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3362)
2023(18628)
2022(15359)
2021(13811)
2020(11226)
2019(24982)
2018(24712)
2017(47034)
2016(25471)
2015(28026)
2014(27958)
2013(27964)
2012(26148)
2011(23779)
2010(24193)
2009(22855)
2008(22649)
2007(20774)
2006(19065)
2005(17605)
作者
(76091)
(63908)
(63487)
(60090)
(40469)
(30570)
(28520)
(24889)
(24251)
(22774)
(22125)
(21126)
(20673)
(20559)
(20001)
(19310)
(18785)
(18687)
(18424)
(18360)
(16181)
(16019)
(15502)
(14734)
(14386)
(14348)
(14248)
(14153)
(12927)
(12547)
学科
(128266)
经济(128095)
(100194)
管理(87588)
(81395)
企业(81395)
(48810)
方法(42615)
业经(37397)
(34184)
数学(33539)
中国(33492)
数学方法(33348)
农业(32668)
地方(29334)
(27376)
(22442)
财务(22411)
财务管理(22376)
(22118)
企业财务(21269)
环境(21014)
(20839)
贸易(20823)
技术(20680)
(20192)
(20128)
(19623)
银行(19579)
(19204)
机构
学院(379236)
大学(372783)
(169831)
经济(166685)
管理(146390)
研究(132078)
理学(124549)
理学院(123244)
管理学(121688)
管理学院(120989)
中国(104308)
(78532)
(78464)
科学(77274)
(76900)
(67135)
财经(60829)
中心(60273)
(60239)
研究所(60030)
农业(59122)
业大(58923)
(55031)
经济学(51806)
北京(49350)
(46850)
(46642)
经济学院(46369)
(45809)
师范(45282)
基金
项目(242716)
科学(192241)
研究(177854)
基金(177254)
(154475)
国家(153007)
科学基金(131546)
社会(118006)
社会科(111729)
社会科学(111699)
(96567)
基金项目(93791)
自然(82412)
自然科(80480)
自然科学(80456)
(79302)
自然科学基金(79079)
教育(78469)
编号(70698)
资助(70354)
(57384)
成果(56482)
重点(54375)
(53524)
(52835)
国家社会(49426)
(49295)
(48975)
创新(48839)
课题(48731)
期刊
(208163)
经济(208163)
研究(114987)
中国(81834)
(76448)
(62651)
管理(58452)
学报(58443)
科学(55593)
农业(50952)
大学(45346)
学学(43468)
(41642)
金融(41642)
业经(37278)
技术(32936)
教育(32136)
经济研究(31833)
财经(31301)
问题(27121)
(27104)
(26856)
技术经济(21666)
世界(20806)
(19658)
(18735)
商业(18602)
现代(18176)
经济问题(17702)
国际(17452)
共检索到5956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村金融研究  [作者] 孟维福   石可敬   李建英  
数字经济是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厘清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理,可为我国农业低碳绿色发展提供路径参考。论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测算了2011—2022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含西藏自治区与港澳台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实证研究表明:第一,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效应显著。通过替换核心解释变量、剔除直辖市和因变量滞后一期等方式进行再检验之后,结论依然稳健。第二,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适度规模和绿色金融两个传导机制降低农业碳排放。第三,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农业的碳排放影响表现出区域性的不同。从异质性分析来看,在中西部地区、北方地区、非粮食主产区和科技投入高的地区,发展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抑制作用尤为明显。鉴于此,论文从因地制宜发展数字经济、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加大绿色金融服务供给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颖   徐少雄  
[目的]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旨在探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我国制定切实可行的碳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方法]采用排放因子法和熵权法分别构建了我国农业碳排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衡量体系,并综合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数字经济的推广可以显著减少农业碳排放,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一个单位可使农业碳排放减少355.26万吨;且优化能源结构和技术进步是数字经济抑制农业碳排放的重要作用机制;数字经济的发展对邻近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在不同区域、不同碳排放水平地区以及针对不同的碳排放源,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结论]数字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的低碳高质量发展。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陈中伟  汤灿  
在中国“双碳”目标背景下,关注数字经济减碳效应在农业领域的影响。利用2010—2020年中国区域面板数据,引入社会化服务角度,通过回归分析模型实证检验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并从时间和空间两维度刻画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动态效应和溢出效应,以期为依靠数字化路径实现农业低碳转型和“双碳”目标、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供量化支撑和理论依据。结果发现: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有显著抑制作用,且通过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这一路径会间接影响该抑制作用;区域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确实存在滞后效应,对将来的农业碳排放强度仍存在较强抑制效果;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其他省份农业碳排放强度也存在显著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发展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作用由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增强,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基于此,提出要提升相关农业社会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时间红利等建议。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秦炳涛  俞勇伟  葛力铭  郭援国  
数字经济在重塑后疫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轨迹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双碳”进程。以智慧城市试点政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基于2006—2019年中国281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重差分法、两阶段三步法和空间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数字化赋能视角下智慧城市建设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1)相比非试点城市,智慧城市的碳排放量平均降低了2.8%,即智慧城市建设显著降低了碳排放水平,此结论经更换估计模型、精选对照组等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机制研究表明,智慧城市建设促使城市发展由要素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并通过数字赋能发挥能源升级效应、生活转型效应与资源配置效应,促进了城市低碳转型,机制量化分解结果显示这一机制贡献了超过80%的解释效果。(3)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的碳减排效果在大型及以上规模城市以及人、财、物资源禀赋较高的城市更为明显。(4)空间效应分析表明,伴随距离阈值的增加,智慧城市建设所产生的溢出效应明显减少,且使用双重差分空间杜宾模型进行检验后该结论依旧成立。这一研究不仅为分析数字经济发展与碳排放治理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新的文献证据,对后疫情时期如何运用数字经济赋能绿色低碳转型、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亦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李朋林  候梦莹  
选取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构造省级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通过双向固定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降低碳排放能够起到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能源结构优化以及资源配置效率提高等四条途径影响碳排放;数字化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比东部地区更为显著,由此使得中部地区在实现碳达峰以及碳中和过程中有较为突出的后发优势。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加快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红利及因地制宜推行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等政策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雪  王永平  王静  
