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301)
- 2023(14724)
- 2022(12029)
- 2021(10660)
- 2020(8726)
- 2019(20260)
- 2018(19743)
- 2017(37486)
- 2016(20175)
- 2015(22712)
- 2014(23155)
- 2013(23121)
- 2012(22305)
- 2011(20585)
- 2010(21284)
- 2009(19876)
- 2008(19789)
- 2007(18202)
- 2006(16420)
- 2005(15498)
- 学科
- 济(111051)
- 经济(110949)
- 管理(55683)
- 业(52731)
- 企(41081)
- 企业(41081)
- 方法(37788)
- 数学(32117)
- 数学方法(31796)
- 中国(30650)
- 地方(28321)
- 农(26882)
- 业经(25009)
- 财(21540)
- 学(21537)
- 农业(18471)
- 制(17776)
- 贸(17668)
- 贸易(17652)
- 易(16954)
- 融(16915)
- 金融(16913)
- 地方经济(16785)
- 银(16695)
- 银行(16661)
- 行(16145)
- 理论(15179)
- 和(14826)
- 发(14643)
- 环境(14496)
- 机构
- 大学(307848)
- 学院(306139)
- 济(136431)
- 经济(133577)
- 研究(114244)
- 管理(111939)
- 理学(94076)
- 理学院(92899)
- 管理学(91385)
- 管理学院(90774)
- 中国(86815)
- 京(67307)
- 科学(67246)
- 财(62701)
- 所(59210)
- 研究所(53038)
- 农(52366)
- 中心(51067)
- 江(49081)
- 财经(48354)
- 北京(43685)
- 经(43533)
- 范(43012)
- 经济学(42905)
- 业大(42712)
- 师范(42625)
- 农业(40647)
- 院(40510)
- 州(39047)
- 经济学院(38316)
- 基金
- 项目(189762)
- 科学(148579)
- 研究(141635)
- 基金(135188)
- 家(117248)
- 国家(116233)
- 科学基金(98261)
- 社会(90663)
- 社会科(85970)
- 社会科学(85946)
- 省(74584)
- 基金项目(70128)
- 教育(64486)
- 划(62312)
- 自然(59760)
- 自然科(58322)
- 自然科学(58301)
- 编号(58245)
- 自然科学基金(57245)
- 资助(55221)
- 成果(49230)
- 发(46813)
- 重点(43459)
- 部(41912)
- 课题(41103)
- 创(38765)
- 发展(38080)
- 国家社会(37807)
- 展(37472)
- 创新(36267)
- 期刊
- 济(165046)
- 经济(165046)
- 研究(100790)
- 中国(69691)
- 财(48828)
- 农(48752)
- 学报(46608)
- 管理(42935)
- 科学(42761)
- 教育(37503)
- 大学(35210)
- 农业(32672)
- 学学(32530)
- 融(31785)
- 金融(31785)
- 技术(28133)
- 经济研究(27133)
- 业经(25452)
- 财经(24948)
- 经(21688)
- 问题(21392)
- 业(18076)
- 贸(17489)
- 技术经济(17291)
- 图书(17217)
- 世界(15746)
- 统计(15485)
- 国际(15243)
- 商业(14877)
- 理论(14250)
共检索到49392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荆文君 孙宝文
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基于互联网及相应新兴技术产生的新型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却表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在梳理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从微观、宏观两个层面探讨了数字经济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及其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在微观层面,互联网、移动通信、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可以形成兼具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及长尾效应的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更好地匹配供需,形成更完善的价格机制,由此提高经济的均衡水平。在宏观层面,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三条路径促进经济增长,即新的投入要素、新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新的全要素生产率,数字经济还具有一种类似斯密提出的自增长模式。最后,本文认为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为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更好的匹配机制与创新激励。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丁志帆
随着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创新突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对数字经济的概念内涵与核心特征系统总结的基础上,立足"微观-中观-宏观"分析框架,探讨了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微观层面,数字技术驱动下的关键要素成本递减与网络效应不仅有助于企业实现生产的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而且有助于改善配置效率,实现"数量-种类-价格"的多元、动态均衡;中观层面,数字经济可以通过产业创新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产业融合效应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宏观层面,数字经济不仅可以通过丰富要素来源、改善要素配置效率和资本深化效应促进经济增长,而且通过技术创新和扩散效应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经济增长 高质量发展 理论机制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昭 陈钊泳 谭伟杰
数字经济是促进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引擎。基于2011—2019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利用熵值法和DEA-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我国省级数字经济发展综合指数与全要素生产率,实证探讨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该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显著成立;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是通过提升区域创新水平、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赋能于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相邻地区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存在空间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因区域、生产率与人力资本的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因而应积极推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协调好各地区数字经济的均衡发展,实施数字化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张庆琳
近年来,数字经济迅速发展,在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引擎作用。与此同时,也伴随着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只有解决好制约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问题,才能更好地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 创新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徐炎泽 崔文奎
从技术改造的概念出发,运用历史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了技术改造与更新改造措施、技术改造与基本建设、内涵型发展与外延型发展等范畴的异同,提出正是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使我们对技术经济和技术改造有了新的更高的认识。进而研究了计划经济时代和转轨时期的技术改造管理模式,分析当时技术改造管理模式"审批式"的特点及对今天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技术改造主要是内涵型扩大再生产,是新时代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现手段。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戴春
