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67)
- 2023(11989)
- 2022(9599)
- 2021(8262)
- 2020(6405)
- 2019(14283)
- 2018(14095)
- 2017(26477)
- 2016(14138)
- 2015(15917)
- 2014(16009)
- 2013(16289)
- 2012(15831)
- 2011(14783)
- 2010(15109)
- 2009(14074)
- 2008(13714)
- 2007(12796)
- 2006(11984)
- 2005(11477)
- 学科
- 济(92077)
- 经济(92016)
- 业(42532)
- 管理(40141)
- 企(29532)
- 企业(29532)
- 方法(27434)
- 中国(26009)
- 地方(24972)
- 数学(23772)
- 数学方法(23641)
- 农(23392)
- 业经(20883)
- 农业(17477)
- 技术(16061)
- 地方经济(15823)
- 财(15436)
- 学(15381)
- 融(13666)
- 金融(13665)
- 产业(13123)
- 发(13066)
- 银(13001)
- 贸(12989)
- 贸易(12978)
- 银行(12978)
- 行(12704)
- 制(12621)
- 易(12460)
- 环境(11742)
- 机构
- 学院(225836)
- 大学(225054)
- 济(110083)
- 经济(108145)
- 研究(86690)
- 管理(80321)
- 理学(66845)
- 理学院(66078)
- 中国(65977)
- 管理学(65207)
- 管理学院(64766)
- 京(48948)
- 科学(48944)
- 财(47487)
- 所(44770)
- 研究所(39957)
- 中心(37766)
- 财经(36858)
- 经济学(36271)
- 江(36152)
- 农(36065)
- 经(33335)
- 经济学院(32358)
- 北京(31956)
- 范(31891)
- 师范(31627)
- 院(30251)
- 业大(29184)
- 州(28787)
- 农业(27522)
- 基金
- 项目(137071)
- 科学(108447)
- 研究(104262)
- 基金(98493)
- 家(85195)
- 国家(84453)
- 科学基金(71574)
- 社会(70160)
- 社会科(66817)
- 社会科学(66802)
- 省(53472)
- 基金项目(49964)
- 教育(45857)
- 划(44097)
- 编号(41382)
- 自然(40713)
- 资助(40407)
- 自然科(39774)
- 自然科学(39768)
- 自然科学基金(39048)
- 发(36662)
- 成果(34466)
- 重点(31258)
- 发展(30524)
- 国家社会(30512)
- 部(30315)
- 展(30036)
- 课题(29687)
- 创(28600)
- 创新(27033)
- 期刊
- 济(135951)
- 经济(135951)
- 研究(79251)
- 中国(53014)
- 财(34982)
- 农(34560)
- 管理(32902)
- 学报(32150)
- 科学(30880)
- 教育(25526)
- 大学(25102)
- 融(24582)
- 金融(24582)
- 农业(23765)
- 技术(23558)
- 学学(23369)
- 经济研究(22992)
- 财经(20552)
- 业经(20258)
- 经(18041)
- 问题(17605)
- 技术经济(15374)
- 贸(13548)
- 世界(13313)
- 业(12522)
- 国际(12237)
- 图书(12190)
- 统计(11740)
- 坛(11428)
- 论坛(11428)
共检索到37414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郑浩天 靳卫东
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会显著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以及多维度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基于欧拉方程分解的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会提高平均工资率;同时,数字经济下的产出时滞和就业扩容会遇到技术进步的“生产率悖论”,使其并不会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初次分配更偏向劳动。不过,长期来看,随着数字经济带来的产出收益和就业吸纳回归到正常区间,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正向作用将逐步衰减,甚至会将经济体再次拉入劳动收入份额低位徘徊的“泥潭”。因此,以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本同步,对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薛龙 艾世杰
采用熵值法度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加大研发投入来实现。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处于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企业以及高内部治理水平和大规模企业中,数字经济发展对其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显著。本研究为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艾阳 宋培 李琳 白雪洁
本文构建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将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劳动收入份额三者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梳理数字经济发展影响产业结构从而内生决定劳动收入份额的理论机制。定量模拟显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但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方向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高低。进一步基于我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发现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但不利于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升能够驱动数字经济发挥兼顾结构转型与共同富裕双重目标的效能,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此外,异质性检验表明我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人力资本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存在不平衡特征。本文为充分挖掘数字经济潜能,强化人力资本引领作用,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提供启示。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琳 宋培 艾阳 白雪洁
