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5037)
- 2023(21354)
- 2022(17927)
- 2021(16515)
- 2020(13510)
- 2019(30622)
- 2018(30111)
- 2017(57347)
- 2016(30833)
- 2015(34439)
- 2014(34491)
- 2013(33901)
- 2012(31410)
- 2011(28489)
- 2010(28527)
- 2009(26102)
- 2008(25240)
- 2007(21978)
- 2006(19636)
- 2005(17447)
- 学科
- 济(143753)
- 经济(143611)
- 管理(85569)
- 业(80168)
- 企(64620)
- 企业(64620)
- 方法(55185)
- 数学(47234)
- 数学方法(46626)
- 中国(39568)
- 农(36490)
- 地方(35544)
- 业经(32922)
- 学(29336)
- 财(28642)
- 农业(24973)
- 制(22999)
- 贸(22654)
- 贸易(22638)
- 易(21781)
- 环境(21495)
- 理论(21492)
- 和(20333)
- 融(20214)
- 金融(20210)
- 技术(20121)
- 银(20022)
- 银行(19980)
- 行(19250)
- 地方经济(19197)
- 机构
- 学院(438934)
- 大学(438204)
- 济(181554)
- 经济(177647)
- 管理(170525)
- 研究(153808)
- 理学(146703)
- 理学院(144991)
- 管理学(142422)
- 管理学院(141607)
- 中国(114049)
- 京(94287)
- 科学(94178)
- 财(80166)
- 所(76540)
- 研究所(69664)
- 中心(69088)
- 农(68610)
- 江(67833)
- 财经(63961)
- 业大(62935)
- 范(61076)
- 师范(60475)
- 北京(59514)
- 经(58074)
- 院(56827)
- 经济学(54995)
- 州(53305)
- 农业(53156)
- 经济学院(49191)
- 基金
- 项目(299712)
- 科学(236538)
- 研究(220927)
- 基金(216135)
- 家(187976)
- 国家(186412)
- 科学基金(160495)
- 社会(140600)
- 社会科(133257)
- 社会科学(133223)
- 省(117693)
- 基金项目(114260)
- 自然(102550)
- 教育(101095)
- 自然科(100150)
- 自然科学(100129)
- 划(98667)
- 自然科学基金(98283)
- 编号(90238)
- 资助(88032)
- 成果(72583)
- 发(67711)
- 重点(67581)
- 部(65367)
- 课题(62797)
- 创(61971)
- 国家社会(58015)
- 创新(57828)
- 科研(56508)
- 教育部(56102)
- 期刊
- 济(206762)
- 经济(206762)
- 研究(131845)
- 中国(87428)
- 学报(66305)
- 管理(63853)
- 科学(62753)
- 农(62303)
- 财(59122)
- 教育(50693)
- 大学(50632)
- 学学(47556)
- 农业(43154)
- 技术(40372)
- 融(38563)
- 金融(38563)
- 业经(34079)
- 经济研究(33123)
- 财经(30977)
- 问题(27611)
- 经(26798)
- 图书(23466)
- 业(22109)
- 技术经济(22046)
- 资源(20784)
- 科技(20553)
- 商业(20122)
- 现代(19954)
- 理论(19777)
- 统计(19718)
共检索到6599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李小玉 邱信丰
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对推动区域经济效率变革、质量变革和动力变革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近年来,江西充分发挥毗邻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以及位居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地理优势,积极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打造了赣深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区、承接长三角数字产业转移示范区、赣湘电子信息产业园等,为江西数字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但是在数字经济产业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协同规划缺乏、协同层次偏低、协同结构失衡、产业数字化滞后、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弱和数据要素共建共享不畅等问题。这需从强化规划引领、提高协同层次、优化协同结构、加快数字化转型、推动数字技术协同创新和促进数据互联互通共用等方面加以破解。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姜玮
合作共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题,城市经济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江西加快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江西融入长江中游城市群政策路径在于强化区域合作、实现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以及发展城市经济。因此,江西应从以下几方面作出积极努力:承办下届长江论坛;积极推动昌九一体化的开放式发展;着力推进江西与长江中游地区产业协同发展;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
关键词:
长江中游城市群 协调发展 江西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玉芳 刘曙华 张婧 王能洲
随着各类经济资源在空间上的集聚集群以及在地域上竞争与合作的不断推进,协同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基于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的发展状况及其协同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长三角在推进三大群体协同方面具有很大的空间。根据以上结论并结合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提出推进长三角地区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协同发展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
产业群 城市群 港口群 协同发展 长三角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柴攀峰 黄中伟
利用协同发展的相关理论,从长三角22城市之间的经济能级、经济联系以及产业协同发展三个方面对长三角城市群的空间格局进行研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评论。研究发现,长三角区域正在逐渐从单一中心向多中心化模式转变,基本形成以上海为核心的圈层和以苏州、杭州、宁波、无锡、南京为次核心的多核心圈层结构,总体上可划分为上海凝聚团、南京凝聚团和杭甬凝聚团三大凝聚子团。研究认为,通过组团式协同实现"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是未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必然趋势,助推整个城市群系统向更为有序的宏观自组织结构演化。
关键词:
城市群 协同发展 空间格局 长三角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熊涛 唐相甜 段昌梅
深圳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和发展引擎,其与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选取了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统计部门公布的相关经济数据和人口数据,综合运用空间引力模型、比较优势模型等,从经济引力协同度、产业结构协同度、人才比较优势协同度、和营商环境协同度4个方面创新构建了深圳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的综合协同发展指数模型(CDI)体系,对深圳市与粤港澳大湾区各相关城市的协同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魏勇强 张振宇
长三角城市群的社会经济竞争力、对外开放及科技创新水平在中国当前社会都是首屈一指的,在我国强国富民的现代化建设中扮演者领头羊的作用。但是,诸多问题阻碍着长三角城市群的协同发展,行政级别划分意识严重,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边界不一致,产业同构严重,招商引资的无序竞争,城市群建设缺乏协调规划,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环境质量趋于恶化等问题,对进一步深化一体化进程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阻碍区域经济统一繁荣发展。因此,加强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合作可以带动周边几个地区的发展,符合国家对区域一体化的号召,从而达到提高该地区综合能力和影响力的效果。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 城市群 协同发展
