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269)
2023(12825)
2022(10185)
2021(8973)
2020(6885)
2019(15354)
2018(15066)
2017(28952)
2016(15312)
2015(16896)
2014(16952)
2013(17067)
2012(16367)
2011(15499)
2010(15888)
2009(14811)
2008(14243)
2007(13026)
2006(12186)
2005(11441)
作者
(45954)
(39268)
(38546)
(36535)
(24537)
(18652)
(17189)
(15091)
(14862)
(13677)
(13456)
(12710)
(12452)
(12371)
(11969)
(11747)
(11307)
(11247)
(10919)
(10914)
(9910)
(9559)
(9430)
(9176)
(8961)
(8704)
(8413)
(8402)
(7991)
(7584)
学科
(97577)
经济(97490)
(46761)
(44598)
管理(35324)
农业(31467)
中国(29884)
地方(28672)
方法(24835)
业经(23822)
数学(22127)
数学方法(22031)
(21293)
企业(21293)
(16468)
地方经济(15861)
(14863)
(14571)
(13496)
金融(13496)
环境(13406)
(13155)
贸易(13144)
(13090)
银行(13080)
产业(12904)
(12869)
(12582)
发展(12368)
(12343)
机构
学院(235944)
大学(230042)
(115443)
经济(113245)
研究(90219)
管理(86994)
理学(73822)
理学院(72951)
管理学(72060)
管理学院(71608)
中国(69172)
(54341)
科学(51053)
(49122)
(46714)
(45253)
农业(41032)
中心(40892)
研究所(40526)
(37150)
业大(37072)
财经(36514)
经济学(36285)
(33132)
(32459)
经济学院(32449)
师范(32228)
(31418)
北京(31136)
(29430)
基金
项目(150688)
科学(120114)
研究(114813)
基金(109126)
(93967)
国家(93062)
科学基金(79927)
社会(78285)
社会科(74035)
社会科学(74017)
(59817)
基金项目(57712)
教育(48755)
(48460)
编号(46954)
自然(46222)
自然科(45130)
自然科学(45122)
自然科学基金(44282)
资助(42203)
(40420)
成果(37237)
发展(33835)
国家社会(33517)
重点(33369)
(33325)
(33227)
课题(32116)
(31087)
(30899)
期刊
(145740)
经济(145740)
研究(78312)
(58309)
中国(53814)
农业(39318)
科学(32642)
学报(32210)
(31433)
管理(29718)
(27641)
金融(27641)
业经(27636)
大学(25841)
学学(24611)
经济研究(22470)
教育(21605)
问题(21243)
技术(20461)
财经(18504)
(18391)
(16208)
世界(15769)
农村(14726)
(14726)
农业经济(14663)
经济问题(13849)
技术经济(13801)
(12029)
资源(11928)
共检索到3803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胡斌红   上官丽媛  
基于CMDS数据和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提高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在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作用机制分析显示,积极的就业效应即促进更加充分就业及实现更高质量就业是其中的作用机制。异质性分析发现,女性、高学历及流动时间较长的农民工所受影响更大。结论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促进农民工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推进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等提供了经验证据。
[期刊] 中国经济问题  [作者] 曹静  息晨  纪承名  
将2012—2018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相匹配形成混合截面数据,本文在县域层面分析流入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长期留城意愿的影响。工具变量估计结果表明,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长期留居意愿具有正向影响。数字经济指数每提升一个标准差,农民工留城意愿增加10.3%。数字经济对留城意愿的促进作用存在人力资本异质性,对高人力资本农民工的影响较低人力资本农民工高1.3%。机制分析表明,支付便利性是人力资本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尽管数字经济发展引致城市劳动力需求结构偏向高人力资本农民工,但学习效应下低人力资本农民工更快的劳动生产率提升缩小了两类农民工的工资差距。本文为数字经济时代下农民工福祉问题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讨论提供了新视角。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成利   孙学涛   彭徽  
就业是农民工进城谋生的基本途径,而就业稳定是农民工定居城市的基本保障。利用辽宁省农民工调研数据,在构建农民工城市定居决策模型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且区域稳定性较之职业稳定性的作用更加明显。进一步讨论发现,就业稳定性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普遍存在,且在不同特征群体中存在差异;职业稳定性能够显著提升新一代、高收入和在小城市就业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区域稳定性能够显著提升老一代、从事白领职业和高收入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
[期刊] 中国农村经济  [作者] 张广胜  王若男  
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微观抓手。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对劳动力市场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基于工资议价理论,利用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综合影响、细分差异与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对工资收入、福利保障、工作稳定性、工作强度等客观维度就业质量的积极影响更突出。分位数回归发现,随着就业质量分位点的上升,数字经济发展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促进作用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异质性分析显示,相较于人力资本较高的农民工,数字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本较低的农民工就业质量提升效应更明显,呈现出数字经济的包容性特征。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重塑工作特征、促进机会公平进而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本文认为应进一步强化数字经济在推动农民工高质量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赋能。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毛丰付  卢晓燕  白云浩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提高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是影响农民工迁居的关键环节。从农民工迁移定居的基本事实、理论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农民工定居的因素等几个方面对既有文献进行梳理。文献回顾表明,进城农民工中近四成定居城市意愿强烈,三成左右在定居与返乡之间摇摆;定居意愿研究呈现多学科交融态势,Logistics类回归分析是主要定性分析工具;影响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因素可归结为经济、社会、制度、心理等诸多方面,其中非经济因素重要性在逐渐上升。采用纵向面板数据,提高全国代表性城市调查数据利用效率,多角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超   郭沛  
