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952)
- 2023(15093)
- 2022(12095)
- 2021(10536)
- 2020(8653)
- 2019(18906)
- 2018(17711)
- 2017(33843)
- 2016(17798)
- 2015(19343)
- 2014(18818)
- 2013(18571)
- 2012(17210)
- 2011(16003)
- 2010(16196)
- 2009(15162)
- 2008(13998)
- 2007(12344)
- 2006(11239)
- 2005(10133)
- 学科
- 济(98622)
- 经济(98540)
- 管理(51160)
- 业(48696)
- 企(38393)
- 企业(38393)
- 方法(35724)
- 数学(32292)
- 数学方法(32027)
- 融(26927)
- 金融(26925)
- 中国(26711)
- 地方(24729)
- 银(24467)
- 银行(24419)
- 行(23647)
- 农(21133)
- 业经(21035)
- 财(20585)
- 学(18519)
- 制(17463)
- 贸(15283)
- 贸易(15273)
- 农业(15253)
- 地方经济(14858)
- 易(14793)
- 环境(14715)
- 产业(13572)
- 务(12758)
- 财务(12740)
- 机构
- 大学(266825)
- 学院(266507)
- 济(124607)
- 经济(122469)
- 管理(98335)
- 研究(97067)
- 理学(85727)
- 理学院(84717)
- 管理学(83274)
- 管理学院(82800)
- 中国(77415)
- 科学(59082)
- 京(54500)
- 财(53489)
- 农(49931)
- 所(49530)
- 研究所(45617)
- 中心(44668)
- 财经(43812)
- 经济学(41575)
- 业大(41354)
- 经(39953)
- 农业(39560)
- 江(38485)
- 经济学院(37563)
- 院(34557)
- 北京(33551)
- 财经大学(32779)
- 范(32594)
- 师范(32139)
- 基金
- 项目(184731)
- 科学(146141)
- 基金(137545)
- 研究(128166)
- 家(123020)
- 国家(122075)
- 科学基金(103749)
- 社会(87657)
- 社会科(83558)
- 社会科学(83531)
- 基金项目(72397)
- 省(71524)
- 自然(66107)
- 自然科(64653)
- 自然科学(64631)
- 自然科学基金(63522)
- 划(60374)
- 教育(56064)
- 资助(54897)
- 编号(47674)
- 重点(42593)
- 发(41949)
- 部(40149)
- 创(39214)
- 国家社会(38645)
- 创新(36970)
- 成果(36910)
- 科研(35521)
- 计划(34583)
- 教育部(34233)
共检索到3948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王志平
文章测算了2015—2020年的数字经济指数,并运用随机前沿方法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生产效率的影响;使用投入产出方法测度数字技术与国民经济的融合效应,检验数字经济通过融合效应对生产效率的中介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于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东西部地区生产效率,并缩小了中西部地区生产效率差距;创新能力、融资能力和市场化是提升东部地区生产效率的核心因素;创新能力与城市化也明显提升了中西部地区生产效率;数字经济的融合效应有利于提升国民经济生产效率,但间接效应要明显低于直接效应,且主要表现于东部地区,在中西部地区并不显著。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舒季君 周建平 陈亦婷 刘程军
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具有巨大的潜力,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演化格局及其对城乡融合的影响效应,基于熵权法测度中国省域2013—2020年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与城乡融合水平,利用基尼系数、泰尔指数、对数离差均值、空间自相关分析、冷热点分析探究数字经济的空间演化特征,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水平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数字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但差异在逐渐变小,分维度而言,数字基础设施以及产业数字化水平呈现平稳下降趋势,而数字产业化和数字创新的发展相对波动较大。(2)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东—西—中”梯度递减的趋势,空间集聚特征显著,整体集聚趋势逐渐加大。(3)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当地城乡融合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数字经济对城乡融合的正向影响是由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创新的本地效应来主导。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欣雨 王健
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带来的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产业融合角度入手,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物流业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LISA集聚图以及空间核密度分析揭示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其中江苏和广东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最高,达到优质协调级别。(2)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区域间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我国整体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区域内却因为虹吸效应差异在进一步扩大。(3)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已形成两大稳定的集聚区,分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区和以甘肃为中心的“低-低”集聚区。(4)在考虑到时间滞后和空间临近的条件下,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进趋势。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谢欣雨 王健
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带来的产业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是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本文从产业融合角度入手,采用熵权-Topsis法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物流业与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并通过dagum基尼系数、莫兰指数、LISA集聚图以及空间核密度分析揭示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区域差异、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特征,其中江苏和广东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最高,达到优质协调级别。(2)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总体基尼系数、区域间差异呈波动下降趋势,区域内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表明我国整体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的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区域内却因为虹吸效应差异在进一步扩大。(3)我国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已形成两大稳定的集聚区,分别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区和以甘肃为中心的“低-低”集聚区。(4)在考虑到时间滞后和空间临近的条件下,物流业与数字经济融合水平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演进趋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吕岩威 王文强 张晋宁
文章基于2006—2019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对各省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进行量化评价,并构建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果、传导机制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绿色创新效率提升;数字经济通过国内技术转移、知识产权保护和产学研合作对区域绿色创新效率产生间接影响;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时空异质性。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成征宇 徐承红
数字经济颠覆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成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城市和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两个维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呈现“四周高于中心、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特征;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两业融合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对两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和城市存在异质性;从机制检验来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政府治理能效两条路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在不同分位数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这一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融合 赋能意向 赋能行动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成征宇 徐承红
