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108)
2023(17199)
2022(13863)
2021(12399)
2020(9813)
2019(22312)
2018(21680)
2017(40625)
2016(21695)
2015(23864)
2014(23299)
2013(23263)
2012(22235)
2011(20527)
2010(20397)
2009(18663)
2008(18115)
2007(15849)
2006(14559)
2005(13558)
作者
(65098)
(54549)
(54170)
(51499)
(34986)
(26075)
(24333)
(21285)
(20969)
(19162)
(18878)
(18112)
(17569)
(17244)
(16949)
(16816)
(16114)
(15914)
(15698)
(15517)
(13595)
(13487)
(13099)
(12602)
(12389)
(12166)
(11884)
(11634)
(10892)
(10739)
学科
(116328)
经济(116220)
管理(58274)
(53560)
(39075)
企业(39075)
方法(38439)
中国(35398)
数学(34143)
数学方法(33960)
地方(29681)
(28414)
业经(24827)
(21862)
(21044)
(20918)
贸易(20901)
(20219)
环境(20026)
农业(19767)
(18178)
(17289)
金融(17289)
(17130)
银行(17087)
地方经济(16817)
(16647)
(16443)
产业(15596)
(13890)
机构
大学(318750)
学院(315890)
(148116)
经济(145557)
研究(123670)
管理(116986)
理学(99630)
理学院(98376)
管理学(97025)
管理学院(96421)
中国(94606)
科学(72511)
(70328)
(63575)
(62811)
(57314)
研究所(56948)
中心(55159)
财经(50379)
经济学(47700)
(47116)
业大(46701)
(46133)
北京(45330)
农业(44765)
(44416)
经济学院(42872)
(42039)
师范(41571)
科学院(38133)
基金
项目(211728)
科学(167970)
基金(157141)
研究(151408)
(139471)
国家(138356)
科学基金(117354)
社会(102645)
社会科(97673)
社会科学(97649)
基金项目(82396)
(78727)
自然(73438)
自然科(71787)
自然科学(71765)
自然科学基金(70487)
(68315)
教育(65926)
资助(62886)
编号(57272)
(51578)
重点(48298)
(47299)
成果(45823)
国家社会(45016)
(43868)
发展(41487)
创新(41319)
(40879)
教育部(40464)
期刊
(169651)
经济(169651)
研究(102111)
中国(68096)
(52226)
学报(51443)
科学(48365)
(45481)
管理(43687)
大学(38742)
学学(36607)
农业(35639)
(33206)
金融(33206)
经济研究(29109)
教育(26806)
财经(25993)
业经(25375)
技术(24423)
问题(23457)
(22720)
(20211)
(19635)
世界(18654)
国际(17863)
技术经济(16742)
资源(15294)
统计(15077)
图书(14907)
现代(14298)
共检索到49746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建飞   韩延玲   刘慧龙  
为探讨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数字经济指数,核算各城市碳排放量,采用SBM模型测算城市碳排放效率,并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数来刻画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此基础上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提升碳排放效率,二者呈现出“U”型关系,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降低碳排放强度和减少碳排放量,均呈现出倒“U”型关系;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或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且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碳排放存在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在门槛值前后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均呈现“先抑后扬”,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为“先扬后抑”,对碳排放强度跨越门槛后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数跨越门槛值后能够提高碳排放效率、减少碳排放量,但对碳排放强度不产生影响。最后,基于实证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曹建飞   韩延玲   刘慧龙  
为探讨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基于2011—2020年中国283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测算数字经济指数,核算各城市碳排放量,采用SBM模型测算城市碳排放效率,并以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数来刻画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在此基础上进行计量分析。结果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提升碳排放效率,二者呈现出“U”型关系,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降低碳排放强度和减少碳排放量,均呈现出倒“U”型关系;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或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碳排放,且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在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存在链式中介效应;数字经济、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城市碳排放存在门槛效应,数字经济和技术创新在门槛值前后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均呈现“先抑后扬”,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为“先扬后抑”,对碳排放强度跨越门槛后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指数跨越门槛值后能够提高碳排放效率、减少碳排放量,但对碳排放强度不产生影响。最后,基于实证结论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缪陆军  陈静  范天正  吕雁琴  
“30·60”的双碳目标提出后,低碳发展成为国内各界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的数字经济成为助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在推动经济创新发展的同时,是否也能促进我国低碳发展?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多种计量模型系统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二者间呈现倒U型关系;第二,数字经济发展与创新效率之间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且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创新效率进而对碳排放产生间接影响;第三,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具有空间效应,但相较于对本地的影响,其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较弱。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启示:第一,要加快承载数字技术和平台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减少数字经济发展中的能源消耗,促进数字经济内涵式增长;第二,在数字经济发展中要重视创新效率的提高,保障创新投入,降低投入产出损耗,从而确保创新产出的高效和高质。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庄潜艺  王展  高翔  
