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0089)
2023(14161)
2022(11229)
2021(9791)
2020(7648)
2019(16900)
2018(16519)
2017(31472)
2016(16903)
2015(18988)
2014(19161)
2013(18947)
2012(17963)
2011(16745)
2010(17071)
2009(15709)
2008(15210)
2007(13833)
2006(12890)
2005(12283)
作者
(52791)
(44128)
(43932)
(41633)
(28133)
(21036)
(19853)
(16965)
(16918)
(15741)
(15152)
(14842)
(14353)
(14183)
(13704)
(13653)
(12993)
(12778)
(12673)
(12499)
(11324)
(10821)
(10816)
(10195)
(10057)
(9950)
(9772)
(9525)
(9034)
(8658)
学科
(100126)
经济(100060)
管理(42386)
(40483)
方法(29724)
中国(29220)
(28609)
企业(28609)
地方(28507)
数学(26151)
数学方法(25998)
(24876)
业经(22569)
(18418)
农业(17313)
地方经济(17021)
(15982)
金融(15981)
(15621)
(14823)
银行(14789)
(14673)
环境(14545)
(14512)
(14489)
(14107)
贸易(14093)
产业(13913)
(13476)
发展(11646)
机构
学院(258216)
大学(256706)
(118929)
经济(116659)
研究(100894)
管理(91748)
理学(77166)
中国(77160)
理学院(76112)
管理学(74891)
管理学院(74381)
科学(59831)
(56453)
(52314)
(50798)
研究所(47211)
(45447)
中心(44446)
(40825)
财经(39786)
经济学(38253)
(36393)
北京(36357)
业大(36319)
(36040)
师范(36029)
(35936)
农业(35184)
经济学院(34120)
(32346)
基金
项目(165335)
科学(130827)
研究(121554)
基金(119298)
(104850)
国家(103987)
科学基金(88005)
社会(80025)
社会科(76010)
社会科学(75989)
(64640)
基金项目(62049)
(54378)
教育(53605)
自然(53466)
自然科(52189)
自然科学(52178)
自然科学基金(51261)
编号(48462)
资助(47575)
(43022)
成果(39447)
重点(38389)
(35505)
发展(35085)
课题(34585)
(34551)
国家社会(34415)
(33683)
创新(31717)
期刊
(146144)
经济(146144)
研究(84366)
中国(58273)
(42886)
学报(40035)
科学(38111)
(36409)
管理(36161)
大学(30235)
(29708)
金融(29708)
农业(29173)
学学(28388)
教育(27576)
经济研究(24401)
业经(22929)
技术(22889)
财经(21010)
问题(18913)
(18390)
(15512)
(14493)
技术经济(14466)
世界(13865)
国际(13563)
资源(13473)
图书(12846)
商业(12828)
统计(12346)
共检索到4162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任晓刚  李冠楠  王锐  
通过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差距变化影响的理论机理,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有利于加快劳动力要素市场化、资本要素市场化、技术要素市场化及数据要素市场化的步伐,推动要素自由流动,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引起区域差距变化。从溢出层面来看,数字经济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促进要素市场化,即信息溢出促进优质化、高效化要素的自由流动;技术溢出促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集聚;知识溢出促使人力资本合理化、高效化,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从要素市场化对区域差距变化的影响看,一方面,要素市场化通过促进企业协同、行业协同、产业协同,培育缩小区域差距新动能,另一方面,也会通过虹吸效应扩大区域差距。基于系统GMM估计方法,利用1996—201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差距变化影响效果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抑制了区域內与区域间差距变大,显著促进了要素市场化,并通过促进要素市场化显著抑制区域內与区域间差距变化。在经济数字化转型趋势下,要缩小区域差距,应该适应新发展阶段的基本要求,推动生产要素市场化,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数字经济驱动区域协调发展新动能。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孙晓华  李明珊  王昀  
构建决定地区经济发展的半对数模型,以2001~201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夏普利值方法分解市场化对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的贡献,进而讨论了市场化改革拉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机制。结果显示,市场化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平均贡献度为13.18%,表明市场化进程的不同步是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市场化改革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能够促进发达地区经济以更快速度发展,而对欠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较弱,这种强者愈强的"马太效应"是助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内在机制。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周加来  李刚  
改革开放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主要表现为区域间差距的扩大,而非区域内部差距的扩大。这一现象的发生是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新经济地理因素的影响下,具有区位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的生产要素进行跨区域流动,加上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使得中国经济发展差距呈现出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中央政府应该采取有力措施,以便在全国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进而达到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目标。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王启仿  
阐述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两种因素分解方法,并以江苏省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与检验。1978年—2000年,从三次产业的层面来看,第二产业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第一因素,但其贡献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是第二位因素,其贡献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第一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几乎不起作用;从空间层面来看,地带间差距始终是影响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决定因素。文章最后提出了有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王晓鸿  王崇光  
我国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一差距呈扩大的态势。产生这一差距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不期望全方位研究和揭示这些原因,仅从要素禀赋和政策视角对东西部差距作一分析研究。从结果看,东西部要素禀赋各有自己的优势,应该说东西部差距的根源不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从政策因素看,由于对东西部经济发展政策的不同,从而导致了东西部制度性差异、观念差异、资本及人力等要素丰裕度差异等,并进而导致了东西部的差距和变化。对于东西部差距,显然我们不能听之任之。由于马太效应和不可逆效应,必须给予西部更加特殊的政策,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缩小东西...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程锐  
