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842)
- 2023(16902)
- 2022(13740)
- 2021(12443)
- 2020(10169)
- 2019(23050)
- 2018(22483)
- 2017(43630)
- 2016(22835)
- 2015(25134)
- 2014(24841)
- 2013(24544)
- 2012(22862)
- 2011(20369)
- 2010(20272)
- 2009(18508)
- 2008(17689)
- 2007(15494)
- 2006(13764)
- 2005(12552)
- 学科
- 济(121052)
- 经济(120958)
- 管理(64746)
- 业(64422)
- 企(50165)
- 企业(50165)
- 方法(44310)
- 数学(39085)
- 数学方法(38698)
- 中国(32037)
- 农(30510)
- 地方(29657)
- 业经(27348)
- 财(25423)
- 农业(21511)
- 学(19080)
- 制(18631)
- 贸(17917)
- 贸易(17906)
- 产业(17789)
- 地方经济(17788)
- 易(17271)
- 融(17039)
- 金融(17037)
- 银(16791)
- 银行(16769)
- 行(16192)
- 技术(15900)
- 环境(15671)
- 发(15029)
- 机构
- 学院(324199)
- 大学(321857)
- 济(151233)
- 经济(148641)
- 管理(127879)
- 研究(110938)
- 理学(110257)
- 理学院(109113)
- 管理学(107496)
- 管理学院(106876)
- 中国(84894)
- 京(66563)
- 财(65965)
- 科学(62351)
- 所(53251)
- 财经(52593)
- 中心(50815)
- 经济学(48393)
- 研究所(48002)
- 经(47926)
- 江(47811)
- 农(46507)
- 经济学院(43339)
- 业大(42568)
- 范(42103)
- 北京(41806)
- 师范(41696)
- 院(40373)
- 财经大学(39129)
- 州(37821)
- 基金
- 项目(217023)
- 科学(174504)
- 研究(162626)
- 基金(160105)
- 家(137237)
- 国家(136099)
- 科学基金(119411)
- 社会(109155)
- 社会科(103846)
- 社会科学(103828)
- 省(84460)
- 基金项目(84250)
- 教育(73509)
- 自然(73166)
- 自然科(71542)
- 自然科学(71530)
- 自然科学基金(70273)
- 划(69854)
- 编号(64578)
- 资助(64477)
- 发(52221)
- 成果(51114)
- 重点(48601)
- 部(48436)
- 国家社会(46541)
- 创(45999)
- 课题(43974)
- 创新(42968)
- 教育部(42778)
- 发展(42603)
- 期刊
- 济(171265)
- 经济(171265)
- 研究(99257)
- 中国(65055)
- 财(49728)
- 管理(49671)
- 农(42713)
- 科学(42106)
- 学报(41870)
- 大学(33818)
- 融(32221)
- 金融(32221)
- 学学(32008)
- 技术(30566)
- 教育(30460)
- 农业(29252)
- 经济研究(29107)
- 业经(27772)
- 财经(26847)
- 经(23348)
- 问题(22122)
- 技术经济(18166)
- 统计(16521)
- 贸(16359)
- 商业(16138)
- 世界(15789)
- 策(15264)
- 业(15134)
- 现代(14871)
- 理论(14391)
共检索到49027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艾阳 宋培 李琳 白雪洁
本文构建多部门一般均衡模型,将数字经济、产业结构、劳动收入份额三者纳入统一分析框架,梳理数字经济发展影响产业结构从而内生决定劳动收入份额的理论机制。定量模拟显示,数字经济发展能够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但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方向取决于人力资本水平高低。进一步基于我国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发现目前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可以显著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但不利于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升能够驱动数字经济发挥兼顾结构转型与共同富裕双重目标的效能,这一结论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此外,异质性检验表明我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人力资本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存在不平衡特征。本文为充分挖掘数字经济潜能,强化人力资本引领作用,统筹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和劳动收入份额提升提供启示。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宋培 李琳 白雪洁
数字经济正成为中国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抓手。构建多部门静态一般均衡模型阐述数字经济发展、人力资本积累与劳动收入份额之间的影响机理,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直观展示这一影响,并利用中国2011—2020年28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展开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伴随着产业结构转型,劳动收入份额的变化方向将由服务业决定,而人力资本积累有助于降低要素替代弹性,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现为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趋势,且人力资本积累在其中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基于地理区位、城市规模、城市群、市场化水平的异质性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积累的调节作用存在地区差异性。因此,在数字经济时代,要正确认识到服务业在要素收入分配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应坚持推动服务业结构升级,多渠道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加快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郭凯明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本文研究了人工智能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要素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基于人工智能是具有新型基础设施属性的通用技术、对劳动或资本都可能产生偏向的替代性、在不同产业具有差异化的应用前景等3个特点,本文建立一个多部门动态一般均衡模型,提出人工智能服务或人工智能扩展型技术提高,都会促使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间流动,流动方向取决于不同产业部门在人工智能产出弹性和人工智能与传统生产方式的替代弹性上的差别。这一结构转型过程也导致了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本文在理论上给出了有关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劳动收入份额变动方向的条件,并就发展人工智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产业结构转型 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薛龙 艾世杰
