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2078)
2023(17290)
2022(14151)
2021(12599)
2020(10432)
2019(23147)
2018(22591)
2017(43258)
2016(22795)
2015(25527)
2014(25186)
2013(24753)
2012(22841)
2011(20466)
2010(20482)
2009(18709)
2008(17737)
2007(15719)
2006(13835)
2005(12693)
作者
(63789)
(53859)
(53424)
(50950)
(33986)
(25366)
(24123)
(20791)
(20430)
(18815)
(18369)
(17996)
(17125)
(16825)
(16611)
(16572)
(15928)
(15508)
(15409)
(15330)
(13396)
(12864)
(12780)
(12317)
(12090)
(11983)
(11811)
(11421)
(10651)
(10463)
学科
(114251)
经济(114108)
管理(77325)
(68522)
(57465)
企业(57465)
方法(43708)
数学(38736)
数学方法(38274)
(28101)
中国(27154)
(26084)
业经(25073)
地方(23592)
(22164)
环境(20440)
(20329)
技术(19251)
农业(17770)
(16733)
(16711)
银行(16708)
(16678)
金融(16675)
财务(16654)
财务管理(16617)
(16349)
贸易(16337)
(16195)
(15991)
机构
大学(327916)
学院(327434)
(149062)
经济(146311)
管理(129859)
理学(111704)
理学院(110645)
研究(109116)
管理学(108998)
管理学院(108366)
中国(83260)
(69817)
(66663)
科学(60947)
财经(55024)
中心(51711)
(51675)
(49992)
(49738)
经济学(47827)
(46352)
研究所(46346)
业大(43947)
经济学院(42878)
北京(41177)
财经大学(40952)
(40066)
(39979)
师范(39681)
(38196)
基金
项目(222084)
科学(178367)
基金(165333)
研究(165111)
(142715)
国家(141597)
科学基金(124153)
社会(110616)
社会科(105243)
社会科学(105221)
基金项目(86598)
(85621)
自然(77418)
自然科(75675)
自然科学(75659)
教育(75336)
自然科学基金(74297)
(71275)
资助(66193)
编号(64464)
成果(51620)
(50325)
重点(49945)
(48365)
国家社会(47666)
(47606)
(46417)
创新(44731)
教育部(44474)
课题(44026)
期刊
(166010)
经济(166010)
研究(100121)
中国(64446)
(55313)
管理(50669)
学报(44828)
科学(43240)
(41941)
大学(36153)
学学(34103)
(32032)
金融(32032)
技术(31859)
教育(30930)
财经(28206)
农业(28150)
经济研究(27558)
业经(24725)
(24401)
问题(21001)
技术经济(18343)
(16268)
统计(15833)
理论(15180)
世界(15065)
科技(14942)
(14936)
(14535)
现代(14324)
共检索到4941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杜欣  
以数字经济运行的资源配置效应为切入点,从绿色技术进步视角阐释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理论机制,并结合中国省际与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多维度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具有显著促降作用,该结论经过工具变量估计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存在跨界减排效应,不仅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通过循环反馈机制降低本地区碳排放水平。机制检验表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征的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技术红利效应,是数字经济推动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在要素市场发育调节下,优化禀赋结构和提高技术成果市场化水平能够显著强化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北方地区的碳减排作用显著强于南方地区,且其减排效应仅在城市群内部显著;仅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有效推动碳减排,数字产业化发展和生产生活数字化转型是促进碳排放持久下降的动力源泉。研究结论可为加速释放数字经济时代的碳减排潜力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邵帅  范美婷  杨莉莉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美丽中国的伟大发展目标,低碳转型发展无疑是实现这一伟大目标的必由之路。而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这对"双引擎"有效驱动碳排放绩效改善,已经成为实现中国经济低碳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首先针对现有文献在碳排放绩效测算上存在的有偏测度问题,将总体技术前沿的概念与非角度、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相结合,提出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新型效率测算模型,对1996~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碳排放绩效进行了更加准确的测度及分解;进而,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全面考察了反映经济结构调整和绿色技术进步的多维因素对碳排放绩效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我国的碳排放绩效在"九五"期间处于较高水平,随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进入"十一五"时期后又开始回升;在各投入和产出要素中,碳减排效应和要素节约效应对碳排放绩效的改善发挥了关键作用;由于省份间竞争效应、示范效应及经济关联效应的存在,碳排放绩效表现出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碳排放绩效的提高会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包括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能源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对本地及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总体上产生了"结构红利";城市化与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绩效则分别呈"U型"和"倒U型"曲线关系;归咎于市场失灵和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的缺陷,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并未对碳排放绩效产生积极影响;以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能源效率表征的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技术红利"效应,促进了本地和空间关联地区碳排放绩效的改善,但其间接效应的稳健性较弱。最后,本文指出我国需要在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要素市场完善、绿色创新突破、城市化集约推进、区域间协调合作等经济结构、技术和政策领域做出协同努力,才可能有效推动低碳转型发展这一世纪工程的最终实现。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林春艳  宫晓蕙  孔凡超  
