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0164)
- 2023(14566)
- 2022(11826)
- 2021(10251)
- 2020(8429)
- 2019(18796)
- 2018(18225)
- 2017(34778)
- 2016(18474)
- 2015(20622)
- 2014(20387)
- 2013(20103)
- 2012(18826)
- 2011(16970)
- 2010(16884)
- 2009(15200)
- 2008(14212)
- 2007(12251)
- 2006(10986)
- 2005(9933)
- 学科
- 济(102345)
- 经济(102246)
- 管理(56790)
- 业(47987)
- 企(39011)
- 企业(39011)
- 方法(38245)
- 数学(34484)
- 数学方法(34064)
- 中国(25348)
- 地方(23431)
- 业经(20863)
- 农(20507)
- 财(20136)
- 学(19668)
- 环境(18021)
- 制(14675)
- 地方经济(14249)
- 农业(14226)
- 产业(13098)
- 贸(12791)
- 贸易(12781)
- 融(12652)
- 金融(12651)
- 和(12583)
- 银(12544)
- 银行(12516)
- 易(12289)
- 划(12273)
- 行(11995)
- 机构
- 大学(268732)
- 学院(266500)
- 济(121997)
- 经济(119679)
- 管理(103702)
- 研究(93748)
- 理学(89364)
- 理学院(88432)
- 管理学(86947)
- 管理学院(86466)
- 中国(69974)
- 京(55924)
- 科学(55396)
- 财(53158)
- 所(45161)
- 中心(43791)
- 财经(42471)
- 农(42441)
- 研究所(41034)
- 江(40420)
- 经济学(39209)
- 业大(38876)
- 经(38695)
- 经济学院(35019)
- 院(34817)
- 北京(34397)
- 范(33566)
- 农业(33184)
- 师范(33157)
- 财经大学(31703)
- 基金
- 项目(185285)
- 科学(148054)
- 基金(138189)
- 研究(132092)
- 家(121367)
- 国家(120465)
- 科学基金(104684)
- 社会(88714)
- 社会科(84439)
- 社会科学(84417)
- 基金项目(72466)
- 省(71365)
- 自然(67468)
- 自然科(65955)
- 自然科学(65936)
- 自然科学基金(64723)
- 划(60390)
- 教育(59566)
- 资助(55720)
- 编号(50384)
- 重点(42110)
- 发(41354)
- 部(40939)
- 成果(38980)
- 创(38612)
- 国家社会(38410)
- 创新(36388)
- 科研(35835)
- 教育部(35555)
- 课题(34656)
- 期刊
- 济(134175)
- 经济(134175)
- 研究(81519)
- 中国(50167)
- 学报(40952)
- 财(40920)
- 管理(39724)
- 科学(38414)
- 农(36596)
- 大学(31928)
- 学学(30243)
- 农业(24556)
- 技术(24502)
- 融(23884)
- 金融(23884)
- 经济研究(22630)
- 教育(21997)
- 财经(21761)
- 业经(19064)
- 经(18933)
- 问题(18583)
- 技术经济(14732)
- 统计(13931)
- 业(12708)
- 贸(12485)
- 图书(12461)
- 策(12399)
- 理论(11992)
- 现代(11702)
- 世界(11690)
共检索到40000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江三良 贾芳芳
为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本文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2个城市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模型、空间杜宾模型等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地区碳排放强度、提升碳排放效率,且可通过扩大社会经济规模、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两条路径来促进碳减排。本地数字经济发展对邻地的碳排放强度带来负向溢出效应,而对邻地碳排放效率存在正向溢出效应。数字经济发展强的地区对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效率的影响远大于数字经济发展弱的地区。因此,为实现“双碳”目标,应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数字经济发展。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效率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杜欣
以数字经济运行的资源配置效应为切入点,从绿色技术进步视角阐释数字经济促进碳减排的理论机制,并结合中国省际与城市面板数据进行多维度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具有显著促降作用,该结论经过工具变量估计与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存在跨界减排效应,不仅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排放具有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且通过循环反馈机制降低本地区碳排放水平。机制检验表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和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表征的绿色技术进步表现出技术红利效应,是数字经济推动碳减排的重要途径;在要素市场发育调节下,优化禀赋结构和提高技术成果市场化水平能够显著强化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对北方地区的碳减排作用显著强于南方地区,且其减排效应仅在城市群内部显著;仅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并不能有效推动碳减排,数字产业化发展和生产生活数字化转型是促进碳排放持久下降的动力源泉。研究结论可为加速释放数字经济时代的碳减排潜力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赵慧卿
笔者基于我国30个省区扩展型投入产出表,对省际产品贸易之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以有效反映各省区碳排放强度,为合理制定地区减排目标提供参考。笔者研究认为:从国内贸易看,存在高碳排放产品由能源富集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空间特征;从国际贸易看,碳排放进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国家分配减排责任时,应强化"消费者负责"原则,适度增加高能耗产品消费地减排责任,激励沿海省份对能源富集省份进行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以实现全国总体减排目标。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董昕 张朝辉
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双重发展目标下研究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更具现实意义。通过对中国27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11—201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碳排放效率,趋于分散或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也有利于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且城市的多中心结构有助于数字经济发挥其对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城市地理区位、资源禀赋条件、产业政策支持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东部或南方地区、非资源型城市、“大数据”试点城市,城市多中心结构更能助力数字经济发挥其提升碳排放效率的作用。由此,提出产业发展政策、城市空间规划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张兴祥 孙赛杰