采用熵值法度量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并结合2012~2022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主要通过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和加大研发投入来实现。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表明,处于高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的企业以及高内部治理水平和大规模企业中,数字经济发展对其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作用更显著。本研究为如何在数字经济时代提高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促进共同富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吴振华
当前中国处于结构转型期,如果为了提高加总劳动收入份额而忽视产业层面劳动收入份额,那么可能导致错误的、阻碍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干预。本文利用改进的Gollin修正方法测算出中国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的适度区间,针对三大产业内劳动收入份额波动现状运用实证模型检验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程度。研究发现:劳动收入份额的下降取决于第二产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增加,预计在2020年和202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43.89%和42.94%,劳动收入份额分别提升至52.48%和56.46%。因此,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需要产业间的协调发展,并且需要在产业内处理好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的"规模经济"与"竞争"的难题,注重发展第三产...
关键词:
产业结构调整 劳动收入份额 适度水平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王丽媛 李繁荣
人工智能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兼顾效率提升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问题。在理论上,人工智能既影响各产业劳动收入份额,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二者共同影响劳动收入份额。当且仅当服务业劳动收入份额高于第二产业,且工业智能化促使产业结构服务化时,人工智能提高劳动收入份额;否则,工业智能化降低劳动收入份额。实证结果显示,目前人工智能应用水平上升1%,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0.054个单位。人力资本水平高、经济发达地区人工智能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降低作用不显著,产业结构服务化在人工智能的分配效应中发挥反向调节作用,人工智能降低劳动收入份额,但目前产业结构服务化能提高总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郑浩天 靳卫东
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会显著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以及多维度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基于欧拉方程分解的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会提高平均工资率;同时,数字经济下的产出时滞和就业扩容会遇到技术进步的“生产率悖论”,使其并不会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初次分配更偏向劳动。不过,长期来看,随着数字经济带来的产出收益和就业吸纳回归到正常区间,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正向作用将逐步衰减,甚至会将经济体再次拉入劳动收入份额低位徘徊的“泥潭”。因此,以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本同步,对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
[期刊] 世界经济
[作者]
田野 倪红福 夏杰长
国内国际经济循环演变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宏观劳动收入份额。本文构建了宏观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国内国际经济循环及其因素结构分解框架,并利用1997-2020年全球投入产出表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内效应是影响中国宏观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主导因素,在中国产业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阶段,产业结构效应也较为重要;第二,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在各阶段对中国宏观劳动收入份额变动的贡献方向相反,国内经济循环主导了产业结构效应的贡献,国内经济循环程度下降将降低宏观劳动收入份额,即国际循环(外循环)程度越大,宏观劳动收入份额越低;第三,国内经济循环中内需规模持续扩张、国内生产网络中服务业投入占比增加、国际经济循环中最终需求出口扩张以及持续深度参与国际生产网络均提高了劳动收入份额。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吴振华
收入分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持续下降严重影响收入分配公平性。初次分配中的劳动报酬来源生产,因此劳动收入份额的高低与产业结构紧密相连。选取产业视角构建初次分配的产业及地区总福利系数,通过人均劳动收入系数、要素利用结构、就业和税收效应对全国及三大区域初次分配福利系数进行效应分解。最后,从产业福利角度给出提升初次分配中劳动收入份额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初次分配 劳动收入份额 产业福利系数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吴振华