基于3 167份农民工调查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模型计量分析方法,探讨农民工社会网络、定居意愿对其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等城市心理融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与城市认同和身份认同水平显著正向相关,城市认同对身份认同起到间接影响;定居意愿显著正向影响城市心理融入水平,同时定居意愿与社会网络存在交互影响。在独居和半迁移模式中,初级社会网络、次级社会网络和社会网络强度都显著正向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而对于全家迁移的农民工来说,社会网络强度没有显著影响身份认同和城市认同水平,表明全家迁移对农民工社会关系具有部分替代作用。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连刚  史晓珂  彭志远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的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两个方面,考察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均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网络作为农民工联系迁入地居民的纽带,能够通过工资收入和身份认同两个方面间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异质性检验发现,新生关系网络、社会活动参与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表现在流动年限差异、教育年限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即这些个体特征在社会网络之间产生交互效应。应建立良好的社区管理体系,规范用工单位雇员最低工资,促进不同类型公共服务供给,发挥不同群体之间的带动作用,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殷俊  刘一伟  
基于中国七大城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工作转换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结果显示: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第一代农民工,工作转换对城市定居意愿均具有弱化作用,且对第一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弱化作用更大;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工作转换频率与城市定居意愿呈U型关系;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工作转换具有"学习效应",在前期工作转换会降低其城市定居意愿,但随着工作转换频率的继续增加,其城市定居意愿开始回升。据此认为,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应优化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工作转换加以引导,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农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殷俊  刘一伟  
基于中国七大城市流动人口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工作转换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及其代际差异。结果显示:无论是新生代农民工还是第一代农民工,工作转换对城市定居意愿均具有弱化作用,且对第一代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弱化作用更大;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工作转换频率与城市定居意愿呈U型关系;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工作转换具有"学习效应",在前期工作转换会降低其城市定居意愿,但随着工作转换频率的继续增加,其城市定居意愿开始回升。据此认为,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应优化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工作转换加以引导,从而更好地为实现农民工职业转换的"学习效应"提供制度环境。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毛丰付  卢晓燕  白云浩  
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主要任务,提高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是影响农民工迁居的关键环节。从农民工迁移定居的基本事实、理论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农民工定居的因素等几个方面对既有文献进行梳理。文献回顾表明,进城农民工中近四成定居城市意愿强烈,三成左右在定居与返乡之间摇摆;定居意愿研究呈现多学科交融态势,Logistics类回归分析是主要定性分析工具;影响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因素可归结为经济、社会、制度、心理等诸多方面,其中非经济因素重要性在逐渐上升。采用纵向面板数据,提高全国代表性城市调查数据利用效率,多角度引进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研究方法和视角,以家庭为主要分析单元是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连刚  史晓珂  彭志远  
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从社会网络的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两个方面,考察社会网络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效应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新生关系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均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网络作为农民工联系迁入地居民的纽带,能够通过工资收入和身份认同两个方面间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异质性检验发现,新生关系网络、社会活动参与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表现在流动年限差异、教育年限差异以及性别差异,即这些个体特征在社会网络之间产生交互效应。应建立良好的社区管理体系,规范用工单位雇员最低工资,促进不同类型公共服务供给,发挥不同群体之间的带动作用,以提升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龚冬生  李树茁  李艳  
基于生计资本理论,从性别差异视角比较分析了女性农民工与男性农民工的生计资本状况和城市发展意愿,并通过多元逻辑斯蒂回归分析了生计资本对女性与男性农民工城市发展意愿的影响差异。结果显示:女性农民工的生计资本和城市发展意愿均显著低于男性农民工;生计资本对农民工的城市发展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但是对不同性别农民工的影响存在差异:人力资本对女性农民工的城市发展意愿无显著影响,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对女性农民工的城市发展意愿具有显著影响;住房等物质资本对女性农民工的城市发展意愿影响显著,对男性农民工的城市发展意愿的影响不显著;老家的土地这一自然资本对女性农民工的城市发展意愿影响不显著,但是显著降低了男性农民工的城市发展意愿。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孙学涛  李旭  戚迪明  
本文利用2014年农民工调研数据,从就业地和社会融合两个角度分析了农民工定居意愿的选择。基于logit模型、通过基准回归研究发现,就业地和社会融合对农民工定居意愿的影响显著,在小城市务工的农民工更偏好于在城市定居,农民工社会融合度越高越偏好于在城市定居;通过分职业、分收入和外出与否回归发现,高端职业、高收入和外出农民工比低端职业、低收入和本地农民工更偏好于在城市定居。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黄乾  
利用5个城市1 076个农民工样本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民工定居城市意愿总体上不强烈,农民工的年龄、就业状态、月收入、农村土地、住房情况、养老保障状况及社会融合对其定居意愿有显著的影响,而性别、婚姻、受教育程度、职业和社会资本对定居意愿的影响不显著。
[期刊] 农业技术经济  [作者] 汪润泉  
本文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子女教育期望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子女教育期望与城市定居意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在控制模型内生性后,子女教育期望不仅能够显著提高农民工的城市定居意愿,而且能够有效缓解城市排斥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弱化作用。子女教育期望是维系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重要因素,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既要改善劳动力市场环境与制度环境,也要强化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农民工子女享受城市教育资源提供通道,从而有效落实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