数字经济颠覆了传统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成为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动力。本文基于2011—2019年中国城市和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两个维度探讨了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的影响及内在机理。研究发现,样本期内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呈现“四周高于中心、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特征;数字经济显著推动了两业融合发展,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数字赋能意向和赋能行动对两业融合的促进作用在不同区域和城市存在异质性;从机制检验来看,数字经济主要通过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和政府治理能效两条路径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两业融合在不同分位数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特征。这一结论丰富了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领域的研究,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启示。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融合 赋能意向 赋能行动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广斌 杨春
文章从融合动力、融合趋向、融合环境三个维度出发解析产业融合水平,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改进的熵值法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2008-2017年的区域产业融合水平进行测度评价,并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产业融合水平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及其沿线省市的区域产业融合水平呈现不断上升态势,但整体上仍然处于较低水平;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区域产业融合水平差距明显,大体上呈下游高于中游、中游高于上游的分布格局,但这种差距呈不断缩小的趋势;市场需求、科技进步、人才资源、政策支持和行业竞争对长江经济带产业融合水平均呈现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市场需求、科技进步、人才资源和行业竞争的影响效果较为明显,而政策支持则是影响长江经济带产业融合水平进一步提升的短板。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杨利 李梦含 张名杰 张怡琼
文章利用2011—2020年我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回归模型,对数字经济赋能文旅融合的影响机制与门槛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基础设施的完善是推动数字经济赋能文旅融合的关键,且数字经济对文旅融合的作用强度具有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中部>东北>西部;(2)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高市场化水平与高城镇化水平地区数字经济赋能文旅融合的正向作用更为突出;(3)影响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科技创新显著赋能文旅融合;(4)数字经济赋能文旅融合存在以自身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的双重门槛效应,会随着自身发展水平的提升增强对文旅融合的促进作用。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刘满凤 王帅龙
基于我国2005—2014年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省际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分析各省区市的直接R&D和间接R&D对省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从全国范围来看,R&D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投入要素中仅次于资本的最重要因素,而且直接R&D和间接R&D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从分地区的情况看,直接R&D和间接R&D的东部地区驱动作用最大,且在东中西部呈梯度下降的趋势,劳动力要素对中部地区驱动作用最强,资本要素对西部地区驱动作用最强。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范子英
中国地区之间的差距由来已久,并且呈现逐渐加剧的趋势,如何协调地区间的平衡发展,这不仅有关"两个大局"的顺利实现,还会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可持续增长产生重大影响。文章通过分析中国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实施的地区性发展战略,总结了其在区域融合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成就和不足,认为1999年之后实施的"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针对内陆地区的优惠政策:第一,在基础设施的改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有利于产业转移;第二,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地区保护主义有一定的缓解;第三,非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使得地方政府的规模出现过度膨胀,加剧了"吃饭财政"的难题;第四,过于激进的产业转移政策恶化了内陆地区的...
关键词:
地区战略 经济增长 经济融合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陈玉静 左胜强
加快流通业数字化转型以实现经营管理数字化,从而推动区域绿色经济发展,是推进数字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本文基于我国2011-2021年流通业及各省统计年鉴数据,实证研究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发现: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对区域绿色经济效率具有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两者呈U型非线性关系。机制检验表明,绿色创新在数字化转型对绿色经济效率的U型影响中发挥了中介作用。本文为积极推动流通业数字化转型、区域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国家数字化生态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刘建国
自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来,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层面对区域经济效率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文章讨论了区域经济效率的内涵、深入分析了区域经济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因素,构建了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及其实证分析模型,并深入分析了各个影响因素的影响机制。运用理论和实证分析模型,对我国不同空间尺度区域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经济效率与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对于指导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是未来的方向。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王亚男 王雪原 李雪琪 黄佳赛
鉴于目前数字化赋能研究需要更有效的理论依据和测算方法,基于“物理-事理-人理”(WSR)系统方法论,利用中国30个省份2011—2019年相关数据,采用组态分析方法确定区域科技、经济发展水平与数字化行为组合间的适配关系,并结合投影寻踪、耦合协调度、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确定不同区域的科技与经济融合梯度水平及数字化行为开展优先序,以揭示数字化赋能区域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的作用过程。结果表明:伴随区域科技与经济融合梯度升级,数字化赋能行为应从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改变物理因素逐渐转向数字化政策出台重点改变人理因素,进而转向数字化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创新重点改变事理因素;数字化行为的交互作用存在双因子增强关系,应加强数字化行为组合应用以实现更好赋能效果,其中以数字化应用与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组态下,数字化行为交互作用力强,体现高阶数字化组合的高融合性与系统性特征。因此,中国各区域应当根据自身科技与经济融合梯度水平,采用适当的数字化组合及数字化行为顺序,推动区域科技与经济融合发展。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范德成 肖文雪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数据作为数字经济的衍生要素,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聚焦要素融合发展视角,以2012-2021年省际面板数据为样本,深入探讨数据+人力资本要素组合对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及作用路径。研究发现:(1)我国数据要素与人力资本的耦合协调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但仍处于磨合阶段且不同经济区域差异明显;(2)基准回归结果表明,数据要素与人力资本作为单独要素时均具有创新驱动效能,当二者结成要素组合时对创新的赋能强度更显著,该结论经过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3)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不同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地区要素组合的创新赋能效应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背景下推动区域创新发展的“加速器”;(4)机制检验结果表明,数据要素与人力资本匹配可以通过溢出效应赋能区域创新发展,具体表现为技术转移、R&D人员流动两条路径,且前者中介效应占比为6.10%,后者中介效应占比为7.68%;(5)门槛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要素组合赋能区域创新存在门槛效应,且作用效果具有显著区域异质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