[期刊] 亚太经济
[作者]
向晓梅 张超
海洋经济作为大湾区重要的内在属性,在深化广东与港澳合作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广东的海洋第一、二产业已初步形成产业链条,而港澳地区则拥有先进的综合海洋服务业,两者互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和互补优势。目前,应积极构筑粤港澳大湾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协同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与制度创新。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郭晓龙 李军 杨晶晶
在过去40多年中,长三角区域的空间范围从1982—1984年最初的“上海经济区”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变化,1984—1988年其范围扩大到除山东以外的整个华东地区;1992年,随着上海浦东新区的建立,长三角区域重新规划,到2008年形成了以江浙沪16城市为主体的长三角城市群;2010年,首次在国家战略层面上将长三角区域范围界定为苏浙沪全境内25个地级市;2016年,再次调整为包含安徽在内的三省一市共26城市;直到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正式确定了三省一市全域作为规划发展中心区,沪苏浙皖协同合作,实现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郭湖斌 齐源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复合系统理论和耦合度模型,本文首先构建了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借助2001-2016年的数据,对长三角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水平、区域内协同度、区域间协同度进行了具体计算。最后对长三角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演化规律和空间协同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两系统之间存在显著的协同关系,区域物流综合发展水平每提升一个百分点,就可以推动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提升1. 051个百分点。同时两个子系统对协同发展的贡献机制并不一样,上海市、浙江省的情况正好和江苏省相反。在空间协同发展特征上,整体协同度伴随着区域内地区之间协同度的趋同性而逐步提升,体现出良好的协同发展特征。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孙九霞 肖洪根
从人类学家格尔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研究工作以来,文化就被定义为“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包括了他们的技术和器物制品”~①。粤港澳“地同脉、人同根、文同源”,三地所具有的地理临近性、经济社会趋近以及历史文化同脉,使得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好发挥作用。文化融合为指导粤港澳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视角。进一步地,基于文化工具箱理论,笔者提出粤港澳区域旅游正从推动全球文化交流的“地区时代”走向构建本土文化联结的“湾区时代”。在全新的湾区时代,旅游肩负着构建大湾区认同与凸显大湾区精神的历史使命。通过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将大湾区打造成兼容并蓄、多元共荣的国际文化交融中心与世界文化高地。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赣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课题组 王泽明 边俊杰
赣州作为大湾区的直接腹地,内陆前沿在融入大湾区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重大机遇。文章从大湾区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及赣州融入大湾区所带来的新发展模式,面临的挑战等路径进行分析,阐述了赣州融入大湾区后对推动全市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有着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琳 刘瑞
利用2006-2016年长三角城市群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共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首先,运用拓展DEA法对两大城市群协同创新水平进行测度,然后,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考察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影响,进一步以互联网发展水平为门限变量,构建门限模型,探析互联网发展对创新要素在城市群流动的协同创新效应是否存在门限效应。研究发现: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的总效应显著为正,空间正向溢出效应显著,且存在群际差异;在两大城市群内,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现非线性,创新人员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倒U型”特征,创新资本流动对城市群协同创新影响呈“U型”关系,相应拐点在不同城市群呈现异质性。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立 唐洪雷
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执行绩效有重要影响。为深入探讨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质量水平,以复合系统模型、耦合模型为研究方法,围绕自然生态、生态投入、生态治理效率和生态产出4个研究要素,建立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评价体系,进而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和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处于低度协同状态,研究的23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处于一般协同,而其他12座城市处于低度协同,各城市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较高。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立 唐洪雷
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对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执行绩效有重要影响。为深入探讨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质量水平,以复合系统模型、耦合模型为研究方法,围绕自然生态、生态投入、生态治理效率和生态产出4个研究要素,建立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评价体系,进而构建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模型和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模型。实证分析表明: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处于低度协同状态,研究的23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处于一般协同,而其他12座城市处于低度协同,各城市序参量综合协同发展水平较高。基于此,提出长三角城市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建议。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温馨 高维新 朱金勋
文章以1999—2018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网络抓获技术和修正引力模型,结合铁路交通测度经济空间联系强度,采用自然间断点分级法分类城市外向服务能力,通过威尔逊系数法和经济重心模型测算内向集聚力。结果显示: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以广佛、港深莞、珠澳为支点骨架的"A"型经济空间格局;外向服务能力呈现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的错位发展态势;内向集聚力呈现以穗莞深为中心的圈层扩散结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