本文基于2003年至2016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环境规制引起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识别与测度,采用不同空间距离权重矩阵对该溢出效应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环境规制本地效应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显著,呈现先抑制后促进的U型趋势。环境规制强度较低时无法有效促进本地企业绿色技术进步。(2)环境规制邻地效应对绿色技术进步影响表现为倒U型门槛特征,从地理距离看在0~400km范围内绿色技术进步存在先上升后下降的空间溢出效应,超过此范围空间溢出效应不再显著,因此环境规制对绿色技术进步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明显的衰减性和有界性。(3)环境规制邻地效应显著高于本地效应,环境规制对邻地绿色技术进步影响更明显。基于区域协同发展理念,设计合理并恰当实施环境规制才可以诱发本地及邻地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共同打造地级市命运共同体。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江三良  贾芳芳  
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地区碳排放强度、提升碳排放效率,且可通过扩大社会经济规模、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两条路径来促进碳减排。本地数字经济发展对邻地的碳排放强度带来负向溢出效应,而对邻地碳排放效率存在正向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强的地区对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远大于数字经济发展弱的地区。因此,为实现“双碳”目标,应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香菊  杜伟  王雄飞  
征收环境税能够激励企业增加治污投入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有利于减轻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强度。本文运用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环境税影响企业技术进步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不管是全国还是东、中、西部地区,环境税收强度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都显著为正,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这一效应的影响系数越大。短期来看,实施环境税收制度可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但从长期而言,由于环境改善、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从而会提高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香菊  杜伟  王雄飞  
征收环境税能够激励企业增加治污投入并提高生产技术水平,有利于减轻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强度。本文运用2005—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对环境税影响企业技术进步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不管是全国还是东、中、西部地区,环境税收强度对技术进步的影响效应都显著为正,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这一效应的影响系数越大。短期来看,实施环境税收制度可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一定的负面冲击,但从长期而言,由于环境改善、技术进步和结构升级,从而会提高社会整体的福利水平。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吴朝霞   曾家豪   刘泓轩   李晨潇  
文章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通过熵值法对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和污染排放水平进行测度,结合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杜宾模型,对绿色金融的治污减排效应进行实证检验,并分析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绿色金融发展能有效治理污染排放且存在空间溢出效应。(2)绿色金融通过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实现治污减排效应。(3)环境规制对绿色金融的治污减排效应存在负向调节作用。(4)绿色金融对东部地区的治污减排效应较强。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入理解绿色金融治污减排的作用机理和差异化效果,为优化绿色金融体系、助推环境保护提供了参考借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杨振兵  邵帅  杨莉莉  
选择适宜的技术进步路径是中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本文基于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方法,测算了中国工业部门的要素产出弹性、环境全要素生产效率增长率、要素替代弹性与生产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程度,并进一步揭示出当前工业生产活动中的要素关系与技术进步路径。研究发现:投资导致的资本存量增加伴随着能源短缺与环境恶化,劳动投入增加可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中国目前技术进步的要素偏向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资本、环境、能源、劳动,是造成产能过剩、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并存的根源。研究显示,将技术进步方向的路径优化为劳动、资本、能源、环境,是同时解决上述问题的最佳对策,同时也是中国实现绿色工业变革的最终方向...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张彧  
立足中国2009—2021年31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利用空间误差模型分析数字新基建、绿色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新基建与绿色技术进步均对低碳经济转型发挥显著推动作用,且二者与低碳经济转型之间存在显著空间关联性,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同时,数字新基建水平提升能够增强绿色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赋能效应;分样本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新基建与绿色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转型的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东部地区显著而中西部地区不显著;门槛效应检验显示,绿色技术进步在数字新基建、低碳经济转型之间发挥门槛效应,在跨越门槛值后,东、中、西部地区数字新基建对低碳经济转型的助力作用均明显增强,且在西部地区更为显著;数字新基建的三层子维度均有利于低碳经济转型,其中融合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向赋能效应最强。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程云鹤  齐晓安  汪克亮  杨力  
