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524)
2023(10102)
2022(7836)
2021(6756)
2020(5382)
2019(11995)
2018(11245)
2017(21670)
2016(10776)
2015(12018)
2014(11601)
2013(11465)
2012(10921)
2011(10028)
2010(10168)
2009(9417)
2008(8998)
2007(8025)
2006(7669)
2005(7008)
作者
(31458)
(26807)
(26364)
(25292)
(17066)
(12413)
(11943)
(10079)
(10029)
(9232)
(9132)
(8511)
(8464)
(8447)
(8232)
(8137)
(7738)
(7673)
(7593)
(7054)
(6925)
(6346)
(6206)
(6141)
(6087)
(5962)
(5603)
(5352)
(5338)
(5113)
学科
(74132)
经济(74085)
管理(32165)
(29256)
(23376)
企业(23376)
方法(21297)
数学(18324)
数学方法(18175)
地方(17631)
业经(16609)
中国(16564)
(13952)
(13823)
地方经济(12692)
(12631)
产业(10697)
(9927)
金融(9927)
农业(9861)
(9553)
信息(9403)
总论(9306)
信息产业(8795)
理论(8700)
(8686)
银行(8671)
环境(8482)
(8430)
(8239)
机构
大学(169084)
学院(166585)
(83613)
经济(82253)
管理(62154)
研究(61283)
理学(52869)
理学院(52280)
管理学(51574)
管理学院(51220)
中国(45771)
(36878)
(34535)
科学(32681)
(29656)
财经(29320)
经济学(28214)
中心(26723)
(26658)
研究所(26594)
经济学院(25130)
(24824)
(23384)
(22501)
师范(22350)
财经大学(21818)
北京(21735)
(21581)
业大(20155)
(19510)
基金
项目(107415)
科学(86240)
研究(81865)
基金(80109)
(69058)
国家(68507)
科学基金(59192)
社会(57786)
社会科(54885)
社会科学(54871)
基金项目(40743)
(40001)
教育(36480)
自然(33629)
(33044)
自然科(32892)
自然科学(32885)
自然科学基金(32297)
编号(31493)
资助(31330)
成果(26365)
国家社会(25828)
(24707)
重点(24207)
(24199)
(22544)
教育部(21721)
人文(21525)
课题(21488)
创新(21081)
期刊
(99515)
经济(99515)
研究(57463)
中国(33119)
(28618)
管理(25201)
学报(23814)
科学(21838)
(21515)
大学(18899)
经济研究(18037)
学学(17410)
教育(17053)
财经(16472)
(16060)
金融(16060)
(14542)
技术(14536)
农业(14425)
业经(13445)
问题(12500)
技术经济(10522)
(10165)
世界(9601)
图书(9106)
国际(8724)
统计(8624)
经济问题(7929)
(7840)
(7677)
共检索到2643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乔晓楠  郗艳萍  
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人工智能、机器人及3D打印等技术的导入将进一步替代人类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平台资本依靠无酬的数字劳动,可以从产业资本转移剩余价值;数据资源的垄断促成平台资本的垄断,为此产业资本不得不加深对平台资本的依附。上述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所发生的新变化,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劳资关系的对立。因此,当数字技术与资本主义结合之后,则被异化为资本攫取利润的工具。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并未发生变化,所以社会化生产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的不相容这一基本矛盾依然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丁堡骏  吴霞  
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进行政治经济学研究,既是马克思发现和阐述唯物史观的直接成果,同时又使唯物史观进一步得到证实和深化。从唯物史观的发现视角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关键在于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归结为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生产方式是生产的方式,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的整体。由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唯物史观方法论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与唯心主义思辨哲学不同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在马克思的各种文献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阐述其含义是一致的。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于蒙蒙  赵春玲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也随之出现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数字化正在前所未有地塑造着资本主义的新样态——数字资本主义。在数字化时代,作为与大数据技术体系相融合的数字资本主义,是“普照之光”抑或理论建构?数字资本主义催生的新型劳动组织形式——数字劳动又是否具有生产性特征?大数据技术体系的资本主义应用是“自由”的可能性释放还是支配的现实性回归?这一时代问卷需要回溯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依托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作出贴近时代、符合实际的回答,准确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认清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逻辑,从而克服其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更好地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服务。
[期刊]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作者] 乔榛  
过去理解资本主义制度演变时简单地采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这给我们带来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即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灭亡。其实,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包含着一个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的深入解释: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要通过生产方式这样一个中介,一方面体现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孕育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在资本主义制度演进过程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与资本主义制度演进的三个时期正相对应。这不仅表明用生产方式的演进可以解释资本主义制度变迁,而且也表明马克思经济学中包含着具有现实解释力的理论。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赵峰  段雨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进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生产过剩和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更加尖锐。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扩大军事支出来吸收过剩产能,增加有效需求虽然暂时地缓和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延缓了利润率下降的趋势,但从长期来看,不断扩张的军事支出不仅挤占了生产性部门的资源、限制了福利支出的增加,还造成了支出成本由工人阶级承担同收益由垄断资本占有之间的矛盾。军事支出的增加不但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还会在更高的层次上将矛盾再生产出来,扩大矛盾的范围、深化矛盾。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温旭  
