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271)
- 2023(16149)
- 2022(13228)
- 2021(11817)
- 2020(9608)
- 2019(21661)
- 2018(21280)
- 2017(40862)
- 2016(21090)
- 2015(23460)
- 2014(23108)
- 2013(22625)
- 2012(20986)
- 2011(19079)
- 2010(18857)
- 2009(17198)
- 2008(16257)
- 2007(14149)
- 2006(12637)
- 2005(11247)
- 学科
- 济(113356)
- 经济(113167)
- 管理(59821)
- 业(55586)
- 企(45039)
- 企业(45039)
- 方法(40939)
- 数学(34726)
- 数学方法(34337)
- 中国(31703)
- 地方(28736)
- 业经(26615)
- 农(25743)
- 财(19821)
- 学(17986)
- 农业(17560)
- 贸(16625)
- 地方经济(16618)
- 贸易(16615)
- 易(15982)
- 和(15847)
- 环境(15744)
- 制(15697)
- 理论(15547)
- 发(15189)
- 融(15061)
- 金融(15058)
- 产业(15032)
- 银(14700)
- 银行(14689)
- 机构
- 学院(301778)
- 大学(300802)
- 济(136831)
- 经济(134220)
- 管理(119710)
- 研究(103287)
- 理学(103048)
- 理学院(101917)
- 管理学(100379)
- 管理学院(99782)
- 中国(77146)
- 京(62705)
- 财(58885)
- 科学(58695)
- 所(48737)
- 中心(47761)
- 财经(47290)
- 江(44192)
- 研究所(43933)
- 经济学(43222)
- 经(43014)
- 范(41272)
- 师范(40930)
- 农(40701)
- 北京(39072)
- 业大(38647)
- 经济学院(38607)
- 院(37718)
- 州(35554)
- 财经大学(35149)
- 基金
- 项目(204643)
- 科学(165029)
- 研究(153399)
- 基金(151164)
- 家(129439)
- 国家(128362)
- 科学基金(113247)
- 社会(104455)
- 社会科(98482)
- 社会科学(98456)
- 基金项目(79813)
- 省(79242)
- 教育(69591)
- 自然(69497)
- 自然科(68015)
- 自然科学(68004)
- 自然科学基金(66769)
- 划(65927)
- 编号(61445)
- 资助(59678)
- 发(48882)
- 成果(48542)
- 重点(45594)
- 部(45455)
- 国家社会(44155)
- 创(43180)
- 课题(41591)
- 创新(40295)
- 教育部(40284)
- 人文(39879)
- 期刊
- 济(155811)
- 经济(155811)
- 研究(92916)
- 中国(59339)
- 管理(45920)
- 财(44168)
- 科学(39016)
- 学报(38414)
- 农(37553)
- 大学(31075)
- 教育(30826)
- 学学(29082)
- 技术(28480)
- 融(27605)
- 金融(27605)
- 经济研究(25986)
- 农业(25808)
- 业经(25159)
- 财经(23912)
- 问题(21079)
- 经(20799)
- 技术经济(16420)
- 图书(15721)
- 统计(14713)
- 商业(14640)
- 贸(14547)
- 世界(14262)
- 现代(14151)
- 策(13769)
- 理论(13530)
共检索到45535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易恩文 姚常成 杨慧玲
本文在社会分工视角下从技术和组织两个层面考察了数字经济塑造城市网络的理论机制,并匹配2011—2019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与上市公司“总部-分支”机构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城市网络中心性,这一结论在考虑指数测度误差、内生性问题以及外生政策冲击等因素后依然成立;相较于吸引外部投资,数字经济增强城市对外部城市进行投资的效果更甚。机制检验表明,深化社会分工是数字经济加强城市网络经济关联的重要路径。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地方政府紧密协作和多中心空间形态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能够显著强化数字经济提升城市网络中心性的边际效应。因此,数字经济赋能城市网络不仅要重视平台分工网络构建,更要加快推进政务互联互通与网络型城市群建设。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田鸽 张勋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本文以“宽带中国”政策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将其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相结合,借助于双重差分法,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非农就业。本文接着从数字经济的两大核心内涵(消费互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出发探讨了数字经济推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内在机制:数字经济所带来的消费互联网(以数字金融为代表)的发展促进了农村低技能劳动力向低技能偏向的数字化非农行业流动,数字经济所带来的工业互联网(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为代表)的发展促进了农村高技能劳动力向高技能偏向的数字化非农行业流动,这意味着数字经济能够依据劳动力技能实现有效的社会分工。这些发现均证实了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结构转型。
[期刊] 税务与经济
[作者]
张国信 杨会晏 宋晓威 付蕾蕾
《易经》产生的年代,是中国社会变革最为剧烈的时代,此前,人类社会处于原始状态。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经历的第一个社会制度,正是从这时起,人们开始使用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出现是社会分工最重要的条件。由此,人们才得以观察社会,认识自然。尽管原始社会人们的生产工具极为简单、粗糙,甚至是石器,但是却形成了对社会改良最初的认识。研究《易经》的社会分工的经济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易经》 财富 社会分工 劳动工具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苏 林光彬
纵观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大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发生了三次质变:从与经济基本无关到适应性关系,从适应性关系到主动性关系再到先导性关系。20世纪,大学与经济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到20世纪末,大学甚至走到舞台的中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性力量,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发生了系列质变。21世纪,大学与经济、与企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必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力量。
关键词:
社会分工 高等教育 大学与经济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戚杰强 韦廷柒
"社会分工"概念在马克思思想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影响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而且影响到人的发展。自然分工条件下,人与人之间更多是共性,而缺乏差异性,因而是未发展的"原初状态"。自发分工条件下,人得到了片面发展,但又完全变成了物的统治工具。自觉分工条件下,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是解放人的手段,人实现了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工与人发展的思想遵循了辩证法规律:人对人的依赖(人的共性)——人对物的依赖(人的片面发展、差异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差异性的统一)。