文章以异质性人力资本为切入点,系统阐述劳动收入份额对产业创新的作用机制,运用2001-2017年省际层面数据,检验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人力资本及两者交互项对产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吸收的影响。结果发现:全国层面:劳动收入份额、异质性人力资本均对产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吸收具有显著负效应;劳动收入份额与异质性人力资本交互项对产业自主创新与技术吸收发挥显著正效应,人力资本水平越低,劳动收入份额与其交互项对产业创新影响越大。区域层面:东部和中西部劳动收入份额对产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吸收均产生显著负效应,东部劳动收入份额对技术吸收影响更强,中西部劳动收入份额更倾向于自主创新;东部低级人力资本对产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吸收发挥显著负效应,中西部中级人力资本对产业自主创新发挥显著负效应;东部劳动收入份额借助低级人力资本对产业自主创新产生显著正效应,而中西部劳动收入份额通过异质性人力资本均对产业自主创新和技术吸收产生显著正效应。
关键词:
劳动收入份额 产业创新 人力资本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肖吴
基于Hansen(1999)提出的面板门槛效应模型,选取2002—2016年全国六大地理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和劳动收入份额的相关数据,以城镇化水平作为门槛变量,研究了人力资本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论是处于哪个地理区域,提高人力资本水平都有利于劳动收入份额的提升。但以城镇化水平作为门槛变量,人力资本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存在门槛效应,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人力资本水平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正向影响会变小。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与建议。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吴雨桐 路先锋 李军
基于1994—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门槛效应模型,从产业结构视角考察了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呈现由负到正的非线性变化,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调节作用,当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比值超过0.871时,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由负转正;在负向影响阶段,人口老龄化通过劳动资本的“相对价格”渠道与“相对数量”渠道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在正向影响阶段,“相对数量”渠道的作用不再显著,人口老龄化主要通过“相对价格”渠道对劳动收入份额产生影响;异质性检验发现,市场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人口老龄化对劳动收入份额由负转正的影响越显著。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余玲铮 魏下海
本文从金融发展视角解读中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这一现象。首先基于文献探讨金融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作用机制,利用1997-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金融发展的总指标,还是分项指标皆与劳动份额有显著负向关系,说明现阶段金融发展是我国劳动收入份额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即便控制内生性、异常样本点和指标定义等潜在问题,上述结论也是稳健可靠的。本文评估了金融发展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也为破解当前我国经济的消费-投资结构困境提供了一定政策启示。
关键词:
金融发展 劳动收入份额 资本深化 私营化
[期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凤云 王希元
直觉上,智能制造的“机器换人”效应会导致劳动收入份额下降,事实真的如此吗?本文基于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的理论机制分析发现,智能制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取决于制造业内部智能制造与传统生产方式的替代弹性,在两种生产方式替代弹性较大的条件下,智能制造将驱动就业结构服务化转型,使劳动力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导致经济系统整体的劳动收入份额上升。进一步将国际机器人联合会、佩恩表和世界银行的跨国数据匹配后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智能制造提升了劳动收入份额,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和替换解释变量的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且按照人均收入水平、人口红利阶段、不同国家类型的异质性分析表明,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智能制造提升劳动收入份额的效应越显著。机制检验验证了理论假说,即智能制造导致劳动收入份额提升,一定程度上是通过驱动就业结构服务化转型实现的。本文的研究为探寻兼顾智能化转型和收入分配改善的发展模式提供了思路和启示。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范从来 张中锦
基于收入法GDP和资金流量表核算的劳动收入份额数据,本文在探讨劳动收入份额构成、波动性并进行结构分解的基础上,研究了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稳步提升中的结构优化问题。在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过程中,在保持产业(部门)结构相对稳定时要重视产业(部门)内部劳动收入份额的结构优化,在维持产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相对稳定时要重视不同产业(部门)增加值比重提高过程中的产业(部门)结构优化;还要重视产业(部门)内部效应和产业(部门)结构效应的协同对稳步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的综合效应。在优化结构时稳定维持第一产业(企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和努力增加第三产业(住户部门)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对提升总体劳动收入份额至关重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