技术进步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和动力。本文在构建省际节能减排矩阵分类模式,分析省际低碳经济发展异质性的基础上,采用连续前沿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方法,测算、分解了中国28个省份基于低碳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并运用面板技术实证分析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考察期内中国整体上低碳技术进步上升幅度较大,其中,科技进步贡献大于效率变化贡献,且省际间差异较大;由于回弹效应和减排成本的存在,大多数省份的科技进步对节能减排的贡献要小于效率变化的贡献。我国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应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技术进步和制度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彭江波  
绿色配额是通过对环境污染的外部性合理定价,以配额价格的形式,在其出售和转让的过程中构成经济主体成本—收益函数的内生变量,进而揭示微观主体节能减排偏好和改变行为方式的一种市场化手段。绿色配额具备作为金融产品进行标准化的属性和市场需求层次,能够最终实现配额价格与融入地区差异的边际污染损害之间的动态均衡。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宋德勇  朱文博  丁海  
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能否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已有研究对企业数字化水平的度量缺乏统一的标准,并且没有对企业数字化影响绿色技术创新的微观路径进行全面深入的检验。区别于现有研究,文章不仅基于无形资产数据度量企业的数字化水平,还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进行了更细化的文本分析,用在“管理层讨论与分析”的“业绩回顾”中的数字化词频占比来度量企业实际的数字化水平,并运用网络招聘大数据对构造的指标进行检验。在此基础上,文章考察重污染行业企业数字化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并运用上市公司专利申请明细数据对微观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与检验。研究表明,重污染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这一结论在经过IV估计、反事实分析和改变估计方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企业数字化主要通过提升企业的信息共享水平和知识整合能力从而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对于环保投资水平更高以及所在地区环境规制力度更强的企业,数字化产生的绿色创新激励效应更大。文章清晰揭示了企业数字化促进企业绿色创新的机理,拓展了企业数字化的相关研究,剖析了企业数字化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实现兼容的路径。这对于中国在全球数字化浪潮下实现经济绿色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也可以为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期刊] 改革  [作者] 田云  尹忞昊  
厘清技术进步推动我国农业能源碳减排的机理,对农业农村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构建技术进步背景下农业能源碳排放回弹效应模型,科学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2001—2018年碳排放回弹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基准模型与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技术进步对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农业能源碳排放削减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回弹量存在较大波动,碳排放存在部分回弹效应,且回弹效应均值为0.176。我国省域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特性,技术进步对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农业技术进步1个百分点,其产生的溢出效应可使周边地区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降低0.120%。促进农业能源碳减排,应重点研发颠覆性减排技术,积极引导农业能源利用模式转型,制定区域技术标准。
[期刊] 改革  [作者] 田云  尹忞昊  
厘清技术进步推动我国农业能源碳减排的机理,对农业农村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构建技术进步背景下农业能源碳排放回弹效应模型,科学测度我国30个省(区、市)2001—2018年碳排放回弹效应,在此基础上,利用基准模型与空间计量方法分析技术进步对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农业能源碳排放削减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回弹量存在较大波动,碳排放存在部分回弹效应,且回弹效应均值为0.176。我国省域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存在显著空间自相关特性,技术进步对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具体表现为,农业技术进步1个百分点,其产生的溢出效应可使周边地区农业能源碳排放强度降低0.120%。促进农业能源碳减排,应重点研发颠覆性减排技术,积极引导农业能源利用模式转型,制定区域技术标准。
[期刊]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卢京宇   郭俊华  
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及门槛效应模型探讨了数字经济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降低了农业碳排放强度。异质性分析显示,数字经济对农业的碳减排作用主要来自产业数字化的影响,且该作用在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和非粮食主产区更明显。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通过激励农业绿色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碳减排,但农业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未能促进农业碳减排。空间效应显示,数字经济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非线性关系检验表明,数字经济与农业碳排放强度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具有非线性特征,且当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越过门槛值时,数字经济的农业碳减排效应呈现边际递减特征。因此,应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加快推进农业部门的“双碳”进程,发挥数字经济的绿色技术赋能作用,同时加强区域之间的数字协作联动与环境协同治理,从而持续释放数字经济的农业碳减排效果。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