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也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减排承诺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宏观视角,借助中国2013年以来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采用2003—2017年地级市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政策的有效性。研究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实施会使碳排放量平均显著下降7.1%、碳排放强度平均显著下降6.7%,且该结论在PSM-DID模型下也稳健。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碳交易所(中心)交易数据、政府工作报告碳排放相关词频数据进行机制检验和讨论,发现减排效应通过市场机制、行政规制等渠道得以实现。进一步,基于城市绿色专利数据及电力短缺指数,本文发现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实施既能促使试点地区取得绿色低碳技术进步,也能帮助试点地区更少地依赖拉闸限电等“一刀切”做法,并讨论了两类机制在此过程中的实际效果。此外,本文又进行了一系列异质性分析,发现碳减排效应在非资源型城市和财政压力较大的城市以及惩罚力度更大、国企占比更高的碳市场更加显著。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期刊] 中国流通经济
[作者]
刘帅
数字技术对碳减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探究数字物流提升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机制及影响效应,对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选取2014—2021年我国30个省份(不包含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测度数字物流发展水平及物流业碳排放效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物流提升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物流能够显著促进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促进效应在综合发展规模较高、产业集聚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地区更加显著。信息化能力和能源强度在数字物流影响物流业碳排放效率中发挥着中介作用,数字物流发展使信息渠道更加畅通,推动物流业降本增效,提高能源要素边际替代率,促进物流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交通运输压力在数字物流提升物流业碳排放效率过程中存在双重门槛效应。随着地区交通运输压力由弱变强,数字物流对物流业碳排放效率产生先促进后抑制的影响。据此,提出激发数字物流节能减排活力、提升区域信息化能力等建议,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左喜梅
碳排放权交易与绿色金融最终目标一致,均是要降低碳排放量、实现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文阐述碳排放权交易与绿色金融的减排机理,分析碳排放权交易促进绿色金融减排效应。研究发现:随着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不断发展,为资金流向绿色低碳产业提供了契机,保证了市场资金注入低碳减排企业,促进了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与绿色金融的有效衔接。碳排放权交易通过绿色金融提供的服务和工具促进资金流向低碳技术研发和产业,从而促进减排。最后,提出以下相应对策建议: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以绿色减排为目标,建立与碳排放交易配套的绿色金融体系;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产业营造良好环境;鼓励金融创新,形成碳排放权交易与绿色金融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
碳排放权交易 绿色金融 减排路径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杨洁 石依婷
发展数字经济是开展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科技革命的必然之举,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引擎。本文基于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据,探究发展数字经济能否改善区域碳排放水平,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于碳减排与碳增效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有助于减少区域碳排放量,提升碳生产率。机制分析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有效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激发公众环保意识从而改善区域碳排放水平。异质性检验发现,数字经济对资源型省份以及政府支持水平较高省份的碳排放量和碳生产率的影响更为显著。本文建议采取差异化、动态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为低碳减排赋能。
关键词:
绿色发展 数字经济 碳排放 碳生产率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江元 徐林
文章以我国31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熵值法测算了各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通过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考察了数字经济、能源效率和碳排放之间的逻辑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可以有效抑制碳排放,但是对于不同区域的省份和是否为碳交易市场试点省份的影响具有异质性。数字经济对于东部地区省份和碳交易市场试点省份的碳排放抑制作用更为显著。(2)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提高能源生产转化效率和降低能源消费强度的中介效应来抑制碳排放。(3)数字经济对于能源生产结构优化具有调节效应,数字经济可以增强能源生产结构优化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翱 刘纪显 吴兴弈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增加,环境问题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国内很少有文献系统地研究碳排放政策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本文通过建立一个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比较了相同减排目标下,没有碳排放政策、碳排放强度、碳排放上限和碳税四种不同碳排放政策的优劣,分别分析了在20%和40%的减排目标下,这四种政策对宏观经济变量稳态值的影响,并利用1980年到2012年的我国碳排放量和GDP数据模拟了正向的技术冲击和污染中间产品效率冲击对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相同的碳减排目标下,碳排放强度政策较其他政策更能促进经济的平稳增长,达到稳态值损失的社会福...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周五七 聂鸣