关键词:
自然分工 自发分工 自觉分工 人的发展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冯宛平
我国九年多的经济体制改革,旨在扬弃产品经济发展机制,创立一整套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新型经济发展机制。本文根据笔者对九年多改革实践的认识,对产品经济发展机制弊端,商品经济发展机制框架,分别进行简要分析和理论设计。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向佐谊 童乙伦 曾明星
流通产业发展对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等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对流通产业的定位长期以来存在偏差,这种重生产、轻流通的歧视性产业政策不仅制约流通产业的发展,也对我国经济转型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强化流通产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发展流通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增长方式转变的紧迫任务。
关键词:
社会分工 流通产业 演进机理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董雪旺 智瑞芝 江波
文章对区域形象塑造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区域形象塑造是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对区域形象的概念和特点进行了辨析,从客观性与主观性、整体性与片面性、稳定性与可变性、现势性与前瞻性四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形象塑造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山西省为案例,论证了区域形象塑造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指出山西省的区域形象经历了一个华夏文明的摇篮(古代)——商业金融中心(近代)——能源重化工基地(现代)——暴发户的乐土(未来可能)的历史嬗变过程,山西省要摆脱当前的形象危机,破解“资源的诅咒”,摆脱路径依赖,实现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抛弃“能源重化工基地”的现有形象,塑造“节约山西”的区域新形象。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刘泉红 刘方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构建科学合理的政企关系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前提之一。长期以来,政府通过行政管理、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手段以及金融市场来直接或间接干预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导致了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的扭曲,严重阻碍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向未来,要本着"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的原则,进一步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加快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使包括国有、民营和外资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协调、平等、有序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黄益新
从西方企业理论关于分工的认识开始,从企业的产生和企业的本质的角度梳理社会分工和企业内部分工的关系,二者的关系体现在社会分工对企业内部分工的起源意义以及企业内部分工创新社会分工的机制上。
关键词:
企业 市场 社会分工 内部分工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龚晓
在当前关于劳动价值理论的讨论中,“价值”概念有必要进一步厘清。就其本质而言,价值是社会关系范畴,其普遍性是“一般人类劳动”,其特殊性是在“特定交换形式”下的劳动。应该从商品交换关系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过程来理解价值。深化和丰富“价值”内涵,对于从理论上说明现代社会劳动的特征及“劳动———资本”交换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价值 价值的现实性 交换形式 社会分工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种照辉 张伟丽 李小建
城市群中城市间存在紧密、多样的网络联系,相比于单一城市,其经济发展质量存在特殊性。正确认识多维网络的作用,对于进一步理解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内涵和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发挥城市群的增长引领作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首次提出了多维网络下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的概念,基于多维网络的视角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并从网络连通性、聚类性、网络联系便利性、网络平衡性四个方面构建了相应的指标体系,进一步,以经济联系紧密的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评价了其经济发展质量,并分析背后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珠三角城市群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空间位置距离、经济结构差异是抑制多维网络联系的因素,人口规模对于多维网络联系的形成有促进作用。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李新生
产教融合的起源与本质是产教融合的基本理论问题,从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出发,通过跨学科文本分析,对社会分工、产业融合与产教融合之间关系进行逻辑梳理,探寻产教融合的逻辑起源与内涵本质。依据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社会分工无限深化的特征,指出社会分工是产教融合的逻辑起源,社会分工理论是产教融合的理论基础,产业融合发展是产教融合的实践基础,产教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延伸与拓展。从社会生产大系统的角度来探究产教融合,彰显出职业教育参与社会再分工的学科本质,思想、政策和制度是产教融合内涵本质的具体表现,以此形成产教融合的思想体系、政策体系和制度体系,从而构建产教融合高质量发展体系。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崔满红 王艳荣
谁决定了财政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呢?目前在国内两个针峰相对的观点最具代表性.一个是中国学者的观点——“国家分配论”,国家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成为了财政产生的本质原因;一个是舶来品——“市场缺陷论”,市场缺陷决定了财政的存在。前者有一定道理,后者是断章取义。作者以社会分工为出发点,试图就这个命题寻找一个新的分析路径。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李腾 崔格格
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与引力模型,测度长三角与京津冀城市群双向经济联系规模及网络空间结构,纳入异质性城市层级结构,验证城市中心性与城市网络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结果表明:京津冀城市群表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北京与天津的中心性突出;长三角城市群呈现核心—半边缘—边缘的多中心结构特征,空间结构较为扁平化。核心—边缘结构中城市中心性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较小且空间外溢效应不显著,但多中心城市结构下中心度能够通过空间溢出显著推动城市群整体发展,且边缘城市在城市网络中获益最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