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70)
- 2023(21440)
- 2022(18127)
- 2021(16595)
- 2020(13766)
- 2019(31175)
- 2018(30820)
- 2017(58487)
- 2016(32083)
- 2015(35843)
- 2014(35698)
- 2013(35465)
- 2012(33031)
- 2011(30169)
- 2010(30302)
- 2009(28066)
- 2008(27438)
- 2007(24411)
- 2006(21902)
- 2005(19931)
- 学科
- 济(142495)
- 经济(142333)
- 管理(92110)
- 业(85539)
- 企(69249)
- 企业(69249)
- 方法(53972)
- 数学(46322)
- 数学方法(45848)
- 中国(38780)
- 农(37384)
- 地方(34178)
- 财(33435)
- 业经(32822)
- 学(31226)
- 制(28211)
- 农业(25300)
- 贸(23239)
- 贸易(23220)
- 易(22403)
- 银(22278)
- 银行(22196)
- 环境(22136)
- 融(21721)
- 金融(21716)
- 行(21287)
- 理论(20761)
- 和(20473)
- 技术(20321)
- 务(19548)
- 机构
- 大学(463138)
- 学院(460599)
- 济(188431)
- 经济(184387)
- 管理(173578)
- 研究(166228)
- 理学(148537)
- 理学院(146725)
- 管理学(144207)
- 管理学院(143368)
- 中国(124096)
- 科学(103753)
- 京(101025)
- 财(87278)
- 所(85756)
- 农(83340)
- 研究所(77833)
- 中心(74190)
- 业大(71821)
- 江(70660)
- 财经(68254)
- 农业(65188)
- 北京(64366)
- 范(62431)
- 经(61861)
- 师范(61732)
- 院(60168)
- 经济学(57264)
- 州(56602)
- 省(52283)
- 基金
- 项目(309921)
- 科学(241909)
- 研究(223017)
- 基金(222788)
- 家(196806)
- 国家(195151)
- 科学基金(165134)
- 社会(140862)
- 社会科(133384)
- 社会科学(133348)
- 省(121581)
- 基金项目(117995)
- 自然(107223)
- 自然科(104635)
- 自然科学(104607)
- 划(103047)
- 自然科学基金(102711)
- 教育(101553)
- 资助(90802)
- 编号(90006)
- 成果(73616)
- 重点(70437)
- 发(69309)
- 部(67284)
- 创(63984)
- 课题(63191)
- 创新(59874)
- 科研(58817)
- 国家社会(58162)
- 教育部(56992)
- 期刊
- 济(218757)
- 经济(218757)
- 研究(141137)
- 中国(98012)
- 学报(79631)
- 农(76184)
- 科学(71100)
- 财(66621)
- 管理(65523)
- 大学(59260)
- 学学(55741)
- 教育(52084)
- 农业(51650)
- 融(43504)
- 金融(43504)
- 技术(39466)
- 经济研究(34905)
- 业经(34640)
- 财经(34196)
- 经(29422)
- 问题(28253)
- 业(26855)
- 图书(24641)
- 科技(22791)
- 技术经济(22772)
- 版(22437)
- 资源(21393)
- 理论(21203)
- 贸(20875)
- 现代(20462)
共检索到7066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赵艳敏 王迪
采用基尼系数客观赋权评价法与非期望SBM模型分别测算2011—2020年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全要素能源效率,借助基准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提升作用,考察数字产业集聚、技术进步与环境规制三种路径在传导过程发挥的效果,并进行黄河流域上、中、下游的区域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促进作用在中游表现的最为明显;(2)产业集聚、技术进步、环境规制是黄河流域全域的关键正向传导路径;(3)异质性分析表明,技术进步在上、中、下游均为正向中介传导,环境规制在中游表现为负向传导、在下游为正向传导。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弓媛媛 周俊杰
基于2003—2017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以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论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上、中、下游城市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2)以产业结构优化作为门槛变量时,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单门槛效应,且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3)当环境规制为门槛时,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单门槛效应,随环境规制强度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减弱。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弓媛媛 周俊杰
基于2003—2017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数据,利用Super-SBM模型测度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分别以产业结构优化和环境规制为门槛变量,实证检验环境规制和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论发现:(1)黄河流域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且上、中、下游城市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2)以产业结构优化作为门槛变量时,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单门槛效应,且环境规制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3)当环境规制为门槛时,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单门槛效应,随环境规制强度增加,产业结构优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减弱。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庞玉萍 何琳
技术关联对地区产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新近文献对此提出不同观点,认为非关联技术更有利于地区产业发展。从演化经济地理学认知邻近视角出发,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中的黄河流域地级市制造业企业数据,利用"共存分析法"计算制造业四位数行业技术关联程度,探究技术关联如何影响地区产业发展。实证结果表明:技术关联对地区产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在不同产业、不同地区具有异质性;进一步分析发现,技术关联的产业发展效应具有动态性,随地区经济水平的提高呈U型变化。
关键词:
技术关联 认知邻近 共存分析法 黄河流域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孟望生
对黄河流域地级市经济绿色增长效率的测度及其收敛性分析是准确判断和评价黄河流域内不同地区经济绿色发展绩效的重要依据,对此,文章在梳理相关研究的基础上,采用DEA方法中非径向方向距离函数的线性规划模型,构建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作为衡量指标,测度2006—2019年黄河流域地级市层面的经济绿色增长效率;随后,在测度结果的基础上对黄河流域内不同地区和城市群的绿色增长效率进行收敛性分析。结果发现:从地域维度来看,黄河流域内下游地区的绿色增长效率要普遍高于上游地区;从时间维度来看,黄河流域的绿色增长效率在2014年前后发生了较大的变化,2014年之前变化不大,2014年后则进入了迅速提升的阶段;黄河流域的经济绿色增长效率呈现收敛态势。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永凯 乔慧玲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这为区域碳减排带来新机遇。本文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显著,且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2)从中介效应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对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碳排放强度。(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强于上游地区,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效应相差无几。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数字经济 碳排放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永凯 乔慧玲