劳动收入份额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是否公平的重要指标,研究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可为数字经济背景下如何促进共同富裕提供重要启示。构建包含数字技术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展开数值模拟,采用2007—2014年WIOD数据库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分析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机理,发现数字技术应用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取决于要素替代弹性和数字技术进步偏向,数字技术应用会降低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数字技术应用主要通过促进企业资本深化和更快提升劳动生产率两条路径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技术应用降低劳动收入份额的效应在服务业、资本密集型行业、内陆地区、非国有企业和应用国内数字技术的企业更为明显。以上结论为重新审视数字经济发展、警惕数字经济时代的贫富分化问题提供了政策启示,政府在推广数字技术应用时应关注劳动者利益,保障劳动者就业机会,加快人力资本积累,稳定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陈勇 柏喆
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是探究收入均衡分配的重要方向。本文基于技术进步偏向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路径,使用省级层面面板数据,通过供给面标准化系统法测算省级技术进步偏向,并在实证考察技术进步偏向促使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作用的基础上,重新探究技术进步偏向、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效应、产业结构变迁对劳动收入份额发生的逆转作用。结果显示:第一,技术进步偏向通过不同程度地作用于各省份资本与劳动的相对边际产出,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整体上,1990-2016年技术进步偏向不仅可以解释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趋势,而且能够解释2007年以来劳动收入份额出现的上升趋势。第二,资本与劳动的要素禀赋是使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关键要素,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负相关关系。第一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与劳动收入份额呈稳定正相关关系。第三,基于产业结构对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作用,进一步考察再次表明产业结构是作用于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的重要因素。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雷钦礼
本文构建了一个劳动收入份额相对于资本收入份额变化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分析框架,并使用中国1990~2010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计量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劳动与资本之间的要素替代弹性显著大于0,且显著小于1,并且生产过程中的技术进步是偏向于劳动增强型的,表现为劳动效率持续快速提高,而资本效率则持续下滑,正是偏向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的速率高于资本深化的速率直接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相对于资本收入份额的持续下降。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则表明,导致资本效率下滑引起劳动收入份额也持续下降的深层次原因则主要是中国企业没能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而拓展升级其生产价值链,以致没能实现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型升级。而政府经济政策偏差形成...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王玉爽
本文基于CES生产函数,构建理论框架揭示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过程,阐释环境规制影响技术进步偏向进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的路径及机制,并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方法测算各省技术进步偏向指数,利用2000-2018年中国大陆地区各省份数据和中介效应模型,运用SYS-GMM法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对劳动收入份额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影响特征,当前我国环境规制实施强度已过拐点,有利于促进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影响机制分析表明,环境规制通过技术进步偏向这一路径促进劳动收入份额的上升。环境规制处于促进技术进步偏向劳动的阶段;进一步的分区域分析表明,环境规制对南方、北方地区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均呈U形且已过拐点,但中介效应只存在于南方地区。因此,政府和环保部门要灵活采用环境规制政策,不应不计民生影响地达到环保指标,忽视政策对劳动力相对资本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偏向性的影响,最终导致劳动者收入承受环境规制的主要影响。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焦音学 柏培文
劳动收入份额作为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市场化改革以来与产业结构变迁、数字经济兴起等诸多现象交相呼应,需要从产业层面深入探索。研究发现:(1)三大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影响因素各不相同,且二、三产业是总体劳动收入份额变化格局的主要动力。(2)第一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变化特征主要形成于市场化建设初期,第二产业主要形成于市场化建设后期,第三产业则是整个阶段共同作用的结果。(3)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对二、三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积极影响,但对第一产业影响不明显。未来随着经济深化发展,我国需要从产业针对性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建设和完善地区分配制度等方面改善劳资收入分配格局。
关键词:
三大产业 劳动收入份额 数字经济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马国旺 杨洋 李焙尧