温室气体尤其是二氧化碳排放被认为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主流科学界对此达成的共识及其激发的国际政治响应,推动了经济学界对碳排放与碳减排问题的研究,本文着重对碳排放增长的驱动因素、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能源与碳排放约束的绿色生产率与效率、碳减排机制与政策等方面的经济学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述。因素解析法虽能识别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但其考察的因素具有局限性,多元计量分析弥补了因素解析法研究的不足,基于生产前沿的生产率与效率评价模型为低碳发展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分析框架,宏观经济模型能模拟复杂经济系统中碳排放及碳减排对经济发展的内在影响。有关碳排放与碳减排的多视角研究有待完善,基于企业与居民行为的微观...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国华 刘传江 赵晓梦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三大支撑带"之一,其碳减排目标实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采用2005~2013年长江经济带(含9省2市)的能源消耗与经济社会数据,通过数理统计,得出各地历年碳排放量、人均碳排放、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多元水平的具体数值及变化率,结合运用弹性计算和矩阵分类法,发现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存在空间与结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1)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及增长率、人均碳排放及增长率、能源强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强度下降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把长江经济带分为东中西三段区域,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及能源强度下降率梯度下降,碳排放增长率、人均碳排放增长率、能源强度梯度上升。(2)工业化开始越早、...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涛 吴梦萱 周立宏
碳排放权交易政策是我国实现"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企业分批、分期进入碳市场这一准实验,评估碳排放权交易政策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权交易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投资效率,这一作用主要体现在缓解企业投资不足,而对企业过度投资的影响有限。考虑平行趋势问题、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进一步分析发现碳排放权交易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减轻政策性负担以及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等途径对企业投资效率产生积极影响。并且碳排放权交易对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作用在低碳排放行业以及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明显。本文结论可为加快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提供参考,对于实现"双碳"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投资效率 碳排放权交易 碳市场 准实验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张跃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已成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也会对城市碳排放效率产生影响。将数字经济纳入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的分析框架,运用2011—2020年城市面板数据实证考察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时空动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第一,数字经济能够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并且是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加速人力资本积累来实现的。第二,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碳排放效率提升作用不仅存在随时间增长逐渐增强的时间效应,还可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周边城市的碳排放效率,并且城市间距离在550公里以内为空间溢出效应的显著有效区域,超过950公里后则出现明显的衰减。第三,在东部地区、大规模城市和传统基础设施较发达的城市,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因此可以从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强化作用机制和突破数字经济衰减边界进行“空间重塑”等方面来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
[期刊] 科技管理研究
[作者]
宋敏 邹素娟
通过构建碳排放权省域分配模型测算黄河流域2018—2030年各省区的碳排放权及其空间余额,采用最优效率法评估2020年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研究表明:(1)黄河流域各省区碳排放权分配不均,2018—2030年流域的碳排放权总量为323.06亿t,配额大部分集中于中下游地区,上游地区的碳排放权配额较少。其中,山东配额最多,达100.30亿t;宁夏配额最少,为5.46亿t。(2)2018—2030年黄河流域碳排放空间不足,累积碳排放权赤字达113.50亿t。其中,山西、内蒙古、山东、甘肃、青海和宁夏的累积碳排放权空间余额均为负值,属于碳排放权赤字地区;四川、河南和陕西则均为正值,属于盈余地区。(3)黄河流域各省区的碳减排潜力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征,碳减排潜力差距大。
关键词:
黄河流域 碳排放权 省域分配 减排潜力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产业结构升级是否有助于促进碳减排——基于长江经济带地区的实证研究
地方政府的支出扩张如何影响经济效率?——基于生产率促进型投资周期性的考察
乡村数字化可以促进农业碳减排吗?
科技创新促进碳减排系统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
约束性碳减排与就业——基于企业和地区劳动力变化的考察
技术进步、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基于1985~2009年中国28个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考察
我国当前实行碳税促进温室气体减排的可行性思考
数字技术何以赋能农村共同富裕?——基于经济与生态效益的考察
环境规制能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脱钩吗?——基于中国271个地级城市的工业SO_2排放数据的实证分析
“双碳”目标下数字经济对城市节能减排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