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52)
- 2023(19199)
- 2022(16201)
- 2021(14759)
- 2020(12144)
- 2019(27741)
- 2018(27351)
- 2017(52522)
- 2016(28133)
- 2015(31576)
- 2014(31654)
- 2013(31319)
- 2012(29062)
- 2011(26399)
- 2010(26401)
- 2009(24179)
- 2008(23218)
- 2007(20345)
- 2006(18077)
- 2005(16190)
- 学科
- 济(134383)
- 经济(134231)
- 管理(80579)
- 业(76471)
- 企(62502)
- 企业(62502)
- 方法(54020)
- 数学(46551)
- 数学方法(45967)
- 中国(34712)
- 农(32511)
- 地方(30535)
- 业经(30215)
- 财(29023)
- 学(27327)
- 农业(22437)
- 制(20936)
- 贸(20877)
- 贸易(20862)
- 理论(20225)
- 易(20095)
- 环境(19384)
- 和(19221)
- 融(18835)
- 金融(18833)
- 银(18793)
- 银行(18744)
- 技术(18081)
- 行(18048)
- 地方经济(17438)
- 机构
- 大学(409032)
- 学院(407502)
- 济(171444)
- 经济(167963)
- 管理(160077)
- 研究(141170)
- 理学(138235)
- 理学院(136658)
- 管理学(134236)
- 管理学院(133499)
- 中国(105329)
- 京(87633)
- 科学(86057)
- 财(76641)
- 所(70635)
- 研究所(64314)
- 农(63698)
- 中心(63064)
- 财经(61329)
- 江(59068)
- 业大(58870)
- 经(55753)
- 北京(55726)
- 范(55042)
- 师范(54536)
- 经济学(52340)
- 院(51459)
- 农业(49522)
- 州(48124)
- 经济学院(46758)
- 基金
- 项目(276432)
- 科学(218059)
- 研究(202193)
- 基金(200883)
- 家(174909)
- 国家(173437)
- 科学基金(149415)
- 社会(128815)
- 社会科(122114)
- 社会科学(122086)
- 省(106987)
- 基金项目(105828)
- 自然(96318)
- 自然科(94077)
- 自然科学(94057)
- 教育(92452)
- 自然科学基金(92341)
- 划(90128)
- 资助(82822)
- 编号(82200)
- 成果(65830)
- 重点(61994)
- 发(61771)
- 部(60740)
- 创(56902)
- 课题(56500)
- 国家社会(53351)
- 创新(53118)
- 科研(52582)
- 教育部(52360)
- 期刊
- 济(194236)
- 经济(194236)
- 研究(123757)
- 中国(78055)
- 学报(62530)
- 管理(60550)
- 科学(58567)
- 农(57341)
- 财(57232)
- 大学(47866)
- 学学(44988)
- 教育(44819)
- 农业(39868)
- 技术(36961)
- 融(35459)
- 金融(35459)
- 经济研究(32016)
- 业经(31040)
- 财经(30414)
- 经(26149)
- 问题(24392)
- 图书(21765)
- 技术经济(21052)
- 业(20406)
- 商业(19115)
- 理论(19106)
- 统计(18700)
- 科技(18602)
- 资源(18535)
- 现代(18154)
共检索到60703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方经济
[作者]
刘明星
伴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社会中产生了大量免费或低价的数字产品。然而,在现有GDP核算体系之下,这些数字产品的价值难以被准确衡量。基于此,文章立足于数字产品的消费者剩余度量问题,提出了“GDP+数字产品消费者剩余”的数字经济核算新思路。考虑到数字产品的时间密集型特征,文章结合Becker的时间分配理论,初步尝试从时间价值角度构建数字产品消费者剩余测度模型。进一步,文章在概念上将互联网服务与数字产品等同,以互联网服务为对象,利用我国2012—2020年间居民业余上网时间数据,对数字产品的消费者剩余展开量化分析。结果发现,数字产品对消费者福利的影响呈总体扩大趋势,其在GDP中占比始终保持在5%以上,且增速远高于同期GDP增速。我国数字经济实际规模被严重低估。对数字产品价值的忽视必然会影响政府数字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另外,文章在实证过程中发现,消费者在互联网服务消费方面存在明显的鸿沟。具体来讲,高收入群体出于信息搜寻、社会资本积累和娱乐休闲目的,对互联网服务的使用时间远大于低收入群体。我国数字产品消费存在不平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消费者福利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精准测度数字经济规模的基础上,政府政策制定也要兼顾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平等问题。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樊海潮 张丽娜 丁关祖 彭方平
本文在Eaton和Kortum(2002)及Melitz(2003)模型的基础上融入汇率因素,探讨了关税及汇率的双重变化对一国福利水平的影响,并就其可能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析。特别地,2018年以来中美两国关税和汇率水平的大幅变动,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实例。文章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中美两国互相加征关税会恶化两国的总体福利水平,而人民币贬值不仅可以对冲此次关税变动对中国福利水平的负面影响,同时也有助于改善美国的整体福利水平。影响机制的相关分析显示:贸易顺差国货币贬值,对本国及贸易伙伴国的总体福利水平均具有正面效果;但当第三国也对贸易伙伴国汇率贬值时,则会削弱(甚至抵消)本国货币贬值的正面效应。
关键词:
贸易不平衡 汇率对冲 福利效应 量化分析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师博 常青 张良悦