在海外高学历人才大量回国工作的背景下,地方主官的海归背景是否会对其所在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影响的路径又是什么?基于上述思考,文章利用2001至2019年中国283个地级市数据,揭示了海归背景的地方主官对其所在地级市发展的带动作用,探究了人力资本优势转化到地区发展的3条影响路径。结果表明:第一,拥有海归背景的地方主官确实会促进其所在地级市的发展;第二,增加科技支出是海归背景地方主官影响所在地级市经济发展的首要路径;第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扩大外商投资是海归地方主官影响所在地级市经济发展的另外两条路径。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程云洁  段鑫  
为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部地区城市经济高质量的影响,本文选取2011—2018年中部地区79个城市相关数据,通过运用空间计量模型、门槛模型和中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中部地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具有空间效应、分解效应和门限效应;(2)数字普惠金融对中部地区南方城市经济高质量的促进作用强于中部地区北方城市;对中部地区等级更高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强于中部地区等级较低城市;(3)数字普惠金融主要通过激励企业家创新创业活动,改善要素配置效率,进而提升中部地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因此,实现中部地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落实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市间的协同效应,提高企业家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改善要素配置效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曾淑婉  刘向东  张宇  
论文通过构建省区经济差异理论逻辑框架,采用283个地级市的数据测算出我国25个省区内部经济差异。从全国和分组别研究的两个视角利用动态面板和静态面板模型对1998-2011年我国省区经济差异的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从全国视角来看,人力资本和研发投入对省区经济差异的变动具有解释力;从分组视角来看,不同组别的省区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不相同;根据估计结果和解释变量的变动,可以预测出我国省区经济差异总体呈现出下降的变动趋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颖   魏佳奇   段炜钰  
数字经济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促进产业变革具有深刻影响。作为依托数字技术而产生的新经济形态,数字经济的发展根植于城市过去的技术结构之中,技术多样化水平通过影响城市整合和重组现有技术与新技术的能力,影响城市发展数字经济的机会。本文从技术多样化视角出发,基于279个地级市的发明专利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多样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并考察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调节作用。通过进一步区分相关技术多样化和不相关技术多样化,验证了不同类型的技术多样化对数字经济发展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多样化能够显著促进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城市,技术多样化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正向推动作用越明显;不同类型的技术多样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不相关技术多样化对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为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发展的影响路径的相关研究,并增加了对技术多样化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的理解。
[期刊] 世界经济文汇  [作者] 刘屏  江鑫  
创新影响经济增长,而房价是影响城市创新的重要因素之一。理论机制分析发现,房价快速上涨导致工业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发展相对滞缓,但房地产等服务性行业发展相对繁荣,在此消彼长过程中,城市产业和就业结构变化明显,同时房价快速上涨对最能提升城市竞争和创新活力的民营经济的繁荣发展具有显著抑制性,这些均不利于提升城市创新发展能力。基于2005—2016年中国283个地级市样本数据,经计量检验及中介影响机制效应模型,证明上述命题假说成立。对城市地理空间分布和人口规模进行异质性检验,本文还发现城市房价上涨对城市创新发展能力提升的负向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本文的结论为制定从房价导向出发的政策推动城市创新实现健康可持续性提升提供了启示。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范合君  潘宁宁  吴婷  
发展数字经济是有效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抓手。利用2016—2020年中国22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减排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提高能源环境效率和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等渠道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加强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数字经济发展在降低城市碳排放强度的进程中存在双重门槛,只有在数字经济发展超过特定门槛值时,碳减排效应才会显著,且其效应呈现出递减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降低非中心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但对降低中心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因此,政府应积极抓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基建”的发展机遇,夯实数字经济基础底座,实现城市碳减排。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田红宇  关洪浪  