文章基于我国2011—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从全国和区域层面探究数字经济、就业(用失业率衡量)与劳动收入份额间的动态关系。研究表明,三者间存在联动关系,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区域异质性:一方面,数字经济有助于提高整体就业,但其实际效果呈现“东强西弱”的空间格局;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对劳动收入份额在东部地区表现为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呈现抑制作用。此外,失业率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负向关联,二者对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促进作用均不显著,说明目前国内劳动力市场对数字经济的反馈作用甚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宋培 李琳 白雪洁
数字经济正成为中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抓手。构建多部门静态一般均衡模型阐述数字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影响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直观展示这一影响,并利用中国2011—2020年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伴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方向将由服务业决定,而人力资本积累有助于降低要素替代弹性,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现为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趋势,且人力资本积累在其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基于地理区位、城市规模、城市群、市场化水平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的调节作用存在地区差异性。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要正确认识到服务业在要素收入分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应坚持推动服务业结构升级,多渠道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李曈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CES生产函数的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并使用我国29个省市1990-2012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地区的劳动收入份额不断下降,劳动与资本的要素替代弹性基本处于0到1之间,并且要素替代弹性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联系。在生产过程中各省的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速率均大于资本增强型技术进步速率,属于资本使用型技术进步偏向。对于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大部分沿海省份的劳动增强型技术进步小于0,而内陆地区则普遍大于0。基于测算结果,各地区应当加快利率市场化、财税体制改革,控制房市股市投机,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引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郭新华 朱小青 伍再华
文章构建两部门模型诠释技术进步偏向下家庭债务对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影响及其机制,并在测算1997—2017年中国技术进步偏向的基础上,考察家庭债务规模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样本期内中国技术进步偏向资本,当资本偏向型特征很强时,家庭债务扩张导致自身的劳资议价能力降低,对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放大作用更加显著。因此,政府在鼓励技术进步的同时,应加大劳动收入保障力度和培训投入,提高劳动要素收入占比,促进共同富裕。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邹薇 袁飞兰
为探讨中国收入分配变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本文构建了一个融合收入分配的总需求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的经济增长模型,利用中国1978—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总需求增长机制主要表现为“利润拉动型”,并且随着出口以及投资在GDP中占比不断提升,“利润拉动型”特征呈不断增强趋势。实际工资上升和总产出增长均会给劳动生产率带来正向效应,劳动生产率的实际工资弹性为0.34,而维多恩效应表现更强,劳动生产率的总产出弹性为0.65。在总需求机制与生产率机制的互动作用下,1978—1991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马芬芬
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对提振内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尤为重要。基于2010—2021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构建一个包含融资约束的企业要素投入决策模型,检验银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数字化转型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产生工资率效应,工资率效应促使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银行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民营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但对国有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无显著影响,并且相较于管理者,银行数字化转型提升雇员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更大。研究结论为从银行数字化转型视角提升企业劳动收入份额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李优树 李浩然
我国劳动收入份额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持续上升,这与全球趋势相反。利用我国2007年至2020年投入产出表数据进行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行业内与行业间贡献率分解,结果显示其主要来自行业内增长。对工业、服务业细分行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与劳动收入份额上升存在显著且稳健的正相关关系;基于生产侧均衡并使用两步FGNLS方法估计的工业与服务业CES生产函数参数表明,当资本劳动替代率大于1时,全行业范围内的劳动增强型技术提升是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主要原因。基准模拟结果能够解释工业行业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31.56%以及服务业行业劳动收入份额上升的80.98%,该结果与我国近些年实施的一系列民生保障措施有关。研究结论支持技术进步是导致我国劳动收入份额提升的主要原因,而非大多数文献提到的结构转型,这为我国科学实施“双循环”发展战略、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