数字资本主义金融化是资本主义金融化在数字时代的最新表现。数字金融资本具有风险投机性的特点,致力于建立以数据金融属性为基础的数字市场交易机制,积极预期数据资产的发展潜力,对数字平台持续融资以推动其数字金融估值快速提升。数字资本、数字平台和数据的金融化都为数字金融资本获得超额数字利润创造新的源泉,都是构建于数字劳动基础上的数字资本积累形态。数字平台的数字金融估值随着其数字垄断地位的提升而持续增强,这导致数字金融资本对数字平台经济的过度投机。然而,这种过度追求把数据价值转化为数字资本的发展模式具有不可控的风险。当数字经济增速下滑或数字投机资本过剩的情况下,这种高增长与高风险并存的模式会导致严重的数字金融危机。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周绍东   刘阳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核心特征是劳动者在资本的监督和控制下开展生产活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监视资本主义”成为现实。基于政治经济学视角,区分了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和数字活动,考察了资本监视劳动手段的新发展。结论认为:在数字经济时代,资本对劳动过程的监视手段更加隐蔽,监视范围更加广泛,在这种无孔不入的监视中,劳动者不得不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劳动从属于资本的程度进一步加深,甚至社会大众的日常数字活动也在监视中成为剩余价值的新来源。技术本身并不具备社会属性,监视技术可以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结合起来,其社会主义运用将极大地提高整合“分散知识”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扫清人类掌握“总体知识”的障碍,为建设大数据时代的“全息社会主义”提供可能性。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宋磊  孙晓冬  
长期以来,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含义的主要载体,经济民主的作用并不明显。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二:在理论上,学界关于经济民主的论述强调生产关系视角而忽视生产方式视角。这样的把握方式导致经济民主体系处于悬置的状态;在现实中,将美国型市场经济视为唯一的参照系导致具有后福特主义色彩的经济民主无法进入政策议程。本文认为,以生产方式视角下的经济民主为中心,有选择、有秩序地推进经济民主是当下的现实选择。
[期刊] 财经科学  [作者] 唐永  张衔  
人工智能的发展再次激起了人们对"技术性失业"的担忧。工业革命以来,关于"技术性失业"的争论一直持续不断,争论的焦点在于"就业补偿机制"是否存在。本文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扩展的两大部类模型分析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既可以创造就业岗位,也可能破坏就业岗位,就业数量变化取决于创造效应和破坏效应的相对大小。人工智能冲击范围广,且有助于克服"自动化讽刺",使得就业创造效应减弱的同时就业破坏效应不断增强。而且人工智能会导致就业结构"T"型分化,呈现高端化趋势。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数量和就业结构变化均会加剧失业风险。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数据验证了本文模型预测的正确性。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加限制地运用人工智能,一方面会导致失业增加,另一方面也将为实现人类"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准备生产力条件。
[期刊] 政治经济学评论  [作者] 姬旭辉  叶青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研究把握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深化对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深刻把握世界历史的脉络和走向。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张圣兵  刘伟杰  周绍东  
生产力跃升改变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进而改变生产关系。文章运用"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这一唯物史观范式,考察新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一般)和生产方式(特殊)两个层面的影响,通过对劳动资料历史演进过程的回顾,引入"知识性生产资料"这一概念,分析新科技革命如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三大核心特征。结论表明:从生产方式(一般)来看,新科技革命弱化了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传统物质性生产资料之间的密切关系,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就业结构。从生产方式(特殊)来看,知识本身开始成为生产资料,"知识性生产资料"的出现,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生巨大转变。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不再是一个完全由资本控制的过程,两者自然结合的可能性有所提高,资本监督和控制劳动过程的难度进一步加大,资本对劳动的绝对权威受到挑战,同时,劳动者在价值分配中的地位得到提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银锋  
发达资本主义经济的金融化趋向在21世纪以来日渐清晰。从历史视角考察金融化,至少有三个方面与其相关:第一,资本主义积累的障碍;第二,与资本主义积累障碍相联系的主要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主要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转换。以金融资本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的经验资料为研究对象,金融业资本的收入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非金融业企业的收入来源、国民收入分配和消费模式结构、金融资本家阶级的权力和收入,这几项指标充分证明美国的经济确实存在明显的金融化趋向。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高原   马九杰  
农业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对农业生产要素、生产过程以及产业链上的组织、分工和协作进行创新性转化,进而在农业领域和乡村地区实现更大的价值创造。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以及技术进步的长足积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和一系列聚焦“三农”领域的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创造了必要前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在农业领域实践落地,应注重技术创新与乡村物质及社会特性相适应,也应重视通过包容性的产业链变革助力新生产方式进一步转化为新增价值。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陈建华  
现阶段,国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者越来越倾向于总体性与一体化的研究方法,强调资本主义概念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关系与形式,而是一种全面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与意识形态的社会形态。他们否定了美国型资本主义是世界上标准资本主义的观点,肯定资本主义有多种选择与多种形式。这些学者通过对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揭示与分析,认为资本化、全球化以及自由主义造成了金融资本的过度发展,使得社会阶层固化与阶级对立问题日趋尖锐,造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性危机,典型表现是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他们在质疑资本主义生命力的同时,也提出了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