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531)
- 2023(19416)
- 2022(16139)
- 2021(14897)
- 2020(12284)
- 2019(27983)
- 2018(27634)
- 2017(52450)
- 2016(28400)
- 2015(31709)
- 2014(31572)
- 2013(31488)
- 2012(29377)
- 2011(27001)
- 2010(26979)
- 2009(24813)
- 2008(24109)
- 2007(21191)
- 2006(18972)
- 2005(17215)
- 学科
- 济(133892)
- 经济(133768)
- 管理(77387)
- 业(74442)
- 企(58846)
- 企业(58846)
- 方法(51531)
- 数学(44803)
- 数学方法(44416)
- 中国(38634)
- 农(33770)
- 地方(30664)
- 业经(29496)
- 学(28186)
- 财(27350)
- 贸(24440)
- 贸易(24424)
- 易(23671)
- 农业(23060)
- 制(22527)
- 银(20011)
- 银行(19937)
- 环境(19685)
- 融(19613)
- 金融(19612)
- 行(19265)
- 和(18711)
- 技术(18225)
- 地方经济(17635)
- 产业(17582)
- 机构
- 大学(416984)
- 学院(413473)
- 济(177217)
- 经济(173797)
- 管理(157758)
- 研究(152525)
- 理学(135844)
- 理学院(134232)
- 管理学(132064)
- 管理学院(131332)
- 中国(113668)
- 科学(93856)
- 京(90732)
- 所(78446)
- 财(77063)
- 农(73994)
- 研究所(71720)
- 中心(66631)
- 业大(63874)
- 财经(61679)
- 江(60124)
- 北京(58269)
- 农业(58105)
- 经(56232)
- 范(55100)
- 院(54804)
- 经济学(54611)
- 师范(54458)
- 经济学院(49017)
- 州(48397)
- 基金
- 项目(280178)
- 科学(219421)
- 基金(203633)
- 研究(200937)
- 家(180240)
- 国家(178755)
- 科学基金(151309)
- 社会(128844)
- 社会科(122217)
- 社会科学(122187)
- 省(107548)
- 基金项目(107381)
- 自然(97710)
- 自然科(95420)
- 自然科学(95393)
- 自然科学基金(93723)
- 划(91625)
- 教育(90688)
- 资助(83824)
- 编号(79517)
- 成果(64690)
- 发(63575)
- 重点(63444)
- 部(61827)
- 创(57766)
- 课题(55619)
- 创新(54026)
- 国家社会(54004)
- 科研(53345)
- 教育部(52551)
- 期刊
- 济(199700)
- 经济(199700)
- 研究(127289)
- 中国(82772)
- 学报(71211)
- 农(67454)
- 科学(64194)
- 管理(58941)
- 财(55580)
- 大学(52959)
- 学学(49940)
- 农业(46564)
- 教育(43425)
- 融(37680)
- 金融(37680)
- 技术(34341)
- 经济研究(33391)
- 业经(31087)
- 财经(30956)
- 经(26764)
- 问题(26008)
- 业(24607)
- 图书(21563)
- 贸(21293)
- 技术经济(21242)
- 科技(20323)
- 世界(20191)
- 国际(19165)
- 版(19006)
- 理论(18654)
共检索到62442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涂淼
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并借助卡尔曼滤波算法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整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优化就业结构;受经济基础、数字基建等因素的影响,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表现为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强,中部次之,对西部与东北地区的影响有限;综合比较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后发现,相较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技术供给能力,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弱,但正处于不断增强态势。据此,研究提出未来应推进教育改革,实现劳动力的数字素养提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高端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探索就业优先政策,弱化数字经济“就业破坏”效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涂淼
文章基于2010—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变量状态空间模型,并借助卡尔曼滤波算法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整体而言,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优化就业结构;受经济基础、数字基建等因素的影响,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表现为对东部地区的影响最强,中部次之,对西部与东北地区的影响有限;综合比较就业结构影响因素后发现,相较于产业结构与劳动力技术供给能力,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弱,但正处于不断增强态势。据此,研究提出未来应推进教育改革,实现劳动力的数字素养提升;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高端制造业就业吸纳能力;探索就业优先政策,弱化数字经济“就业破坏”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武可栋 朱梦春 阎世平
当前中国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研究数字经济对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影响,对国家调控就业政策至关重要。文章基于现有成果,梳理了数字经济影响劳动力就业产业结构的理论,采用2003—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全国范围内,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减少了就业市场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了对第三产业劳动力的需求,尤其是增加了对生产性服务业和高端服务业劳动力的需求,促进了产业就业结构高级化;分东、中、西部地区来看,产业就业结构高级化的结论依然成立。
关键词:
数字经济 劳动力 就业结构 高级化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君 刘尚俊 田宝龙
利用中国1983—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计量实证模型,采用较为前沿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方法,深入研究环境污染水平对就业规模和就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论有:第一,环境污染水平对就业规模的影响整体上呈倒"U"型,即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就业规模先下降后上升,但环境污染水平对不同产业的就业人数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环境污染主要来源于第二产业;第二,环境污染水平对就业结构的影响是不合理的,随着环境污染的加剧,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增加,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减少,就业结构向第二产业集中,导致就业结构的转变不合理;第三,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就业规模会逐渐提高,其中,第三产业就业规模的提高幅度最大,促使就业结构逐渐向第三产业转变,使得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化。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张青海 赵晓冬 孙庆宏 于洪奎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周晓光 肖宇
作为继工业革命之后未来社会发展方向,数字经济对就业结构的冲击已不可避免。利用2006—202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整体上有利于居民就业,但这种影响效应的大小在中国不同行业和不同区域存在明显异质性。当前数字经济对就业市场的负向影响,主要是数字治理缺位和公共服务缺失所致。研究结论为健全数字时代的居民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参考。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潘宇