当前数字经济发展方兴未艾,这为区域碳减排带来新机遇。本文基于2011—2021年黄河流域69个地级行政单元的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分析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影响显著,且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非线性关系。(2)从中介效应看,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通过对产业结构、城镇化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碳排放强度。(3)就区域异质性而言,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强于上游地区,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效应相差无几。
关键词:
黄河流域 数字经济 碳排放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边志强 张倩华
本文基于2006~2022年黄河流域九省区9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影响效应、内在机制及异质性表现。结果表明:(1)2006~2022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水平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总体从轻度失调发展到一般协调;(2)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具有显著而稳健的“倒U型”影响;(3)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是上述“倒U型”影响得以发挥的两条内在机制;(4)黄河流域经济增长压力对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的“倒U型”影响仅显著存在于资源型城市和中上游城市。研究结论可为黄河流域持续有效推进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提供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维度的政策启示。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岳立 韩亮
本文采用Super-DDF模型测度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Tobit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未达到完全有效;(2)全流域来看,数字经济促进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分区域来看,数字经济在黄河上、中游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在黄河下游存在抑制作用,但结果不显著;(3)数字经济在制造业发展水平的调节下,有利于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在资源禀赋的调节下,不利于其利用效率的提升。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岳立 韩亮
本文采用Super-DDF模型测度水资源利用效率,构建Tobit模型研究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未达到完全有效;(2)全流域来看,数字经济促进了水资源利用效率。分区域来看,数字经济在黄河上、中游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在黄河下游存在抑制作用,但结果不显著;(3)数字经济在制造业发展水平的调节下,有利于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升,在资源禀赋的调节下,不利于其利用效率的提升。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冯薇 赵荣钦 谢志祥 丁明磊 肖连刚 孙锦 杨青林 刘天昊 尤增涛
研究目的:构建面向碳中和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揭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土地利用管制和国土空间优化调控提供实践指导。研究方法:碳收支核算、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黄河流域碳收支时空差异明显,碳汇量相对稳定,净碳排放量呈明显上升态势,这表明区域碳排放压力不断增加;(2)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中游碳排放效率明显高于上游与下游;(3)碳排放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主要包括4种集聚类型,其中低—低集聚和高—低集聚区面积呈扩张态势。研究结论:黄河流域碳收支状况和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未来应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强土地利用管制,推动流域协同减排和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效率 碳中和 黄河流域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慧 上官绪明
金融创新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文章基于空间Durbin模型,选取2011—2019年间黄河流域58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系统地考察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及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化解内生性问题后,助推效应依然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低于覆盖广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提出推进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构建协同服务机制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助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吴慧 上官绪明
金融创新是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文章基于空间Durbin模型,选取2011—2019年间黄河流域58个地级以上城市数据,系统地考察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效应。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及正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化解内生性问题后,助推效应依然显著;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的使用深度对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低于覆盖广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度。提出推进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黄河流域数字金融使用深度、构建协同服务机制等政策建议,以期实现助推黄河流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的。
[期刊] 软科学
[作者]
邢霞 修长百 刘玉春
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黄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尤其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后,黄河流域未来发展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以2004~2018年黄河流域64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用水效率和经济发展两个维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障碍度模型,探究两个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发展与用水效率综合水平均呈现增长趋势,但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用水效率;耦合度整体上处于初级耦合和中度耦合阶段,耦合协调度处于中度协调和高度协调状态,尚未实现优质协调发展。障碍度模型表明制约各地区经济发展与用水效率协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存在地区差异。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孙久文 崔雅琪 张皓
通过研究黄河流域战略背景和城市群发展规划,本文构建评价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并运用于城市群比较研究中,再依据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分析黄河流域七大城市群2007—2019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时空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有较大提升,生态保护建设进展较为缓慢,二者耦合度波动上升。(2)上游城市群的协调度低于中下游,整体协调度提升至良好协调。(3)存在从经济发展滞后型向生态保护滞后型的转变。(4)各城市群的协调度存在关联效应。(5)影响耦合的机制和民生发展与对外开放、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绿色发展与农业建设、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密切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