进程。以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基于2006—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法、两阶段三步法和空间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数字化赋能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相比非试点城市,智慧城市的碳排放量平均降低了2.8%,即智慧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碳排放水平,此结论经更换估计模型、精选对照组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促使城市发展由要素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并通过数字赋能发挥能源升级效应、生活转型效应与资源配置效应,促进了城市低碳转型,机制量化分解结果显示这一机制贡献了超过80%的解释效果。(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果在大型及以上规模城市以及人、财、物资源禀赋较高的城市更为明显。(4)空间效应分析表明,伴随距离阈值的增加,智慧城市建设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明显减少,且使用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进行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这一研究不仅为分析数字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治理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新的文献证据,对后疫情时期如何运用数字经济赋能绿色低碳转型、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亦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永凯 乔慧玲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这为区域碳减排带来新机遇。本文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显著,且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2)从中介效应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对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碳排放强度。(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强于上游地区,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效应相差无几。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数字经济 碳排放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中伟 汤灿
在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关注数字经济减碳效应在农业领域的影响。利用2010—2020年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引入社会化服务角度,通过回归分析模型实证检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从时间和空间两维度刻画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动态效应和溢出效应,以期为依靠数字化路径实现农业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量化支撑和理论依据。结果发现: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通过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这一路径会间接影响该抑制作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确实存在滞后效应,对将来的农业碳排放强度仍存在较强抑制效果;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其他省份农业碳排放强度也存在显著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发展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作用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增强,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要提升相关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时间红利等建议。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永凯 乔慧玲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这为区域碳减排带来新机遇。本文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显著,且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2)从中介效应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对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碳排放强度。(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强于上游地区,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效应相差无几。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数字经济 碳排放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葛立宇 莫龙炯 黄念兵
数字经济发展可能赋予了我国“双碳”发展战略新的动力机制。本文采用2011—2019年中国2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碳排放的作用及非线性影响机制和空间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促进城市的碳减排,在通过相关工具变量内生性检验和动态效应等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数字经济促进城市碳减排的重要中介机制。数字经济发展影响城市碳减排具有倒U型的非线性特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能够促进倒U型拐点提前形成,数字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相邻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也具有显著性。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证实了在中国具体情境下数字经济发展和碳排放的关系同样遵循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的规律。
[期刊]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作者]
郑国栋
自称遵守非歧视性原则的WTO机制对发展中国家其实不公平。不公平在于其原则的基础忽视世界贸易被发达国家垄断的事实 ,其决策机制更容易受发达国家的影响 ,争端解决机制处理案件耗时长、花费大 ,协议规则更利于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 ,致使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公平地位。
关键词:
WTO机制 发展中国家 公平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董仁忠
一是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存在歧视,对高职生生均拨款要远低于本科生生均拨款。生均拨款普遍过低不仅使得高职生不能平等地享受公共教育资源,而且会造成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不公平。二是高等教育区域发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李国平 慕继丰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陆淼菁 陈红敏
随着国际社会对于全球气候变化问题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总量控制成为趋势,而碳排放公平性问题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本文就当前国内外对碳排放不公平问题的研究做了系统梳理。从研究方法上来看,Gini系数、Theil指数、Kakwani指数、变异系数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碳排放的不公平性,并且不同方法间可以相互补充,其中Gini系数和Theil指数目前应用最广泛。实证方面,当前碳排放不公平性的研究可以分为3个层面,即国际或地区间碳排放不公平性、人际碳排放不公平性以及代际的碳排放不公平性。研究结果显示,各层面碳排放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公平。收入差距是造成国际和人际碳排放不公平的最主要原因。...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杜丽娟 任伟 杜美卿
为研究京津冀区域碳排放的不公平性,借鉴收入分配理论,定义了碳洛伦兹曲线、碳基尼系数和区域碳排放的不公平性。基于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的碳排放统计数据,应用人均历史累计碳排放量指标,绘制出京津冀区域碳洛伦兹曲线并测算了碳基尼系数。结果表明:京津冀存在历史累计碳排放空间分配的不公平性,不公平的程度达到警戒线;不公平性缘于北京和河北的碳排放空间分配的差异,河北省付出了过度的由碳排放导致的生态环境代价。针对研究结果,从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生态共建、创新驱动、区域总量控制与碳交易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