文章利用1978—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环境污染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错配之间的因果关系,以构建的基准模型实证分析环境污染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对结构错配的影响。研究结论为:第一,环境污染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是结构错配的格兰杰成因,但结构错配并不是环境污染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格兰杰成因,即环境污染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错配之间存在单项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第二,结构错配指标为负,第三产业增加值比第二产业增加值小,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却比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大,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存在结构错配问题;第三,环境污染程度与结构错配短期内呈"U"型关系,但长期负相关,即降低环境污染程度有利于结构错配的改善;第四,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错配之间表现为"U"型关系,即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结构错配先恶化后改善。
关键词:
结构错配 环境污染程度 经济发展水平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乔晓华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夏海清
经济增长与居民就业之间既存在正面效应,又存在负面效应,在不同发展时期其效应有不同的表现,总体上二者间呈现倒"U"型关系。实证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我国经济增长对城镇和农村就业的拉动效应均有限,但对城镇的影响要大于农村。通过对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分析发现,第一产业存在较大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的劳动力明显不足,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与就业则相对均衡。因此,实施积极的产业和就业政策至关重要。
关键词:
经济增长 产业发展 就业结构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洋 陈晓东
本文基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三个维度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运用中介效应模型研究数字经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机理,并建立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二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分地区来看,东、中、西部三大地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促进作用较为显著;(3)数字经济可以通过影响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间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其间接效应小于直接效应;(4)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特征,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存在边际效应减弱的趋势,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作用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特征。
[期刊] 工业技术经济
[作者]
徐思雨 杨悦
本文基于200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智能化发展对中国就业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智能化发展整体上促进中国就业,在第一产业减少就业,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加就业。工资水平较高的地区和智能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智能化对第二产业就业的创造效应不再显著。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崔艺瑄 熊晓轶
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已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推动力之一。本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直接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从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两个维度测算数字经济发展,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衡量产业结构优化水平,并利用直接效应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直接效应,利用中介效应模型检验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积累在数字经济发展影响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直接效应比较显著,且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对此,我国应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数字经济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拓宽中介效应渠道,以助力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升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杜鹏 娄峰
本文基于GMM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经济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有效提升,数字支撑服务程度和数字经济使用程度对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影响较为显著,数字经济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影响程度呈依次递减趋势。最后,本文基于相关研究结论提出遵循发展规范原则、引进数字经济相关优秀人才等针对性建议。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刘颖 徐少雄
[目的]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旨在探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对我国制定切实可行的碳减排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方法]采用排放因子法和熵权法分别构建了我国农业碳排放和数字经济发展的指标衡量体系,并综合运用双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数字经济的推广可以显著减少农业碳排放,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一个单位可使农业碳排放减少355.26万吨;且优化能源结构和技术进步是数字经济抑制农业碳排放的重要作用机制;数字经济的发展对邻近地区的农业碳排放具有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在不同区域、不同碳排放水平地区以及针对不同的碳排放源,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具有异质性。[结论]数字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其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可以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的低碳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