[目的]研究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在“双碳”目标下为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找准减碳动能和路径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基于2011-2019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地级市粮食种植统计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从化肥、农药使用等6个碳排放源测度碳排放水平,基于动态面板模型考察数字经济对粮食生产碳排放的影响,进一步采用中介效应模型从“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视角考察其减碳机理。[结果](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粮食生产中的碳排放水平,数字经济每提高1%,粮食生产碳排放强度下降7.8%,经过稳健性检验结果仍然可信;(2)数字经济在粮食生产中的碳减排效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一是在中东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产销平衡区其减碳作用更大也更显著,二是在地形平坦的平原的减碳效应明显大于土地禀赋稍差的山地、丘陵地区,三是2015年实施的化肥“零增长”政策显著强化了减碳效果;(3)粮食生产技术进步的“技术效应”和粮食种植规模化、专业化的“结构效应”,是数字经济削减粮食生产碳排放的重要作用机制。[结论]作为新兴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快速延伸和渗透到粮食生产环节,可以有效提升粮食生产技术水平和种植规模化、专业化水平,进而推动粮食生产低碳高质量发展。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朱冠平  扈文秀  郭德兵  
数字经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当前也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是否也能缓解地方隐性债务扩张,本文以我国2011—2018年部分地级市为样本,利用北京大学测度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与地方隐性债务等数据对两者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抑制地方隐性债务扩张。进一步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地方隐性债务扩张的负向关系主要表现在东部地区,且在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影响更为显著。最后,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本文提出三点建议:明确目标,积极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协调发展,缩小区域数字发展鸿沟;营造氛围,释放数字经济增长潜能。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詹新宇  苗真子  
在加快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财政压力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中国282个地级市的财政压力和经济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并建立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地方财政压力与辖区经济发展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即一定程度的地方财政压力,有助于辖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改善,但当地方财政压力过大时,反而将恶化辖区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这种倒U型关系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尚处于地方财政压力改善辖区经济发展质量的阶段,而西部地区则截然相反;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地方财政压力对经济发展质量的影响系数,也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论文据此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期刊] 投资研究  [作者] 刘华珂  何春  
基于中国2005-2019年的27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了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绿色金融能够促进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2)机制检验表明绿色金融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引导居民绿色消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等途径促进了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3)异质性检验表明在科教水平低的城市、中小城市和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绿色金融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对绿色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于志慧  何昌磊  
在畅通国内大循环背景下,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对农民收入与消费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采用2010—2020年28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系统考察流通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流通业发展可促进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在利用地形起伏度作为工具变量进行内生性检验后结果依然稳健;流通业发展可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增加非农就业人数来促进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流通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具有“本地-邻地”的空间溢出效应;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以及低收入水平群体中,流通业发展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为充分发挥流通业对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驱动效应,应进一步加强农村地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应提高流通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吸纳非农就业的能力;应增强流通业发展对邻近城市农民收入消费双提升的辐射带动作用,并注重城市间流通业发展的协同与统筹;应在不同地区、不同收入水平群体中实施差异化的流通业发展战略。
[期刊] 金融发展研究  [作者] 徐亚平  潘韵婷  史依铭  
文章将数字普惠金融与市场化水平相结合,为深入探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提供了新视角。文章基于2011—2019年中国21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了数字普惠金融、市场化水平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市场化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普惠金融与市场化水平的正向调节作用在中、小城市以及中部地区显著;进一步基于门槛效应分析发现,当市场化水平跨越第一和第二门槛值后,数字普惠金融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提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水平,提高市场化水平,有利于“十四五”时期经济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