本文在探讨市场化、企业家精神与地区经济发展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收入差距函数,结合1999—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考察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家精神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家精神与市场化对经济增长的协同效应大于企业家精神单项指标的影响,企业家精神只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才会真正发挥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企业家精神与市场化的协同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在不同区域-时段内存在显著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其协同效应越小;企业家精神存在双门限值,门限值越高的区间,企业家精神与市场化的协同效应越小。因此,要进一步缩小我国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应该重视落后地区企业家精神与市场化的协同效应。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傅允生  
近年来,国内经济理论界对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两大课题颇为关注。对前者的关注是与市场化进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不断加深相联系的;对后者的重视与中国地区之间多样性丰富与差异性明显使中国经济发展呈现区域化特征直接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是以体制转换为制度背景与动力机制的,因而,市场化进程与区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张治栋  吴迪  
产业集聚通过与要素流动发挥协同作用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本文利用长江经济带各地级市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基于经济发展差距的视角,对两者和区域平衡发展的影响关系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但能通过与要素流动的交互作用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从要素层面来看,资本与技术要素总体上对扩大经济发展差距表现为负的显著性,而劳动力要素则表现出加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作用。因此,需构建产业梯度合理转移的路径与机制;加大对下游地区的劳动力流动,下游地区对中游地区的技术支援以及对上游欠发达地区的资本保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刘胜强  周兵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是一个带有国际性的普遍现象,也是经济学重要研究的课题之一。对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回顾,并作出简单的评述。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王影  
江苏省苏南、苏中、苏北地区自然条件相差不大,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却存在较大差异,并且近年这一差距有扩大的趋势。本文首先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所选取的指标作灰色关联分析,找出苏南、苏北经济差距形成与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利用2007年江苏省10个主要城市的横截面数据,建立相应的计量经济模型,最后对缩小这一经济发展差距提出相关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门洪亮  李舒  
在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诸要素中,资本要素尤为重要。它不仅带动其它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并且涉及到政府如何适时地采取有效的地区发展政策来促进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最大限度地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以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期刊] 农村经济  [作者] 左停  余蕾  齐顾波  
本文运用二阶段泰尔系数,根据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人口等区域经济指标,分析了当前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聚类、程度、趋势、来源和构成。同时认为,我国现阶段的区域差距总体上呈持续上升的趋势,且区域差距的持续上升主要来源于区域间差距的不断扩大;东部地区内部省际差距对全国的整体差距贡献率最高,但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西部地区虽然对总差距的贡献率相对东部较低,但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区域内各省内部差距状况来说,对总体区域差距贡献率最高为省内差距。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胡大立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严重地困扰着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影响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为了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促进东中西经济协调发展,国家从1999年开始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然而,通过研究发现,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之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非但没有明显缩小,反而还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造成这种差距持续、加速扩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本文就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其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与其民营经济发展差距呈强正相关性。从而证实了有些学者所提出的“东中西经济发展差距的本质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差距”的论断。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何爱平  李清华  
随着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的深入推进,数字技术的应用进入深化发展与共享发展的新阶段,数字经济对于区域经济的驱动作用不断增强,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测度2013—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指数,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系统GMM模型、中介效应方法等实证检验了我国数字经济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关系。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显著缩小了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数字经济的发展使得全劳动生产率下降,加快劳动生产要素由发达地区生产性部门向欠发达地区非生产性部门的转移,削弱了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数字经济主要促进了我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协调发展,并且数字经济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效应存在政策阶段性和动态性。基于此,从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提高数字劳动者人力资本和强化数字经济政策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陆扬   王育宝  
研究立足于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建立区域协调数字经济模型,论证区域一体化对数字经济的驱动效应;聚焦于生产要素微观视角,基于劳瑞引力模型构造创新要素流动变量,在“中心-外围”理论框架下剖析区域一体化促进数字经济的跨区域动态影响路径。结果表明:(1)区域一体化促进区域内数字经济发展并存在“时间滞后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2)在门槛效应方面,区域一体化对于数字经济的驱动效应随创新要素流动加剧逐步增强;(3)在流动路径方面,创新要素流动对区域数字经济的促进效应具有“先聚集,后扩散”路径特征,其中,对中心区发展呈现“先促进,后抑制”的作用特征,对外围区发展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特征。基于区域一体化在创新要素流动的调节作用下促进数字经济发展这一重要结论,研究提出区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相关政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