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实践与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联动性。数字经济发展政策肇始于信息化,并在政策领域、政策重心和政策目标上展现出3维演进特征。2000—2012年数字经济发展呈“理论跟着政策走”的趋势;2012年党的十八之后,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等热点理论研究开始引领政策实践,二者间的互动更为积极有效。文献计量结果显示,党的十九大之后数字经济词频数达536,是2013—2017年的16.75倍;中心度也由0.18上升至0.32,数字经济研究的关联性和拓展性显著增强。平台经济、数字经济、数字贸易、互联网经济、共享经济是研究领域的关键节点。结合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政策演进和理论研究脉络,可以展望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及数字金融会保持较高的研究热度,并且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及数字安全将吸引更多的关注。与数字经济、数字金融和数字贸易相关的政策法规也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政策聚焦点。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陈寿江 李小建
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以中部六省为例,通过计算中部六省各县市的人均GDP指数与福利指数,并提出上行与下行及其衍生概念,分析中部六省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福利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人均GDP指数的"伸缩性"明显大于人均福利指数的"伸缩性"。经济水平高的地区福利水平有下降的趋势;经济水平一般的地区福利水平比较稳定;经济水平低的地区福利水平有上升的趋势。
[期刊] 消费经济
[作者]
向国成 石校菲 邝劲松
科学把握数字经济与居民消费关系,对扩展新发展格局中的消费新市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资本结构视角出发,将数字经济与居民消费纳入新古典分析框架阐释作用机制;并利用熵值法测算2005-2019年我国31个省区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同时,采用系统GMM、中介效应与动态面板门槛模型对理论模型的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促进均衡产出增长,并带来最优居民消费支出以均衡产出为中枢呈现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趋势的结果;(2)数字经济发展不仅可以直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还可通过促进经济增长间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3)数字经济对居民消费存在着显著的产出门槛效应。实证结果与稳健性检验也说明了理论分析的合理性。因此,引导数字经济的资本形成过程,加大"新基建"投入力度以实现数字经济发展与居民消费扩张的有机统一,有利于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形成。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钱津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与经济升级转型发展的需要,中国经济理论界必须进一步深入地进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研究。并且还应对常态社会与常态经济、虚拟经济、虚拟性货币、宏观调控、经济学最基础范畴等基础研究给予创新,对国有企业与公营企业的区别、货币贬值与通货膨胀的不同、新型工业化理论、农业现代化理论以及国际金融危机等方面进行应用理论的研究。同时,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中,经济理论的研究还要肩负起监督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超 马若男
本文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背景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环渤海、长三角及珠三角等经济圈作为研究对象,以理论模型为基础,通过构建分层次指标体系以测算我国三大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而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三大经济圈的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处于加速提升状态;三大经济圈的经济增长状况与其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自然环境方面指标贡献率较高,社会保障方面指标居中,而成果分配等方面指标的贡献率较低,侧向反映出我国自然环境状况亟需改善的迫切性。据此本文提出降低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的相关建议。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马贤磊 孙晓中
在森的"可行能力"框架下构建农民福利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评价方法评价江苏省高淳县和盱眙县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福利变化。结果发现:(1)集中居住改善了农户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但并没有显著改善农户的家庭经济状况、社会保障状况、社会资本状况和参与决策自由等功能;(2)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盱眙地区的农民集中居住后的福利改善水平显著高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高淳地区。政策含义为优先实施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农民集中居住项目和合理选择集中居住模式有利于保障农民福利和节约土地。
[期刊] 价格月刊
[作者]
罗琼芳