文章基于中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在运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数字乡村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并利用分组回归模型从地理区位、农业生产功能和农业生产对象三个维度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数字乡村发展通过规模经营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三种渠道显著降低了农业碳排放强度。数字乡村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在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平衡区以及种植业区和畜牧业区尤为显著。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鹏飞   韩晓琳  
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理论分析数字技术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投入与产出、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交易发展四个维度构建数字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1)数字技术发展会显著抑制碳排放水平,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数字技术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碳减排。(3)相较于经济规模较小和教育规模较小的省份而言,经济规模较大和教育规模较大的省份,数字技术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更高。(4)数字技术会通过空间虹吸效应负向作用于邻近区域的碳排放。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技术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关研究,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减排提供了思路。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鹏飞   韩晓琳  
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在理论分析数字技术对碳排放作用机制的基础上,从基础设施建设、要素投入与产出、数字化产业发展、数字交易发展四个维度构建数字技术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3—2021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面板数据为样本,实证检验发现:(1)数字技术发展会显著抑制碳排放水平,且该结论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采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发现,数字技术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调整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碳减排。(3)相较于经济规模较小和教育规模较小的省份而言,经济规模较大和教育规模较大的省份,数字技术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更高。(4)数字技术会通过空间虹吸效应负向作用于邻近区域的碳排放。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技术发展与碳排放的相关研究,也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减排提供了思路。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义  黄寰  
【目的】碳减排是“碳量减排”和“碳公平”协同推进的过程。目前学界更多关注数字化“碳量”减排,数字化发展的碳公平问题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实证评估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不公平的影响,以期为数字化减排与高质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基于2006—2018年省级面板样本,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治理成本,运用Shapley值法测度碳排放不公平指数,同时重点考虑信息技术资本累积和数据资本发展,利用主成分法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从能耗和协同发展视角,运用面板模型评估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不公平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1)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不公平关系呈“倒U”型,即数字经济发展前期加剧碳排放不公平,后期则利于促进碳公平发展,但目前整体仍处于前期的加剧阶段。在其他条件一定时,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每上升1%,碳排放不公平指数将平均上升约4.046%。(2)从能耗影响机制看,目前数字经济发展能够调节能耗强度和能源正义发展,可缓解碳排放不公平问题。但其调节能耗结构和能耗规模的碳排放不公平缓解效应不显著。(3)从协同发展影响机制看,目前数字经济发展通过财政分权水平显著加剧了碳排放不公平,而通过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对碳排放不公平的影响不显著。【结论】目前数字经济发展的能耗结构、能耗规模及其协同发展效应对碳排放不公平的缓解作用尚未发挥。必须加快完善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能耗管控机制和协同发展机制,深入推进碳公平发展,助力实现“双碳”战略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金融与经济  [作者] 余星辉  卜亚  
数字经济发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基于2011—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东部地区的减排效应更大;在城市等级上,数字经济对欠发达城市具有更高的边际减排效应。作用机制分析显示,绿色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优化是数字经济实现节能降碳的重要机制。门限模型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呈现出先增后降的非线性特征。空间模型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在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有所差异。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陈柔  何艳秋  朱思宇  徐杰  
通过Tapio模型,测度2006~2015年我国各省市农业碳排、碳汇与经济增长间的"脱钩、耦合"关系,结合碳排经济效益和低碳发展潜力对其进行客观评价,进而对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细致划分。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源碳汇与碳排总量均呈递增态势;西部地区以经济效益与低碳潜力"双低"为主,"双高"省市均有较好的资源禀赋条件;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仍以常规型为主,环保型省市逐年增加。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性发展,各省市应明确农业发展定位,因地制宜改进农业生产方式,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实现减碳排与增经济并行的低碳农业目标。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李波  张俊飚  
笔者基于投入视角,测算分析发现,1993年~2008年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分别年均增长4.08%和2.38%;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灌溉、翻耕所导致碳排放年均递增3.45%、4.65%、20%、77%、22%、38%,且区域差异特征7.4.1.0.明显。测算分析表明,1994年~2008年我国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呈现弱脱钩、扩张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以扩张连接和扩张负脱钩为主。从主要农业省区的脱钩弹性来看,江苏、湖北、湖南等3省以强脱钩、弱脱钩、扩张连接为主;山东、广西等2省以强脱钩、弱脱钩为主;黑龙江、河南、河北、安徽、广东、四川等6省多种弹性特征并存。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祎泠   刘志雄  
基于2014—2021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和固定效应模型,以农业机械化水平为调节变量,分析农地流转对农业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中国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但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农地流转能够显著促进农业数字经济发展,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农地流转促进了农业数字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为负且不显著;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农地流转对农业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谢祎泠   刘志雄  
基于2014—2021年全国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和固定效应模型,以农业机械化水平为调节变量,分析农地流转对农业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整体上看,中国农业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良好的增长态势,但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农地流转能够显著促进农业数字经济发展,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农地流转促进了农业数字经济发展,中西部地区为负且不显著;农业机械化水平在农地流转对农业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
[期刊] 开放导报  [作者] 高红  叶微  
本文重点分析了实施碳减排总量控制对深圳经济总量、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外贸出口和就业方面的影响,提出实施总量控制不仅利大于弊,而且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