作为实施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结合点,平台经济在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在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遵从“赋能基础—赋能实现—赋能效果”的研究范式,构建平台经济赋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首先从要素投入、主体采纳两个方面明确赋能基础,然后基于农业产业链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阶段阐述赋能实现的内在机理,再从稳定供求关系、多元主体协同、实现价值共创等方面预测赋能效果,并进一步从要素资源投入、平台企业发展等方面分析赋能的现实约束,最后从人才体系、科技创新、要素流通、平台建设、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平台经济 农业高质量发展 赋能 乡村振兴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邓智团 唐晓超 彭青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自然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内容和必然要求。文章从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基本内涵出发,提出一个能够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分析框架,并基于此框架梳理总结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经验。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经济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进入新时代后城市经济在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效率、发展结构和发展布局等五个方面的转变充分体现了高质量发展要求。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推进我国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城市经济 高质量发展 分析框架 中国经验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杜秦川
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建议梳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资源和数据要素市场、数字公共服务与数字经济治理等方面能较好反映数字经济的主要统计监测指标,按照兼顾规划目标、指标科学性、代表性、可比性和数据可得性等原则,筛选出能代表数字经济领域的工业、服务业、消费、投资、外贸形势的高频指标体系。根据监测数字经济运行、提升数字经济竞争力、高质量发展等不同需要,选择短、长期不同侧重的数字经济统计监测指标,统计等其他部门加快完善、配合完成投资、消费等相关指标的细化分类,编制发布并提升部分指标的统计频率等。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统计监测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鲁钊阳 邓琳钰 黄箫竹 廖杉杉
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各省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弄清数字经济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机理基础上,使用2011—2020年数据,实证数字经济对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样本期间数字经济发挥了促进整体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做大蛋糕”效应,但在区域间高质量协调发展的“分好蛋糕”效应方面作用乏力;数字经济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存在异质性,其作用机制在于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提高地区研发创新水平。研究结论为利用数字经济实现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杨文溥
数字经济在推动我国效率变革和激活消费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引擎。文章实证研究了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并进一步基于中介效应模型对数字经济通过促进生产效率和消费提升来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进行了检验。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数字经济整体上可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拉动消费水平间接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消费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却不显著;最后,在测度我国三次产业的生产效率后发现,与第二产业相比,数字经济通过促进第三产业来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更大。因此,把握数字经济战略机遇,加强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融合,加快数字化消费转型,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包振山 韩剑 翁梅 陶思宇
数字经济与对外贸易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能。利用2010~2020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东、中、西部地区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及升级的实现条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对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2)从中观层面看,人力资本、产业升级和创新产出是数字经济有效作用于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传导路径,且存在地区异质性;从宏观层面看,人民币汇率、人均GDP和政策支持是数字经济作用于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3)数字经济提升对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随着地区专利申请授权量与人力资本提升呈“边际效应递减”,随着互联网端口接入数量的增加呈“边际效应递增”,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本提升是数字经济驱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长效作用机制;(4)数字经济与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本地数字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周边地区对外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付文宇 赵景峰 贺子欣
文章对数字经济影响外贸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进行了探讨,并基于2011—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影响外贸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效果。结果显示:(1)线性影响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外贸高质量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作用效果呈现“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区域异质性特征。(2)作用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并且二者的中介作用在不同地区的表现存在明显差异。(3)非线性影响分析表明,随着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数字经济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果先增强而后又有所减弱。与此同时,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数字经济对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溢出效应持续增强。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本刊评论员
2018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专门就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等问题作出部署,意在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构建符
关键词:
消费体制 居民消费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逄锦聚 林岗 杨瑞龙 黄泰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外延、政策着力点等还存在不同的理解。为了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形成高质量发展共识,编辑部特别邀请了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逄锦聚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林岗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原院长杨瑞龙教授和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黄泰岩教授,分别从高质量的发展内涵、高质量发展的依据、高质量发展与经济增长速度以及高质量发展与理论创新等内容进行阐释。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海兵
促进工业技改投资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着力点,也是扩大有效投资、增强国内需求、推动强链补链、激活发展动能的重要突破点。近年来,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工业技改投资的规模有所恢复,整体上呈现平稳趋势;产业极化离散,高技术产业稳中有升;东部地区引领,中西部地区交错增长。未来,应在降低成本压力、畅通资金循序、广泛凝聚共识、激发投资活力、转变技改理念、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生态、完善政策法规、加强专业服务等方面发力,以进一步促进工业技改投资。
关键词:
工业企业 技术改造投资 高质量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