以农产品需求曲线为基础,运用比较分析法对农产品品牌营销给消费者剩余水平或福利水平带来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对品牌农产品的消费能给消费者带来正的经济剩余。在此分析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农产品品牌营销对提高消费者福利水平的形成机理。
关键词:
农产品品牌营销 消费者剩余 效用函数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刘赛男
本文基于2011-2022年我国省域面板数据并运用莫兰指数和空间杜宾模型,尝试探讨数字经济发展与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影响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正向影响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并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集聚特征,且该影响关系具有本地效应和溢出效应,均呈倒“U”型非线性曲线关系;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升级的空间集聚效应较为显著且具有显著的示范效应;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城市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升级的影响较为显著并呈倒“U”型非线性曲线关系,固定资产投资对其呈负向影响,城镇化率对其呈显著正向影响,教育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较为显著。最后,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消费结构 城市居民 消费经济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微 王越 胡万鹏
城市化水平提升有助于促进地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但对于产生这种影响效果的作用路径和作用机制仍然存在争论。本文基于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城镇化水平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作用路径进行理论探讨,选取2007-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对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表明:城镇化水平提高通过提升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引致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显著且有效,其中介效应约为17.58%。此外,文章还分析了城市化水平影响消费结构升级的区域异质性。最后基于研究结论,从实现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视角提出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合理化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朱公欢
数字经济背景下消费者福利损害范围的规模性和不特定性、损害方式的个性化、损害结果的难以计量性要求反垄断法介入保护,数字经济非价格因素和动态竞争的特征使得传统消费者福利标准适用失灵,而实践中消费者福利标准往往会成为案件分析中的修饰性表达,导致反垄断法规范目标偏移。数字经济高度集中化的趋势,要求消费者福利保护由重视经济效率向重视市场结构和竞争过程转变,反垄断法作为行为规制法对消费者福利进行保护,防止消费者福利庸俗化。为避免科技巨头经济垄断权力蔓延至政治中心,新布兰代斯学派反对以消费者福利作为唯一诉求,主张通过反垄断法分析范式转型保障消费者选择权,实现经济民主和反垄断法多元目标。消费者福利保护是反垄断法的间接目标,应被作为判断竞争损害的参考要素。对于数字经济反垄断中消费者选择权损害的分析,应遵循合理原则,综合权衡经营者行为的竞争损害效果和消费者福利增进效果。同时,从实体标准和程序制度层面细化和完善消费者福利标准在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和经营者集中行为规制中的具体适用。
[期刊] 国际贸易
[作者]
刘光溪 陈文刚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邢怀振 苏群
文章从收入水平和收入结构双重视角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基于2013—2020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显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的影响均为“倒U”型;在区域异质性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正,而对城乡工资性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为负,但是对于中部地区而言,这种作用效果却恰好相反;门槛效应显示,城镇化、受教育程度在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对城乡收入差距、城乡经营性收入差距的影响中存在不同效果的门槛效应。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金鹤 庞婉玉
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深刻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对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增进民生福祉有重要影响。文章基于2012—2018年我国260个城市的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福利绩效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本城市及邻近城市生态福利绩效。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规模变化效应、结构转型效应和技术进步效应三条路径提升城市生态福利绩效。包含地理位置、经济发展与城市规模在内的不同城市特质使得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冲击效应不同。
关键词:
数字经济发展 生态福利绩效 空间误差模型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